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诗仅片言,工夫在诗外】四胜四败论官渡
本帖最后由 yqfmailhtml 于 2012-12-21 10:15 编辑学诗仅片言,工夫在诗外——四胜四败论官渡
官渡决战是咱们整本三国的第一个转折点,也是分析曹操早期成功的原因所在,所以我们在此略作总结,之后将继续讨论诸势力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翻看一些历史战例。有的战例,一方赢得非常艰苦,另一方输得非常可惜,毫厘之间就能判定这个时代的归属,这种决战的典型代表是吕岑会战和滑铁卢决战,直到最后一道命令传下之前,胜利的归属仍并不明显;也有一些决战显得毫无悬念,似乎决战一开始就缺乏继续看下去的必要,这类决战的典型代表是刘裕北攻燕国和街亭之战。
在体育比赛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前者的代表是2000年欧洲杯法国对葡萄牙和94年世界杯决赛的巴西对意大利:法国与葡萄牙都正值鼎盛,加时赛基本快打完了还没有决出胜负;94年的巴西是攻之极致,而意大利是守之圭臬,直到巴乔射失最后一粒点球才决定冠军归属;后一种的典型有火箭和小牛2005年的7场大战,火箭一战狂输41分,还有2006年德国世界杯,德国队对瑞典队的2:0,上半场基本就奠定胜局。
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决战呢?原因是,在决战之前,双方都会作出极为周密的部署,但即便再周密,鉴于决战的规模和重要性,任何一方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因为面面俱到就意味着毫无重点。因此,作为统帅,布置战术的时候一定会有所赌。作为赌徒的统帅赌什么呢?赌对方绝不会不按照自己的预设路线来展开攻势。说得通俗一些,两个人打CS,最后两个人都是10滴血,一个还剩手枪一把,子弹若干,一个是AK一把,但只有一发子弹。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那个用手枪的玩家应该怎么办呢?要想赢,就得在对方射程之内完成自己的进攻。这样一来,如果对方是AK高手,那自己就是死路一条。但为了赢,只有这样一种办法。那就只有赌,赌自己动作灵活让对方没法瞄准,赌对方心态失常没法在我近身前杀死我。这就是两方统帅所面临的抉择。
有的时候,赌对了,也许毫厘之间占了上风,赢了战斗;也可能赌错了,那就多半是一溃千里,无法收拾。但,无论如何,这样的大场面,能够上来赌一把,本身就是需要胆气和能力并存。不要以为大舞台就一定是好的,没有一颗大心脏,大舞台就是胆小者的行刑室。
回到我们所说的官渡之战来看,我们也能依稀看到袁绍和曹操两个人在决战前进行了一种赌局。
曹操的势力一直不如袁绍大,而且他四面却都是敌对势力,北面是袁绍,东面有吕布、刘备,南面是刘表、张绣。反观袁绍,很早就河北,只在南面和曹操对峙,可谓得地利之便。曹操为了最终能和袁绍抗衡,必须赶在决战前尽量消灭自己周边的敌对势力。先攻灭吕布,又打败刘备。因此,每次曹操都有两面作战之虞。从第一次打吕布开始,曹操就必须克制自己的野心,对袁绍百般抚慰,尽量不要惹毛了这个绣花枕头,以免使自己腹背受敌。曹操每次出征都要看准时机,尽量让袁绍无法立刻决断和自己决战,等袁绍回过神来,他已经完成了这次的军事行动。这就是曹操在赌袁绍的决断力和执行力。至此,曹操充分施展自己的缓兵之计,一点点拖到自己有力量挑战看似高不可及的袁绍。
反观袁绍,他每次都没有让曹操失望。你拿后背对着我我也不打,不管谁劝,也不管曹操去打谁。直到曹操打败刘备,将其彻底从中原赶跑,袁大少才回过味来,要与曹操一决雌雄。但此时的曹操早就不用看袁绍的脸色了。虽然这时他周围还有刘表、孙策,但是刘表是一块比袁绍更不中用的绣花枕头,孙策自顾不暇,情况较前已经大为改观,终于到了可以与袁绍放手一搏的程度。这样来看,曹操在时机把握上胜过袁绍一筹!
袁绍在出兵之前曾经令陈琳传檄四方,声讨曹操。陈琳也算是圣手书生,将曹操三代以上的祖宗都捎带手问候了一遍。这篇檄文,让曹操看出了袁绍军的些许端倪,也意料之外地治愈了曹操的头疼病。
檄文本来是大军征讨之前的通知书,类似于招募对方叛徒或者中间分子的作用。好的檄文可以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但即便如此,檄文仍旧不免纸上谈兵。好的说客如郦食其,单人说降了齐国七十二城,但如果没有刘邦、韩信造势于外,郦食其就是说烂了自己一张好嘴也没有效果。
所以,好的文胆都需要武略的辅助。文胆,代表的是己方势力的道德力量,而武略,代表的是己方势力的暴力诉求。想陈琳这篇文章,好虽好,但华丽的外表之下缺少实在的威胁。如果袁绍能够说到做到,就不需要问候曹操的三代祖宗了。说来说去,袁绍还是在比遗产。聪明人这时候都已经知道,袁绍如果能够战胜曹操的话,根本不会等到官渡,曹操这时候早就应该读三四回存档了。这些宝贵的机会,袁绍都没有抓住,现在还要跟曹操比身家,归根结底,还是难有一击必胜的决心和信心。这篇满分高考作文肯定会成摆设。
高考作文终归是高考作文。真正要传檄而定天下,陈琳差得远呢。读一读曹操的诗词,哪个不佩服他的文笔?磅礴大气,融会贯通。曹操戎马一生,再加上后天历练的过人气魄,集文胆武略于一身,而袁绍却只能依靠一个写高考作文的枪手。两人综合水平高下立判。
我们可以细心观察曹操对于谋略的运用。不夸张地说,他已经达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单凭他烧掉了那一麻袋一麻袋的通敌信件,就够袁绍学上三五年的。曹操准备偷袭乌巢,这个计策是从袁绍方投降过来的许攸提出的,曹操自己的谋士多有质疑。曹操面对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妄从舆论,而是首先确认此计可行,然后为了确保一击必胜,曹操决定亲自带兵偷袭乌巢,临走前还安排了两面埋伏,固守大营。在选人方面更凸显了曹操的水平:固守大寨的主将是曹洪,两支埋伏,夏侯惇、夏侯渊在左,曹仁、李典在右,以自己的亲族大将作为防守的骨干力量,这样避免了任何出工不出力的可能性,这些人所处时间较长,相互熟悉,配合默契,更有李典这样性格谦和,不与人争功的人作为副将,可谓考虑周全。作为大将,未思进先思退,思虑周全,万无一失。
反观袁绍,张郃力劝袁绍救援乌巢,郭图建议偷袭曹营,这两个计策本来没有绝对的可行与否的区别,因为同样存在巨大的风险,但袁绍犹豫之后准备和稀泥,他果断中和两派意见:派张郃、高览偷袭曹操大营,另派蒋奇救援乌巢。这是让人哭笑不得的决定——让主张救援乌巢的人去偷袭曹营,这不是等于让狗看骨头?这样既保证不了带兵将领的主观能动性,也容易造成君臣之间的猜忌。因为计策不是张郃出的,所以不管他打不打得下曹营大寨都没有功劳。何况,曹操大寨又不是豆腐渣,偷袭不得手很正常,但袁绍以此就听信谗言责怪张郃,这是又一个火上浇油的决定。须知,在军中,一切处罚都需要有正当的理由,否则军法的权威就会被众人忽视。袁绍不仅做出了不合理的安排,还要让别人为他埋单,这是极为容易激起兵变的处理方式。反过来想,如果袁绍当初让张郃去救援乌巢并立下军令状,不仅激励了援军士气,一旦张郃战斗不力,袁绍杀了他也不会有人说不对。这一正一反两相对比,袁绍和曹操两个人的判断力、决断力和执行力高下立判。凭借这样优异的表现,曹操绝对是配得上官渡之战的胜利。文韬武略方面,曹操胜袁绍!
虽然袁绍本人不如曹操,但他的优势大就大在,虽然他放过了大把的制胜良机,还是有取胜的契机。也正是如此,曹操的胜利才更显得货真价实。袁绍是第三次派兵才最终进行官渡决战的,前两次派出了颜良、文丑,先后被关公派到阎罗王那里报到了。最后袁绍将七十万大军集中于官渡,要与曹操一决胜负。曹操当然乐得你七十万大军全都当摆设放在这里和我对峙。虽然以对方十分之一的兵力与对方对峙对自己不是很有利,但这已经是曹操所能争取到的最宽松的局面了。如果袁绍听从了许攸之计偷袭许昌,或是听从沮授的计谋,高沟深垒扩大攻击面,曹操迟早会被袁绍拖垮。说句不是特别到位的话,袁绍就是用人垒也能让曹操半夜睡觉都浑身冒冷汗。我们前面讲过,既不要在决战中过于分散兵力,也不要在决战中过于浪费兵力,袁绍在这里为我们举了最好的反例。
还是看曹操,他发现敌方粮队后果断派出徐晃袭击对方运输队。之后亲自带兵攻击乌巢,背水一战烧毁对方粮草并且身先士卒击败几波来援兵力。曹操用兵之果断,攻击之迅猛在此战全部凸显。我们还不难看出,军队的质量决定了军队最终的执行能力。拿破仑曾经说过,一个军队的战斗力等于他的静止状态的战斗力和他的机动能力的乘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既要奔袭乌巢,又要果断回兵,曹操能够将7万人运用得如此神出鬼没,除却对于军队的调动谋略外,只能说曹操告诉了我们如何真正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综合素质,而这一切的提高,都和曹军平时勤加操练分不开。我们都知道许昌田猎关公要杀曹操。古代的田猎,其实就是军事演习的另一种形式。大家有心可以去沈阳故宫观看清朝早期的宫殿建筑,那些建筑都是按照军队狩猎时的站位来布置的。这样的细节说明曹操在平时经常进行狩猎,并且对部队的训练是毫不放松的。无怪乎后人说,论兵者,无过孙武;用兵者,无过韩信、曹操。
最后,曹操还有一胜袁绍——审时度势。官渡决战后,袁绍呕血而死,袁家一分为三。曹操果断利用袁氏诸子诸将之间的派系矛盾,拉拢袁谭,赶走袁尚,之后再灭掉袁谭,完成河北统一。而袁绍在自己占优势的时侯却没能有效联合曹操周围的诸多敌对势力。拉拢张绣之前不先去做贾诩的工作,这明显是功课没做足;拉拢孙策也是有病乱投医,东吴自顾不暇,哪有精力真来偷袭许昌;放走刘备却没有招来半点援助。眼看着刘备在自己眼前被灭,袁绍却丝毫没觉得脸上无光,实在是令人哭笑不得。要说起来,曹操阵营中也不是铁板一块,矛盾冲突屡见不鲜。孔融为首的保皇派与曹操的亲信嫡系之间的矛盾昭然若揭,而给天下人发短信骂曹操的袁绍竟然对此视若无睹。看来袁绍这是自信过头了,他是真觉得自己稳操胜券啊。这么说来,陈琳这个高考作文,还真不是为了招降纳叛,只是怕打完仗忙着庆功没工夫做事后总结记录,就让枪手代写了一篇记叙文,夹叙夹议,一锅夹生饭就这么摆上来了。
非常有意思的是,曹操虽然一开始就知道应该利用袁谭、袁尚之间的矛盾,但他却无从下手。提示他的竟然还是袁谭手下的谋士辛毗。
当时,曹操见到了为袁谭请降的辛毗,关切地询问袁谭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辛毗比较直接地背叛了自己的主公,点出曹操应该利用这样骨肉相残的大好时机火上浇油。河北的名臣良将太多了,多半都忠于袁家,为了得到他们,你曹孟德就应该不择手段。名花虽有主你也松松土。曹操听到这样的分析自然是非常满意,果断同意了袁谭的假投降,也同意了辛毗的真投降。
其实这样的计谋并不是很罕见。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应该懂得如何利用对方不得已的时机来让他为我所用。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家公司要卖一个复印机,早些时候的复印机比较贵,公司标价4万美金。虽然价格昂贵,但是考虑到是质量不错,询价的人也不少。突然之间有公司报价10万美金。这家公司很高兴地把其他买家给打发走了,可能还顺带鄙视了一下,留下了这个出价10万的买家单谈。这个买家看到其他买家都被无可挽回地踢走了,自己给出了最后的报价——1万美金,分期付完。
这样来看,拉一个、打一个,借力打力的曹操在对对方矛盾的利用或者说是揣摩对方各位参战人员的心理方面比袁绍又高出了不止一个量级。
说心里话,袁绍和曹操打仗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之所以袁绍能把曹操压迫到几乎要撤兵的地步,负责任的说,多半是罗贯中这个修改器的问题。不过事实再次告诉我们,没有实力,就算用修改器,照样还是输。所以,大家也都要保持健康的游戏观,不要为了追求一时的胜利而频繁使用修改器。长此以往,自己习惯于处在优势状态会让各位在逆境中失去应变能力,这是最大的危害。袁绍同学就是因为在早期过于轻易地战胜韩馥、公孙瓒之后取得了过大的优势地位。当自己真正面对困境的时候,他肯定是一脸茫然,毫无应变的了。袁绍很显然是不会打顺风球,也更不会打逆风球。中国足球队是从来没有顺风球,也更不会打逆风球。说来说去,中国足球队还比不上一个袁本初,真可悲。
我们前面说了,曹操在时机把握、文武韬略、调动军队和分化、利用敌人方面都比袁绍要强。换到荀彧那里就是度胜、谋胜、武胜、德胜,换到郭嘉那里就是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十和四,数字的区别也把荀彧和郭嘉的性格特点勾勒得相当清楚)。大家往往认为胜利一方的指挥官最后发布攻击命令的时候最帅气,好像敌人都是这么一声命令就被干掉了。其实,大部分的胜利都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没有曹操在官渡决战之前就构思好的战略框架,很难说最后鹿死谁手。
千言万语总结为一句话:**** Hidden Message *****
在上述诸多决胜因素的影响之下,曹操最终战胜袁绍,成为中国北方最强的大地主。 袁绍太嫩了……就是菜呀 看完赞一个{:5_117:}{:5_117:} 袁绍不菜的,应该说曹操太强了。 学习一下 支持一下 看一看 来看看....{:5_113:} 路过,看帖,回帖。 最后一句话= =。 来看看这一句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