说说春秋时期的“行军”
我们说军队主要是行军打仗,上次我们说过了春秋时候的车战,这次我们就简单说说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汉以前的行军。当国君决定要打仗了,这就是行军的开始,随之要进行一系列准备,比如征召士兵、收集粮秣等等,《春秋左传•隐公元年》中说的很全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完,就是完备城郭,也就是首先把自己的家给修好了,中国人总是喜欢“未虑胜,先虑败”,把最坏的情况打算好,才能考虑出军。聚,就是聚集粮草,《左传•襄公三十八年》说的“具禾粟”,也是这个意思。缮,就是修缮的意思,“缮甲兵”就是修补甲胄兵器。具,就是准备,具备具备,具就是备,备就是具,古代是同义复词。卒是步兵,乘是车兵。注意,乘不是骑兵,骑兵在战争中出现比较晚。由此可见,行军前的准备还是比较繁复的,而且很耗时间。等共叔段“完、聚,缮甲、兵,具卒、乘”,万事具备的时候,郑庄公都知道了,没有达到“袭”的效果。所以古代“袭击战”出现的概率很小,主要就是因为战前准备的动静太大,时间太长,就像偷东西之前先敲锣说“我是小偷”一样,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
行军之前,还有一个小细节。古代王畿和诸侯国的核心是邑,邑外有郊,郊外有牧,牧又称作“远郊”,一般来说,邑、郊、牧的部分为国,牧以外的部分就是野。就是古代的车是藏在城郭里面的,而马呢,是养在远郊的。所以要把车推到远郊去套上马,这个过程被称为“出车”。 《诗经•小雅》有《出车》一诗,我们主要来看看与行军有关的前三节: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设此旐矣,建彼旄矣。彼旟旐斯,胡不旆旆。忧心悄悄,仆夫况瘁。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我们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见贵族准备车的过程:首先是接到天子的命令,然后推车到“牧”,也就是“远郊”套上马;准备好马车以后,到“郊”去“设旐”、“建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誓师、授旗。然后队伍就出发了。
我们说行军,从早上说起。早上军队起来,要吃早饭。古代都是吃两顿饭的,这个大家都知道的,这种风俗现在陕北都还有。军队一般吃完早饭拔寨行军,晚上要扎营喂马吃饭住宿。士兵的食物一般是干粮,也就是“糇”。“鞌之战”中说: 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不吃早饭就开始行军打仗,有异于常,所以《左传》把它记下来了。人吃了,还得喂马,就如《春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说的: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也就是“朝食”外,还要“束载”、“厉兵”、“秣马”。也就是“收束好东西”、“磨好兵器”、“喂好马”。当然咯,不是每天都要磨兵器的啦。
这个队伍的行进也是很有学问的。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最小攻车编制,向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三十人制”和“七十五人制”两种。现在看来大家比较倾向春秋战国的早期是“三十人制”,晚期是“七十五人制”的说法。今天我们就按照早期的“三十人制”来说说如何行军,“七十五人制”的行军也没有太大区别。
“三十人制”,就是兵车一乘,有驾马四匹,甲士十人,这十人都是身穿盔甲的,三人立在车上,称为“甲首”,就是甲士的首领,嗯,领导人坐车;起于七个甲士在车旁步行。另外还有十五名步兵拿着武器跟在甲士前后,这就是上面的“卒”。还有五个人,行军时呆在最后,保护辎重,也就是粮草什么的。另外的征集运送粮草的奴役不算。这三十个人为一个小单位,进行整体行军,就好像今天军队的一个班排,然后九个这个的小单位组成“小偏”,或者十五个组成“大偏”,进行大队行军。
古代的行军,如果不出意外——比如溃逃、急行军——定制是一天三十里,走完就开始休息住宿,古代住宿称“宿”,也称为“舍”,换句话说,就是三十里一宿,或三十里一舍。后来“舍”的意思就有了变化,不再当当指“住宿”,还成了长度单位,一舍就是“三十里”,退避三舍的“三舍”九十里,就是这么来的。
如果走了三十里住下不走了呢?《春秋左传•庄公三年》里面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也就是在同一地方住一天叫“舍”,有时候也直接称为“宿”;在同一地方住两天呢,称为“信”;住超过两天呢,就叫“次”了。这体现了春秋时期的词语准确和特指性。《诗经》中也这么用,《诗经•周颂•有客》:有客宿宿,有客信信。
《春秋左传》中就更多了,比如《春秋左传•桓公三年》:三年春,曲沃武公伐翼,次于泾庭。 、
这个用法,我们在《史记》中都还能看见,《史记•陈涉世家》中说道: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大家注意没有,里面用“次所”,这个“次”就表明陈涉他们在这个地方呆了超过两天,与其上文中的“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相呼应。从这一点,我们就看到太史公用词之精当。我们读书,尤其是读古书,就要这样细致的体味,才能得到其中的精髓。
晚上住宿呢,条件还是比较差的,帐篷什么的几乎没有,我们看《春秋左传•成公二年》“鞌之战”中提到: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
“轏”,就是用竹木条做成的车,作为齐侯的车右,只能睡在车厢里面,乃至有蛇出没其间,由此可见住宿条件确实不好。
当然,也不能夜里就这么睡着,虽然古代讲究“君子”,要“合礼”,不能夜袭,不代表就没有甘做小人的将领,来搞一次偷袭,所以还要安排警戒。《诗经•小雅•采薇》就有: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这个“日戒”是“每日戒备”,我们再来看看《春秋左传•桓公十一年》:斗廉曰:“郧人军其郊,必不诫,且日虞四邑之至也。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我以锐师宵加于郧,郧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斗志。若败郧师,四邑必离。”
这个“诫”,也就是“警戒”的“戒”。我们从后面的“我以锐师宵加于郧”的“宵”可以知道,这个“诫”就是夜里的放哨警戒。当然,这个“斗廉”也就是搞夜袭的小人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