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善昵 发表于 2013-3-5 00:52:33

殷代积年与各王在位年数

商朝又叫殷朝。

殷代积年与各王在位年数一直是殷史研究中的难点。史籍中有关各王在位年数之记载互有异同,而积年总数也不相同。

    有251年、264年、271年、273年等不同说法。殷史年代学中的难点是在对文丁、帝乙、帝辛在位年数的推断上。根据周文王在位年数和殷代甲骨卜辞、金文之研究,发现此三王在位年数之和的最低值为65年或66年;对史籍的研究,发现三王在位之和的最高值为73年或74年,帝乙、帝辛在位之和为52年;据“黄组”周祭卜辞研究,确定帝辛在位31年或32年(含武王伐纣之年)。据此,分别得出了文丁在位22年、帝乙在位20年、帝辛在位31年或32年,殷代积年为273年或274年(含武王代纣之年)。

    一、史籍中关于殷代王年的记载

    殷代积年和各王在位年数,是殷史研究中的难点,也是这次“夏商周断代工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与武王伐纣年代之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

    《史记殷本纪正义》引古本《竹书纪年》云:“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注:此《纪年》数字,是据赵绍祖《校补竹书纪年》、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之记载。见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第30─3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这一说法为史学界多数学者所接受。然而,迁殷后各王在位年数,史籍或缺载,或记载不一,至今不能定论。由于各王在位年数不能确定,致使学界对殷代积年之总数273年提出疑问,认为可能是275年、773年、251年等等(注:盘庚迁殷至纣灭亡之总年数,因《史记》注本版本有异而颇有出入。275年说见武昌书局翻刻明震泽王廷喆刊本;同治金陵书局校刊本;日本龙川龟太郎《史记会注》本。

    773年说见乾隆殿本《史记》,南宋黄善夫刊本(即百纳本)。251年说,则是有的学者据今本《竹书纪年》各王在位年数相加而得的结果,并无史载依据。)。由此可见,殷代各王在位年数之研究,是一个十分迫切的而又重要的课题。

    关于殷代各王在位年数,史籍记载不一。现将《尚书无逸》、今本《竹书纪年》、《太平御览》卷八十三、《皇极经世》等书所载各王在位年数汇集一起,作为研究的资料。至于其他书中的零星记载,因不系统,未将列入。现将史籍中各王在位年数列表整理如下:

    1、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殷之积年为273年,但今本《竹书纪年》所记各王在位年数之和为251年,相差22年。这里有两种可能:一、古本《竹书纪年》所载273年不准确;二、今本《竹书纪年》所载各王年数有失误或遗漏。究竟属于哪种情况,须研究论证后才能知晓。

    2、《太平御览》所记各王在位年数,与今本《竹书纪年》有较大出入;但殷代积年为271年,与古本《竹书纪年》只差2年,大致符合,说明该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无论是今本《竹书纪年》,还是《太平御览》与《皇极经世》,它们对各王在位年数之记载,互有出入,而且没有哪种记载是与273年完全吻合的。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些材料认真研究,从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便为各王在位年数之推断提供科学依据。

    二、殷代各王在位年数推断

    殷代各王在位年数推断,是一件难度极大的工作,过去由于条件不具备,几乎无人问津。近些年来,国内学者中,先后有李仲操先生、常玉芝先生对此进行过推断。李仲操先生推断的结果是:盘庚28年、小辛3年、小乙10年、武丁59年、祖庚11年、祖甲33年、廪辛4年、康丁8年、武乙35年、文丁13年、帝乙9年、帝辛42年。(注:李仲操。《对武王克商年份的更正》,《中原文物》1997年1期,第11─12页。)。常玉芝先生推断的结果是:盘庚28年、小辛3年、小乙10年、武丁59年、祖庚11年、祖甲33年、廪辛4年、康丁31年、武乙35年、文丁20年、帝乙20年以上,帝辛25年(注:常玉芝。《殷代历法研究》第56─57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9月。)。

    从上面二位先生的推断中可以看到,在武乙以前诸王在位年数中,除康丁不相同外,其他均一致;而在文丁、帝乙、帝辛3王在位年数中,则相距甚远。这正说明了殷代历史年代学中,其难点是在文丁、帝乙、帝辛在位年数的推断上。按照李仲操先生的推断,殷代只有241年,与古本《竹书纪年》所载相差32年;按照常玉芝先生的推断,殷代为265年,距古本《竹书纪年》所载仍差8年。为此,笔者对殷代各王在位年数重新进行探讨。


    1、盘庚至武乙各王在位年数推断

    盘庚至武乙各王在位年数,史籍记载较详,各书虽有歧异,但多数相距不是太大。在李、常二位先生的推断中,我同意常玉芝先生之推断。现在,我将推断的理由扼要说明如下。

    盘庚,据今本《竹书纪年》所记,在位28年。盘庚在他即位后第14年迁殷,第15年“营殷邑”。因此,盘庚在殷都继位的时间实际是14年。《皇极经世》记盘庚在位27年,与今本《竹书纪年》相差1年,基本相符。《竹书纪年》材料早,当以该书所记28年为是。

    小辛:今本《竹书纪年》所记为3年,《太平御览》、《皇极经世》分别记为21年与20年。阳甲、盘庚、小辛、小乙乃是兄弟4人,王位继承是兄终弟及。小辛是第三位继任者,故在位时间不会很长,应以3年为是。

    小乙:今本《竹书纪年》所记为10年,《太平御览》与《皇极经世》分别记为20年和28年。同小辛的情况一样,小乙是第四位继任者,故在位时间亦不会很长,应以10年为是。

    武丁:各书所载均为59年,从无异议,不作讨论。

    祖庚:今本《竹书纪年》记为11年,《太平御览》、《皇极经世》均记为7年。从殷墟“出组”卜辞反映的情况看,祖庚在位不会太短,应以11年为是。

    祖甲:《尚书无逸》、今本《竹本纪年》、《皇极经世》均记33年,仅《太平御览》记为16年。从殷墟“出组”卜辞数量相当可观来看,祖甲在位时间较长,应以33年为是。

    廪辛:各书所记均较短,分别为4年和6年。殷墟卜辞中,廪辛“何组”卜辞数量少;并且,常玉芝先生通过研究,发现“黄祖”周祭卜辞中,不见廪辛受祭(注:常玉芝。《殷代历法研究》第56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9月。)。这些情况反映出廪辛在位时间确实很短,故取4年说。

    康丁:今本《竹书纪年》记为8年,《太平御览》记为31年,《皇极经世》记为21年。现存的殷墟卜辞中,康丁卜辞数量不少,应是他在位时间较长的证据,故取31年说。今本《竹书纪年》记为8年,明显失误。

    武乙:今本《竹书纪年》记为35年。《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竹书纪年》说:“三十四年,周王季历来朝,武乙赐地三十里,玉十豰,马八匹。”又记:“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从这些历史事件看,武乙在位35年应当可信,《皇极经世》记为4年明显失误。

    2、文丁、帝乙、帝辛在位年数推断

    此三王在位年数,今本《竹书纪年》的记载,同《太平御览》、《皇太极经世》之记载相距甚远,历来学者莫衷一是,是殷史研究中的难点。李仲操先生与常玉芝先生对此三位在位年数之推断,亦大相径庭。可见,要解决此三王在位年数,有极大的难度。但我认为,历史学和甲骨学发展到今天,解决这一学术课题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现分述如下。

    第一、通过周文王在位时间之研究,可以确定文丁、帝乙、帝辛三王在位时间之最低年限。周文王的父亲是季历。

    《竹书纪年》载,季历曾向戎狄部落大举用兵,“伐西落鬼戎”、“伐燕京之戎”,“伐翳徙之戎”等等(注:见《后汉书西羌传》注引《竹书纪年》。),而古本《竹书纪年》又有“文丁杀季历”和“文丁十一年,周伐翳徙之戎”的记载(注:见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两相校对,可证“文丁杀季历”是在文丁十一年之后。季历被杀后,文王才即位。故周文王即位第一年当在文丁十二年之后。文王继位后第42年为受命元年,文王受命九年崩。受命九年加上称“西伯昌”时之41年,合共为50年。故《尚书无逸》说:“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这是可信的。文王卒年,《史记周本纪》和刘歆《世经》都说在武王灭周前4年。由此,从文王即位至帝辛灭亡共为54年。文王即位只能在文丁12年之后。由此,从文丁即位至帝辛灭亡之年数至少应在66(12+54)年以上。换言之,文丁、帝乙、帝辛3王在位年数之和不得少于66年。

    第二、通过殷墟卜辞研究,已推断出文丁、帝乙、帝辛3王在位之最低年限。近年,常玉芝先生在研究“黄组”周祭卜辞中发现:“黄祖”周祭卜辞中的王二祀、王六祀、王二十祀分别有3种不同的祀谱,此3种不同的祀谱应分别属于文丁、帝乙、帝辛三个王(注: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第291─30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又《黄组周祭分属三王的又一证据》,《文博》1993年2期,第55页。)。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现。由于3种不同祀谱中均有“王二十祀”之记载,那就证明了文丁、帝乙、帝辛3王在位时间都不得少于20年。而且,商代末期《宰椃角》(帝辛时器)

    铭文云:“佳王二十祀翌又五”,说明帝辛在位不得少于25年。如此,3王在位年数之和不得少于65(20+20+25)年。

    这与前面的第一条推论互相吻合。

   第三、通过史籍研究,发现了文丁、帝乙、帝辛3王在位年3之和和最高值。今本《竹书纪年》、《太平御览》、《皇极经世》关于文丁、帝乙、帝辛3王在位之记载,虽然相差较大,但3王在位时间之和却十分接近:今本《竹书纪年》为74年;《太平御览》和《皇极经世》则为73年,相差仅为1年,基本吻合。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很可能是客观真实的反映。74年或73年,很可能就是3王在位时间之和。这个“和数”又恰恰与前面的第一条、第二条推论相吻合。

    第四、通过史籍和卜辞研究,发现了帝乙、帝辛在位年数之和。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帝辛在位52年。这一记载明显不妥:前面第三条推论已经说明,3王在位年数之和为74年或73年;前面第二条推论中已说明,3王在位之年数各自不得少于20年。如此,帝辛在位决无52年之理。但是,“52年”这一数字决不可忽视,它很可能是帝乙、帝辛在位年数之和,而错记到帝辛一人之上。这是本文的一个重要“假定”。这一“假定”并非臆想,而是以卜辞研究为依据:日本学者岛邦男(已故),通过对“黄组”周祭卜辞研究,证明帝乙在位20年,帝辛在位31年(注:岛邦男。《殷墟卜辞研究。本论。第一篇》,1958年出版。中译本于1975年台湾鼎文书局出版、温天河、李寿林译。)。二王在位年数之和为51年,与本“假定”只差1年,可证本文“假定”并非“子虚乌有”。

    根据以上四条,可将文丁、帝乙、帝辛三王在位年数推断如下:

    1、文丁在位年数。由于今本《竹书纪年》中三王在位年数之和为74年,帝乙、帝辛在位年数之和已“假定”为52年,故文丁在位年数当为22年(74─52)年。这个年数符合前面第二条推论中“三王在位时间都不得少于20年”之条件。

    2、帝乙、帝辛在位年数。由于帝乙、帝辛在位年数之和已“假定”为52年;而且,《宰椃角》之铭文又限定了帝辛在位不得少于25年。这就决定了帝乙、帝辛在位年数不能平均分配。他们究竟各多少年,可作如下两种推断。

    一、根据《太平御览》、《皇极经世》三王在位年数合共为73年,文丁在位已推断为22年,则帝乙、帝辛在位年数只能在剩余的51年内分配。前面已经指出过,日本学者岛邦男通过对“黄组”周祭祀谱之研究,证明帝乙在位20年,帝辛在位31年。这一结论应当可信。此二王在位年数之和恰为51年,三王在位年数之和为73年,与《太平御览》、《皇极经世》三王在位之总年数完全吻合。

    二、根据今本《竹书纪年》三王在位之总年数为74年,帝乙、帝辛二王在位年数之和为52年,则帝乙、帝辛在位年数在52年内分配。岛邦男推断帝乙在位20年,帝辛在位31年,二王在位年数相加较今本《竹书纪年》所记尚差1年。为什么会有这1年的差数呢?这是因为,岛邦男推断的帝辛在位年数中,没有包括帝辛亡年。帝辛亡年,也就是武王伐纣之年,对帝辛来说是个残缺之年。据《尚书武成》所载,武王克商是在二月甲子,故帝辛在位的最后一年,实际不足两个月。而当时的殷王朝大厦将倾,时局紧张,人心惶惶,是否还能有序地举行周祭,实在是个疑问;即便有,其卜辞能否保存至今,也是个疑问。

    因此,岛邦男在推断帝辛在位年数时,不可能利用帝辛在位最后一年(武王伐纣之年)的卜辞材料。他推断的帝辛在位31年,只能是止于武王伐纣前一年的在位年数,而不是止于武王伐纣之年的年数。而按照中国的习惯,帝王在位之最后一年,不管实际上是几个月,在计算王年时,都是作为整个计入的。故此,帝辛在位年数,计算到纣亡时,实应是32年,而非31年。这样,三王在位年数分别为:文丁22年、帝乙20年、帝辛32年。帝乙、帝辛在位年数之和为52年,三王在位年数之和为74年,其总数与今本《竹本纪年》所载完全吻合。

   三、结论

    为说明问题,现将本文之推断,连同李仲操先生、常玉芝先生之推断,列表整理如下:

    1、本文推断殷代积年为273年和274年。此有两种结果的原因,在于今本《竹本纪年》所记文丁、帝乙、帝辛三王在位年数之和与《太平御览》、《皇极经世》所记三王在位年数之和相差一年。相差的原因,是今本《竹书纪年》所记三王在位年数之和中,包括了帝辛亡年;而《太平御览》、《皇极经世》所记三王在位年数之和中,不包括帝辛亡年。帝辛亡年,实际上不足两个月。因此,一般说来,殷代积年应以273年为准,古本《竹书纪年》所载是准确的。

    2、本文对殷代各王在位年数之推断,其积年总数符合古本《竹书纪年》的记载;其文丁、帝乙、帝辛三王在位年数,符合有关文献之记载,亦符合“黄组”周祭卜辞之记载,相信能经受住历史的检验。它证明了本文前面关于文丁、帝乙、帝辛三王在位年数之和为74年(或73年)、帝乙、帝辛二王在位年数之和为52年之“假定”是对的,是与历史真实相符的。

    3、今本《竹书纪年》关于文丁、帝乙、帝辛三王在位年数中,各王在位年数均不对,但总数却对,说明今本《竹书纪年》确实经过人为的“改动”。这种“改动”,开始可能是无意的,错将帝乙、帝辛在位年数52年记到帝辛一人头上;后来是被迫的,为了弥补帝乙在位年数之空白,只好从文丁在位的年数中,抽出9年给了帝乙,这样文丁在位变成13年。这种“改动”是在三王在位年数总和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由于这一人为的、错误的“改动”,给后人留下了千古之谜。

大小叶哥 发表于 2013-3-5 10:55:30

夏商周断代史工程还在研究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殷代积年与各王在位年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