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雪凌剑↘ 发表于 2013-2-25 08:50:50

{转载} 不一样的曹操


            汉末丞相曹操,字孟德,安徽亳州人,西汉曹参后人,另有一说夏侯婴之后,从他与同乡夏侯家族的关系看可能性比较大。曹操的一生经历了汉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和起伏跌宕的军阀混战,举孝廉出身,从一名基层干部做到最高军政首长,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地区,为其后魏国建立和三国一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汉末黄巾军起义给了汉朝中央政权权致命冲击,各地实力派拥兵自保,形成割据,一个时期内镇压农民军与争取各自利益的军阀混战同时在中国大地上演。连年的战乱,使生产关系遭到破坏,生产力急剧恶化,社会景象十分凄惨。旧秩序被打乱的同时,一大批能军治国的人才也纷纷涌现。
对正义事业的追求。 桥玄曾对十几岁时的曹操说:天下大乱时,能拯救国家的人,可能就是你了。 在何进、董卓实际控制中央政府时期,曾担任过县长、骑兵部队中级指挥员、济南藩国秘书长的曹操正在中央政府部门工作,目睹了他们的骄奢淫逸,放弃了正在办理的职务晋升,改名换姓逃回家乡,以自收自支的形式,聚集人马,参加讨伐国贼的战斗,迈出了武装统一中国北方的第一步。当时的曹操其实并没有必要豁出身家去走上这一条谁也不敢保证一定成功的“革命”之路,他的父亲曾任汉朝军委主要领导,在上面关系广泛,加之曹操本人在地方政府和军队工作期间成绩也十分突出,在辞去地市级军政首长调任中央机关后,深受领导青睐,特别是董卓极力保荐,要过上平稳舒适的机关生活是完全可能的,但大义面前的曹操毅然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在讨伐董卓时,曹操受各路军事实力派的信任,代理总协调员职务,率领曹家军队与各路人马同董卓部队展开战斗,并多次从战略上提出进取意见,但均被否定,致使战争主动权多次丧失。面对整日置酒设筵、不图进取的这些联军首领十分失望。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使他对各路诸侯各为私利、互相倾轧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讨董联军因内部矛盾解体后,曹操将军事斗争方向转向扩大武装建立根据地上面,走上了独立自主强军救国之路,通过七、八年的拼搏,集团规模基本成型。
五湖四海的干部政策。 一个强势的集团是由多方面人才共同支撑起来的,曹操起兵之初是变卖了家财、依靠曹氏、夏侯家族子弟兵拉起的队伍,随着集团规模不断扩大,仅靠本族子弟已不能完全适应发展需要,因此收揽各类人才并人尽其用始终是曹操不渝的方针。纵观曹操系统主要干部大致有以下几种来源:一是子弟兵,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二是起事时就入伙的李典、乐进等,三是收编的黄巾军和地方民团干部张燕、许褚、李通等,四是起义投诚干部如贾诩、张辽、张郃、庞德、徐晃、文聘等,五是投奔归顺曹操阵营的干部于禁、荀彧、刘晔等,六是征招社会知名人士如荀攸、崔琰、毛玠、程昱、郭嘉、陈群、王郎、华歆、陈矫、臧霸、吕虔、桓阶、满宠等,七是一批中央政府任用的干部如董昭、钟繇等。这些人来的时间有前有后,出身背景各有不同,甚至目的不尽相同,但只要有水平,曹操都能一视同仁,量才任用,委以相适应的职务,给予充分的信任。他们中有的长期担任中枢机要,有的出任地方大员,军事干部大多能够独挡一面,为北方迅速安定起到重大作用。设置专门的干部推荐、使用、考核机构,大量吸收各类有专长人员,注重培养,放手使用,始终保持干部梯队上下衔接。在上下级共处过程中,曹操能够虚心听取意见,能为自己的固执向当事人陪礼道歉,及时纠正失误。他能够关心部属工作生活,客观地对事对人。因用人失误向陈群致歉,因兼顾孝道劝毕谌投奔敌营,因敬重忠义放关羽逃归故主都是曹操真实人格魅力的写照。 对曹操极尽攻击的《三国演义》写曹操在官渡军营听到许攸来投,高兴的来不及穿鞋,光脚跑出帐外迎接的场景,其实从一个方面也表现了曹操的求闲若渴,若真有其事,那许攸的后半辈子也真值得为曹家鞠躬尽瘁了。
对敌对分子的宽容和对动摇异己分子的大度。 曹操消灭了北方的敌对势力,但对敌对分子的态度不尽完全。刘备在入川前没有固定的根据地,整日的到处流窜,被吕布击败投了曹操,程昱劝曹操将其除悼,免留后患,曹操在明知刘备根底的情况下,仍给刘备以礼遇,为的是不失招揽天下英雄的诺言。另一个鲜明的例子是曾任汉军总司令何进办公室主任的陈琳,在何进倒台后逃到河北投了袁绍,袁绍与曹操开战时由陈琳代袁绍起草了讨伐曹操的檄文,相当于在电视、报纸上把曹操本人及祖宗三代臭骂一遍,天下人皆知。就这样的人在袁绍被打败后又归附了曹操,由于才学出众安排了新的工作,继续当干部领工资,并且还是秘书局长一级的干部。魏种是曹操一手提拔的干部,后方兖州叛乱时,曹操最相信的人就是魏种不会叛变,当听到他叛逃的消息时,发誓绝不会饶恕,抓获后又因才能难得而释放了他。关羽被俘虏后,曹操看到他不愿久留,派张辽前去试探,当确信关羽将要出逃和已经出逃时,仍成全了他的忠义性情。最为典型的当属与张绣的恩仇,张绣原为董卓系统军官,董卓覆灭后,张绣占领南阳割据,成为一个小军阀。曹操在统一中原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之发生碰撞,战斗中曹操的的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及上校警卫队长典韦同时战死,特别是曹昂做为曹操长子很有可能就是以后的接班人,让世人看来这个仇结大了。到了官渡之战时,张绣在高参贾诩劝说下第二次向曹操投降,曹操仍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任命其为中将级干部,还结成儿女亲家,同时张绣也没有辜负领导的信赖,为官渡决战的胜利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官渡战役艰难时刻,曹操军中有人为日后留条后路,给袁绍写去了投降书,但结局出乎意料,曹操以弱胜强,打败了袁绍,缴获了这些书信,当时就有人建议据此严肃纪律,而曹操下令全部焚烧,不再追究,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的决策灵活性得到充分表现。

对民生的重视。 在那个“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动乱年代,苦难深重的老百姓饭都吃不上,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社会状况,更不要说负担军事了。在当时的军阀中,曹操最先看到了这一点并采取了积极措施。为减轻群众负担,率先在山东进行了裁军,解散了大批新兵,这是其它军阀做不致的。控制了中央政府后,又在势力范围内实行屯田制,有资料说曹魏屯田的规模与作用之大是空前绝后的,它设立了专门的屯田管理机构,重要事项由曹操亲自抓,通过与政府分成的民屯和军队保障自给的军屯制度运作,极大地减轻了群众负担,缓解了社会矛盾,对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曹操等高级干部也带头参加屯田劳动,夏侯惇在担任地区军政首长时,当地天气大旱,蝗虫四起,这个五大三粗、气概刚烈的将军指挥军民截断河流形成池塘,与百姓一起担土种稻,共同渡过难关。
官渡战役后,曹操率野战大军在家乡周边驻扎,在他们县转了一天,没见到一个熟识之人,十分伤感,面对着战争带来的的凄惨,下达了阵亡将士后嗣继承办法及家属子女生产、教育优抚规定。之后还发布了免除为国死难者子女徭役租税的命令。这些虽有片面性,但对稳定后方作用明显。
历史作用。 曹操二十岁举孝廉出仕,历任科长、县长、处长(级)、骑兵队长、藩国秘书长、卫戍区中层、代理中将职级总协调员、地区专员兼军分区司令员、省长、军长、大军区司令员、汉军总司令、监察院院长(三公之一)、国务院首长,爵位至魏王。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讨伐董卓及同大小军阀的混战,历经官渡、赤壁等重大战役,在中央政府被军阀协迫四处飘荡形同虚设的时候,及时赶到洛阳迁都许昌,建立正常的办公秩序,恢复统一的政令军令;在农耕经济受长期战乱影响几近崩溃民不聊生的时候,推行了屯田制度,恢复了农业生产,解决了群众生计和军事后勤;面对四处烽火的军阀混战,历尽艰辛,南征北战,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统一了长江以北广大地区,解决了自秦汉以来的北方边疆不安定问题,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们感谢曹操吧,没有他,我们的老祖先在那时就已经不知饿死了几遍,哪来今天的我们。
曹操政治上比较开明,具有十分清晰的战略眼光,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能克制感情,不计私怨,具有强烈的大局观念。刚出道时曾与袁绍有过一段对话,曹操说:我依靠天下有才智的人的力量,用先王的思想驾驭他们,就会无往不胜。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使用干部方面,不分亲疏远近,不论出身背景,不拘一格降人才,针对每个人的特点都会有适当的安排,对那些有一定声望的,虽没有三顾亲躬,也会派人传话、亲自写信邀请加盟,部下推荐的干部也敢于放手使用,同时下大力气维护了干部队伍的团结。当时中国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军事、政治干部大多在曹魏政权机关,不像东吴、西蜀仅靠几个人支撑。当曹操牢牢控制了中央政权后,并没有废去领导自己座台,仍极力维护汉朝中央的正统地位,他打破了许多人称王称霸的幻想,自己到死还是个汉朝臣民。应当说曹操的所作所为与后来长期蓄谋政变的司马昭是有明显区别的。
当然曹操也走不出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圈子,也犯过错误,也有过罪恶的屠城,特别误杀崔琰直到现在还有人鸣怨抱屈。可看待一个血肉之躯,总是要看主流。
我们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也不可否认,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人物也确实推动了历史前进,没有曹操的汉末结局是不可想象的。赤壁战役遏阻了曹操人生舞台剧的全面展演,让我们看到的仍是国家分裂状况下的曹操,这不禁让人有些遗憾,虽然三国归晋用的还是曹丞相的底子。

曹操一生最后一道命令是临终前下达的:天下仍不太平,不要按老章程举行葬礼,埋葬以后都要脱掉丧服,外地军事将领不得离开防区,各级官员继续坚守岗位,装敛时用现在穿的衣服,不得陪葬金银珠宝。
毛泽东主席词中有这样一句: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也不知对他老人家是褒是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载} 不一样的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