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w0806 发表于 2013-1-24 13:08:23

关于战国3、战国时的灭国战争6




  在战国的各个诸侯国中,最后灭国的不是齐国,而是卫国。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用了十年的时间,扫灭了东方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一统天下,但是独独留下了卫国,直到秦二世时, 卫国才灭亡,卫国是生存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了,前后共计838年,比周朝的时间还长,也是很神奇的事情了。

  卫国的领土在今天河南鹤壁、新乡一代,卫国定都朝歌,那里原来是殷商故都,地理位置很重要,而且是中原富庶之地。从民风上来说,燕赵古来多慷慨悲歌之士,卫地自古多君子。春秋时,以其远见 卓识闻名天下季札,出使列国时,对卫国的评价是“卫多君子,其国无患” 。卫国的民风很好,春秋时期,没有主动侵略过别的国家,但是纯朴的民风也就注定了卫国不能成为一个大国,春秋时,卫国 北边就是中山国的前身北狄鲜虞,经常侵扰中原各国。卫国前期还能抵抗,到了卫懿公,这是一个喜欢养鹤的主,人称“鹤将军”,卫懿公养的鹤不但生活安逸,还有官位俸禄,也算是荒唐到家了。卫 懿公好鹤成瘾,不理朝政,漠视民疾,民怨沸腾,国势衰弱。北狄鲜虞侵扰卫国,轻而易举的打败了卫国军队,卫懿公被杀,卫国差点灭亡,幸亏有齐桓公的帮助,才赶走了北狄,但是卫国经此一役, 元气大伤,大国地位丧失,沦落成一个小国了。但是之后卫国基本没有什么外患,虽然国君的人品不怎么的,但是有君子贤人辅政,倒也是国泰民安。孔子周游列国14年,其中在卫国就待了10年,孔子 留恋卫国的君子之风,可见一斑。卫国多君子却非虚言。

  到了战国,由于卫国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赵国一直都想吞并卫国,但是由于魏国的干涉,赵国最终没有得逞,但是卫国的领土逐渐被魏国蚕食了。在战国这个诸侯兼并、弱肉强食的时代,素有君子之 风的卫国无论是实力还是民风,都不适合称雄称霸,只能依附于魏国,勉强不被灭国。卫国的国君也很有自知之明。战国中期,争雄的各国纷纷称王,卫国则是急流勇退,退出诸侯争霸。在前346年,卫 国从公爵自贬为侯爵。早了前320年,侯爵都不敢称,再度自贬称“君”。而此时卫国的领土已经被魏国蚕食殆尽,只剩下濮阳一地了。卫国因为弱小,诸侯兼并,反而看不上卫国了,卫国因此得以保全 。252年,魏国魏安釐王来了个偷梁换柱,杀了卫国国君,改立自己的女婿为卫君。前241年,秦国攻下魏国东部领土,在这一带设置东郡。秦国重新立卫国公室后裔卫角为卫君,把新立的卫君角迁徙到 野王县,并把濮阳合并到东郡。等到秦始皇灭了六国,也许早把卫国给忘了,直到前209年,秦二世上台,把卫君角贬为庶人,卫国才真正灭亡。

  战国虽然是战争不断,诸侯兼并加剧的时代,但是由于诸侯众多,矛盾也很多。想要兼并一个国家而不受他国的阻扰,那是需要恰当的时机,或者良好的地理位置,否则兼并战争不仅不会壮大自己,甚 至还会导致其他诸侯国的仇视,那就得不偿失了。

  战国时的诸侯兼并,最重要还是地理。比如楚国兼并越国,秦国兼并巴蜀、义渠,就是典型了利用了地理优势。越国远在江南,离中原各国都很远,楚国兼并越国只要顺江东下,势如劈竹,占有整个长 江流域,诸侯国就是想插手,也是鞭长莫及。秦国兼并巴蜀也是如此。

  还有就是利用复杂的关机关系,给自己创造良好的兼并时期,其他诸侯国就是想插手也是有心无力。赵国兼并中山国,楚国兼并鲁国就是利用的良好国际环境。赵国成功的孤立了中山国,并与有可能干 涉的国家搞好外交,然后全力攻打中山国,终于啃下了这个硬骨头。楚国兼并鲁国则是利用了长平之战之后,赵国、秦国都是伤亡惨重,楚国灭国各国都因为实力不足而不愿意插手。

  至于西周国、东周国、卫国、实在是实力太弱,被大国灭掉,根本不值一提。春秋时期大家还顾忌周天子的威望,到了战国,周天子的底盘就是一块鸡肋,灭了周天子,名声上很不好,而且周天子就那 么点土地,得到了也不会壮大自己。只有秦国,因为兼并六国的需要,一方面是防止周天子再组织合纵,另一方面,拿下周天子洛阳的土地,也就打通了通向中原的通道。从太行山到豫西山地,面对处 于华北平原的各国,在地理上完全处于居高临下之势。

  兼并战争后果最严重就是齐国兼并宋国。虽然齐国利用宋国的内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了宋国,但是齐国的扩张野心引起了其他诸侯国的敌对,之后就发生了五国伐齐的战争,齐国吞下了宋国土地 ,也被迫吐了出去,最后在燕国的打击下,差点亡国。


纯原创 求支持


ljw0806 发表于 2013-1-29 08:51:17

路过回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战国3、战国时的灭国战争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