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甲午战争:中日背景比较
本帖最后由 南川 于 2012-7-26 19:36 编辑日本方面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 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 力日渐强盛。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 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 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 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 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 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 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 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 路。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 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 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 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 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 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 的“八纮一宇”。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 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 节。
中国方面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从19世 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 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 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 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王朝一 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清朝于1888 年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 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 略脚步。但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 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也只是回 光返照而已。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 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 干,纪律松弛。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 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 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 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欧美方面 那时候,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 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 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 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 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 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 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 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 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 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 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 件。 战前冲突 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准备充 分的。早在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 伊始,即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
明治天皇
“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 方”,蓄意向海外扩张。1871年,近代 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 条规》,第一款就说:“嗣后大清国、 大日本国信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 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 侵越,俾获永久安全。”这是一个平等 的条约。 但根据日本的大陆政策,日本第一 个侵略的矛头就是中国台湾。1872年, 日本开始侵略中国附属国琉球,日本天 皇下诏,单方声称琉球为日本藩属。 1874年,发生了琉球漂民被台湾高山 族杀死的“牡丹社事件”。日本利用清朝 官员的糊涂,竟称琉球是日本属邦,并 以此为借口大举进攻台湾岛。这是近代 史上日本第一次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但 当时日本和中国实力悬殊,加上水土不 服,日军失利。在美英等国的“调 停”下,日本向中国勒索白银50万两, 才从台湾撤军。由于清廷昏庸,软弱无 能,1879年中日在北京签订了《北京条 约》让日本顺理成章的吞并了琉球王 国,宣布琉球为日本冲绳县。 两国军备 上述可见,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 中日冲突中,中方在硬实力上一直占 有优势,但朝鲜甲申政变之后十年时 间,情况就悄然发生了变化。这段时 间,日本一直关注着中国。1890年后, 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 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 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 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 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 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 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在1890年 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 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 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 17000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 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 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 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 和总排水量72000吨的海军,超过了北 洋海军。日本还出动乐善堂、玄洋 社等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 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 而在此期间的清政府,经过数十年 的洋务运动,初见成效,开始得意轻 敌。又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
颐和园石舫船。当年慈禧 挪用海军公款修建
中,认为西方人“并不利我土地人 民”,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 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北洋海军 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 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 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 速迟缓。1891年以后,甚至连枪炮弹药 都停止购买了。这是因为此时清朝最高 统治者慈禧太后为了准备她在1894年的 六十寿诞,将这些费用来修建颐和园, 供自己“颐养天年”了。中日两国的最 高统治者—— 慈禧太后与明治天皇相 比,对照何其鲜明。这在某种程度上也 预示了中国失败的命运。 误国误民。。 纠正几点,日军的军舰装备了大量速射炮,在射击速度和精度上超过北洋水师,但北洋水师的主力军舰才是当时的主流,即:“巨舰大炮”,在远程火力上远超日军,即使是较旧的军舰,也非日军的“非主流”可以抗衡,还是北洋水师自己出了问题。{:5_136:}
另外,所谓慈禧挪用的海军银子,这才是泼污水啊,慈禧是想挪用,但最后还是拨回了,但银子在山东被山东巡抚私自截留了,直到甲午战争结束才借口“战时恐为日寇所得”交出来。原本防卫威海卫的陆军也被这位山东巡抚调走一半,号称要“保卫济南”,威海卫防守力量不足,只好抽点水手上岸布防,这才有后来“日军趁夜夺炮台”的故事{:5_141:}
深究原因,就是这位巡抚和李鸿章有间隙{:5_124:} 甲午战争是特殊时期的一场特殊战争,尽管大清有各种不应该输的理由,但是历史就是历史,事实是大清战败了。虽然无奈,但是侧面来说,还是证明了资本主义强于封建主义。 {:5_120:}{:5_120:}勿忘国耻 勿忘國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