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与生活
在一般人的眼里,生存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生存,两者是一回事。他们创造了日常的生活内容外,不知有其它事情存在。生活就是这么回事:吃、喝、玩、乐。头脑稍微有点知识的人,除了吃喝玩乐,还想学点东西,比如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然而,因为他们只知丰富生活的内容,而对于生活内容的丰富是为了什么,却如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只朦胧地懂得学习的目的也是享乐。结果把好端端一个清醒理智有思想的人,变成了一只仅知感官享乐、沉湎于舒服享受的小洋犬。这无疑是人类的悲哀。
现代社会很少有闲人。人们都在忙碌紧张的状态下过日子。累、苦闷、压抑、无奈是大部分人常有的感觉。很多人只感受到生活的负面,感觉不出生活的美好。这皆因人们只知生存发展之“道”,而不知生活之“道”,把原属于自己的生活降格为生存。这种心理状态,当然谈不上对这个世界有什么美好的感觉,生活成了一种负担和苦恼。
人类的心灵像一池秋水,本来明清如镜、宁静无波,只因为外界种种境象的冲击和影响,吹起了阵阵波澜,使原本投现于水中的山光秀色、明月青天变得支离破碎,完全走了模样。故人们无法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现代人成天忙碌,完全处于水波荡漾的状态,加上在日常生活中生起的种种烦恼习气、妄想执著,更使一池心灵的湖水变得浑浊异常、臭气冲天。所以,大部分现代人觉得生活带给他只有苦、累、压抑、烦、空虚和无聊。
佛教对于生活的诠释是别具一格、引人注目的。它首先要人们了解生存是怎么一回事,生活又是怎么一回事?生活的目的何在?意义又何在?在确立了生活的方向和目的地之后,一切事物才会变得明晰,才会消除迷茫感,无家可归感。生活对于人类,才会变得美丽、可爱、富有情趣。
要达到以上境地,首先要深入透彻地了解生活之“道”。生活的目的在于“求知”,乐趣也在于“求知”(“求知”即“求道”,即寻求宇宙人生的真理)。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在于质量,不在于数量;在于创造,不在于享用……
要获得“生活之道”,唯有学佛一途。佛教最讲“安祥之道”、“安祥之美”。佛教中的“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就是通往“生活之道”的捷径。它认为,真正的快乐来自我们的内心,而不是外界任何人和事物所给予的。唯有培养出非凡的“定力”,使人们的心灵经常处在稳定的平衡状态之中,我们才能感受到来自内心的喜悦,也才能照见美丽的山光月色,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也唯有智慧之光的“觉照”和慈悲甘露的滋润,人间才会变得更加有情趣,而生活才不会变成无聊的生存,真正兑现多姿多彩、如诗如画的美好人生。
看看{:5_11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