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专业点评 《刘备的悲剧:“联孙拒曹”有始无终》叁
本帖最后由 天天学习 于 2012-11-10 21:05 编辑双方既然交恶,刘备的日趋强盛,当然被孙权认为是莫大的威胁,索回当初所借之零陵、桂阳、长沙诸郡乃是理之当然。借时有无具体协议,未见
记载,是否言明取得益州,即归还荆州已不得而知,孙权在刘备取得益州之后索还荆州,可谓时机非常恰当,否则以后更难启口。
查考《三国志》刘备、诸葛亮、关羽、孙权、鲁肃、吕蒙诸人传略,可以发现索还荆州一事,因甚不顺利,在数年之间曾进行多次,而且既有孙权
与刘备的首脑一级的交涉,也有鲁肃与关羽之间的直接谈判。两个层面交叉进行的。
可以确认,赤壁之战取得胜利后,至少是借得零陵、桂阳、长沙诸郡后,刘备已将“联孙拒曹”战略置于脑后而不顾了。否则,他对那椿婚事也应
该采取比较委婉的态度而稳妥处理,即使难以继续,也能够使对方不致如此难堪的。孙权一再忍让,刘备所借荆州迄无归还之意,正式向刘备追索,于
情于理,均无不妥之处。
借是说的好听些,其实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不存城市就是你的,你有实力就占,没实力就让别人来占去了,个人认为孙权是故意先让刘备占住来抵挡曹操,但是既然刘备开头说了是借,那孙权也要象征性的去“要"不然就变成给了。在刘备没拿到西川前,刘备占着荆州,孙权一点都不担心,因为以江东的实力拿回荆州不是很难,但是拿回荆州,孙权就要面对曹操,所以在这几年中,双方只是反复的”要“和”不换“其实只是做做秀。
据《吴主传》,建安十六年(211),刘备攻入益州,刘璋投降,三国鼎立的形势,进一步得到巩固。随之:
刘备打西川。孙权其实并不看好,不然不会坐等刘备打下西川而不行动。孙权可能认为西川险要之地。易守难攻,刘备说不定要耗上好几年在西川,那江东正好可以发展好几年。
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权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虚辞引岁”
。遂置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权大怒……会备到江安,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权乃召蒙等使还助肃
孙权料想不到刘备会真的拿下西川,而且很顺利。西川的人心也很归顺刘备。早知这么好拿,孙权也许自己也去拿了。这时的刘备拥有西川和荆州,实力上已经超过孙权。孙权这时一定急了,于是这次要是真的想要荆州了,所以连三郡太守都派过去了。
此处用“从求”二字,可见孙权索还荆州整个过程,派遣诸葛瑾之人选既为诸葛亮之兄,其人一向以忠厚长者身份出现,典型的和事老角色,态度
上温和之至,决无盛气凌人之霸道。然而,仍被刘备拒绝。理由是要得到凉州之后,才能归还。刘备没有能信守当初承诺,节外生枝,提出来凉州问题
,可以说达到了“欺人太甚”的地步。如果他还想“联孙拒曹”的话,决不可能如此强词夺理的。关羽将孙权所指派的三郡“长吏”尽逐之,当然是刘备的决定,他是执行者。率领三万兵至益阳,更十分明确是刘备的指派。诚然,关羽对孙权及
其部属向来很不友好。但此两事并非关羽主动,完全服从刘备之命令行事无可怀疑。
据《先主传》,记载与之基本相同,但较简略,时间则为建安二十年(215),两处记载相距四年,不言而喻,孙权向刘备索还荆州一事,至少被刘备
搪塞、拖延了四年之久。
《鲁肃传》较《吴主传》《先主传》更多了许多具体情节,尤其“将军单刀俱会”时,鲁肃与关羽彼此之间的争执,使气氛非常紧张,险极惊极。
此次关羽赴会亦非关羽主动,更非关羽之职责。因为“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肃往益阳,与羽相拒”,这才发生“肃邀羽相见”的“单刀会”
。
刘备命令关羽与鲁肃去交涉,关羽只能遵命,刘备不愿归还荆州,关羽不能擅作主张,答允归还。更何况关羽为人一向骄傲,对孙权及其文官武将
藐视之程度较刘备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鲁肃直截了当向关羽质问,关羽根本不作正面答复。“座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在耳,何常之有?’”。十分可能是刘备与关羽商量好的措词
,由“座有一人”去说,乃是一种计策。这句话比“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更后退了,根本不想归还荆州,而意图永久占领了。而且把自食其言
自我美化成“惟德在耳”,令人难以容忍。这次“单刀会”就此不欢而散。
孙权知道要不会来,但是还是要反复的去要。因为这时的孙权心里已经想武力拿回荆州了,所以反复的要是要制造道义上的有理点,说明这荆州是江东的,是借你刘备的。,但是事实上荆州原本属于刘表的。在这里,刘孙虽然对荆州明争暗斗,但是大方向上还是联合拒操的,所以双方都保持克制,注意力的曹操方向。没有真的全力弑杀。
东吴编的借 板凳。。。。 路过是一种态度{:5_121:}{:5_131:} 看看涨人气 支持支持支持 写得不错,有一定的可读性,请务必继续加油~ 我只看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