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善昵 发表于 2013-4-1 01:36:00

临济大师传法偈

  临济义玄大师,曹州南华人,“首参黄檗,次谒大愚”,与径山、沩山多有往来,大半生涯在行脚乞食中度过,后住持大名兴化寺并终于此寺,他有嗣法弟子二十二人,其中十六人见录。  临济的门风素以峻烈著称,不光是以棒喝应机,还毁佛骂祖排斥经典。然而他的棒喝应机和呵佛骂祖,却有他自己的理论基础和人生准则。理论上,他继承的是道一以来的“即心即佛”,而突出“自信”。他与其师黄檗略有不同,不是一般地反对求知存见,而是强调“求真正见解”,而“真正见解”,说到底,就是认识到你与佛不别,由此树立牢固的“自信”。  临济对禅宗的贡献是极大的,由他开创的临济宗,雄踞中国佛教千年之久,影响远被朝鲜、日本和越南。其语录为丛林禅僧必读之物,他留给后人的参学方法不少,但诗偈却不多,通观其“语录”,也不过两首而已。  当年临济大师行脚游方,正遇龙光禅师上堂,临济站出来,问:“十层锋芒,如何得胜?”龙光禅师但坐不言。临济追问道:“大善知识,岂无方便?”龙光禅师知道临济不好打发,瞪了一眼,只说了一字“吓!”临济心里明白,说:“这个老汉今日败阙!”后便往三峰平禅师那里去了。  三峰问:“哪儿来的?”临济说:“黄檗来。”三峰问:“黄檗近来有何言句?”临济说;“金牛昨夜遭涂炭,直至今日不见踪。”三峰说:“金风吹玉管,哪个是知音?”临济答:“直透万重关,不住青宵内。”三峰说:“你这一问太高。”临济说:“龙生金凤子,冲破碧玻璃。”三峰知道临济非常,就时罢“战”,说:“吃茶吃茶。”  临济离开三峰后,又去凤林,路遇一老婆子,问临济:“哪里去?”临济说:“凤林去。”老婆子说:“恰值凤林不在。”临济问:“他哪里去了?”老婆子不回答,迳直走了。临济就唤那婆子,婆子回头时,临济又走了。  到了凤林后,凤林禅师说:“有事相借问,可以吗?”临济说:“何必剜肉作疮。”凤林说:“海月澄无影,游鱼独自迷。”临济说:“海月既无影,游鱼何得迷?”凤林又说:“观风知浪起,玩水野帆飘。”临济说:“孤蟾独耀江山静,长啸一声天地秋。”凤林说:“任张三寸挥天地,一句,临机试道看?”这时,凤林不再追问了,他知道遇上了强手。临济也敬重风林的禅风,加之是长辈,就写了一首诗偈送给凤林禅师:  大道绝同,任西向东。  石火莫及,电光罔通。  “大道绝同,任西向东”,意即大道是无所不在的,故可所向皆通,但大道又是独立绝言,不苟同物的。“石火莫及,电光罔通”说的是古人击石取火,这石火与天空中的闪电都如禅悟一样,都是不可捕捉,转瞬即逝的。临济大师真是觅得了其中的神髓。这几场精彩激烈的“法战”,多用诗句作为武器,在唇枪舌剑之间,临济大师所表现的神韵及其境界,真是也如石火、电光一样。看来他被喻为“激箭禅道”,果真有其神武之气。  临济大师还留下了一首广为世人所知的传法偈:  沿流不止问如何?  真照无边说似他。  离相离名人不禀,  吹毛用了急须磨。  这里,“沿流不止”指的是思维意识之“流”、生命之“流”。佛教说智慧和解脱,就必须弄清楚思维之“流”的起点、终点及其过程。如果不清楚这些,哪里去确认佛法的智慧呢?又如何去寻求解脱呢?  “真照无边说似他”,“真照无边”就是指真如佛性的光明没有边际,无所不照。这与前面的思维之“流”和生命之“流”前后相通互为一体了。所以倘若“沿流不止”是问,则“真照无边”就是答案。  “离名离相人不禀”,佛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但人们妄执于自己的眼耳鼻舌,常常只相信“看到、摸到,闻到、吃到”的东西,对那个“离名离相”的东西感到玄之又玄,甚至迷惑不解,不知道可以主宰一切的“道”到底是什么。如果没有刻苦的修行和彻悟,只怕永远也不能领悟真如佛性了。  临济大师坚持禅宗的宗旨,认为“拟心即差,动念即乖”,一切境界,无非是“业识”的言语施设,如人着衣,衣有种种,终不是人。因此解脱之道在于“无心”,实现“无心”的途径是“歇念”或“息念”。这就要求做到“无所求,无所依”,即不向外索求也不依他教导,也就是倡导的行平常心,做平常事。即大师所说:“一念心歇得处,唤作菩提树”。  “吹毛用了急须磨”,对于见道的修行人来说,上面所说的一切都不在话下。但临济大师却最后留下了这么一句至理真言。万法变化无穷,有此时之用,也有彼时之用,一句“急须磨”说出了永持智慧的方法,那就是一个“磨”字,只有让它在时间、空间和事物上常用才能常新,不至于钝化而锋刃无比。

三善昵 发表于 2013-4-1 01:36:29

杀了大象{:5_113:}

三善昵 发表于 2013-4-1 01:36:50

贱人袁绍,吾必杀之{:5_113:}{:5_11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临济大师传法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