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崖山之后无中国】大明!携秦汉之魂,进演两宋之文艺
什麼是中国精神?秦汉精神算不算中国精神。许多“崖山”论的支持者将目光集中在了明太祖和明成祖的所谓狠上面,却忽视了正是明太祖和明成祖的特质,终结了自唐末以来军事上的弱势。明太祖和明成祖都是有著远大政治理想和雄才伟略的君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做出比常人要狠的事情也是必然的。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带去了明成祖给西洋各国的诏书:“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失所”。在我看来,明朝有著郑和下西洋这样的人类壮举,正是秦汉精神的恢复。有人说,郑和下西洋只是一种炫耀国力和财富的行为,意义不大。且不论彰显国威对於“中国”意义大不大,郑和下西洋对於建立以明朝为核心的东亚和东南亚朝贡体系起到了战略上的重要意义。这不仅牵制了包括帖木儿帝国在内的周边敌对势力的军事企图,而且,郑和下西洋作为明初国家垄断海外贸易的表现,在财政的角度来看是赚钱的。只是明初之后,随著私营手工业商业和贸易的发展,江南士大夫组成的文官集团不再支持下西洋。
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即使保守估计,也有近百米之巨。而从南京出土的宝船遗构看,极有可能长达百余米,其大小仅次於19世纪末期欧美的一些巨型木船。不知道明代极致的造船技术,是不是明代具有高度中国精神的一种表现?
郑和宝船(1421)与哥伦布的圣玛丽亚号(1492)的比较
郑和宝船所体现出来的明代技术,正是对所谓技术上的“无中国”的一个最响亮的反驳。
从木船进而说到木构建筑。作为一个中国传统建筑的疯狂爱好者。我所看到的明朝,是在宋朝的基础上,建筑技术和成就有著长足进步的时代。
从城楼说起。在明代以前,中国城楼绝大多数是建在土坯城墙上的单檐单层建筑。从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建筑便可以看出。该城楼用庑殿顶,说明是京城顶级规制的城楼,但也只是单檐单层的形式。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然而在明代,那些建立在坚固的砖石城墙上,高达40米左右的重檐多层城楼,别说在南北两京,即使是太原,西安,苏州,杭州这些城市,甚至更小的城市,都是标准的配备。不仅几个城门如此,最基本的还包括鼓楼,钟楼等等。
明成化,山西代县边靖楼,近四十米高
明洪武,西安鼓楼,四十米高
明永乐,北京正阳门,四十三米高(东亚历史上最高大的城门建筑)
仇英笔下的明代苏州园林
既然建筑和绘画是互相不可分离的整体,那麼再继续说绘画。
从宫廷院画说起。
就先从明宣宗的画发起吧。虽然明代画院迅速发展期是从永乐朝便开始。例如花鸟圣边景昭便是在永乐朝时便入宫。但是真正让明代画院腾飞的不能不说是宣宗这位本身就热爱绘画的艺术家皇帝。
论画工高超,恐怕明宣宗在某些题材上犹在宋徽宗之上!
明宣宗 朱瞻基 花鸟写生
明宣宗虽不算是靠绘画为生的专业画家,但他所创作的某些题材,尤其是小动物,水平犹在宋元明专业画家之上。例如下面这幅三阳开泰,看似随意的笔触,却恰到其分的将羊的形态和质感表现出来。
明宣宗 朱瞻基 三阳开泰
明朝自明宣宗之后,一连几任皇帝都是极其热爱绘画艺术的。其中包括明宣宗朱见深
明宪宗 朱见深 岁朝佳兆
皇位传到弘治中兴的明孝宗。这位皇帝作为画家虽没有他的父辈们出名,可是对於绘画艺术的喜爱却丝毫不低於他的祖先们。以至於明代画院发展到弘治朝,达到了历史上空前的一个鼎盛时期。无论从画师的人数,和绘画的技巧上。
那些站在宋元和明初巨匠们肩膀上的画师们可以说在明代中期将工笔绘画推上了新的巅峰。
明孝宗坐像(明孝宗是第一个绘制这种构图比较复杂的精美坐像的皇帝)
说道无中国
非常讽刺的一件事是
如果中国指北方中原之地的话,那麼,描绘北国崇山峻岭的北宋郭熙一路山水,在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成为了绝响。
南宋至元代,苍劲一路山水一直作为工笔山水的绝对主流
南宋 马远 山径春行
元 孙君泽 山水人物
在明代,苍劲一路描绘南方峻石的山水,仍然是院画主流,并出现了王谔,朱端,王世昌,戴进,钟礼等一大批数量空前的画家
明 王谔 江阁远眺
但是,在大一统的明朝,尤其在喜爱北国崇山峻岭的明成祖的大力推动下,李在等画家终於让中国(中原)重现,适於描绘北国山水的雄浑一路,又一次成为院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 李在 山庄高逸图
而南宋一路的山水,则在成化之后达到历史上的高峰。占据画坛绝对地位的浙派山水,在明代画院,创造了极为丰富的作品,在风格上也是更加多样,有更为细腻隽秀的王谔,朱端,王世昌,开山鼻祖的戴进,用笔奔放的吴伟。
明 王谔 月下吹箫图
明代茶画:
明 文徵明 惠山茶会图
看了上图的茶画,就不能不提明朝的茶文化。
“只有在明代的茶寮中,才使茶变成一种高雅的生活品位的象征,变成一种恬淡的生活情调的组成部分。”
明代茶寮文化:
摘自《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孙机
《考盘余事》中说:“茶寮,构一斗室,相傍书斋,内置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设,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明•陆树声所撰茶书就叫《茶寮记》。所以明代走向精致化的文人茶艺,可以称为茶寮文化。
能在茶寮中享受茶中逸趣的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中带有隐逸倾向的人士。他们轻视声色犬马,而且相对地不太热衷于功名利禄。其中特别嗜茶的又称茶人。明代江南六府(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杭州)的若干名流成为其骨干,比如杜琼、徐有贞、吴宽、朱存理、沈周、王鏊、都穆,祝允明、文征明、钱同爱、吴纶、王涞、顾元庆、许次纾、陈继儒等人。以撮泡法饮茶这件事,在他们手中被推向极致。无论对名茶的品评鉴赏、制茶泡茶的技巧、茶具的设计制作等方面,无不精益求精。并且由于他们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琴棋书画、焚香博古等活动均与饮茶联系在一起,使茶寮笼罩在超凡脱俗的气氛之中,这和前代是不同的。试看唐代卢令极负盛名的《走笔谢盂谏议寄新茶》诗,形容喝茶时只说一碗如何,两碗如何,一直数到七碗,简直有点为喝茶而喝茶的样子。宋代讲斗茶,讲分茶,也未能从茶和喝的圈子里跳出来。只有在明代的茶寮中,才使茶变成一种高雅的生活品位的象征,变成一种恬淡的生活情调的组成部分。
明代茶人既然彼此引为同调,他们之间诗文唱酬、以茶会友的活动当然是有的,但他们并未形成有组织的茶人集团,这是为茶人的隐逸性和孤高性所决定的。明•张源《茶录》(1595年前后)说:“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日神,二客日胜,三四日趣,五六日泛,七八日施。”持此种主张的茶人追求的是潇洒自适。在“独饮日神”的指导思想下,茶寮中的活动纵使不是排他性的,但也不会是群体性的。
本贴毕竟只是一个展览而不是一个论文,以后有时间再就细节部分深入探讨。
关於董其昌对中国绘画的影响,窃以为你有一定的误读。
董其昌的影响力主要是限於文人画。明朝之前,文人画并不普遍,经过明代的发展,到明代末期,已经成熟,明末董其昌的南北宗,丰富了文人画的理论,并提升了文人画的地位。
文人画的发展,与院画和画工画是并行的。是文人表达手段进一步的丰富。它是在院画和画工画以外新增的文化内容,在古代社会并没有覆盖和代替院画和画工画。
院画和画工画没有因为董其昌的画论而衰落,这点很明显。董其昌之后的清代画院承接明末画院,画力强大。像清院本清明上河图那样的作品,山水风景,楼阁界画,人物物花乌,在宋明院画基础上均有进一步发展。许多松鹤,柏鹿题材的清代院画,造型精准,细节丰富,对日本江户时代的绘画也有影响。民间画工画方面,容像和工笔画也在发展。
主观上我个人不太喜欢清院画的神韵,太娘,而且出现辫子人物。但绘画技巧确实继宋明而发展。
中国院画和画工画的落末,和董其昌没有关系,院画是由於清中期后国力的衰落和末期皇权的瓦解,中国再无画院,画工画是因为进入现代后随著传统文化的衰弱,士人商贾大户人家对传统装饰需求的丧失,这个市场和行业的灭亡。 顶,都是辫子误我中华 。{:5_121:}{:5_121:}{:5_121:} 好帖,顶起,送鲜花 我对辫子族只有两个字,“该杀”! 有道理,但是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伤害太大了 好文章~~顶上去~~! 好文章~~顶上去~~! {:5_120:}中华文明何其之灿烂啊!身为中华民族而骄傲!先辈们的辉煌何时能再现!{:5_147:} 中华名族 很深奥... 往事随风 顶。。中华威武 路过~~~~~ 宋朝文人当政,內斗!悲哀!十万军民就义!可悲!宋朝的灭亡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第一次被打断!欲哭无泪!明朝被灭!几乎把我们的民族文化.道德.习俗给断层了!流泪!希望中国自强!中国人一定要团结啊!被外族侵略总是弊大于利 大明 万岁 只能说明朝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 顶 ,都是辫子误我中华 汉民族威武!!!!!!!!!!!!!! 看看看看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