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懂一点心理学】重复定律 连载2012/12/29
重复定律--在重复中强化,从强化走向成功在心理学上,重复定律认为,任何的行为和思维,只要你不断地重复,它就会不断地加强。在你的潜意识当中,只要你不断重复某些行为,它们就会变成一种习惯,进入你的潜意识,最后变成事实。中国有句话叫"熟能生巧",这里的"巧"其实是不断重复练习的结果。
重复定律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1:重复练习,养成好习惯
有个家长对幼儿专家说:"我的孩子就要上小学了,我们最应该注意孩子的什么心理?"专家给出的答案是"重复心理"。专家说,老师为了让学生写好一个字,会要求学生写几十次;为了让学生背下一篇课文,会要求学生一次次地朗诵。这就是重复性练习的意义。
然而,孩子喜欢关注新鲜、刺激的事物,不喜欢做重复的事情。当孩子写两三遍时,他们还能做到认真、仔细,而当要求孩子重复20次时,孩子就会敷衍了事了。怎么办呢?这就要求父母潜移默化地向孩子传递心理学上的重复定律。
有位母亲下班后,习惯性地打开报纸浏览起来,其中有篇文章引起了她的共鸣。题目是《向孩子传递"重复定律"》。读完这篇文章后,她决定对孩子进行必要的重复练习。孩子有一件毛背心,共有4粒纽扣,刚开始他只是好奇地看着母亲帮他扣。慢慢地,他想自己来试试,可是怎么弄也扣不上来,于是生气着急,并表示再也不扣了。母亲耐心地教他,把扣扣子的动作分解开来,先让孩子学着扣一粒扣子,过了几天再教他多扣一粒。
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母亲还和孩子比赛,看谁扣扣子的速度快。就这样,经过一个月的重复练习,孩子能够熟练地扣好4粒扣子。其他衣服的钮扣他也能扣好。这位母亲说:"记得孩子第一次扣好扣子时,非常兴奋,说'我成功了'。看着他陶醉的样子,我也被感染了……"
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主要是通过让孩子重复练习来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重复定律对孩子的成长和好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父母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小事向孩子传递重复定律,比如,要带孩子去公园时,父母可以问孩子:"我们怎么才能到公园?"孩子会回答说:"走呀。"父母可以说:"对呀,就是一步一步地走。"孩子回答"对",父母可以继续说:"一步步地走,迈左脚,再迈右脚,这样不停地重复,我们就能到达公园。"
教孩子写字的时候,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想把字写得漂亮些,就需要不断练习,只有重复地写,才能写好。"母亲在切菜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试着切一下,然后问孩子:"你为什么切菜慢,而妈妈切菜快呢?"孩子可能会摇头说不知道,母亲可以告诉孩子,"因为妈妈经常不断地重复切菜,从而由慢到快呀。"
对孩子说这些话的时候,不必在意孩子有没有听进去,有没有听明白,因为这也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期望孩子一次就听明白,一次就听进去是不现实的,只有不断重复,才能使孩子接受父母传递的信息,进而让孩子实现学习的不厌倦。
启示2:有效的重复,助你破茧成蝶
有人说,世界上就怕"重复",一件不经意的事,重复做,最终会不简单。重复对一个人来说,也许是厌倦,也许是享受。在没有目标的人眼中,"重复"是漫无天日的煎熬,在有目标的人眼中,重复是迎接光明之前的短暂的黑暗。在重复中,我们可以获得经验,在重复中,我们的人生会发生蜕变。经过不断重复,我们就能破茧成蝶,我们的人生将会得到升华。
列文·虎克是一个看门的,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放大镜能看清小东西,非常神奇,于是他到眼镜店去买放大镜,但被昂贵的价格吓得扫兴而归。恰好他看到磨制镜片的人在使劲地磨着镜片,制作过程并不神秘,只是需要仔细和耐心罢了。于是列文·虎克也开始磨镜片。
由于列文·虎克只懂荷兰文,对其他文字一窍不通,因此,他没办法参考科学技术的著作(这些著作都以拉丁文为主),他只能靠自己摸索。经过辛勤劳动,列文·虎克终于磨制出小小的透镜。但由于实在太小了,他就做了一个架子,把这块小小的透镜镶在上边,这样看东西就比较方便了。
后来,经过反复琢磨,列文·虎克又在透镜的下边装上一块铜板,上面钻了一个小孔,以使光线从这里射进而反照出所观察的东西来。这就是列文·虎克制造的第一架显微镜,它的放大能力相当强,竟超过了当时世界上所有的显微镜。
这次成功激励了列文·虎克,他十分高兴地察看一切。渐渐地,他觉得自己制作的显微镜还不够好,于是又不断打磨镜片。几年以后,列文·虎克制造了越来越多的显微镜,他的技术越来越完美,以至于制出的显微镜能把细小的东西放大到两三百倍。
打磨镜片,一干就是60年,列文虎克的成功得益于他不断地重复这一行为。不断地打磨,使他的技术越来越精湛,使他制造出来的显微镜越来越先进。这就是重复定律的极好体现。它告诉我们,想要在某一领域获得成就,就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练习,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精湛的能力,才能不断超越极限,创造完美。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的重复,这绝不是十次、一百次、一千次、一万次简单的重复,没有实效的重复意义不大。重复不一定是越多越好,比如磨刀的时候,不断地重复地磨,不仅不能把刀磨锋利,相反会把刀磨哑了。其次,重复需要坚持不懈,需要变为自觉的、经常性的行为,有句话叫"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是这个道理。另外,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无效的重复。这样的重复才是有效的,才是有价值的。
启示3:勤能补拙,熟能生巧
总览古今中外,人们对"勤奋"这一品质称赞不已,如"天才源于勤奋"、"勤能补拙"、"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有句俗话叫"熟能生巧"、"笨鸟先飞",也是对"勤奋"的一种称赞。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为自己的脑子不聪明而抱怨,要知道脑子是越用越灵的,手是越用越巧的。无数事实证明,只要勤奋地学习,不断地练习,你就能走向成功。
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善于并敢于使用"勤能补拙"和"熟能生巧"两种武器,尽管他们中有些人是"笨拙"的人。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不善言辞,诺贝尔并非天才儿童,陈景润小时候非常木讷,连自己的生活都不会打理,霍金瘫痪在轮椅上,但依然可以通过勤奋取得伟大的成就。这些人在各自领域内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努力,获得了真才实学,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在中国历史上,曾国藩是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可是他小时候天赋也不高,学习完全靠勤奋。有一天,他在家里读书,对一篇文章不知重复读了多少遍,因为他的记忆力不太好,一直没背下来,于是他不停地朗读那篇文章。
当时有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他读完书去睡觉了捞点好处。可是等了很久,曾国藩就是不去睡觉,他还在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失去了等待的耐心,充满怒气地跳出来说:"你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贼把曾国藩读的那篇文章背诵了一遍,便扬长而去。
与曾国藩相比,贼是聪明的,因为他听曾国藩读那篇文章,就能背诵那篇文章。然而他只能成为贼,成为投机取巧之人,而曾国藩却成了广受敬佩之人。
学习知识是长期积累的,我们不停地学,才会不停地进步。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使人变得知识渊博、富有智慧;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地努力,才会让自己拥有真才实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付出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所以,当我们看到别人充满智慧、拥有了不起的才能或取得伟大的成就时,无需羡慕太多,因为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同样能成功。
有个擅长射术的人叫陈尧咨,在当时几乎无人能和他比,他也凭借这点洋洋得意、自傲自夸。有一次,陈尧咨在园圃里射箭,一个卖油的老翁刚好路过,就放下担子,看他射箭。老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陈尧咨,表现得不屑一顾,当老翁见陈尧咨射出的十箭能中八九支时,他只不过微微点了头点头。
陈尧咨看到这种情况,跑过来问道:"你也会射箭吗?我的箭术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陈尧咨听后不高兴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箭术!"
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把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个铜钱放在葫芦口上,然后用勺子把油倒进葫芦。只见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老翁说:"我这点手艺没什么奥秘,只是熟能生巧罢了。"
任何过硬的本领都是练出来的。只要肯下功夫,反复实践、勤学苦练,就可以做到熟能生巧。当你对某件事非常熟练了,你也就成了这方面的高手了。
{:5_113:}{:5_113:}{:5_113:}看看 板凳呀{:5_114:}{:5_114:}{:5_114:} 学习一下 那就每天一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