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朱不肖 让位于舜?
丹朱尧的儿子。传说尧娶散宜氏女,生丹朱。丹朱受封于丹水。当尧之时,部落之间的战争仍不断,且很激烈。尧时曾对南方的三苗进行讨伐。尧本在北方,但尧的儿子丹朱封于丹水,到了南方的汉水流域去了。所以有尧子丹朱伐三苗到丹水的传说。一说丹朱是尧之嗣子,尧说他“心既顽嚣,又好争讼”,深知其子丹朱之不肖,所以不用他,而让位于舜。这是后人推崇尧舜禅让说之思想的反映。丹朱是否果真不肖已无可考证。《山海经》一书记载古代首领有帝号的不多,而丹朱却有了帝号,称作帝丹朱。郑玄说:“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这说明丹朱在汉代人眼里是古代很有德望、声名很显赫的人。但《竹书纪年》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可见尧不传子而让位于舜似并非尧之本意,而是迫于舜的威力。或说是舜排斥了尧子丹朱而篡夺了尧位,说明尧并非不想传子,尧子也不一定不肖。这说明当尧之时,位传子还是传贤,家天下还是公天下,正处于激烈斗争当中。
丹朱是尧帝子。帝尧生十子,丹朱为其嫡长子,出生时全身红彤彤,因取名“朱”,朱开通聪明,智慧极高,是世界围棋界始祖,并传为史上围棋第一高手,从小极受尧的宠爱。但其个性刚烈,做事坚决有主见,欠和顺和政治智慧,被尧视为”不肖乃翁”。
朱一开始被封于丹渊(丹水),故称之为丹朱,其封地在今天河南淅川县的丹水流域,淅川秦时为丹水县, 《尚书•逸篇》记载“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曰丹朱”。
帝尧去世后,舜即位后改封丹朱为“房邑”侯,封地上因有一上古女娲神庙“房”而得名“房邑”。据《路史•国名纪丁》载:帝尧崩,有虞氏帝舜封丹朱于房,为房侯,“以奉其祀,服其服,礼乐加之,谓之虞宾,天子弗臣……”,说明因“禅让”之故,帝舜对丹朱及其家族不敢以臣下视之,对房人优礼有加。
另有传说称,当时正值帝尧的中原华夏酋邦国家发生危机、统治即将瓦解之世,以舜和益为首的东夷与其他氏族部落,正欲篡夺尧的帝位。于是,东夷族的舜便在尧的面前诽谤丹朱,挑拨其父子关系。舜并设法说动帝尧,把丹朱派到离尧较远的南边丹水流域做诸侯。有说是流放,故《竹书》有“后稷放帝朱于丹水”的记载。
舜代理尧为执政后,囚禁了尧,为了不让丹朱知道事情真相,阻止丹朱看望尧,《竹书》有“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舜并逼迫尧禅位于他,丹朱知道后,率三苗之兵伐舜,双方在丹浦展开大战。郭濮在注《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说:“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和“舜伐三苗”的记载。丹朱因得力大将巨人部落首领夸父“逐日”误入大泽而死,失去重要助力,而帝舜有以射箭闻名的后羿部落助阵,在与帝舜争夺帝位的战争中失败。丹朱战败后,其后裔向河南、湖南、河北、山东等地迁移。由于这次大战双方伤亡都很大,后来丹朱被描画成“凶神”或主管灾祸的“邪神”, 甚至有一支后代被称为“狸姓”,遇到灾荒之年朝廷还要请狸姓人出来代为祈祷消灾。《国语•周语上》:“有神降于莘。”惠王问内史过,内史过以为丹朱之神,请使太宰帅狸姓,奉牺牲粢盛往焉。韦昭注:“狸姓,丹朱之后也。”
帝尧崩后,丹朱才回到华夏部落去奔丧,因舜的“谦让”,丹朱曾称帝三年,但大臣们全跑到南河之南朝觐舜而不朝觐丹朱。于是,舜曰“天也”,便顺应天意和人民的呼声登上了帝位。是为“尧舜禅让”。 故《竹书纪年》、《山海经》等古籍称丹朱为“帝丹朱”。因丹朱为三苗首领并且曾称帝三年,故在南方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地位崇高,被湖南、广东等地被奉为衡山皇、丹朱皇。舜则把丹朱封到房地为诸侯。《竹书纪年》则称“丹诸(朱)辟(避)舜于房”, 言丹朱尊父命而让天下于舜,自己远避于房地也。
丹朱死后,其子陵袭封,并以封地为姓,后世称“尧帝世孙,得邑为姓”。 尧都经考古在山西陶寺一代,
舜还没有考证出来,但是传说中是东夷人
这段历史应该与山东龙山文化向中原地区渗透和扩张有关
最后融合成为河南龙山文化,禹都又在河南王城岗一带 {:5_112:}{:5_112:}看看 不错 {:5_124:}路过啊 三代传位故事只是孔子在春秋时为了表达自身的政治理想以及希望人们被感化而构想的故事 是一个乌托邦的梦 经后文献出土验证得三代的传承是血腥的 并没有什么禅让只有阴谋和囚禁 那个伊尹的故事是扭曲过的 伊尹简单来说是篡位了后来被赶了下来孔子的乌托邦谎言对历史有一定的帮助 但它的负作用是极大的 很大程度上将后来中国文人的思考局限其中 只追忆不向前看 孔子的原汁原味的思想是有很多可取之处 堪称伟大 但在这点上堪称罪人 当然二程和朱熹的阉割是令人发指的 难以想象竟然被称为“大家”看看同时代的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言论 他们应该感到羞愧 拆了本来的大厦不说 在大厦旁盖个小楼自诩为“大厦的重生” 而在先天又不许人去翻修或扩建 导致后人只在在危楼里打打地铺 擦擦桌子 以致最后的崩溃 儒家思想在近代以来一再被否定 是中国的悲哀 也是二程朱熹罪人的铁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