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三国战史分析——关东诸侯讨董卓之战(2)
三国战史分析——关东诸侯讨董卓之战(2)关东诸侯讨伐董卓,有几场比较著名的战役是值得一提的
1、荥阳之战
这场战斗是场典型的遭遇战。曹操是想占据成皋,但是在汴水遭遇了徐荣。徐荣是董卓爱将。手中是经过训练的正牌军。而曹操是杂牌军。是刚从陈留募集起来的乡勇。这本就是场不对等的战斗。曹操失利是实属正常。但是曹操在这场战斗中表现出的英勇却使得徐荣产生了错觉。认为酸枣驻军皆如曹操这等不怕死的乡勇,选择了撤退。正是曹操在劣势状态下奋勇抗争,才使得酸枣守军免于遭受突袭的厄运。
虽然曹操输在了战斗上,但是在战略上关东联军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2、孙坚鲁阳退敌
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从容面对董卓大军,的确体现了他的胆量。但从董卓军的角度来看这场战斗。董卓军是有备而来,却没有交战。这是耐人寻味的。纵观整个关东军对董卓军战事,战斗其实仅限于小范围的拉锯战。并没有攻坚和阵地对攻的大型战斗的发生。而且从荥阳之战也可以佐证,董卓部在没有十足的把握的情况下发动大规模的攻坚战斗可能性不太大。因此孙坚鲁阳退敌,一方面是孙坚自己指挥有度,另一方面,董卓军亦不愿意打攻坚战的表现。董卓进攻鲁阳,可能只是一次试探性的进攻。看看对方的反应,并没有强攻鲁阳的意思。也可以认为避免高强度作战是董卓军采取策略。再看孙坚这次毫无准备的原因是宴请督促军粮的长史,在后勤供应上频频有不和谐的声音出现,亦显示袁术作为孙坚的靠山,这个上司兼盟友就不怎么仗义。
3、董卓袭王匡河阳津之战
从这场战斗看出董卓军的反应策略——采取各个击破,瓦解联盟军的包围圈。并且这场战斗也不是传统的正面进攻,而是采用佯攻,以精锐突袭的方式消灭敌军。这种战斗方式的特点是速度快,歼敌多,打击大。自己也不容易受到损失。董卓一直避免硬碰硬的作战方式。这种机动作战恰恰是董卓军达到战略目的重要手段。反之再看联盟军,袁绍作为盟主,却躲在后面,王匡被袭击了,袁绍还无法救援。袁绍真有消灭董卓的意图么?我看未必。袁绍根本不把对抗董卓当回事。
4、阳人之战
孙坚与董卓在鲁阳退敌之后,应该打过很多次战斗。互有胜负。但这场战斗却反应了董卓军的弱点——内部不和。这场战斗董卓军部派遣了都督华雄,大督护胡轸和骑督吕布。三人的官位都不小,所率领的应该是精锐中的精锐了。但是结果却不是这么回事。华雄被杀,胡轸和吕布撤退了。显然跟之前董卓军的表现出的能力大相径庭。究其缘由哭笑不得,吕布和胡轸不和,发生内讧,以致大败。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吕布和西凉嫡系之间明显有矛盾。而且是很深的矛盾。吕布杀丁原后投奔董卓。然后就平步青云,扶摇直上。这似乎引起了凉州军团的不满。这种矛盾直接导致战斗的失败,主将被杀。这场失败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是董卓部吸收了中央军,丁原军后,引发出来的内部矛盾一种直接爆发。
5、诸陵之战
这已经是接近双方战事的末端了。董卓准备要撤离洛阳时发生的一场战斗。这场战斗胜负是可以预料的。一个是急于撤退军队。一方却是斗志高昂的军队。董卓军失利后便撤往了长安。让吕布殿后。而吕布在这里干什么呢,自然是盗墓来着。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董卓把这种肥差交给吕布。可见吕布的地位再次得到上升。吕布与孙坚的交战,吕布自然也犯不着跟孙坚打。俺是来挖坟的,也不用拼命,何况老大都撤了。自己还当挡箭牌,这也不符合吕布的性格。自然这样的吕布是打不赢孙坚。孙坚因此而收复了洛阳。关东联军就这样挺进洛阳了。
这5场战斗,双方的战斗能力和弱点,全都展现了出来。
关东联军:曹操实力太弱,袁绍坐享其成。部分诸侯无力对抗董卓。唯有孙坚实力强劲,但亦被牵制。
董卓军:灵活机动,但内部不和。
双方都有明显的弱点,因此战事规模只能在小范围冲突。
{:5_106:}{:5_106:}{:5_106:}{:5_106:}{:5_106:}{:5_106:} 打酱油的 打一剂酱油 我去,七个金币!!! 看完了,赞一个,受益匪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