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离开鲁国,到各诸侯国游说,被称为周游列国。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于鲁定公十四年(前496)五十六岁时由大司寇行摄相事。齐国君臣害怕孔子为政,鲁国必霸,对齐国不利,于是行贿离间,鲁定公中计,贪图享乐,怠于政事,孔子只好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孔子先到卫国,住十个月,后离卫,过匡,适陈。又过蒲,返卫,又过曹适宋,又到郑、陈,再次到卫。后又到陈、蔡、叶、楚等国,最后又回到鲁国。在外游历了十四年。 史记·儒林列传》和《汉书·儒林传》都说孔子"干七十余君"。这大概是汉代流行的传统说法。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说"干七十国",是夸张的说法。他说:"案《论语》之篇、诸子之书,孔子自卫反鲁,在陈绝粮,削迹了卫,忘味于齐,伐树于宋,并费与顿牟,至不能十国。传言七十国,非其实也。或时干十数国,七十之说,文书传之,因言干七十国矣。"(《论衡·儒增篇》)王充根据《论语》和诸子书记载,孔于所到过的国家不及十个。也许有些遗漏,都加上,大概也只有十几个国家。孔子周游列国,一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儒家学派,扩大了这一学派的社会影响。二是为了求仕,想到哪个国家当个官,掌握政权,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由于这些诸侯国王都不能了解、接受孔子的政见,孔子只好回到鲁国去整理古籍,改写《春秋》,为中国古代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