垣曲诸冯山是帝舜故里
舜,是我国上古时期的一位圣君。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是我国“三皇五帝”之一“帝”。其倡导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常之教,开创了中华道德之先河,被后人尊为“道德始祖”、“百孝之首、”“文明之元”。《尚书•舜典》载:“德自舜明”。《史记•五帝本纪》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由舜帝衍生的虞舜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肇始和根源。虞舜文化的研究不仅对重建上古历史、揭秘文明起源有着积极作用,而且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虞舜因而受到了当前社会的特别关注。2005年9月,在运城市召开的全国虞舜文化研讨会上,对《孟子》所载的:“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中的三个古地名,进行了研讨。经部分专家学者认定,得出了:舜生地诸冯在今永济论;迁于负夏地在今垣曲论;卒于鸣条葬地在今运城市盐湖区鸣条岗上的舜帝陵论。对此《山西日报》于2005年11月15日以C2整版的篇幅,作了报导。笔者对其中的“舜生地诸冯在今永济论”持有异议。报载:“诸冯为舜帝出生之地,位于今运城市辖区的县级市——永济市张营乡境内。诸冯村又名姚墟村,现已改名为舜帝村。”其根据是“在舜帝村中央十字路口矗立着一通高约八米的古碑,坐西向东,上书‘大孝有虞舜帝故里’、‘奉直大夫知蒲州事加三级纪录肆次董仲敬立”。“康熙五十九年三月谷旦记”;“碑上有砖砌牌楼,正面书‘迎紫气’,背面书‘望瑶池’。舜帝村距黄河约二十华里,村东一百米处有诸冯新石器时代遗址,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舜帝村原先有一座占地约五亩的舜庙,这在清《永济县志》上有图可考,可惜这座庙在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日军炮火。所幸,在1940年,曾有两名日本人在舜帝村见过这座庙并拍有照片,他们于1956年出版了《山西古迹志》一书,对此有详细介绍。”还有:“在舜帝村东南约500米处,有一座坟冢遗址,当地百姓称为‘瞽叟坟’,据说舜帝父亲‘瞽叟’埋葬于此,坟冢四周长约50米,高约1米,为永济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对此,笔者也曾查阅过几本有关舜帝的书,也有舜生地诸冯在今永济的说法,但都缺少证据。今之舜帝村,位于张营乡西侧距黄河仅几公里的平原地区,其周围北、东、南数十公里,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农业发达。古时候,人口少,人均土地多,应当说不愁没有地种。舜为什么不在此好好耕种,发展农业,而要翻过中条山到中条山深处的历山耕种呢?为什么要迁到三百多里外的中条山腹地“负夏”呢?我们知道,远古时期,人类是从山上,从山石洞里,从树上,逐渐走到平原上定居的,是从生活条件不好的地区向生活条件好的地区流动的。时至今日,还是如此。我们的政府,为了使居住在深山里的农户尽快脱贫,每年都要拿出巨资建房,安排山民们集体搬迁到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舜不在条件较好的平原上耕种,却到条件差的历山上耕种,于情于理不合。我疑惑:此“诸冯村”,非《孟子》所说的“诸冯”。带着疑惑,我又去翻阅《孟子》,孟子生于公元前四世纪,曾游历齐、宋、滕,魏(辖河东这片地方)等国,对舜的研究,其全面,其深刻,可谓空前绝后,绝无仅有。在《孟子》一书中,谈到舜的地方,竟达四十处。孟子不但说清了舜的出生地为“诸冯”,在什么地方,而且还把舜的出生地是什么样子,什么状况,也说得清清楚楚。孟子在《尽心上》一文中说:“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这就是说,舜之住地在深山之中,住地周围皆是树木岩石,可能就住在岩洞里。野鹿和山猪很多,经常在舜的住地出没,舜常常看到这些野兽。舜和深山里的野人,几乎一样,差异很少。今之历山历来都有有关“野人”的传说,不过这里可以把“野人”理解为山野之人。这就是说,舜的住地是在条件很苦、环境恶劣的“深山之中”。可能会有人问:这“深山之中”的“舜之居”又怎能证明是舜的出生地而不是从别处搬来的呢?孟子还在《告子下》一文中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这是说舜是从田间、庄稼地里兴起被举用的,他经历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及心意困苦,思虑艰难的磨练,才奋发向上有所作为。后被发现举荐给尧的,也就是说,舜在深山居住时还未被举用,还未离家。可见“舜之居深山之中”,就是舜之出生地“诸冯”。显然不是黄河岸边平原上的“诸冯”。亚圣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的话,比蒲州知事董仲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74年)的碑,要早二千余年。孟子治学严谨,他的话是可信的。孟子还在《滕文公上》、《滕文公下》中,两次谈到国内洪水泛滥的状况,一次说:“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说明洪水泛滥之时舜已受尧指派离开家去治水了。又一次说:“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这就是说,在尧那个时代,洪水泛滥,大地成为野兽、蛇龙的住所,民众没有安身之处,低洼地上的人在树上搭巢居住,高地上的人挖窑洞居住。尧选派舜统领治理此事,用火焚草木赶走禽兽。命禹治水疏通河道,使洪水注入大海,特别提到了长江、淮河、黄河、汉水的治理。洪水排走了,野兽逃匿了,人们才得以在平原上居住。位于黄河岸边的“诸冯村”,是在龙门下游百十公里处,《水经注》云:“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这时的诸冯村是什么状况?是原先就有人住呢?还是大禹治水后搬迁来的?这里及其上、下游的平原,均为冲积形成的砂质土壤,是什么年代形成的?这些问题只能让古人类学家、地质学家去研究,去考证了,不论怎样的结果,都有说明这里的“诸冯村”,不是《孟子》里所说的“舜之居深山之中”的“诸冯”。至于这黄河岸边平原上的“诸冯村”,和舜有什么瓜葛?蒲州知事董仲为什么、凭什么要树立那通巨碑?目前尚不清楚,我猜想,也许舜曾去过那里,烧过荒草,逼走禽兽,或许建都蒲坂时,曾到过那里住过一段时间,也未可知。即使这样,也只能算作“故居”,并非出生地“故里”。那么,“深山之中”的“诸冯”在那里呢?就是今之垣曲县的“诸冯山”。诸冯山位于垣曲古城北二十公里处,海拔867米,属中条山系,为历山之一峰。诸冯山,山清水秀,风光秀丽。山下的古村落,就是姚墟村。远古时期,山上林木茂密,野兽出没,特别是野鹿山猪很多,可以狩猎。漫山遍野还有野果可采。山洼里可以种禾。山下的沇西河(古称教水)可以捕鱼。在山的西侧半山腰里,有一天然石龛,可容数十人避风遮雨。传说舜的父亲瞽瞍,和妻握登曾住在石龛下,舜就出生于此。后搬到山下姚墟村,该石龛后人称为“舜石龛。”前些年,中科院考古队曾在此地发掘出绳纹陶片及磨光陶片,证明此处在四五千年前有过人类的活动。山上还有舜之生母握登的坟茔。姚墟古村落的石窑洞,虽已破败不堪,但至今犹存。从诸冯山下,北行不足五公里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负夏”古邑。“古负夏”是个南北长约一公里多,东西宽约不足六百米的城堡。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迁于负夏”之“负夏”。也是《史记》所载的“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之“负夏”。这就是说,舜在历山耕作,在雷泽捕鱼,在河滨制作陶器,在寿丘作什器,都是在负夏居住时期所为。经考古、发掘证明,除历山稍远外,雷泽、河滨、寿丘,均在负夏周围几公里之内。舜就是在“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时,才显示出了他“善与人同”、和谐相处的高尚品德,统领才能和治国的凝聚力,才受到了人们的爱戴和拥护,所以,才能“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舜就是在这时,才被四岳及众臣推荐给尧的。至于说“舜幼时,因黄河洪暴的威胁,随父母和村(指黄河岸边的诸冯村——笔者注)人一起向东迁徒(徙之误——笔者注),来到中条山腹地负夏居住。”此说欠妥,于情于理于事实不符。如前所述,此时舜已在尧手下统领治水了,谈何迁徙。即使为了逃避洪水,迁到较近的中条山上就是了。那时交通不方便,不会翻过中条山,迁到较远的中条山腹地负夏居住。孟子说的“迁于负夏”,应指从诸冯山迁到几公里外、生活条件较好的小盆地负夏。“古负夏”的土城墙,早已湮没。至今能看到的是修建于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的北城门额上镶嵌著“帝舜故里”石匾。还有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重修南城墙门洞上镌有“古负夏”的石匾。明•万历四年的“帝舜故里”,比清•康熙五十九年的“舜帝故里”要早两个世纪。在“古负夏”北约1公里处的神后村(以前叫瞽冢村,村以墓而命名,人嫌不吉利,后改为此名),还有舜王井和舜父瞽瞍的坟墓瞽冢。舜王井上有亭,考其碑,盖自明始。明代中期,垣曲籍进士文皓(1459-1517)在《瞽冢村晚眺》中咏舜井道:“烟里人家树里村,我来访古欲断魂。舜王井上生秋雨,虞帝祠前曳夕曛。”此后,明代万历丁巳(公元1617年)秋,邑侯梁公重建,并在《重修舜井双池记》碑文中载:“邑(指垣曲古城——笔者注)北距四十余里,大舜浚井在焉,东有大阜,为瞽冢,南有诸冯,北有历山,东南有雷泽,东北有耕田遗踪。”到顺治十八年岁次辛丑(公元1661年)孟秋,邑侯董尔性又重修,并有《重甃舜井并建祠宇神异碑记》,此碑至今犹存。至道光年间,山西太守王炳勋再次重修。并在《重甃舜井庙记》中载:“虞帝庙寝宫之前有井焉。斯井也,相传即亚圣孟子之书所谓浚井也。祀典尚载之志矣。井上有亭,翼然列于其上,曰圣井亭。斯亭也,形势高峻,层次巍峨,北景历山,面仰诸冯,前临负夏,后依瞽冢。遥而望之,出云降雨,凤峙鸾翔,固若有龙盘虎伏之象。”碑文所记,井亭“东有大阜,为瞽冢。”瞽冢位于神后村东四公里处,高大如小山,系舜父亲之坟茔。每逢清明,常有村里人在瞽冢前焚香烧纸、长跪不起。祭奠舜帝的父亲瞽瞍。通过以上论述,可知舜被举荐之前的出生地是诸冯山之姚墟村,舜建的负夏城,距诸冯山仅五公里,舜生产活动过的地方历山、雷泽、河滨、寿丘,及其舜浚之井、舜父葬之瞽冢,舜生母握登之坟茔,皆在负夏城周围几公里之内。诸冯山,乃舜之生地。巍巍诸冯山,生养圣贤,解愠阜财于民,帝舜故里。悠悠古负夏,孕育明德,兴仁启让之都,历史名城。参考文献:1、 山西日报 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摘录,2005年11月15日C2版;2、 孔丘(春秋)、孟轲(战国) 四书•孟子,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3、 司马迁(汉) 史记•五帝本纪,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4、 郦道元(北魏) 水经注•河水四,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5、 邑侯梁公(明) 重修舜井双池记 鸣条舜陵古碑录,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6、 王炳勋(清) 重修舜井庙记,碑录作者简介:吕步麟,1939年生,山西垣曲人,五年制本科毕业,运城市电力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山西省电机工程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变电设计及研究。(作者:吕步麟) 发个帖子悲催啊{:5_14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