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与黄帝散论
来源: 上下五千年作为炎黄子孙.人们大都知道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有座桥山,山上建有亭,亭中石碑上赫然镌有“黄帝陵”三个大字,亭后便是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黄帝墓了。由于年代久远,黄帝是否实有其人?死后是否葬于此?实已尤从详考。反正,大家都在这里遥祭中华民族的这个象征性的远古祖先就是了。但知道浙江省缙云县仙都山还有个传说中黄帝炼丹升天处——鼎湖峰,还有个作为江南人民朝圣问祖之所的“黄帝祠宇”的人就不那么多了。殊不知这里同样是个闻名的南方黄帝文化的流传中心,是我国南方力黄帝文化积淀最为浓厚的所在,唐宋以来,官方亦常于此举行祭祀黄帝的活动,成为我国与陕西黄帝陵遥相呼应的另一个缅怀、纪念黄帝的场所。
一、缙云与黄帝的干系
缙云,县名。武周万岁登封元年(696),析括苍、永康二县部分辖区置。因境内有缙云山(唐天宝年间改称仙都山),故建县时以缙云名。(清道光《缙云县志》)而山名曰缙云者,又显然与古之“缙云氏”有关。
“缙云氏”者何?据史,略有如下三种不同记载:
一曰缙云氏即黄帝。《史记·五帝本纪》《正义》:“黄帝……号口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口帝鸿氏,亦曰帝轩氏”。
一曰黄帝时官名,并因以为族氏名。《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杜注:“缙云,黄帝至官名”。孔疏:“昭十七年传称黄帝以云名官,故知缙云黄帝时官名。字书,缙,赤缯也。服虔云夏官为缙云氏”。《左传》昭公十七年:“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帅而云名”。杜注:“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百官师长皆以云为名号。缙云氏,盖其——官也。”《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黄帝云师云名”。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
一日缙云氏为姜姓,炎帝之苗裔。《史记·五帝本纪》:“缙云氏有不才子”。《集解》引贾逵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任缙云之官也。”
以上三种说法,不管是指黄帝本人,还是指黄帝届下为官之黄帝族的某一支,抑或指姜姓炎帝族后人之在黄帝手下为官者,反正,都同黄帝有关。后来,大约是黄帝的业绩、影响最大,“缙云”或“缙云氏”就是黄帝一说便占了—卜风。
那么,浙江之缙云山、缙云县又是怎样同黄帝搭上关系的呢?
不用说晋郭璞《山海经》注、晋崔豹《古今注》、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中所保存的有关黄帝到过缙云山、于此三合神丹、并乘龙上天的传说不足凭信,即唐张守节《史记·五帝本纪《正义》所谓“今括州缙云县,盖其(缙云氏——引者)所封也”亦不会是事实。因为,当时黄帝族的势力尚不可能及于此地。即是说,那时,不仅黄帝本人不可能到过缙云,也不可能把官封到那里。有可能把黄帝同南方的缙云山搭上边的很可能是《史记·五帝本纪》中的如下一条记载: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嗥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祷杌。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说的是舜把四凶族从中原逐到遥远的边疆去了。而据张守节《正义》:饕餮,“渭三苗也。言贪饮食,冒货贿,故谓之饕餮。《神异经》云:‘西南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性很恶,好息,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强者夺老弱者,畏群而击单.名饕餮。’言三苗性似,故号之。”则似乎是把缙云氏后人中号为“饕餮”的一支流放到大西南的三苗地区去了。这倒是有可能的。在国家形成前夕的战乱纷争小,原居于中原地区并属炎黄系的缙云氏后人中某一支,在斗争:中吃了败仗,在中原尤法立足,只好远走他乡,辗转移徙到大江以南去了。
初到江南时,由于这里是三苗等土著居民的天下,新来乍到、为数不多的缙云氏后人自然不会在当地产生多大影响。他们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似乎被历史遗忘了。魏晋以降,随着北人的大量南迁,才又重新勾起了人们刘缙云氏之后这支由下先行者的深切怀念,并利用这点史影逐渐敷衍出黄帝早就到过这里,并在这里得道成仙、乘龙飞升的美丽故事。
缙云氏之后的某一支南移后都经过了哪些地方、并最终落脚于何处?由于史传无凭,现已无法弄清。说到以缙云为名的山,北方山东的济宁有一处,南方有两处,一在四川巴县,一在浙江缙云。以缙云名山,表明后人对炎黄远祖的怀念之情,其中,也可能包含着后人对缙云氏之后的某一支南下迁移这一史影的模糊记忆。至于浙江的缙云为什么能够声名远播、并最终成了南方黄帝文化流传的中心,我想,除了这里可能与缙云氏南迁的史影有某种干系外,还同这里钟天地之灵气的秀美山川有关——谁不想给自己的老祖宗安排个好去处呢!
总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黄帝传说,并非哪个人的向壁虚造,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史影作根据的。 {:5_144:}帝鸿氏....= = 不会吧 本来传说就多,史料又少,稀里糊涂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