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谋臣 ———刘晔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今安徽寿县东南)人,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战略家。刘晔年少知名,人称有佐世之才,是曹操手下举足轻重的谋士,他屡献妙计,对天下形势的发展往往一语中的。刘晔历仕数朝,是曹魏的三朝元老。
他虽屡献奇策,但是它最重要的取蜀灭吴的两个奇策,却未被曹操、曹丕父子采纳,曹操、曹丕的不采纳,使得曹魏两次失去统一天下的良机。
这两个计策分别是:
一、曹操已经击败张鲁,占据战略要地、蜀川北方之屏障——汉中,刘晔认为此时进攻蜀川(刘备统治区)乃是绝好时机,所以向曹操进言:“刘备是虽然是一代人杰,但是他以欺诈的方式得到了蜀川,蜀地的人还不服他。如今汉中已得,蜀地的人们都受到震惊,如果此时攻打蜀川,蜀川可传檄而定。如若稍微迟缓一下的话就难了,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如今不取蜀川,日后必为后忧。”,然而曹操以一句“人生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焉”拒绝了刘晔的计谋。刘备安定蜀川之后,就大举进攻汉中,曹操大将夏侯渊被杀,汉中失守,曹操不服输,亲自率军来想夺回汉中,结果兵败退走,追悔莫及。
二、昭烈帝刘备攻打东吴,东吴吃紧,忙遣使向曹魏俯首称臣,以免两线作战。刘晔向曹丕劝谏道:“吴蜀相攻,乃天亡二国,如若我军趁此时直接攻打东吴,这样的话,蜀攻其外,我攻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日,吴国灭亡后,蜀汉得到的是一些小地方,而魏国将得到吴国的精华地区,到时候,天下形势将极度有利于魏国,蜀汉焉能不亡,天下岂能不统一”。然而,曹丕同样没有采纳刘晔的妙计。最后居然接受东吴的投降,名义上占据了江东,然而,刘备兵败夷陵之后,东吴马上反水,曹丕一怒之下御驾亲征,结果是劳师动众,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要是听了刘晔的进谏,何至于此呀!
刘晔二十多岁时,天下大乱,扬州地方的豪强们大多不愿抑强扶弱而且狡猾残暴。扬州当地有郑宝、张多、许干等人拥兵自重,其中以郑宝最为骁勇果断,才能和力气都很突出,为当地人所忌惮。当时郑宝想掳略百姓渡过长江到江南地区,看中了刘晔是当地的高族名人,想要强逼他倡导这个计谋。刘晔知道后很害怕,但都没有被郑宝找到。此时曹操派使者到扬州,刘晔去见使者,论及当前时势,并请使者在他那里停留数日。郑宝于是带数百人带着牛和酒迎接使者,并等待刘晔。刘晔则在中门外设酒菜饭席给郑宝部众,自己则与郑宝在内宴饮,并暗中要人借敬酒的机会杀掉郑宝。但郑宝原来不好酒,并且很留意他们,令那人不敢下手。刘晔于是亲手用佩刀斩杀郑宝,并斩他的头下来,向他的部众恐吓:“曹公有令,敢有动者,与宝同罪。”部众见此都很震惊和害怕,跑回营舍。当时营中尚有精兵数千,刘晔为防他们作乱,即骑郑宝的马匹到郑宝的营门前,向一些首领陈说祸福利弊,最终众人叩头迎纳刘晔。刘晔入营后安抚群众,令众人归服,更推举刘晔为新首领。但刘晔见汉室衰微,自己亦是皇室宗族,不想拥兵,与是将那些部曲都委托给庐江太守刘勋。
料事如神
刘勋当时在江淮之间有很强的兵力,受到孙策的忌惮,于是孙策派使节特以卑下的言辞和财宝要求刘勋代为攻打上缭城。刘勋相信孙策,更因收得财宝而十分高兴,各人都祝贺,但刘晔则不感喜悦。刘勋询问,刘晔则说:“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进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今出,祸今至矣。”但刘勋不听,坚持出兵。而孙策果时从后乘虚袭击刘勋,刘勋失败后,于建安四年(199年)投奔曹操,刘晔亦跟随。
后来曹操到寿春,当时山贼陈策在庐江聚众数万人,并据险而守。曹操曾派偏将试图消灭但不果。曹操于是询问群下问可否征伐。很多人都认为山贼据险而守,难以攻克,而且无足轻重,不应征伐;但刘晔认为其实是偏将资历不足和天下未定而令到山贼仍敢对抗,而当时局势已经大致稳定,应该先悬赏劝降,再用军事实力进逼,那山贼就会自己溃败。曹操同意,并派猛将在前,大军在后,最终如同刘晔所预测般平定陈策。战后曹操辟刘晔为司空仓曹掾。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伐据守汉中的张鲁,任用刘晔为主簿。当时张鲁弟弟张卫领兵坚守,曹操攻阳平山上各个屯寨,但山势险峻难登,难以攻克;而且士兵死伤甚多,粮食又缺乏,曹操于是打算撤军,命令夏侯惇和许褚呼叫山上的军队撤退。此时有一些军队在夜里误闯张卫别营,营中士兵大惊四散,当时在军队后方的刘晔见此认为可以取胜,劝夏侯惇等不要退军。夏侯惇见后相信,于是回去告诉曹操,曹操于是进攻张卫,张卫不敌退走。张鲁不久投降,曹操得汉中。刘晔及后即劝曹操进攻刘备新占的蜀地,认为攻占汉中后令蜀人震惊,只要进攻他们就会望风归附;否则让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稳定人心,据守险要,那日后就难以征服。但曹操不听。七日后,有从蜀地投降的人说蜀地人心惶惶,刘备斩杀惊惶者亦不能安定人心。曹操于是再问刘晔现在可否进攻,刘晔却说蜀人人心已经较为安定,不能进击。曹操最终回师。及后任行军长史,兼领军队。
情报参谋
黄初元年(220年),刘晔升任侍中,赐爵关内侯。当时曹丕问朝臣究竟刘备会否为被孙权袭取荆州而杀害的关羽报仇,大多数都是认为刘备力量薄弱,名将只有关羽;关羽死后国内忧虑,根本不会再发动战争。但刘晔却认为刘备一定会借出兵而重振声威;而且认为刘备和关羽情如父子,一定会为他报仇。最终刘备果然于次年(221年)进攻孙权,发动夷陵之战。当时孙权举全国之力应付,并向曹魏称藩,朝臣很多都庆贺,但刘晔却认为孙权并没有臣服之心,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称藩。刘晔更建议曹丕乘虚领兵攻灭东吴,以绝后患。但曹丕不同意。东吴在夷陵之战战胜后果然渐见不臣之心,曹丕于是打算讨伐,但刘晔认为吴国刚刚大胜蜀汉,上下一心,而且有长江天险,不能这么仓卒进攻。曹丕又不听。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亲自领军到广陵泗口,命令荆州和扬州的军队并进,进攻东吴。当时很多人都以为孙权会亲率军队抵抗,但刘晔认为孙权知道曹丕只率大军到江北压境,过河战斗者必定是其他将领,因而必定会静待进攻,不会亲率迎击。最终孙权都没有来,曹丕唯有撤退。
精于知人
魏讽在东汉末年很有名声,卿相以下的官员都与他诚心结交。延安元年(220年),刘备将领孟达率众投降,曹丕对孟达甚为器重,任命他为新城太守,加散骑常侍;当时的人都称他有“乐毅之量”。而刘晔一见他们二人,都说他们必定会叛变。最终魏讽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在邺城叛变;而孟达则于太和元年(227年)与诸葛亮通信,意图叛乱。
太和元年(227年),魏明帝曹睿继位,进封刘晔东亭侯,食邑三百户。次年,辽东公孙渊胁逼叔父公孙恭让位,自立为辽东太守﹕刘晔认为公孙氏占领辽东很久,恃著海和山的阻隔,可能会好像胡族一样难以制约,甚至发动叛乱。建议应趁公孙渊初登位,出其不意出兵讨伐,并开设悬赏引诱他的反对者协助,可能未必开战就能解决辽东割据问题。但最终都没有被接纳,公孙渊亦与于景初元年(237年)叛魏。
揣摩上意
刘晔得到明帝宠信亲近,有一次曹睿打算攻伐蜀汉,朝臣都说不可以,但刘晔私下却对曹睿说可以;后出去和朝臣又说不可以,因为刘晔的胆识,说时都好像是真心的,曹睿和各大臣都没有怀疑。当时中领军杨暨被明帝宠信,亦敬重刘晔,他是最为反对曹睿伐蜀的大臣,刘晔与杨暨见面时亦有向他说不可攻伐的理由,杨暨于是以为刘晔一定会支持自己。到后来杨暨再和明帝讨论攻伐蜀汉之事,杨暨恳切地进谏反对;明帝指责他是儒生出身,不通军事,杨暨因而搬出既一直反对伐蜀,亦是重臣的刘晔去劝告明帝,但明帝却一直听刘晔说可以攻伐,于是找来与杨暨对质,但召见时刘晔却不发一言。后来刘晔再私下见明帝,刘晔指责明帝不应将伐蜀大计随意告诉其他人,更称怀疑蜀汉已得悉明帝要来攻的情报;明帝更是感谢刘晔。后见杨暨又指责他对君主进言过于直率,应要婉转地表达;杨暨亦感谢他。有人见到刘晔这样巧妙奉迎这两方面,甚为厌恶,于是向明帝告发,更建议明帝召见刘晔时特地以与自己相反的意见来问他,如果每样他都表示同意,就表示刘晔他是揣摩上意了。后来明帝一试,果然如此,更因始疏远刘晔。刘晔因而发狂,在太和六年(232年)因病改任太中大夫,不久出任大鸿胪。两年后再任太中大夫,及后死去.
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三国志》
晔有佐世之才------许劭
(太祖)授晔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十至耳------《三国志》
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傅子》
不认识啊 刘晔,此人太强悍了 带霹雳车的大能啊 霹雳车的创造者? 回帖是种美德~! 说的真好 名副其实的预言帝!!! 重点献计一是劝曹操得陇攻蜀, 操不听; 重点献计二劝曹丕在刘备为关羽复仇, 发疯攻打孙权时, 果断出兵江东, 夺取江东富庶核心之地, 与刘备2分孙权地盘,所谓2分实则只是将荆扬外围地区划给刘备, 到时大局已定, 刘备自然孤掌难鸣, 不攻自破…… 可惜曹丕也不听…. 否则一早天下就归曹了…… 三国的大谋士真的好多呀 一时人杰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