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地之争:尧帝的故乡
山西两地均自称帝尧故里 来源: 人民日报烈日炎炎,地表温度达到40多摄氏度。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大阳镇北郊村西涝河北岸,尧陵修复工地的施工仍在紧张进行。2007年4月3日,临汾市启动了对尧陵“30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修复”,其中一期工程投资高达1000万元,2007年9月竣工。此前,临汾市委还牵头成立了尧文化研究会,主要任务是整理、保护和发掘“帝尧和其臣民所创造的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成果,以及相关的文物、遗迹、传说和故事”,并研讨出版相关书籍。几乎同时,2007年3月,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也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尧王故里暨尧文化研讨会”。据了解,长子县还将邀请全国的专家学者对尧王故里进行论证。一时间,尧真假故里之辩,为人们议论纷纷。故里之争扑朔迷离“帝尧故里当然在临汾!”在临汾市采访,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街头市民,回答如出一辙。据尧都区文物旅游局党委书记、当地公认的尧文化研究专家高树德介绍,古称平阳的临汾市“已经是史学界公认的帝尧古都”。临汾的众多史迹,更是有力的佐证。临汾城南有伊村,与帝尧姓氏伊祁吻合;城西姑射仙洞,有传说中帝尧成婚的洞房和尧教丹朱下棋的棋盘石;城南有金殿,是平阳最初的所在,史称尧墟;城东有尧陵,为三皇五帝中最巍峨的陵墓。“尧之故里在长子”则是近年出现的新说法。2005年年底,太原师范大学李蹊教授发表长篇论文《丹朱封长子考——兼论尧的生地、发祥地和兴旺地》,认为尧王的故里和发祥地,极有可能就在今天的长子县。一文激起千层浪。2006年3月,长子县政协邀请李蹊赴当地作学术报告,并把演讲的内容刻录成光盘,在当地电视台连续多日播放。随后,县政协又牵头在全县展开大调研,搜寻与尧王有关的古籍记载、诗词歌赋、民间习俗等资料,并汇编成《尧王与长子》一书。长子县尧文化研究会会长申修福说,尧文化研究会搜集到的论据更加丰富和生动,初步认定,长子就是尧王的故里,是尧文化的发源地。其实,“帝尧故里”之争并不限于山西临汾尧都区和长治长子县。山东的菏泽、定陶、曲阜,河北的顺平、唐县,浙江的兰溪,湖南的桃源、常德等地都加入了这场“故里之争”。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河北顺平县就在权威报纸上刊登广告,说尧王故里在顺平;江苏也召开研讨会,论证尧的故乡是江苏;山东某媒体宣称,“尧帝陵最终确定在菏泽”。崇古攻势屡掀高潮故里之争尚未尘埃落定,各地的“文化攻势”已然不断掀起高潮,新建、扩建、修复、公祭、研讨等活动此起彼伏。2005年,临汾市尧都区在尧庙旅游中心区历时3年修建的华门竣工。当地政府称,中华民族的文明之门就是由尧舜开启的,华门就是为纪念帝尧统一华夏、开启文明之功、展现中华民族历史渊源而建设的。因此,华门无论是在建筑规模还是内部设计上,处处都体现出“天下第一”的特点。华门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门建筑,比法国凯旋门还高0.4米;华门龙柱高达14米,为青铜铸造,是目前中国最高的龙柱……此外,在临汾人的设计中,华门还该是“世界第一座门文化博物馆”、“中国第一座门文化旅游景观”、“中国第一座华夏文明纪念碑”。而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着的尧陵修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修建一个可以容纳几万人的大型祭祀广场。待完成后,尧陵将申报国家级祭祀活动场所,争取使之成为全球华人祭祀尧帝的主要场所。长治市长子县的“争尧”启动相对较晚,但在短短两年内,已经进行了一次全县范围内的大调研,整理出版了一本《尧王与长子》的书,并在当地和省内外媒体广泛宣传造势,争取到不少省内外研究学者的支持,大有后来者居上的势头。山西日报:尧王故里在长子尧王是华夏民族的文明始祖,品德高尚,功业卓著,后世子孙对他倍为推崇。孔子讲:“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司马迁赞:“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一代伟人毛泽东以“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魄指点江山,但对尧刮目相看,盛赞“六亿神州尽舜尧”。尧王在上古时期创造了一个百业兴旺、安居乐业、和谐尚礼的文明盛世,孕育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尧文化是国家文化,是民族文化,是我国最早成体系的观念形态文化,是上古时期的文化结晶,也是农耕文化的结晶,尧王首开了文明之先河。历史的辉煌需要尧文化的滋养,现代的进步发展也需要吸取尧文化的营养。所以说,长子县研究开发尧文化既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文化强县、提升长子对外开放形象的需要;既是保护文物和历史遗迹遗存的需要,也是发展旅游业、打造文化品牌的需要。尧是哪里人?从遗址上看。长子这一地名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尧舜时代,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史记》《汉书》等古籍都记载了尧王封长子朱于丹地,宋·罗泌《路史》记载,“虞舜元载,封朱于丹,以奉先祀。”这说明,尧禅位于舜后,把长子朱封于丹地,故长子也称丹朱。长子又称为陶乡,陶这个地方是尧童年和少年时期活动的地方。尧年老后对陶这个地方充满了眷念之情,所以,回归陶乡,潜藏隐居,颐养天年,这也符合“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丘”的生活常理。在长子民间从古至今一直有“天下孤陶唐”之说,据说全国也只有我们长子这一个陶唐村,陶唐村有一座土地庙,亦称三圣庙,同时供奉着尧、舜、禹三位开创华夏文明的始祖,这在全国也是很罕见的。在我们长子与尧王有关的山名有庆云山、潜山、丹岭、石棺岭等;水名有尧水、陶水、雍水、岚水、绛水等;村名有陶唐村、尧南村、尧神沟村、西尧村、城阳村等;庙名有尧庙、三圣庙、灵应侯庙等,还有丹朱城、熨斗台等诸多的遗址。这说明陶乡是尧的出生地和初封地。这也表明长子人民对尧王和丹朱的永久纪念,尧王在长子受到了人民群众世世代代的爱戴和景仰。尧王在长子活动留下的遗迹遗存以及他以万民为重、以天下为公的仁爱品德,已经融入到长子的山山水水,和长子这块神奇而古老的土地血脉相连。从遗风上看。从古至今,长子及上党一带就有“长子不出门”的古老民间习俗,就是当孩子们长大成人分居时,长子是不能离开老屋的,有人经商,大儿子必须在家守业,在长治地区姓氏旁考中,名字叫守业的肯定是老大。这条规矩,据说就是和尧王将大儿子丹朱封到老家长子这种做法有关,是世代传承的陶唐遗风,此习俗至今未变。长子人民对尧王的纪念非常隆重和热烈,每年阴历四月二十八日尧王生日那天,在潜山上举行盛大的尧庙会和祭祀尧王活动,历史上有诗记载曰,“乡帮多厚俗,于此见唐风。村村来神鼓,岁岁祝鸿功。”从轶事上看。尧母庆都生尧于丹陵;尧青年时期曾率领先民在陶唐村烧制陶器;彭祖曾在发鸠山为尧王治病,后人在发鸠山建有彭祖庙;尧曾把丹朱城和熨斗台封为“天下第一景”。这些与尧王相关的山名、水名、村名、庙名以及传说、神话故事犹如美丽神奇的珍珠撒满全县城乡各地,不由使我们穿越时空,亲切地触摸感受到尧王在长子活动的脚步和身影。虽然一些地方也在说自己是尧的故乡,但在长子随处可找得到尧王活动的遗迹遗存。历经四千年沧桑岁月,愈显示出这一文化景观弥足珍贵。尧王故里及尧文化是具备强大吸引力的人文资源,是长子人民得天独厚的精神财富,研究、宣传、开发尧王故里和尧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我们要弘扬尧文化,打造长子强势文化品牌,彰显文化特色,唱好长子文化大戏,彰显长子独具魅力的优势文化,进一步扩大长子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提升长子县的文化品味。县委、县政府将把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强县战略融为一体,进一步采取有力的措施,抓好宣传推广,扩大影响力,增强吸引力,尽快把长子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形成日益壮大的旅游业,转换成为经济优势,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简评:文化之争逐利为本不光山西,放眼全国,争夺名人故里的“战斗”四处发生,姜子牙、诸葛亮、西施、花木兰都曾经成为“故里之争”的“热点”。面对此起彼伏的“故里之争”,人们不禁好奇,各地的热情究竟从何而来?山西大学旅游学院博士刘改芳说,名人故里之争,实质上是利益驱动下的资源经济博弈。每挖掘一个名人故里,就可以开发一个旅游景点。名人故里以及相关开发,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再往深一层,名人故里之争是对品牌的争夺,地方希望通过名人、通过文化,来营销这个城市、这个地方。在今年3月底长子县举行的尧文化研讨会上,长子县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就明确提出,要将文化转化为生产力。这说明,长子县论证“尧王故里在长子”为的是旅游开发。而先行一步的尧都区,其旅游门票收入已由开发前的每年7万元发展到了现在的千万元。专家分析说,名人故里之争俨然演变成一种“营销模式”。修复名人故迹,推动纪念活动,吸纳海内外华人投资,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发展旅游产业的突破口。正是这种巨大的经济空间,使得各地乐此不疲,而地方政府也往往成为这些“文化战”背后的“主导者”。伴随着这场“战争”的愈演愈烈,反面人物、小说虚构人物也成了焦点。山东阳谷县和临清市就各自开发了《金瓶梅》文化旅游区,安徽人则建起了《金瓶梅》遗址公园。对于《西游记》,山东教授考证出泰山是“花果山”的原型,福建学者发现孙悟空还了俗,还留有墓地。有专家表示,类似情况的屡屡发生,不禁让人觉得各地“文化战”,显得有些病态。太原市政协委员、历史学者王继祖说,从学术的角度探讨名人故里、历史遗迹,本无可厚非,但如果站在地方利益的角度,是为了给某地贴上名人标签才去研究、去争论,无疑是将学术庸俗化,对历史更是一种亵渎。刘改芳也指出,地方政府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行为,是对历史的一种伤害。
尧生于高邮神居山
我国古代民族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关于尧出生地的争论主要在“华夏说”与“东夷说”之间,在这两种说法内部还各有许多争论。如华夏说有“河北保定说”与“山西临汾说”等,而河北保定说又有“顺平县说”、“望都县说”和“唐县说”等。长期以来,学术界都认为尧的出生地在华夏。但从20世纪90年代起,有学者提出了“江苏金湖说”。金湖县地名办李义海先生根据《史记》中关于“尧出生时其母居三阿之南”的记载,从地名角度对“三阿”位置进行了考证,认为“三阿”就是现在的塔集镇。近年来,同属“东夷说”的“高邮说”和“宝应说”提出了尧出生地的不同看法。今年72岁的扬州大学农学院退休教授陈清硕,长期从事土壤、生态、地质地貌研究,尤以古地理、古地形的研究见长。对尧的出生地的争论,主要是从古地理、古地形上寻找论据,而这些恰恰是陈教授的研究方向,从1995年起,陈清硕专门从事尧帝的诞生地研究。陈清硕否定了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华夏说”。他认为,“尧不可能出生在江淮地区”的根据是司马迁所编的黄帝家谱,司马迁出于建立“一元发生论”的考虑,将本属不同族群的领袖人物,统统定位为黄帝一人的子孙。陈清硕说,《史记》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但也有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它记载的中国文明的原始发生地仅限于黄河流域,而事实上随着辽西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湖南澧县古城头山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已经有力地证明早在远古时代,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珠江流域均已步入文明社会,“一元发生论”显然是不全面的。尧在汾阳是以鸟名来定都,是明显的“鸟图腾”,这是尧出生在江淮地区的有力例证。陈清硕认为,史料记载,尧生于“三阿之南”,今金湖县塔集镇即古代北阿镇,这也成为尧出生在金湖的主要例证。但“三阿”不是指某个镇而是指一片地方。清康熙年间,高邮、金湖一带以“阿”命名的村、镇众多,在古语中“三”的一种解释有“多”之意,所以,不能把4000年前尧的出生地说成是当时还子虚乌有的某个镇,只能说是在某一地带。更重要的是,尧并非出生在三阿,而是在三阿之南。现今塔集镇之南是茫茫的高邮湖水域,明代之前有三十六个小湖,湖湖相通,是一个典型的沼泽地带。这种易涝的沼泽地不宜于人类长期居住,当时的古人只宜长期定居在“三阿之南”的丘陵高地,即现今高邮神居山一带。陈清硕从战国、两汉、魏晋时期多部典籍中的相关记载摘录了最能“锁定”尧出生地的四句话,即“斗维之野”、“三阿之南”、“观于三河”和“生于丹陵”,“高邮说”完全符合上述条件。1.“斗维之野”。“斗维之野”是古代占星术的用语,是指天上二十八星宿中斗宿区划所对应的地面区域,这个“斗维之野”指的就是今天的吴地,包括扬州、高邮、宝应这一带。史料说帝尧之母生于“斗维之野”,排除了“华夏说”。2.“三阿之南”。三阿在江苏高邮西北,距高邮城约45公里,距扬州约50公里,相当于今高邮菱塘回族乡至金湖塔集镇一带。“三阿之南”指的是现今高邮湖西菱塘至神居山一带。这个概念看起来很模糊,但实际上是很严谨和客观的,因为对一个4000年前的人出生地的回忆不可能准确说出哪一个点,如塔集镇、菱塘等。3.“观于三河”。汉代正史记载尧的出生地为“三河”,经考证,古代“三阿”地区确有一条古河道叫“三河”,经安徽入境注入高邮湖。今在洪泽县就有“老三河”、“新三河”等不同的河名。4.“生于丹陵”。对丹陵这个地名,遍查地名词典都未发现,但可以理解为红色的丘陵地,不一定特指什么地方。而今天的“三阿之南”确有红色的丘陵地,即高邮神居山一带。神居山由富含铁的玄武岩组成,风化产物为红色,下层黄土表土被侵蚀也露出底层的红棕色土壤。这就使“三阿之南说”和“丹陵说”得以统一,充分说明尧的出生地就在高邮的神居山一带。“宝应说”认为,宝应县射阳湖镇及周边地区古称三阿乡。陈清硕认为,“宝应说”存在明显的漏洞。尧出生在三阿之南,射阳湖镇在三阿之北,地理方向不对。三阿已公认为一片地方,而“宝应说”认定它是一个“点”(镇)。“宝应说”提出,“古代射阳湖镇地区早在5000年前已形成大片陆地。而金湖塔集、邗江北部和高邮南部的丘陵地带,都还泡在海水之中。”高邮南部和邗江北部丘陵地带海拔一般在19至20米,神居山则高49.5米,而射阳湖镇海拔为0.6米至1.2米,丘陵被淹低洼滩地反而不会淹,显然站不住脚。(摘编自《扬子晚报》)
帝尧故里在宝应三阿 来源: 扬州日报
近年来,关于帝尧故里,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许多争论,前有“华夏说”,后有“东夷说”,“东夷说”的具体地点,则前有“金湖说”,后有“宝应说”,今年又出现了“高邮说”。本报今日刊发两篇与扬州有关的两个说法的文章,让不同的观点得以展示和碰撞。帝尧故里究竟在哪里?扬州真的是这位华夏民族杰出先祖的衣胞之地吗?希望扬州文史学者对此问题作深入研究,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1700多年前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此言被唐代司马贞编入《史记索隐》后,一直作为帝尧故里最具权威的说法,刊行于多种书籍中。“三阿”便成为古往今来许多学者致力寻找的目标。关于帝尧故里,各地说法很多,即使在扬州,也有人持“高邮说”。持“高邮说”的观点,主要依据是清康熙《高邮州志》:“汉置平阿县……东晋为三阿。”这个“三阿”指的是原属高邮,今在金湖的塔集。他们接过金湖学者十多年的说法,把“三阿之南”延伸到神居山,于是神居山便被指定为尧的出生地。然而,清初学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云,汉时平阿县故地在今塔集以西350华里的安徽怀远县北。南朝时才侨置平阿县于该地,直到后周时废止。由于“平阿”这个带“阿”字的地名在该地沿用多年,留下一串带“阿”字的地名,而一度改称为“三阿”。如果翻阅《辞源》中“平阿”辞条即可明白,塔集“东晋为三阿”的说法是错误的。一些史籍和地名辞典上错讹应予匡正,不能再让谬误遗害后人。皇甫谧(215—282)生于魏,死于西晋。他去世100多年南朝才开始,这位学林奇才,是不可能把一个多世纪后才称为“三阿”的地方说成尧出生地的。如果说“高邮说”是帝尧出生地研究的“重大突破”,倒不如说是在“金湖说”基础上的错上加错。古籍中关于尧出生地的记载还有一处,即西晋太康二年(281)在汲郡出土的《竹书纪年&#8226统笺》卷之二:“帝尧陶唐氏,母曰庆都,生于斗维之野,常有黄云覆盖其上。及长,观于三河,常有龙随之。一旦,龙负图至,其文要曰:亦受天佑,眉八彩,须发长七尺二寸,面锐上丰下,足履翼宿。既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孕十四月生尧于丹陵……”《扬州日报》6月1日发表的王自立先生的文章中引用北宋王钦若、杨亿等编纂的《册府元龟》卷二《帝王部&#8226诞圣》里一段话:“尧母曰庆都,观于三河,尝有龙随之。既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帝于丹陵。”以此为据,断言“三河”和“丹陵”都不可能在江苏……而河北唐县、望都、顺平更有可能是“尧的诞生地”。看上面二文,可以肯定后文是前文的节录。但节录时漏掉了“帝尧陶唐氏”和“生于斗维之野”等重要词句。关于“帝尧陶唐氏”的由来,明王士贞《纲鉴会纂》中说:“挚立尧年十三,佐挚封植,受封于陶。年十五,改国于唐,故又号陶唐氏。”帝尧先封于陶,后封于唐,继而定都于平阳,进入华夏权力中心。其成长发展的路线是自南向北,由东向西,起点便是“斗维之野”,即天上斗宿对应的地面区域今里下河等地。漏掉“斗维之野”,既使“三河”和“丹陵”如大海捞针难以寻找,又让那段文字成为缺乏佐证力度的神话。在此,不由得让人又要责备王钦若这位口碑不好的老先生了。据考,在河北唐县、望都、顺平,虽有与庆都、帝尧相关的地名、遗址和传说故事,然而都是这两位上古名人在那里生活和活动留下的痕迹,不能和出生地混为一谈。宝应自古有“三阿”。它的范围是今射阳湖镇及周边地区。明嘉靖十七年刊行的第一部县志《宝应县志略》载:“乡有九:三阿,四里,在县治东……乡之内有镇:……曰射阳,在三阿乡……庙有清源、曰龙女、曰甘罗、曰鲁恭王,俱三阿乡……”后来几部县志,对“三阿”的位置、范围、设施、名胜古迹、著名人物等,均有更为具体的表述。到过射阳湖镇的人都知道,那里并非到处都是遇洪即涝的低洼滩地。“三阿”位于盱眙至建湖隆起带中部宝应凸起东段。至今仍有高程2米至4.5米以上一块74平方公里的地域,突出在湖荡水网平原之上。古代这方古陆地势更高。《太平寰宇记》载:“箕山在县东六十里,高一丈五尺,周迴四十里。”其中因帝尧之女娥皇、女英而得名的双女冈广四亩,高两丈以上。千百年来,由于大量取土和雨水冲刷,墩阜越来越少。清初的旧谚云:“射阳三千六百墩,不知谁是楚王坟?”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剩“九里一千墩”。由于其中有多座周秦汉唐的古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十年来,在“三阿”地域相继出土过有柄石刀、石斧、石钻等石器,刻有文字符号的石块,类似良渚文化的玉器,河荡边有许多长年祼露的贝丘,在水下和地下还发现若干口用绳纹井圈砌成的古井和井群,这些都是淮夷先民的遗痕。在宝应县广洋湖镇,有一数十亩地的大土墩,上面有一座相传始建于汉代的尧舜庙。后虽改为佛寺,寺内仍设有殿堂供奉尧舜像,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如今尧舜庙仍作为地名而存在。此地位于射阳湖集镇正南方20华里,与“三阿之南”的说法完全吻合,是中华民族杰出先祖尧的出生地。此外,明代出土过浑仪前身璇玑玉衡的石仑村,位于射阳湖镇南10华里,也可视为帝尧故里。在“三阿”及其周围,至今还有一批与帝尧相关的遗址和地名。如:平江村的双女冈、冲林村的尧河、槐树村的尧灵庵、西安丰镇有水下古井的后塘(尧母庆都帝后之后)、夏集镇的尧沟、建湖县蒋营镇收成(原名寿成)村的尧庙、因“尧使羿射日(《庄子》)”而得名的射阳等。还有不少关于开天辟地和三皇五帝的传说与民间故事。这些不但证明三阿是帝尧故里,还说明他可能不止一次地回过家乡。可以想象,当年司马贞编纂《史记索隐》,写到帝尧时,《帝王世纪》和《竹书纪年》都摆在面前。之所以选择前者的说法,是经过周密思考后认真确定的。皇甫谧治史时正值盛年,也像司马迁那样壮行万里。《晋书&#8226列传》说他“出后叔父,徙居新安。”所行路线是当时漕运通道,即自洛阳沿洛水、汴水东行,入淮河,从今楚州北末口进射阳湖,经邗沟南下渡长江、过太湖,到达目的地。后来“叔父有子既冠,谧年四十丧所生后母,遂还本宗。”他往返于洛阳和新安之间,三阿是必经之地。曾是广陵郡治所射阳古城的人文风光,也必定会吸引这位学者驻足流连。发现尧出生地,是他脚踏实地调查研究的结果,是第一手资料。今天,我们印证两位先贤的说法,追寻帝尧故里,也算是对历史谜团的解析和交代吧!
帝尧文化发祥地在江苏高邮神居山
根据相关史料,确定帝尧发祥地有六个要素:(1)三阿之南;(2)斗维之野;(3)三河;(4)丹陵;(5)龙山文化:(6)适合古人生存。
关于三阿帝尧出生于“三阿之南”源于《史记·索隐》,为唐人司马贞对《史记》所作注解:“皇甫谧云: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寄于伊长孺之家,故从母所居为姓也”。此句又出于魏晋人皇甫谧《帝王世纪》。《帝王世纪》严格意义上来说在唐代就已经失传。“三阿之南”先要找“三阿”。皇甫谧是魏晋人,他讲的“三阿”应该是晋代的一个地名。晋时的“三阿”在那里?查1931年版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的臧励龢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有三阿“在江苏高邮县西北”。《舆地纪胜》“高邮有北阿镇,离城九十里,即晋时三阿”。《高邮州志》“东晋时尝侨置幽州。太元四年,苻秦将句难、彭超围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去广陵百里。即此。”三阿在上古时就很有名,有传说少昊时有三阿兵。少昊为五帝之一(见《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一书)。在这里,秦设邮置亭,为高邮最早建置。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这里始设高邮县。“汉初名高邮,后改为平阿。成帝封舅王谭为平阿侯,地在州境西”(清代康熙《高邮州志》)。在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汉成帝改高邮县为平阿县。据明·隆庆《高邮州志》:“三阿”即北阿、平阿、下阿之谓也。这个三阿就是古高邮。汉代改高邮为平阿县,是用“三阿”中的平阿作县名,而东晋称三阿县,是用“三阿”的统称作县名。今高邮城建于北宋。北宋《太平寰宇记》载:“高邮军,理高邮县。本扬州高邮县,皇朝开宝四年(971年)建为郡,以县隶焉,直属京师。”宋《舆地纪胜》卷43《淮南东路·高邮军》录引《太祖实录》中开宝四年“高邮县为军”的诏文:“惟彼高邮,古称大邑。舟车交会,水陆要冲。宜建军名,以雄地望。”宋太祖批示的高邮应指的古三阿。因宋太祖批示建高邮军,同年才始建今高邮城的。高邮军下辖高邮县,高邮县署就设在古三阿。北宋时,高邮就有“东城”和 “西城”两处:“东城”是今高邮城作军署,“西城”即古三阿是县署。南宋时,高邮“废军存县”,将高邮县署改设在今高邮城,而将古三阿改称“北阿镇”。北阿镇取名于三个“阿”之一的北阿。明末清初,因黄淮水患形成高邮湖,北阿镇逐步被淹没在高邮湖中。这就是作为古高邮的“三阿”历史。帝尧生“三阿之南”曾被人疑为孤证。近年来,我们在浩瀚的史料中,又找到魏人王象等撰写的《皇览》,有曰:“尧甲申岁生于三阿南,寄伊长孺家”。据《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载:魏文帝曹丕时“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丛,凡千余篇”。因供皇帝阅读,故称为《皇览》。按年代,《皇览》要早于《帝王世纪》。原书隋唐后已散佚,后世仅存一些辑佚本。从上可见,尧生“三阿之南”并非孤证,魏晋时就有出处。“斗维之野”示尧生东夷秦始皇焚书坑儒,毁掉其他六国的历史文献。后来,由盗墓得到战国时期魏国竹简,其中有魏国编年史,称其为《竹书纪年》。《竹书纪年》中有孕尧、生尧的一段文字:(帝尧)母曰庆都,生于斗维之野,常有黄云覆其上。及长,观于三河,常有龙随之。一旦,龙负图而至,其文要曰:“亦受天祐。”眉八采,鬓发长七尺二寸,面锐上丰下,足履翼宿。既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其状如图。及长,身长十尺,有圣德,封于唐。梦攀天而上。高辛氏衰,天下归之。今去除“黄龙附体”、“赤龙感之”等“神授”外衣,弃“孕十四月”等不科学之说词,可译为:“帝尧的母亲叫庆都,生于“斗维之野”,并在此长大。庆都楚楚动人。一天去“三河”玩耍,遇帝喾(“赤龙”),庆都被看上后而受孕,生帝尧于丹陵。当时帝喾还给庆都一个护身符,上有“亦受天祐”,以便将来让尧来找其父亲。”尧母庆都生于、长于“斗维之野”。这个“斗维之野”也是孕尧、生尧的地方。这里“斗维之野”、“三河”、“丹陵”都是与帝尧出生地有关的地点。有11种历史文献,如《竹书纪年》、《春秋合诚图》、《宋书·符瑞志》、《太平御览》的引用中,都有“斗维之野”;其他多有“三河”孕尧和“孕十四月生尧于丹陵”。许多引证都说源自《帝王世纪》,但文字均不一样。分析其原始出处应为《竹书纪年》。也证明皇甫谧不但看过《竹书纪年》,而且还引用了。“斗维”缘于《诗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西柄之揭”。其中斗即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南斗星)。“之野”即分野。分野是我国古代天文地理中的一个专门术语。我国古天文学中有二十八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井、鬼、柳、星、张、翼、轸;奎、娄、胃、昴、毕、觜、参。这些是黄道经过的天上星座。黄道是人们在地球上所看到的太阳在星空中运动的轨迹。我国古代“天人合一论”认为天上的星座分布与地上的人群分布是对应的。古代不同民族对星座的崇拜,又源于图腾崇拜。《开元占经·分野略例》中说:“毕觜参,魏之分野”。即毕宿分野对应于魏国的领土。按分野理论,“张宿属三河地区”(河东、河南、河内)。分野理论在《汉书·地理志》有详细记载。例如与今扬州有关的吴分野有:“吴地,斗分野也。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尽吴分也。”扬州古为广陵属吴,因此扬州分野为斗宿。康熙《高邮州志(卷之一)》“星野志”载:“纪斗牵牛吴分野。扬州吴地”。《西汉·地星志》有:“吴地斗分野”。《隋·地理志》云:“扬州在天官南斗十二度”。(注:古人称天上星座为天官)。康熙《高邮州志·星野志》有:“高邮在天官南斗十二度内”。由记载的“生于斗维之野”就可以得到尧母庆都和帝尧都生在吴地,扬州和高邮都为吴地,他们都是东夷人。今江都邵伯还有“斗野亭”。《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有“斗野亭”条目(154页):“斗野亭在江苏江都县邵伯埭。宋熙宁二年建。扬州于天文属斗分野,故名。孙觉、苏轼、苏辙、黄庭坚皆有诗。”斗野亭为四大名亭之一,曾移建扬州,今江都邵伯镇重建。斗野亭距古三阿约30公里。根据《汉书·地理志》“斗维之野”对应古郡,今列出声称帝尧出生地的11家,并分析对应的分野如下:1、山西临汾。不在“斗维之野”之列,应为角、亢、氐宿之分野;2-4、河北顺平、唐县、望都。均不在“斗维之野”之列,应为张宿之分野;5、山东菏泽。不在“斗维之野”之列,应为虚、危宿之分野;6、湖南攸县。不在“斗维之野”之列,应为翼、轸宿之分野;7-9、宝应射阳湖镇、广洋湖镇(明代三阿乡);盐城、大丰。属古射阳县,秦汉为东海郡。不在“斗维之野”之列,应为奎、娄宿之分野;10、金湖塔集。古属高邮,虽在“斗维之野”之列,但所讲“塔集”并不是古“三阿”(三阿沉在高邮湖中)。帝尧生“三阿之南”,不在三阿之北;11、高邮(扬州)。在“斗维之野”之列。因此,“斗维之野”与帝尧出生地只有一解,为江苏高邮神居山。“三河”孕尧第三个要素是“三河”。三河是帝喾与庆都合婚而孕尧的地方。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古史泰斗谭其骧院士编著《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有东汉时期的《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刺史部》图,上有广陵郡、高邮和三河。古三河的位置大致和其相当。三河今已为淮河入江水道,三河口在今高邮湖北侧。先论古三河口的位置。在宋代以前,高邮湖区当时尚是陆地,上面嵌着三十六小湖泊,大部分是适宜农耕的肥沃土地。在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在阳武决口,改道南流,掠泗夺淮。后来因为黄河带来大量泥沙,淤塞淮河入海通道,造成淮阴、高邮一带水灾,在明末清初才先后形成洪泽湖和高邮湖的。古三河发源于安徽中部,为东西方向的河流,入江苏以后,经洪泽过金湖折向南,流入高邮境内的平阿湖(今高邮湖的一部分),然后由古之樊良溪汇流入海。三河入湖口即三河口,为一喇叭口。今三河在蒋坝镇筑三河闸,节制洪泽湖水流入高邮湖。“出观三河之首",应指尧母庆都到三河口去玩。三河口距古高邮的三阿城约7公里。三阿距神居山17.5公里。这些地方应该是尧母庆都能够去活动的地方。孕尧的“三河”应是河名。《尚书正义》引文中“三河”只引“河”一字,说明“三河”是河,而且是一条河。“三河”和“三阿”是两个不同的地点。清人宋翔凤《帝王世纪集校》却错把“孕尧于三河”、“生尧于三阿之南”混为一谈,他的“校订”说“尧初生时,其母在三河(河本作阿,依《册府元龟》卷二改)之南”。实际上,《册府元龟》只是说三河孕尧,并未讲“三阿”。看原文并无宋翔凤之意。宋翔凤的错改是要说“三阿非,而三河是”。但是,他犯了一个“思维定势”的错误。即“三阿”与“三河”同时存在且相关(如二者“靠得很近”),这时在数理逻辑上就有“交集”出现,即有“三阿是,三河也是”的情况。这就是三阿与三河都与帝尧出生地有关。同时,也不会产生地名与河名混淆。“丹陵”生尧第四个要素是“丹陵”,丹陵是尧母庆都生尧的地方。《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没有地名“丹陵”条。说明“丹陵”不是地名,而是形容描述一个“红色的丘陵”。今四川中部有一个丹陵市,近年由丹稜县改来,就当别论(“稜”是冷字,故改“陵”)。红色丘陵常见于南方,山体由富含铁质的火成岩风化形成。而在北方多为黄土山。位于三阿之南的高邮神居山正是“红色的丘陵”。神居山位于扬州北郊的高邮市境内,是1200万年前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高49.5米,岩石富含铁质呈红色。山体表层由玄武岩风化而成。并经扬州大学环境学院化验证明,“神居山的平顶上玄武岩的残积风化物,其发育的土壤低频磁化率为609.03—521.1×10-8m3kg-1 ”,“未被腐殖质浸染时必然呈红色”(摘自扬州大学环境学院陈满荣《环境磁学在尧出生地“丹陵说”研究中的应用》)。因此,神居山在古代是红色的丘陵—丹陵。尧生丹陵与尧生三阿之南并不矛盾。正如前述,三阿和丹陵相距17.5公里,这时有“交集”,即尧生于丹陵,也生于三阿之南,并无一是一非。帝尧生活的“龙山文化”下面论述帝尧生卒年代和“龙山文化”。据《史记·帝尧者》注,皇甫谧曰:“尧以甲申岁生,甲辰即帝位,甲午征舜,甲寅舜代行天子事,辛巳崩,年百一十八,在位九十八年。”得尧寿118岁(有说104岁)。在其老年时由舜代行其职28年。舜在位50年。可得尧逝世后舜独立执政22年。根据我国重大科技成果《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果,夏代从公元前2070年起,这年应是舜逝而禹即位的年代。因此,可以大致推得尧是公元前2200年——前2100年的人。尧不能生活在荒漠上,他应生活在新石器时代的人群之中。这一时代在上古史学上应是“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陶器烧成温度在1千度左右,呈黑色)。经江苏省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扬州博物馆、高邮文管会于1993年联合发掘,高邮已在龙虬庄、周邶墩、唐王墩找到三处“龙山文化”遗存,并划为“南荡遗存”。高邮龙虬庄新石器遗址,为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时代主要为7000~5000年前。而在该遗址的上部找到南荡文化遗存。出土有陶鼎、盆、瓮、罐、壶的残片,皆为夹砂灰陶、泥质灰陶和泥质黑陶,不见红陶,陶器的纹主要为篮纹、绳纹。出土了一片“对探究中国文字的起源亦十分重要”的刻文陶片。这片刻文陶片,在全国展览时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曙光”。现在认定,龙虬庄陶文与甲骨文是同一系统的文字,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汉字系统文字。陶片为磨光泥质黑陶盆的口沿,表面乌黑发亮,胎亦呈黑色。烧成火候较高。陶片的内壁 有8个刻划符号。左行4个类似甲骨文,经古文字学家周晓陆先生破译为“戊辰、辛未”。证明尧时代已用天干地支纪年纪日。据江苏省博物院研究员张敏考证,“南荡遗存年代的上限不应早于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2200年正是帝尧出生的年代。因此,高邮有孕育帝尧的“龙山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适合古人生存下面论述帝尧时的农耕社会环境。再说扬州北郊的神居山附近,是一个非常适合古人生存、适应其农耕社会需求的好地方。南宋以前,高邮附近的地貌和现代差别较大。在今高邮湖的位置尚是陆地,上面嵌着三十六个小湖泊。《宋·高邮志》载:“(高邮)有湖隶旁,将三十所,大或万顷,小亦千亩。迤逦联络,参错骈布”,“久雨则涨”,“瀠洄数百里”。宋·秦少游记述:“高邮西北多巨湖,累累相连如贯珠”。在今高邮湖的位置上,大部分是适宜农耕的肥沃土地,是古人生存的好地方,也很适应古时的农耕社会。当时高邮水系是东西向的,向西经淮南可直达中原,向南可经广陵、建业(今扬州、南京)到东南。“三阿”就在湖边,西倚丘陵平岗,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河流湖泊纵横,水陆交通方便。再加上有神居山得名的传说;有王尧村、骑龙村;有尧在神居山发明围棋的传说,留有“仙人棋”遗迹。神居山符合帝尧发祥地的六要素。六要素前四条是帝尧出生地的解码,后二条是帝尧文化发祥地的依据。六要素缺一不可。我们说:“帝尧生于东夷,发迹于中原”,是根据《史记·五帝本纪》中有“汤汤洪水,滔滔浩浩”记载。《尚书尧典》也记载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中原很难有这种洪水。孟夫子云:“似洪水之祸,实起尧之前,待至尧时,人事进化,始治之耳”。 《说文》有:“尧昔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地”。帝尧出生后,即遭遇到世纪性大水灾(不是海浸),而且是全球性的,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记载。尧必定领导人民与洪水作斗争。由于长期大涝灾,使水稻不能种植,因饥饿造成尧和先民沿东西通道向中原高地大迁徙。到中原以后,由于仍在洪水期,帝尧与洪水作斗争有丰富的经验,又是帝喾之子,必定在中原成为领袖人物。 名利社会,人心不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