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吴江陵之战:曹丕三路伐吴的战略失误(转)
222年九月曹丕便兴起三路大军同时进攻东吴 第一路以曹家千里驹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余军”出洞口,手下将领有五子之首的名将张辽,“督青州诸军事”的臧霸,兖州刺史王凌以及贾逵第二路由新任大司马曹仁“督诸军”进攻重要军港濡须,官位很大兵力当不少,名将却不多,但也有曹仁儿子曹泰、部将常雕、王双、诸葛虔以及蒋济
第三路由曹真为“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围攻重镇南郡。这边阵容强大,副将夏侯尚为“征南大将军,荆州刺史,假节督南方诸军事”,另外附上两名五子良将张郃,徐晃作为爪牙,荆州旧将文聘,另外还有辛毗“行军师”
孙权也不示弱马上打出自己的牌派遣军队抵敌
第一路由前将军吕范“以舟军拒休”部队规模不小,将领很多,名将有全琮,徐盛,宗族有孙朗,孙韶,还有贺齐,吾粲,黄渊等人。
第二路由朱桓带兵拒敌,部下骆统绝非泛泛之辈,还有严圭,韩邵等人助阵
第三路则是左将军诸葛谨假节,率领潘璋,朱然,孙盛,杨粲负责南郡地方战事。
这东吴虽然在夷陵之战中取得大胜,但伤亡也定然不小,加上当时边境蛮族骚动不休,“内难未弭”,孙权是心知肚明
反正咱装过孙子,再装一下吧,于是上书,言辞卑微的向曹丕请罪,大意是大爷我错了,这边乱,您别来,我替你搞的和谐了,你再来,你再让我在这里多住几天。曹丕一看小样跟我玩文字游戏,于是回诏一封,大意是你的功劳太大了,过来吧,那边偏远,不适合你这样的功臣住,另外我招你儿子当官是好事啊,你不同意,我没问题,可是大臣就跟我说吧,你的良心大大的坏了,我自认智商不高,所以决定带点人请你回来。不过看你态度良好,所以我让大家先休息了,你把儿子送过来,我马上把人弄回来,我的真诚和敬仰之情跟这大江一样连绵不绝啊。
孙权一看,得,装孙子装不过去了,你以为我是孙子孙武的后代,就都得当你的真孙子啊,来就就来,WHO怕WHO,“遂改年,临江拒守”
吴国边境大兵临镜,蜀汉虽然新败,但刘备却在此时想给东吴来点恐吓落井下石,以挽回之前差点丢干净的皇家威仪。于是致信陆逊,你那边很热闹,我也来玩玩,如何?陆逊不是泛泛之辈,自然知道刘备现在的斤两和状况
于是态度强硬的回信说,来就来,只怕你现在和亲都来不及,来了是想被我再搞掂一次?这次来了绝不再让你跑掉了。刘备自知实力有限,自己经上次一败后也一病不起,再强行出兵无异于自取灭亡,所以未在兴兵
四.濡须战局 而新任大司马曹仁则是另外一翻景象,曹仁对朱桓,两人相差9岁,一老对一青,差距和特点立马显现出来,此时乃223年3月。曹仁不愧是老将宿将,经验智谋相当老道,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分兵扬言攻取羡溪,朱桓被完全玩弄,将主力部队派往羡溪。曹仁马上派遣主力部队进攻,至朱桓部70里之时,朱桓才知中计,而手下士卒只剩5000,且“诸将业业,各有惧心”急令各部回兵来救也是远水难解近渴了
然而老将虽有老将的门路,朱桓正值壮年也料定自己不是必败无疑,所以立即召集部队进行紧急部署,并且发表演讲鼓舞动员。朱桓先是鄙视了曹仁的用兵能力,然后说明虽然敌众我寡,但毕竟是以逸待劳,又有地利之利,最后断定“此百战百胜之势也”,临危不乱,大将之风啊
于是立马“因偃旗鼓,外示虚弱,以诱致仁”,曹仁果然被迷糊住,以为城池易得,故没有亲临攻城,而是命令其子曹泰攻击濡须城,并且分兵常雕领兵5千,带领诸葛虔,王双攻取东吴士卒妻子所在的中州掳掠人质,而自己则督阵在后,只等儿子,爱将的捷报了。
朱桓命令骆统和严圭抵挡常雕,结果大获全胜常雕被杀,王双被抓,曹泰这一路,由于朱桓亲自督阵,火烧营寨,故也被击退,魏军小败,损失千余人
曹仁堪称早期曹魏宗室中军事能力第一人,作战勇猛又不失稳重,有“张辽其次焉”的超高评价,又特别善于激励属下,然而作为曹魏大司马策略成功占据优势,却败之于大意,而且朱桓竟然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激励诸军击败了他,遭此一败必然内心愤慨,于是不久就死了。
五.江陵战局 两路战事已毕,洞口,濡须两役魏吴各得便宜,曹魏的主要精力于是都放在了南郡江陵这边,曹真+夏侯尚+张颌+徐晃+文聘+辛毗这个阵容不可谓不强大,更有曹丕坐镇宛城以为援,曹真,夏侯尚皆乃新兴宗族将星,徐晃有“周亚夫之风”,张颌有“巧变之能”,文聘有忠勇之心,辛毗有直谏之才,任谁都会有所忌惮
吴国军队分三部,朱然一部死守江陵城当有万人,孙盛一部万余人驻守城外,以为犄角之势冲当外援,另有诸葛瑾、潘璋、杨粲等人统领大军则是赶来救援
曹真队队一来便是先声夺人,夏侯尚连夜架起浮桥,张颌部迅速渡江与孙盛部万人遭遇,此孙盛并非晋朝史家,实乃宗族之亲无名无能之辈,于是孙盛即可败退,再无音讯。江陵城兵力减半,诸葛瑾马上来领援军援救朱然与夏侯尚对峙于两岸,然而,诸葛瑾此人带兵虽有小才,但行动迟缓,不知奇谋,而且关键时刻兵力部署出了问题
夏侯尚瞅准时机,以万余人发动夜袭,军队从下游潜行急攻,烧了诸葛瑾的舟船,然后水路同时发起进攻,大破诸葛瑾诸军,诸葛瑾收拾部队只能后退静待时机。两路援军都被击溃,文聘面对老对手吴军又“御敌有功”,江陵“中外断绝”,而且夏侯尚浮桥架起,当时“魏兵日渡不绝”,“连屯围城”,城守朱然怎能不抓狂。然而朱然的困境还不只此,当时城中“肿病”横行,致使守军战斗力大减,“堪战者裁五千人”
此时曹真夏侯尚亲临城下指挥攻城,手法花样层出不穷,“起土山,凿地道,立楼橹”轮着上,而且更是“弓矢雨注”,江陵城成为当时最热闹的城市
然而朱然可是吕蒙亲自推荐的后继人才,尽管城中士卒面对这种困局士气一度低落,但是朱然亲临战场指挥却毫无惧色,晏然自若,并且激励将士,甚至还瞅准时机,搞突然袭击,破曹魏2屯,故城中士气一直高昂。然而外援不来,攻城已达六月之久,城中粮食却日日减少,不见得每个人都有别的想法,但是难保没有人没有,江陵令姚泰就是一个。姚泰与敌人私通,秘密商议,准备定期举事,然而运气不好,等到快要起事之时,被发现,朱然马上就杀鸡儆猴了
曹魏最后一根胜利的稻草就这样没有了,加之战事持久,春水上涨,战场态势终于发生变化。吴将潘璋于是想出一计,他于是派兵到了上游,搜集了易燃的芦苇百万束,将其捆成大筏,然后顺着激流的江水顺江而下稍微魏军浮桥。
如果计划成功那遭遇灭顶之灾的就是撤退无门的魏军了,幸好魏国董昭即时发现了问题,呈报曹丕,曹丕才赶快下令撤军,曹魏逃过一劫。诸葛瑾、潘璋、杨粲马上开始追击,然而曹魏行动迅速,所以未遭大败,朱然更是因此一战而“名震于敌国”
自此到223年4月,魏军基本三线退却,曹丕的第一次征吴以失败而告终,吴国得以在2年内连续两场大战的胜利前提下,保全国境。
六.硝烟之后 这毕竟是魏国开国皇帝的第一战,于是诏书上极尽官方夸张耀功之词,说曹休一战,大胜吕范,这个不假,却又言“斩首四万,获船万艘”,牛皮吹上了天。曹仁那一场曹仁传中甚至都不载,说明有所不利,然而诏书中为了保全曹家人的颜面也说“其所禽获亦以万数”但是考虑到大司马不久病死,也算是逝者已矣,追悼功绩也情有可原。
最有意思与不可思议的是江陵之战的说法,初期大胜吴军不假,但是提到为何没有攻陷江陵之时,却引经据典,东绕西绕的把文帝搞成圣人一样,理由十分可笑。说江陵城本来“此几上肉耳”——是案板上的肉了,但是城中疾病流行,我们曹丕大人是不忍让城中军民遭受疫病之苦,是谓“度贼情也”,是谓“畜养士民,咸使安息”,是胸怀天下人的幸福,所以才撤军,此等说法真是让人反胃。
事实上曹丕兴兵伐吴之前,他曾经和贾诩有过一段对话,曹丕问贾诩,我要统一天下,应该从蜀吴两国哪一个开始啊?语气傲慢而不屑。贾诩告诫他,不要急功近利,刘备诸葛亮,孙权陆逊都不是泛泛之辈,难有所成,“宜先文后武”,那么到时便可不战而胜了。曹丕年轻气盛,建功立业之心异常急切,结果战争末了,虽然占得一点便宜,然而终究劳师远征未获一利,“后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也可知曹丕是不是真善仁的圣君了
同时这个也是贾诩的最后进言,江陵之役结束后不到2个月,这个东汉末年第一智谋家便也追随曹仁的脚步驾鹤西去了。
七.战争批评 回顾这一战,曹丕犯得错误实在多之又多。第一是出师之名不正,这个问题上曹丕就连犯两回错误。
首先孙权之吴王位即乃曹丕所封。孙吴封王之前,名不正言不顺,“官轻势卑”,和曹刘不可比,为传统士人所轻视,而曹魏已然天下州郡三有其二,加之继承正统,本来具有人心所向的吸引力,对于孙权可封将军,万户这样的口头中央指派的名号,但是封王之后便有封国与自由,便与其辖地即有君臣之义,这样孙权就有大义之名了。刘晔之言虽有些牵强,但是确实在理,但是曹丕不听,孙权封王。其次,曹魏在孙权百般退让的情况下,不顾事实情况强要孙权长子孙登作为人质,更是会引起孙权下属的方感。孙权数次忍辱负重屈身称臣,一方面确实是形势所迫是政治上的权益之计,另外一方面也事实上造成与培养了其部将的屈辱感以及戮力同心共渡难关的态度,就如同徐盛和张昭面对曹丕使者的无礼之时,愤恨难平,“顾谓同列曰:“盛等不能奋身出命,为国家并许洛,吞巴蜀,而令吾君与贞盟,不亦辱乎!”因涕泣横流”受辱至如此,团结之紧密,能量之强大可以预见
其次违背天时。这个还是也有两点,一个上面说过的,如果在夷陵之战之时攻打吴国,刘备劳师远征必不愿回,而吴国兵力分散,如果在此时给予强力一击,想必吴国肯定难以承受。还有一点夷陵之战到曹丕伐吴中间有好几月的时间,曹丕可以奇袭,但是他在做什么?他竟然在向孙权要儿子,也许曹丕只是想要个由头,但是这个由头的代价太大,一个是吴国在此期间可以将士卒休整,再者,如此明显的挑衅,孙权必然知道曹丕的目的所在,重新部署兵力对抗曹丕就成为了可能,而曹丕舍弃这两点偏偏要以堂堂正正大军行进展示自己的天威,前者他才说过刘备不知兵,结果实际证明自己也高不了多少。
最后就是他选错了对手,自古以来外交策略实际就两种,是联合强者打击弱者,还是联合弱者打击强者。
曹魏作为最强一方的话,夷陵之战的之中和之后没有袭击蜀国,而是攻击的吴国,这个实际上时帮助弱者,打击强者,而这种策略实际上是一种均衡策。同时魏国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联合吴国,共同打击蜀国,这个是一种更进取式的策略,可以认为是统一策
沙发{:5_113:} 路过看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