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蛮夷专题之鲜卑
引言:《尚书·尧典》载:“蛮夷猾夏”(蛮夷扰乱中国)《诗经·小雅·六月》说:“玁狁孔炽”(犭严狁极其嚣张)
“久矣其为中国患也”(见《三国志》)
鲜卑
鲜卑,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鲜卑源自东夷国,韦昭注《国语》道:“鲜卑,东夷国。燎,庭燎也。”,受周王朝打压迁入胡地)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曾归附东汉。匈奴西迁後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
鲜卑人中,存在相当数量的白种人,“黄头”或“黄须”正是鲜卑人的相貌特征,唐代诗人张籍的《永嘉行》开篇即是:“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 ,显然咏的是西晋灭亡的史事,诗中称鲜卑即为为“黄头”。《后汉书·鲜卑传》和王沈《魏书》载,鲜卑“其言语习俗与乌丸同”,属东胡语分支。
东汉末年,鲜卑人在其首领檀石槐领导下,在高柳北弹汗山(今山西阳高县西北一带)建立了王庭,向南劫掠沿边各郡,北边抗拒丁零,东方击退夫余,西方进击乌孙,完全占据匈奴的故土,东西达1.4万余里,南北达7000余里。永丰二年(156年)秋,率军攻打云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延熹元年(158年)后,鲜卑多次在长城一线的缘边9郡及辽东属国骚扰,汉桓帝忧患,欲封檀石槐为王,并跟他和亲。檀石槐非但不受,反而加紧对长城缘边要塞的侵犯和劫掠,并把自己占领的地区分为3部,各置1名大人统领。
但延时不久,鲜卑又陷于诸部林立的分散状态。曹操当权时,西部鲜卑叛离,漠南自云中以东分裂为三个集团:一是步度根即檀石槐之位,拥众数万,据有云中、雁门一带,二是轲比能集团,分布于代郡、上谷等地,三是东部鲜卑首领素利、弥加、厥机,散布于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曹操平定幽州后,步度根和轲比能等通过乌丸校尉阎柔,向朝廷上贡,表示臣服。
后来代郡乌丸能臣氐等反叛,请求归顺步度根中兄扶罗韩。扶罗韩统率一万多骑兵前往迎接。到了桑乾县,能臣氐等人商议说,扶罗韩部队威信并不很高,恐怕不能成就事业,遂另外派人向轲比能送信。轲比能马上派万余骑兵前来迎接,并与能臣氐一起对天盟誓。轲比能于是在宴会上杀死扶罗韩,扶罗韩的儿子泄归泥及众部下都归顺轲比能。步度根因此对轲比能生怨。因为代郡反叛,曹操任鄢陵侯曹彰为骁骑将军,率兵北征,大败轲比能。轲比能由此退出塞外。后来他又向朝廷进贡。
延康初年(220)轲比能派人向朝廷献马。魏文帝曹丕任轲比能为附义王。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任田豫为乌丸校尉,持节卫护鲜卑,带兵驻扎在昌平。步度根和素利各自派人向朝廷献马,朝廷也封步度根为王,立素利、弥加为归义王。
黄初二年(221),轲比能将住在鲜卑的五百余家魏国人驱遣出来,让他们回代郡居住。黄初三年,轲比能率部落三千多骑兵,驱赶牛马七万多口与中原通商,并派遣一千多家魏国人居住在上谷。后来轲比能与素利及步度根三部互相斗争,步度根势力日益衰弱,只得率领部下万余人死守太原、雁门郡。步度根派人说服泄归泥反叛。乌丸校尉田豫,促使他们之间关系改善,并对轲比能进行牵制,轲比能因此便怀叛逆之心,并写书信告知鲜于辅(原刘虞从事,曾任乌桓司马,与田豫善),鲜于辅得到书信后,上报朝廷,皇帝又派田豫招纳安慰。轲比能的势力因此更强盛。
太和二年(228),田豫派遣翻译官夏舍到轲比能女婿郁筑革建部落,夏舍被郁筑革建杀害。这年秋天,田豫统率西部鲜卑蒲头、泄归泥出塞讨伐郁筑革建,大获全胜。率兵返回到马城时,轲比能率兵三万,把田豫围困七天。上谷太守阎柔的弟弟阎志前往解释劝说,才为田豫解围。后来幽州刺史王雄兼任校尉,对鲜卑实行安抚信任政策。轲比能多次入塞,到幽州进贡。
太和二年(228),素利死。他的儿子年幼,以他的弟弟成律归为王,统领部落。
青龙元年(233),轲比能诱使步度根彼此和亲,又率兵万余人在陉北迎接他的家口资产。并州刺史毕轨派苏尚、董弼等部阻击,轲比能派兵在楼烦与苏尚会战,在战斗中杀死苏尚、董弼。于是步度根率领泄归泥及部下都依附轲比能,抢占掠夺并州,烧杀百姓。明帝派遣骁骑将军秦朗前往征讨,泄归泥率众背叛轲比能,向秦朗投降。朝廷任命他为归义王,并赐给他幢麾、曲盖、鼓吹,让他占据并州。步度根则被轲比能所杀。至此,轲比能统一了漠南地区。
轲比能强大后,屡犯魏国边境,青龙三年(235),王雄派勇士刺死轲比能,换立轲比能的弟弟为王。
漠南统一局面又再度陷于四分五裂之中。东部鲜卑先后兴起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三股势力,他们乘机南迁,占有乌桓故地。
鲜卑也落下了在三国舞台上的帷幕···
真是麻烦,像此等叛臣,早杀为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