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刘备的夫人
话刘备的夫人摘要:《三国演义》展示的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充满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的世界,很少对女性进行描写。女性的地位是卑微的,从刘备一生中四位女性的描写,我们可以见出封建时代的妇女观,通过史实与小说的差异的比较,可见作者艺术水平的高超。
关键词:封建,女性,婚姻,妇女观
一部《三国演义》展示的是一个男人的世界,他们怀抱远大志向,金戈铁马,治国平天下。一幅气势恢宏庞大的政治军事斗争的画面。女性在其中是很少描写的。一部《演义》写到人物总计1183人,而其中的女性形象却只有55人,仅占全书人物的4.6%,而且,55位女性中,绝大多数都属于贵族阶层,不是帝王后妃,就是将军妻妾、士人之母。《演义》中的女性不同于《红楼梦》中女性的脂粉气,也没有《水浒传》中孙二娘、扈三娘的江湖义气。她们只是这个庞杂男人世界中的一个陪衬,一个无声的群体,服务于各类男性形象的塑造。描写大英雄是不近女色的(如关羽、赵云、张飞);描写奸雄、小人,女性是其情欲发泄的工具(如曹操);二写贤主、智者是有贤妻相助的(如刘备、诸葛亮)。本文试从刘备的夫人写起,见出封建时代的传统妇女观;并究其史实与小说的差异,见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在《三国演义》一书中写到刘备共有四位女性:甘、糜二夫人、孙夫人、吴妃。糜夫人是刘备的正妻,是刘备谋士糜竺之妹。二糜夫人无子,这对于一个汉室之后的刘皇叔来说无子嗣将是件大事。按照古代妇女“七出”的规定,“无子”出。按说刘备应当休糜夫人,但刘备却没有这么做,这又是为何?恩格斯讲:“婚姻依然是阶级的婚姻。”“婚姻乃是一种政治的行为,乃是一种借新的婚姻加强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情感。”三国时代婚姻的政治色彩极为浓重。具史料记载,当时的糜竺很富裕,刘备娶糜夫人主要是看上了糜竺的“资产巨亿”,糜竺也想借此加强自己的政治力量,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可以说两方达成一个“双赢”的结果。甘夫人“玉质柔肌,态媚容冶”(《王嘉:拾遗记》),是有名的美人,很手刘备的宠爱。但她当时是“妾”,地位在糜夫人之下,而她的功绩在于梦仰吞背斗,因而怀孕,生下了刘备之子阿斗(刘禅),因而地位有所提高。
甘、糜二夫人同是刘备之妻,二妻同侍一夫。在《演义》中,两人相处得异常和睦,从没有发生过任何口角。她们细心照料阿斗,抚养其成人,扶持刘备称帝。而往往历史上的妻妾之间多少回有勾心斗角,明争暗夺,甚至各有党羽,希望自己是丈夫的专宠。而甘、糜二夫人甘愿受刘备失败所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但自始自终保全阿斗的性命(刘备的命根子),何以使她们相处得如此融洽?一方面,其固有的封建妇道观使之然也。在封建社会里,女性做个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即罢,不得过问政事,否则就会造成“女人祸水”。这在《演义》二十五回中,关羽护“嫂嫂”,降曹中。关羽罢以三事相约,降曹之事告以二夫人,二夫人曰:“叔叔自家裁处,凡事不必问俺女流。”很明显表明了二夫人不想参与政事,遵守妇道。在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旧主》中,刘备败走江陵,二夫人混杂于百姓中逃生。糜夫人左腿着枪,无法行走,抱着甘夫人所生的阿斗,坐在土墙边上啼哭。赵云让夫人上马,糜夫人哭道:“望将军可怜他父亲飘荡半世,只有这点骨血。将军可护持此子,教他得见父面,妾死无恨!”赵云让夫人上马,糜夫人自知伤重,怕拖累赵云,误了救阿斗,翻身投入枯井中。贤主的夫人亦是贤妻,深明大义,做出此种壮举。投井自尽就是为了丈夫突出重围,成就帝业……为了丈夫的前程,女性应当自觉地牺牲人生的乐观甚至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也可见出刘备的封建妇女观。二妻侍一夫,刘备作为封建时代传统男性所具有的三妻四妾的权力。而且他的夫人必须是守妇道的,相夫教子的,绝对不允许女性影响其个人大业。所以他可以多次在失败之际抛弃妻子。他为了自己的江山,在隆中,“玄德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塌,终日共论天下之事。”可见,刘备与二夫人的感情并不是深厚弥笃的。这也正符合了刘备所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刘备的又一位夫人——孙夫人,东吴孙权之妹。因刘备向东吴借荆州不还,孙权听取周瑜之谋,将小妹招赘刘备,以取荆州。诸葛亮识破周瑜计谋,使东吴弄假成真,赔了夫人又折兵。
孙夫人不似甘、糜二夫人,据《三国志》记载,孙夫人才思敏捷,性情刚猛,有诸兄之风。在《演义》五十五回种描述玄德与孙夫人成亲,刘备见孙夫人房中两边刀枪森列,侍婢皆佩剑,不觉失色。玄德曰:“非夫人所观之事,吾甚心寒,可命暂去。”孙夫人笑曰:“厮杀半生,尚惧兵器乎!”从刘备的言语中可以触摸到他的心声“女子不应该武剑弄枪,而要守妇道。”很明显他无法接受孙夫人的这种装饰,孙夫人也不是那种封建妇女形象。这也是后来两人不能善终的原因之一。再一重要原因是,刘备很清楚这完全是一场政治联姻,他必须以大局为重,净化自己的感情,按照诸葛亮的锦囊行事,不得有半点闪失。所以两人的结合与婚变,都是有重大的政治背景存在。孙权为稳住刘备,维护孙刘抗曹联盟,将妹妹嫁给刘备。后刘备取益州,孙刘联盟趋于破裂,刘备与孙夫人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孙权遣船接孙夫人回东吴,孙夫人将阿斗一起带走。诸葛亮闻报,派赵子龙与张飞勒兵截江,放夫人去,夺阿斗还,刘备与孙夫人婚姻告断。在这里,孙夫人只是充当勒孙权政治战略上的一个工具,成了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
但最后在《演义》八十四回写道:“时孙夫人在吴,闻猇亭兵败,讹传先主死于军中,遂驱车至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据很多人考证,孙夫人并没为刘备殉情。从《演义》六十一回,建安十六年(221年),刘备入益州不久,孙权就“大遣舟船迎妹”,而孙夫人也毫不犹豫地回了娘家,还差点带走了刘备的儿子阿斗。此时距他们成婚只有两年。从此,她一去不返,杳无音信,与刘备恩断情绝。直到八十四回中刘备败于夷陵之战(222年)长达十一年之久,史书中竟没有一句话正面提到孙夫人,尽管史书上没有记载孙夫人的最后的结局,但可以肯定,她是绝不会为刘备殉情自尽的。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无非是以孙夫人的殉情塑刘备形象之高大。
刘备称汉中王自东川回成都,法正奏曰:“……人伦之道,不可废也,必纳王妃,以襄内政。”推荐了吴懿之妹,先许刘焉之子刘瑁,瑁早夭,寡居。在这里,纳妃,女性只是一种政治象征。想必此妇人并未体味得到女性真正的感情。而且从刘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为汉中王到章武三年(223年)刘备死,只有四年之久,这位妇人再次守寡,书中对此也未提一字,不知此妇人命运如何!
从《演义》中所知的刘备身边的四位女性的命运都是悲惨的,她们遵守妇道,但并没有得到幸福。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的妇女观使她们只能成为男人的附庸。自西周以来,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一直是套在她们头上的枷锁。女性的地位是卑微的,在《演义》中作者很少描写其容貌、语言、动作等,而描写一个英雄的出场都是倍加描写。作者不想让女性的描写来影响整部小说的主题,因为这里是一个男权世界,一个英雄的世界里,女性不值得写,女性只能一笔带过,不需要浪费笔墨。所以小说中的女性描写必须服务于主题思想的突显,同样的道理,四位女性也是为刘备的“仁、义”贤主形象服务的。
罗贯中出于“尊刘”的思想倾向,对史实作了改造,让孙夫人投江而死,突出刘备的贤主形象。“这其中有其发现与创造,有其对历史的阐释与评价。其笔下的事件已非历史的事实,而是经过化历史为心理过程后的心理的事实。”这样也符合了读者的审美情趣,可见罗贯中著《三国演义》的高超艺术。
路过看看 路过看看... 支持一下 顶梁祝!!!!!!
我顶!!!!!!
顶!!!!!! 吃多了运动运动。。。奉旨灌水之后,腿也不疼了,腰也不酸了,回贴都有精神了。
吃多了运动运动。。。奉旨灌水之后,腿也不疼了,腰也不酸了,回贴都有精神了。
看看看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