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00 发表于 2012-5-18 19:29:59

【通用】骑兵

骑 兵。
要谈到骑兵,就不能不说到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契丹,蒙古,女真,党项,无一不是以骑立国,以骑兵为国家根本。所以才能以较少的人口(相当于中国),较弱的经济,累次入侵中国,甚至入主中原(如元之蒙古,女真之满清)。归根结底,还是骑兵的作用,胜既大胜,步兵跑不了,败是小败,最多我打不过就跑还不行嘛?他们将骑兵的作用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下篇将着重探讨。
骑兵的起源
骑兵最早大概是出现在公元前400-500年间,也就是中国的战国初期和欧洲的希,波战争期间,(西方可能早些,据记载公元前8世纪中东的亚述帝国就已有骑兵,但有多大规模不详)但这时的骑兵实战性并不强,多是担负一些侦察,偷袭或是断敌粮道的作用,编制也不大。欧洲最出名的一次使用骑兵的战例出现在马其顿人亚历山大与波斯人大流士三世之间的战争中,亚历山大率骑兵猛冲大流士的中军,大流士惊惧而走,十万波斯战士或死或降,一战而使波斯帝国覆灭。而中中国最出名的一战是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号称屠夫,名将中的名将)遣精骑五千断赵军粮道,赵括(就是纸上谈兵那位)突围被杀,赵全军覆没,秦一战杀赵军五十万。为一统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最早使用骑兵的可能是北方的中山国(中山狼的故乡,有没有比这更早我不清楚,但这时肯定已开始使骑兵作为一个兵种出现了),中山国是一个小国,(相对于它的近邻赵,韩而言)在以战车为主战兵器的当时,(它仅仅是一个千乘之国而已)他不可能有多大的财力,人力去发展战车。(既使发展了也不是赵,韩的对手)其君主又有北狄血统,所以很自然的就想到了发展骑兵。这样,中国的第一支骑兵部队出现了。(虽然人数仅数千人而已)<吴子后法>中亦有武候与吴起关于战马的征用,骑兵的战法的对话,可见此时中原各大国也普遍有了骑兵部队(战国中前期但规模有限,吴起也只是将之作为偏师使用)
早期的骑兵没有马镫,只有马鞍。(双脚悬空坐在颠簸的马背上是什么感觉?)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解放双手,必须要有一只手按在鞍桥上。(当然少数能骑无鞍马的人例外)。而当时的治炼技术又有限,不足以造出足够长的长刀(总不能让骑兵抓着70-80公分的短剑去冲突动不动就长达六,七米的长戟阵吧?除非是疯了),所以这时期的骑兵的主要作用就是突袭敌人后方,也就是起一个骑马步兵的作用。波斯人与亚历山大作战时,骑兵的战术就是:一拥上前,在步兵前二百步(可能更短)停住,一通弩箭伺候,然后后撤,再一次重复这种战术。(有点类似于以后的匈奴人的战术)但在马其顿方阵步兵面前效果并不太好,(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弩的力道不够,射程及杀伤力有限,其次是马其顿方阵步兵的防护力强,阵型周围有大盾)同时期的中国也是,秦兵马佣便有很多骑马的弩兵造型(无镫,有鞍,持弩,估计这时秦国的骑兵还没有掌握马镫的技术)。
中国战国后期,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此时可能已有了马镫,但我找不到资料能证明,反过来,要没有,打死我也不会相信以后的赵国会举国“胡服骑射”,没有马镫,骑射只能是笑谈,但又无法解释在这以后的秦,兵马佣里的骑兵竟然没有马镫,疑惑中),赵,燕,魏,秦各国都受到威胁,庞大而笨重的战车在来去如风的游牧骑兵面前无用武之地,各国这时才感受到骑兵真正的威力,于是痛定思痛,在赵国为首之下,纷纷大力发展骑兵,一时间大有超越车兵之势。但车兵作为主战兵种一直使用到楚汉争霸,也就是说,一直到这时,骑兵的作用仍没能完全发挥出来。(对步兵强大的冲击力和心理上的震慑力,而只是担任两侧的掩护)在中国,历史的车轮进入了秦帝国(呵呵,连历史的进程也要用战车的部件来表示,战车的对中国的影响可见一斑),始皇帝雄才大略,一统六国。在他登基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在心里挂着一件事,匈奴之患。此时的匈奴又怎样呢?东击东胡,西灭大月,收西域三十六国,可以说是威风不可一世。蒙恬便在这种情况下受命北征,收复河套。(这是当时中国最好的一个产马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匈奴退走(不是败走)的情况呢?原因有二。一,此时的秦帝国一统六国,战士的士气高涨,装备精良(相对于匈奴,除了战马,骑射,什么都比他好)组织严密,各兵种配合可说是中国数千年最佳的时期。(一个历经数百年征战,并吞六国的国家军事方面怎么会差呢?)且加上六国的人力,财力,才能在短时间内击走匈奴。二,当时的匈奴刚刚扩张完毕,对扩张的领土还没能完全消化,各被征服民族他还不能完全控制,须留大量的人马散于各地,在与秦的边境不可能有多少主力部队,对秦的领土也没多大兴趣,再加上此时的始皇帝威名之甚,他也不得不顾忌几分。两者一综合,便形成了这种局面。
秦在北击之后,立即修建了为我等后世子孙景仰的万里长城(或是连接),从今天看,长城好像可有可无,(甚至有一些酸 儒还借此大发牢骚,他们又懂得什么?一到紧要关头,便只会“曲 线 救 国”)但对当时的中国而言,这就是一条生命线,不要以为始 皇 帝是一时心血来潮,他对战争的嗅觉是无比敏锐的,他难道没看出骑兵对车兵,步兵的巨大优势吗?他空自担负了数千年的骂 名为他的后人们筑起了一条生命的保护墙。他在积攒实力,大力发展骑兵,(这从秦未农 民 起 义时秦军出现大量的骑兵可以看出)但他不成器的儿子断送了他的帝国,也使中国对匈奴的决战日期向后推迟了近百年。
同时期的西方又在做什么呢?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他那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瞬时土崩瓦解,陷于内乱之中,先是安息帝国击败了塞琉古王朝,(随后其东方又崛起了一个贵霜帝国)后又被罗马,迦太基分别占据了欧,非洲部分,至此,除中国外,此时的西方(贵霜,安息其实是东方民族,但对中国而言,他也是西方)是三国并立(贵霜除与安息,西汉有过冲突外,基本上处于自保)在迦太基与罗马,安息与罗马的战争中,骑兵一样也不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只是迦太基将领汉尼拔将数千努比亚骑兵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但也限于偷袭,断粮之类,由于没有出现像中国北方的匈奴这样强大的游牧文明,所以总体而言,这时的西方相对中国而言,对骑兵的运用处于落后的地位,并且这种情况一直到骑兵退出历史的舞台。所以以后我将以中国和中国北方民族为主线。(中间会出现贴木尔帝国,阿拉伯帝国等,到时会将视线转回去)
中国,又是一场全 国 范 围内的大战,项羽凭八千江东铁骑纵横中原,最终败于淮阴候之手,命殒乌江。汉,西汉帝国正式成立了。成立之初,汉 高 祖不知为何?一进心血来潮,竟想效始 皇 帝般,北征匈奴,收复失地,(楚 汉 争 霸时匈奴乘势南下,占据了广大地区)但他此时手下既无韩 信,又无蒙恬,自已又不会打仗,(子 房,陈 平等人运筹惟幄还行,真要让他挥军征战,那也白搭)才有了“白登之围”(今大同境内),无奈之下,采用陈平之计,用极不光彩的手段才捡了条命回长安,(李太白“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的出处)但刘邦也算识 时 务,经此一战之后,隐忍不发,只是像始 皇 帝一样积攒实力,同时又遣公主 和 亲,使得汉帝国得以在七十年后扬眉吐气。(情况和宋初有点相似,但宋的几个皇 帝天生不是成大事的主,(太祖,太宗除外)和汉的几个皇 帝没得比)但负此奇耻大辱,终郁郁击终,其后汉帝国又是一番动 pwq乱,幸未伤及根本。(吕后之乱,八王之乱)又经“文景之治”,终于组建了一支数十万的铁骑部队(铁甲,铁制兵刃)有了与匈奴人一较高下的实力。匈奴人也凭借其强大的骑射将其势力扩 张到极限。(骑射的作用可不同于帝国中的,想想,匈奴人的骑射可一箭致命,而不是游戏中的十几二十箭,你还会小看他吗?)
公元前151年,汉武帝继位。匈奴在汉帝国数十年俯首称臣的迷惑之下,有点得意忘形。不把汉帝国放在眼里,汉武帝看准时机,决定对匈奴开战,至此,历时近二百年的汉匈之战开打。

勘误:上一篇汉武帝登基时间让俺给提前了十年,呵呵,对不住各位。
“汉武雄图载册篇,长城万里遍烽烟”,这是汉匈未全面开战时的真实写照。雄才大略的武皇帝自不甘心,大战一触既发。让我们后人记住这个名字,刘彻,这位统治中国54载,对中华民族与中国历史产生巨大影响,堪与“千古一帝”秦始皇相提并论的武皇帝,是他奠定了中国在亚洲,世界的地位。数千年后,我们还在用着他给我们带来巨大荣耀的称谓:“汉人”。(虽然我们已玷污了这个称谓,但无耻的后人们仍在用)
提到汉匈大战,又必须提到两个人:卫青,霍去病。前者官至大将军。(相当于全国兵马大元帅)后者位至骠骑将军(骑兵统帅,与车骑将军对应。)人称霍骠骑或冠军候(知道冠军一名的来历了吧?)此二人可说是中国数千年历史擅使骑兵之典范。(虽说李广,李息,李广利,路博德等人也不差,但功绩比之此二位还是不够,早一点的周亚夫倒是比之这二人不差,就是开打时他已经老了,不然就轮不到卫青了,呵呵)数次大战使得匈奴元气大伤,再无力与汉帝国争斗。(不得已之下远遁漠北,使得漠南无王庭)
我们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就是汉帝国的骑兵是怎样击败匈奴骑兵的呢?要知道主战场可不在汉帝国境内,而在大漠,匈奴人甚至还占有天时,地利。(我想谁也不会认为中原人到了大漠会一样生活得很好吧?否则又何以解释这句话:水土不服。况且汉军也有数次因地形原因没能形成合围,李广也是因此而死)何况还有号称“控弦三十万”的百战骑射呢?按匈奴或其他游牧民族的打法,就是退,退中打机会。(这些民族除非不得已,是不会和你硬扛的。战法有点类似于卫国战争时的苏联,以土地换时间,机会)看看霍骠骑给我们的答案:“冠军侯嫖姚校尉霍去病受任骠骑大将军,率万骑出陇西击匈奴右部,历五王国,越焉支山千里,歼敌八九千,斩折兰王、卢侯王,收休屠王祭天金人。”再看“霍骠骑发动夏季攻势,在与公孙敖失去联络之情况下,孤军挺进越过居延海,穿过小月氏王国,抵祁连山,歼灭匈奴40000骑,匈奴河西精锐瓦解。”(这两句是转的)一句话,就是以骑对骑,以快对快,打得你没法躲,或是来不及躲。(可惜只活了24岁,在其有生之年未得见匈奴灭,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天不与之寿,奈何?)
还有卫青的战法,统数十万众,长驱数千里,直扑王庭。按兵法来讲,这叫:攻其所必救。(不知匈奴人有没有提出过类似莫斯科保卫战的口号,呵呵)想躲都不行,总不能老巢都不要了吧?这面子可丢大了。(谁知道老巢里有没有美女,宝玩,辎重,粮草)不得已之下,只好决战。
志载,卫青曾与匈奴大汗战于王庭。那么汉军又是怎么打的呢?匈奴人总不会放弃他的传统优势项目骑射与你拔刀对砍吧?(不得已时才会这样干)汉军的战马对匈奴马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不管是速度还是耐力都强不到那去。(何况一个个还身着铁制铠甲,不似匈奴人般只着皮甲)怎么打呢?卫青的做法是:一,以武刚车载粮及步弓,战则为障。(就是没有战斗时当运粮,运兵车用,战时当屏障使)武刚车又是什么东东呢?长二丈,阔一丈四,车外侧绑长矛,内侧置大盾。(就是一个好的战斗掩体,既可防敌骑兵冲突,又可对箭有一定防护能力,真不知怎么想出来的?)这样可使匈奴人的骑射优势被汉军的步弓手抵消。(并且是车载步兵,嘿嘿,是不是有点像现代的机械化步兵?)
防御问题解决了,进攻呢?总不能让这些步兵追击匈奴骑兵吧?卫青的做法之二,出精骑直扑敌主营,后以大军掩杀。什么是精骑呢?选边地良家子弟万人,(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住在边境的汉人)善骑射,精骑术,长格杀,以为陷阵营,每战必先出动其咬住敌军主将,(不论哪方面比之匈奴骑射都不吃太大亏,有点类似于我的虎卫鹰扬中的鹰扬营)道理还是哪个,攻其所必救。不得已,匈奴人只好与汉军硬扛,扛不过也要扛,呵呵,这就是战术。总不能仗没打完,司令官就让人给毙了吧?要这样,这仗还怎么打?
匈奴骑兵还是延续了他们传统的战法,成扇形一字排开,以发挥骑射的威力。虽然汉军铁骑骁勇,但在强大的匈奴骑兵面前也没占到多大便宜。汉对匈奴战士的战损比高达1.5~2:1,(初期,且以战斗人员为计数,平民损失不算,后期反过来),但是毕竟挡不住汉帝国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渐渐处境不妙。
一战战下来,匈奴人越打越少,汉军越打越强,以至后来匈奴可汗亲率八万铁骑咬住李陵的五千步弓,仍被汉军射杀万余人,可见后期的匈奴兵战斗力在急剧下降。(要是早期的话,可能仅死伤千余人就可以做到,八万骑,就是十六万人和马,对五千步兵打成这样,还有什么好说的?也证明了汉军在后期的强悍。也难怪匈奴后期对汉军一直采取避战,汉武帝铁骑十八万出大漠时匈奴竟不敢战,冒顿单于泉下有知,必定会再气死一回)
到这个时候,匈奴人的精锐已消耗殆尽,各被征服民族也纷纷脱离其统治,(乌桓,鲜卑,丁灵)很快地分为南北两部,南部呼韩邪向汉宣帝称臣,(也就是王昭君的老公)虽还没有亡国,但已无力再对汉帝国构成威胁。
总体而言,这段时期,中国的骑兵战术及骑兵部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既便是盛唐时也不能过此,寻根探由,除了有强大的国力为基础外,英明的君主,强悍的将帅,骁勇的士卒,尚武之民风,缺一不能成此伟业。但骑射却仍不是匈奴人的对手(少数精锐除外),并且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骑兵时代的终结(一个为了生存,一个为了杀人,动力不一样,结果自然也不一样。)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不胜叹息。

--------------------------------------------------------------------------------
古今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历经与匈奴人一百五十年的战争后,强大的西汉帝国覆灭了。匈奴人松了一口气。总算可以睡安稳觉了。但他们很快发现,一个同样强悍的东汉帝国快速崛起,并且对匈奴采取与前朝同样的进攻战略。
凭心而论,东汉的骑兵部队远不如西汉,但对此时已日薄西山的匈奴人而言,仍是一个噩梦。在汉帝国及西域各国的联手打击下,不肯归顺汉帝国的匈奴人无奈之下,在一位英明的部落首领的引领下,开始向西挺进,向西流浪,寻找他们心中的美丽的草原。从此数百年间再也没有人知道他们的行踪。
二百多年后,这群从中国北方出发的狼到了顿河大草原,在这里,他们才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不光只有中原,这里也是一块美丽的新世界,水草丰美,气候温润。不多久当地的阿兰人开始进攻他们,匈奴人被迫迎战,(他们总共只有二十万人,能打仗的不过四,五万)但阿兰人步骑兵在他们的骑射面前无所作为,很快为他们击败,这样他们便成了这块新世界的主人,呵呵。匈奴人惊奇地发现,虽然他们的骑兵在汉帝国面前累战累败,到了这里,却是不可战胜的,他们心中被压抑了数百年的征服欲望被激发了出来,经过短暂休整后,又开始向西挺进,他们坚信,西边一定有一块和汉帝国同样繁华富庶的土地。
数年后,匈奴人击败(东,西)哥特,虽然日耳曼人有着在数量上不少于匈奴人的骑兵部队,但在匈奴人奇怪的阵型(一字散开),奇怪的攻击方式(在疾驰的战马上准确地射出致命的箭),奇怪的战术(边打边走,从不与敌军主力硬扛,并且大规模地进行穿插)面前,溃不成军,连国王亦被匈奴人所杀。(不知道他的头盖骨有没有被匈奴人制成酒器?)如同当年匈奴人躲避汉帝国追杀一样疯狂地向西逃窜,西方人所谓的第一次“黄祸”来了。(另一次是蒙古人给他们带去的)
此时的西方,罗马帝国处于无可争议的霸主地位,在击败了迦太基文明之后,又征服了北部的日耳曼部落,虽与安息帝国不时争战,但霸权在整个欧洲无人可及。
但罗马帝国也不可避免地衰弱了,虽然他们自已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们的政治腐败,经济萧条,文化沉沦,同样的,罗马的军事力量也大不如前。没有一支能与同时期列强相抗衡的骑兵部队。(中国,波斯,匈奴)他们还沉迷于自已编织的步兵致胜论。将无用的方阵步兵的潜力发挥到了极限。(只在帝国的东部行省有少量的骑兵部队,比例从不超过总军力的十分之一)很快,他们将要面对各野蛮民族的巨大冲击。(说来也巧,同时期的东方,中国也受到了游牧民族的冲击)
哥特人来到了罗马,骄横的罗马人当然不将这些衣不蔽体的野蛮人放在眼里,民族矛盾激化,大战再所难免。
当这些野蛮人排着散乱的阵型,骑着战马向他们冲过来的时候。(与游戏中不同的是,哥特人的骑兵远远强过他的步兵,其实要论步兵,没有谁能强过罗马的方阵步兵)他们心里所受到的巨大震憾是可想而知的。(铁蹄踏着大地,大地为之颤动)从未见过这种阵势的罗马人开始后退,毕竟他们不是早期的罗马步兵了。大战的结果是罗马人全败,完败,败在了在战斗之前他们不屑一顾的野蛮人手里。(此战的结果对后世欧洲的影响是巨大的,欧洲人不久之后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重骑兵,因为他们已不再相信步兵)
罗马崩溃了,很快分成东西两部,不久之后西罗马灭亡,只剩下拜占庭帝国在若若支撑。
数十年后,阿拉提,这个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的匈奴人做了匈奴的单于,欧洲,军刀下的欧洲又一次受到铁蹄蹂躏。
我们不讨论具体的政治,环境等因素,只谈战争,只谈骑兵。
匈奴人和罗马人的第一次碰撞是在欧洲的巴尔干地区,匈奴人南下,东罗马自不能坐视不管,毕竟这是他的地盘,我不得不佩服东罗马的运气,太好了,巴尔干,(也就是现在的南联盟及塞,克,阿诸国)群山环绕,大河通海,这地方怎么说呢?不要说骑兵,既便是规模稍大一点的步兵都难以展开。匈奴人的骑兵发挥不了威力,只好后撤。但这个疤匈奴人却记着,数年后,阿拉提成功地导演了一出“千里跃进大别山”,凭借其骑兵的快速突进能力一举通过半岛中部,直扑君士坦丁堡,东罗马皇帝狄奥多修斯二世猝不及防之下,敌人已抵城下,战又不敢,守又无力。无奈,只好低声下气地讨饶求和,缴纳了大量的“战争赔款”,割让了多瑙河以南的大片土地才使得匈奴人趾高气扬地得意离去。
卡达隆尼会战,熟悉欧洲史的人应该知道,这里,是匈奴人在欧洲由极盛走向衰弱的起点。关于这次大战的起因,诸多猜测,流传最广的一个大概是关于一个女人的,我不相信阿拉提为一个女人会出动倾国之师。(当然,作为一个借口还是很好的,如同日本人在“九.一八”和“七.七“事变中一样)
匈奴人犯了一个大错误,就是将其主力,匈奴骑兵与他的对手,罗马人及哥特人摆在一个狭小的正面进行对冲,(这是欧洲人的传统好戏,)而不是发挥他的骑兵的骑射及快速突击,大纵深穿插的优势。(他们一定不知道“孙子兵法”是什么,否则不会如此,呵呵)其骑兵部队受到了阿兰人正面的顽强抵抗,一个个匈奴骑射被长枪刺于马下,被暗号射于马下,死伤极为惨重。
反正不管怎样,这仗罗马人没有败,(匈奴人是不是败了不好说,但从战果上看好像也没有)匈奴人退回了草原,“罗马人事后计算尸体,匈奴人主力骑兵部队直接战死达十万余,另有大量伤兵实际已失去战斗力,估计战力仅剩原先的一半左右。此战从根本上扭转了整个欧洲的历史进程,避免了西方文明被游牧民族毁灭的命运,若此战匈奴人胜,恐怕整个人类文明历史都会因而改写。”(加“”为转)
虽然匈奴人在一年后又一次直扑罗马城下,但其主力,匈奴骑兵部队再也没有得到恢复。又一年,阿拉提死了,这个由匈奴人组建的强大的帝国很快崩溃了,(成也忽焉,败也忽焉!)欧洲,又可以安稳数百年了,直到蒙古客人的到来。
纵观这一时期的欧洲,除哥特人和东罗马有一定数量的骑兵部队外,(但对骑兵战术的运用远不如匈奴及同时期的中国和安息帝国),仍以步兵作战为主,虽然步兵在正面的攻防上不逊于骑兵,但其耐久力差,进退缓慢,不适合大纵深迂回的劣势已经显现无疑。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俄罗斯人的崛起。

匈奴、鲜卑、羯、氐、羌,此五者既为历史学家们所谓的五胡,(当然,我是不同意这种说法的。)是他们将处于东亚绝对领导地位的汉民族打得几乎亡国灭种。这里边,氐,羌有吐蕃血统,羯是匈奴旁支。(我倒是很奇怪,同样,甚至比这五个民族更强大的乌桓(丸)倒是没有参与进来,要说这时的乌桓骑兵很强啊,既便是三国时也多次提到曹操征用乌桓骑兵攻蜀的呀,呵呵,难道为我中原同化了,也没这么快吧?)
这里边,除了氐不是以骑兵为主力外,哪一个不是以骑为主,以骑立国。(题外话,氐倒是出了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符坚。也是个我一直比较钦佩的人)
公元290年,晋灭吴,一统天下十年后,司马炎死了,按当时的叫法叫“驾崩”。中原又开始了数百年的动 荡。贾后乱 F政,八王之DT乱,如此纷纷攘攘十多年,终于,捺不住性子的胡人反了,并且一发不可收拾,终成大祸。
我不想讨论晋未政治的昏暗,但还是无法不提到两个人,贾后,晋惠帝。这两个相当益彰,倒是千古绝配。贾后,名南风,贾充后也,乱之根源“容貌丑陋,性妒”。(司马炎语)偏偏不识时务,一人独掌朝政,这倒也罢了,偏又不学无术,大开杀戮,后期连她的老母都看不下去了,累累劝之,不听。及被杀,诛九族。晋惠帝,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白痴,真是白痴。(生理上的,呵呵,也就是先天性白痴)他一生只留下一句经典对白“臣上表日:“天下大旱,民相食矣。”帝日:“何不食肉糜乎?”哈哈哈,有这两位在,晋不灭,倒是真真正正的没有天理了。若使司马炎不死,五胡敢乎?欲试我大晋无有良将猛士乎?
其实这段历史我一直不是太感兴趣,这时的骑兵战术也没有什么发展,骑兵作战时的规模也远不如汉匈,匈奴罗马对战时大。但为了这贴,我还是找了很多资料看了看,原因很简单,这时的中国,鲜卑人建立的燕(前,后)出现了重骑兵,也叫“甲骑具装”(比较拗口,我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呵呵)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毕竟出现过(而且我个人有偏见,我一直认为在工业草命以前中国的冶炼技术是领先于世界的,所以我不会花大量的篇幅去讨论欧洲人的重骑兵,要讨论也是这里),与俺这贴有关联,只好慢慢看。
我个人对骑兵战术的理解是:“正面冲过来的骑兵(包括重装甲骑兵)并不可怕,只要阵型不乱就好,(只要配合得当,训练有素,强弩,长枪,大盾,刀牌一样样使遍,有多少骑兵干不掉?)可怕的是围着你转圈的骑兵,和劫你粮车的骑兵。但重骑兵的出现,自然有他的道理,他在中国的消亡,也有他的道理。(以中国的人力,财力,不比欧洲更适合出现重骑兵吗?但为什么历朝历代都没有呢?我想这就是对骑兵战术理解的不同了,因为在中国,注重的是“兵贵神速”而不是以强攻硬守为主要作战方式。)
在中国,最早投入实战的重骑兵是在西汉,(汉与匈奴皆有,但因不适合大漠作战,很快消亡)但规模甚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到了这时,规模就不一样了,鲜卑人组建了数万人的连环甲骑,对当时刚刚天下大乱的其它民族(主要是汉族)的没有受过良好训练的步兵作用很大,便是东晋第一名将桓温的百战精兵(以步兵为主),在面对这种全面铁甲的骑兵时也束手无策,虽没有成为一场一边倒的屠杀,但大败是肯定的。此后,重骑兵一战成名,各国(除东晋外)皆组建自已的重骑兵部队。
在重骑兵刚出现的时候,确实可以说是无敌,但这也有大背影,一,两汉之后,汉族的骑兵在整体上逐渐失去了对游牧骑兵的优势,到这时主力部队以步兵为主,所以才为重骑兵的无往不胜创造了条件(重骑兵对轻骑兵没什么优势,原因就是冲击的优势被抵消了)二,这时的步军(各国普遍是这样)训练比较差,士气不高,若是仍处三国或司马炎的时代,既使出动重骑兵效果也不可能有这时这么好。(如是曹操精锐的青州兵或虎豹营,便是与重骑兵硬扛,重骑兵也讨不到好,胜也是惨胜,杀敌一万,自损八千)。三,重骑兵的对手方,名将断档,如有一名将(当然不是普通的名将,而是数百年出一个的哪种,如淮阴候,岳武穆类型的,其实王猛倒可以算一个,可惜死得早,不然鲜卑人怕就没机会了)统领一枝精锐步兵,重骑兵也不是不可战胜。(最典型的,金宋之战,岳家军在郾城之战时大破比之这时的重骑兵还要重骑兵的“拐子马”(或称铁浮屠)可以得出比较),王猛也曾统十万兵灭燕,也没见这时的鲜卑重骑兵有多大作为,可见主帅的作用。
既便重骑兵有诸多的不是,这时的重骑兵对战争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其在正面冲击时,一个个着铁甲,连马匹也着重甲,对步兵来说,简直就是不能战胜的。(普通刀,矛对其杀伤力有限)当这种骑兵以百人为一排冲过来的时候,我想只要是人,都会下意识地闪开,避其锋镝,这样,重骑兵的目的就达到了,不要以为重骑兵的作用是杀伤多少敌人,(其实除了有重甲外,他的攻击力比之一个普通长枪轻骑兵强不到哪去,甚至在有些方面还有所不如)他的主要作战目标就是冲阵,冲已方轻骑兵不敢轻易冲的阵(毕竟他的防护力在当时是第一流的,他都不敢冲的阵,我想就没人敢冲了),冲乱敌阵。等已方后继的轻骑和步兵将敌军分割,然后歼灭。就这么简单。到这里,我想我有必要说一说步军的这个阵,阵,就是队型,一个有效的作战单位至少应该包括弩(弓)兵(负责远程杀伤),长枪兵(近距离长程攻击,不难理解吧?)刀牌兵(为弩兵提供掩护,也可与敌近阵的步兵格杀)只要这三人之间的小队型不乱,对任何兵种都是有一定的杀伤力的,但当重骑兵冲过来的时候会怎样呢?第一个刀牌兵会躲,后面的弩兵怎么办?死,长枪兵呢?也许会对骑兵构成一定的伤害,但失去了刀牌手的掩护,很快便会后续的骑兵击杀(或刺死,或被战马撞死),最后一个刀牌兵呢?呵呵,当然也免不了一死了,说开了就这么简单。(当然有些比较复杂的阵型,如九宫八卦阵,玄襄阵等要比说起来要复杂很多,但道理也无非是各兵种配合而已)
要说重骑兵对中国战争的影响,我个人认为不太大,只是后来中原出现的“明光铠”,防护力绝对世界一流,这种护胸镜锃亮的板式铠甲是最接近欧洲重盔甲的中国骑兵防护装备,倒是可能受到这时重骑兵一定的影响,但也从没有像欧洲哪样走向极端,作战理念的不同导致了发展方向的不同(不过耐人寻味的是,是欧洲人自已造出的火枪终结了重骑兵的时代,有意思)
但这时的重骑兵在中国也很快没落,速度之快简直有点出人意料,原因是当时中原地区人口随着战争而锐减,(据统计这时中国的总人口不超过1500万,而且是各国总和,北方中原地区不超过千万,以步兵为主的汉民族当然就更少于这个数目)这么少的人口就迫使各国大力提高骑兵的比率。(毕竟马的繁殖要比人快得多,况且北方各国普遍都是以游牧民族的君主,骨子里对骑兵就很重视)这样最后就导致战争的双方出现重骑兵对轻骑兵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会有什么结果呢?当一个重骑兵和一个轻骑兵对冲的时候,重骑兵的长枪可以轻易击穿轻骑兵皮甲,但轻骑兵的长枪一样可以击穿重骑兵的重甲(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各位回头做个实验就知道了,在90公里时速的汽车或摩托上(轻骑兵50,重骑兵40公里时速),手执一根长矛,刺向路边固定的一块薄铁板,看能不能刺穿(不过要小心,弄不好会把自已给摔下来,但这种现象放在战场上,就是轻骑兵既使刺不穿重骑兵的重甲,也能用长枪将对手撞于马下,重骑兵落马是什么意思呢?就等于死了。))结果,重骑兵退出了中国战争的历史舞台。(虽然几百年后金和西夏也出现过,不过情型和这类似,昙花一现罢了)我想谁优谁劣就不必要寻根问由了吧?


与东方的唐帝国几乎同时出现的阿拉伯帝国,(也就是帝国游戏中的撒拉逊,我记得“旧约全书”中好像有阿拉伯人的祖先和以色列人的祖先都是先知亚拉伯罕的儿子的说法,但书找不见了,不知对否?)从公元633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向外扩张的战争,相继击败东罗马,(灭)萨珊波斯,西哥特,(灭)印度,突 厥,中国,一时间世界主要强国(民族)几乎一一为其击败,成为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庞大帝国。
提到阿拉伯,就不能不说起伊斯兰教,教义我以前在一个清真寺大略看了看(随手乱翻),比较极端(相对与佛教而言,比如每天要做几次祈祷,每月斋戒几次什么的,当然也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呵呵)无非是禁 欲啊,禁 杀 生啊什么的。(但沙特阿拉伯是当今世界少有的几个明文规定可以三 妻四 妾的国度,不知为何?)扯远了,再扯就有人会找我的碴了,我还不想死,呵呵(拉灯的干活)
最早的阿拉伯人是游牧民族,军队是以轻骑兵和骆驼兵为主力(后来作战时正面也有大量的步兵,兵员来自各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或国家,多为一些远程杀伤兵种,如弩兵,投枪等),主要作战武器是投枪,弯刀,擅长沙漠作战,但不善用弓弩,长枪,在当时而言,与其对手相比(中国,波斯,东罗马),在骑兵战术运用上并不占任何优势,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所不如,比如对对方骑兵的克制这方面阿拉伯人就一直不得力,以至在后期面对东罗马的重甲骑兵时累战累败,不能不说是件憾事,我想帝国游戏中阿拉伯是为数不多的没有圣骑士的民族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吧?但靠其军队较严密的组织(虽然同为东方民族,但这里就可以看出阿拉伯人受西方影响较大,毕竟他所处的是东西方的交汇处,中国,波斯的军队作战时,队形并不很严整,更讲究部队作战的机动性和战术的灵活性,呵呵)阵型借鉴拜占庭和波斯军队的长处,沿正面和纵深分前卫、中军、左翼、右翼和后卫几部分(类似于中国的玄襄阵,不同的是以骑兵为主)。两翼用骑兵掩护,并掌握强大的预备队。当出现胜利希望时,迅速将主力投入交战;追击敌人时要求迅猛异常,穷追不舍,以便不断扩大战果。并且不管是进攻还是退守都能何持这种队型,并且士气高昂(为了圣战嘛,对一支军队而言,士气真的很重要,最典型的是太平天国,这些刚放下农具的农民竟将久经战阵的八旗铁骑打得闻风丧胆),所以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纵横驰骋,但所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后期组织,士气都很差(另一个原因是人员的来源也杂了,不再是纯种的阿拉伯人),以至于被东罗马军一再击败,终至消亡(并没有完全灭亡,分散成几个小帝国,但大一统的帝国已不存在了)。
总的来说,早期阿拉伯人的单兵作战能力比较强,对武器的运用也熟练(曾出现过仅动用6000精兵就灭掉印度的战绩,确实可怕)
但但是阿拉伯军队也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可以说是他的命门,就是他的轻骑兵,是的,轻骑兵,阿拉伯人从不缺骑兵,但他的轻骑兵因种种原因(人文,历史,宗教),几乎很少使用长枪(投枪不算,俺指的是长达五米甚至更长一点的那种能刺穿重骑兵铁甲的长枪),并且不善用弓弩,这是他的致命伤,在面对东罗马庞大的步兵军团时(不全是举世闻名的方阵步兵,有大量的被征服民族的士兵),他的骑兵还可以靠冲击的战术打败对手,但当东罗马调来(或是大量组建)重骑兵的时候,这个致命伤便暴露无遗,他的轻骑兵的弯刀面对重骑兵(锁子甲,可防住一般力量的刀砍,枪刺及远程弓弩)的长达七米的长矛的时候,出现的情况是,攻击力(指弯刀,投枪,但投枪可对重骑兵构成一定的伤害)不强,又没有远程火力(指强弓,如果工艺够精的话,强弓一样可以射穿重骑兵),硬扛?这就是他在中后期战绩不理想的原因所在。法国人(铁锤查理?)好像也凭此击败过阿拉伯人。但当这些欧洲重骑兵在数百年后面对蒙古人的时候,情况正相反,因为蒙古人拥有可以射穿欧洲人锁子甲的破甲箭,(当然距离要很短)并有相当数量的长枪骑兵(有一定的正面护甲,按蒙古人的叫法也叫重骑兵,但相对欧洲重骑兵来说,就不能叫重骑兵了,呵呵)但阿拉伯人两者都没有,对重骑兵无能为力。(既便帝国中出现的马木留克,精锐中的精锐了吧?仍没有大量装备长枪和强弓,只是凭弯刀和勇猛作战,但阿拉伯马倒是真好,甚至可能比顿河马更适合骑兵作战用,流口水啊,要是俺们中国有这马多好啊?哈哈。咱老祖宗也就犯不着为区区三千匹马,死伤十数万人和大宛开仗了)
阿拉伯人之所以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取得如此大的地盘,与当时的世界的大环境有关,他刚兴起的时候,他周围的大帝国(东罗马,波斯)相互斗了数百年,元气大伤,所以他才能一战击灭萨珊波斯(有资料说当时的波斯还向遥远的唐帝国求救,但因各种原因,唐军没有成行,但很多波斯人跑到了当时的中国,还有不少人当了大官,好像还出了一个唐诗的大家,叫李波斯还是什么的我忘了,唐还封了波斯的一个王子为什么都护?呵呵,俺中国和波斯人的交情从汉开始就很好,不然又何来丝绸之路?),印度又积弱已久,阿拉伯人仅凭6000人就干掉了他(丢脸啊,四大文明之一啊,这么不堪一击,就是积弱之宋,全盛之蒙古灭宋时也要动用近百万大军啊,呵呵,阿三真的是很烂,其历史上值得称道的几个大帝国都是外族,纯种的印度人倒是绝了种),东罗马又是看似庞大,实则兵力分散,才会为其一一击破(到了后期情况相反,当失去大片领土的东罗马集中兵力与阿拉伯人开战的时候,阿拉伯人便顶不住了),阿拉伯人与唐军交战的情况又怎样呢?(公元750年,唐高丽将领)高仙芝将番汉三万兵众,攻石国(在塔什干),深入七百余里,在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为葛逻禄和大食(唐对阿拉伯人的称谓)夹攻(与7万阿拉伯军大战五日后才出现这种情况),大败,(仅率数千人)连夜逃回安西(高时为安西都护)。唐军共三万(正宗唐军很少,注意是蕃汉三万,唐擅长“以夷制夷”,唐军只有万余精骑),当中还有葛逻禄叛变(人数也不会少,否则不会出现夹攻的情况),最后还有数千骑兵逃回(唐军可是从中国深入中亚了啊,仍能有这么多人逃回,战斗力之强可见一斑),可见唐军的损失有限,若非有家贼,谁胜还真不好说,(此战过后,阿拉伯人在东方的扩张势头便顿住,可见对唐军也是忌惮三分,也可见阿拉伯人的轻骑兵战斗力对于唐帝国来说并不占优势)如此众多的原因,才使得阿拉伯人能横扫三大洲(不信,让他碰一碰十五世纪的铁木尔帝国试试,可以说必败)。
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全盛期后,阿拉伯人的大帝国很快也衰弱了,以至打到最后,居然要向东罗马交纳战争赔款(简直是奇耻大辱啊,竟然被这么一个奄奄一息的文明打成这样,呵呵)。到了公元11,12世纪,阿拉伯正统的阿拨斯王朝所能控制的地区只有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阿拉丁虽然在短时间内将阿拉伯世界统一,但随着他的死,帝国很快又四分五裂,终于在1258年被来自蒙古的正宗游牧轻骑兵的铁蹄征服(倒是埃及的马木留克为阿拉伯人挣得了一些面子,在大马士革南面的阿音扎鲁特大败蒙古军,才没使蒙古人的铁蹄踏入非洲),他们的辉煌也就到此打住,伊斯兰教在百年之后由突厥人来继承大统。(没阿拉伯人什么事了,谁也不会认为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是一回事吧?他们如今只有靠在油井上过活了,虽也不愁吃穿,但想再一次重温哪种庞大帝国的旧梦,只有在梦中了。安拉,呵呵)
总体感觉,阿拉伯对骑兵的运用,战略上是成功的,能充分发挥骑兵的突击优势和快速投入,撤出战场的优势,并且有过以退为进,将东罗马军诱入伏击圈的成功战例。(规模不小,数万东罗马军全军覆没),在初期其骑兵的剽悍也令各国军队为之头疼。但总的来说,没能集骑兵战术至大乘,攻城掠地方面比之以后的蒙古人和俄罗斯人有差距。各位如有心,可以看出,阿拉伯人对东方民族的战果很好(波斯,阿三,中国),而对西方战果不行(虽将非洲从东罗马分了出去),原因就在于他的轻骑兵,(东方民族少有重骑兵,面对阿拉伯人剽悍的轻骑(马也好,暴发力,耐力诸方面)的时候,很是费力,没有优势兵力,很难胜之)而面对西方军队的严整的队型的时候,便表现很差(有没有人看过<熙得>这部影片?哪里面将西方的各兵种配合演到了极致,弩,投枪,长枪,大盾,重骑兵一一出动,很是好看,比之角斗士要好很多,呵呵)

后记,本来我是想把阿拉伯和土耳其一起写的,后来想了想,还是分开了,毕竟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并且中间隔着一个蒙古,所以将土耳其和铁木尔帝国放在一起写,但因为临时改变主意,所以有些方面不够全面,有不如意处,各位看俺贴的多包涵,呵呵。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却说中原历经数百年征战,终于一统,这人正是隋文帝杨坚。关于他的帝位来源,俺不想多说,只要记得这一点就好:在他的统治期内,人民富足,天下一统(当然这个天下指中国,非世界)贤者得其用,佞者罢于野。也就是说,从大处看,他是个好皇帝。(不过此人性情多疑,晚年累杀功臣,为其一大污点)
比杨坚统一中国早一些时候,中国的北方崛起了一个庞大的帝国:突厥。而这篇着重的就是中国(隋,唐)对突厥的战争。多以骑兵为主力进行的战争。
突厥是匈奴的后裔,以狼为图腾,志载其人:“牙帐东开,盖敬日之所出也。敬鬼神,信巫觋,重兵死而耻病终。”又是一个好战的民族,唉,俺们中国真的是不幸,怎的老碰上这样的好邻居?
隋初的中国,良将如云,猛士如雨(杨素,贺若弼,韩擒虎,高颖,皆为不可多得之名将),杨坚在平定中国之后,也对突厥人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凭其骁勇的百战骑兵(不要忘了隋是周的延续,骑兵能差吗?)将突厥人打得一败再败,并打诱结合,不长时间便将突厥分为东西两部。(猛将韩擒虎一次在与突厥人的单挑中连杀对手二猛将(对阵三场,条件是突厥输了再不入中原,既有名的一阵定江山的典故)),使突厥短时间内没能对中原构成大的威胁(成功地避过了隋未的农民大起义,否则在此乱时,胡人南下,中原非中国所有矣)但好景不长,隋文帝一死,他那个不成器的好孩儿便将大好江山拱手送给了李渊,也就是唐高祖。要说杨广这人成名很早,未成帝时也颇有些名声,灭陈之战他便是晋王,统师。初时亦不好色(曾力排众议,缢杀艳名动于天下的陈后主妃,美人张丽华),也颇具帝王之色,否则以杨素之眼光也不会死保他称帝(倒是隋文帝长子杨勇是个懦弱无能之人,杨坚选杨广也不是没有考虑的,与其让天下交给一个阿斗,倒不如交给杨广,虽然他知道炀帝的性格有些残暴,只是打死他也想不到杨广当了皇帝后竟是个类似孙皓的主,呵呵,权哪,世人又怎能看得清,看得清又怎样?)。
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后,27岁的李世民做上了大唐皇帝的宝座。提起中国的历史,无人不知汉唐,汉既两汉,唐既此时之唐(非李后主的南唐和李存勖的后唐)唐太宗英明神武,心胸开阔,其用名臣魏徵的故事可说妇孺皆知。而突厥人在缓过劲来以后,开始了对唐的一次次打击,唐对突厥的大战开始了。
唐军的骑兵,以边地良家子为骨干(这时的中原农民再也无法与刻苦耐劳的游牧民族一较高下了,既便是组成骑兵,其有限的骑术和骑射水平也是无法和突厥人相抗衡的,只有边地子弟由于与胡人杂居,仍保有剽悍之风。中国有句评价一个人武艺的词,叫:弓马娴熟,对一个骑术高超的骑兵而言,马就是他的第二条命,他的躯干的一部份,可以任意驱使,而中原农民在这方面显然是不够的)从数量上来看,远不如汉,质量也稍有不如(受儒家思想毒害已深,民不尚武)。但凭借其远优于突厥人的技术(护甲,刀,矛,弓弩的制造水平)和杰出的将领(如李靖,李世绩,阿史那社尔,薜仁贵等),仍能在与突厥人的战争中保持一定的优势(太宗后期这种优势更加明显)。
突厥,仍然延用游牧民族的老战术,数十万骑兵,呼啸而来,遽尔远去。没有强大的骑兵,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就是想打也找不到对手,等你找到了,不累死也渴死,还怎么打?)。但由于其内部分裂(虽同属突厥,但各部落间互相敌对,无法成为一个整体与唐相抗),使得唐帝国有机会对其各个击破(这招中国人最拿手,既孙子兵法中有名的:用间计。呵呵)终不能入主中原,倒是跑到西方后众志成诚,打出了一片新天地(奥斯曼帝国)。
公元624年,突厥十数万众入侵长安(当然是骑兵了,后面我将不再重复),李世民单骑出城,至渭水突厥营前(胆略可比得西楚霸王乎?),一番言语过后,颉利可汗汗颜,乃引兵后撤数十里,夜,有人对李世民言:“虏控弦呜镝,弓马是凭,今久雨弥时,弧矢俱敝,突厥人众,如鸟铩羽,我屋宿火食, 枪槊犀利,料我之逸,揣敌所劳,此而不乘,夫复何时?”李世民信之,攻突厥营,突厥大败,中国的骑兵切断了通往颉利可汗营帐的道路(从后方包抄),颉利求和并撤退。这是突厥与唐帝国的第一次大战。这一仗中,中国的骑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且这时的唐已经将重甲制式化分配给骑兵(板甲,也就是模块化单兵装甲,可将其中一部分拆下来修补或单独使用,如胸甲,腹甲,背甲等。可防远距离弓弩,并对普通刀砍,枪刺有一定的防护能力,关键部位的防护能力要优于同时期欧洲重骑兵的制式装备锁子甲,而重量要比锁子甲轻很多,制造工艺先进嘛。但并没有披甲的战马好象,只有李靖攻吐谷浑时出现过一次唐军将战甲披于马上,然后下马,以马为依托作战的战例。噢,对了,这是李靖的一支前卫部队,在固守待援),在与骑射水平不如他们老祖宗的突厥人的时候,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保证第一次冲锋过后,有足够多的骑兵突入敌阵,进行刺杀,并为后续骑兵扰乱敌阵。)
公元630年,唐大将李靖,李世绩出兵朔方,与突厥大战,充分利用装备的优势长距离奔袭突厥可汗营,大战(突厥是想跑,好发挥他们骑射的优势,但李靖,这位堪称千年一遇的名帅怎能给他机会?唐初对各游牧民族用兵时,李世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虽然唐从不缺名将。)生俘其可汗颉利(呵呵,俺怎的老觉得这名像吉列啊,就是那个刮胡刀)突厥又开始分裂。并渐渐淡出中国北方。
唐对中国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不仅仅是击败突厥(和汉一样,击败强大的北方邻居只是他们强盛的一个证明罢了),随着北方战事的消停,唐开始向中亚发展。这时的中亚在突厥败后,多向唐称臣,但时有反叛行为。唐不得已(是不是有点强者的风范,主动打别人还叫不得已,再看看如今之中国,大 使 馆被炸,飞 机被 撞,只能抗议,然后再抗议。令我等后世子孙羡慕啊。也难怪外国人称我华侨为唐人,而不是宋人)只好动兵,问题出现了,数千里地(唐最远时势力曾深入中亚哈萨克斯坦,比今天的中国大一倍还有多),总不能靠步兵徒步去吧?只好出骑兵了。另外,唐由于骑兵部队的兵源不太充足(前面原因已讲了),很多时候采取的是“以夷制夷”,就是调动同盟军参战。大多时候是回纥人(唐的忠实盟友,当然后期唐衰弱时也对中国作过一些不友好的事)

说到唐早期的对中亚用兵,就必须提到一个人,阿史那社尔,对头,这个不是俺们那个东北银,而是正宗的突厥人,并且是贵族(好像是颉利可汗的兄弟?记不大清了)可以说,在李靖死后,他一人便使西域各国闻名丧胆。也是唐太宗晚期最为看重的一个名将(也可见唐太宗的魄力,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啊,但这个阿史那也不是吹的,对大唐可说是忠心耿耿,以至于李世民死后竟要以已殉葬,当然唐对他也不差,后来封他的两个子侄为突厥部落的可汗,也算对得起他的忠心了),
鞠文泰,吐鲁蕃国统治者,叛唐(640年)李世民遣大将候君集领骑兵两万攻之,兵未至,鞠文泰惊骇而死(呵呵,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这不是给俺大唐灭你的机会吗?)吐鲁蕃被攻占,并于大唐,成为安西都护府的所在地(这个安西,既我上一贴中高仙芝被阿拉伯人打败后逃回的那个安西)。再下来是突骑支,与鞠文泰同年反叛(但时间要晚些),联合西突厥,势力甚是可观,唐将郭孝恪夜袭焉耆,斩其王。立亲中的前王之弟为王。过了几年,又叛,这次该轮到阿史那社尔出马了,又一次轻取焉耆,杀其王,立另一王室为王。(呵呵,累次三番,只要是不服就灭,好气魄)
前面提到唐累次重用外族人为将,带来的结果就是唐军骑兵的战斗力普遍增强(不要以为俺是胡说,所谓有什么样的将,就有什么样的兵。强将手下无弱兵是也)并将游牧民族的一些打法带进了唐军的作战方式中,如诱敌深入,佯装退却,然后再给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这种战法虽然俺中原在战国时就有人用过,并且在以后的历次战争中屡用不鲜,但从没有像阿史那社尔这样一退便是数百里,乃至千里。这种大纵深的退却在中原的各个时期并不多见(地理不同嘛,在中原,数百里,便会有一座坚城了,还退什么退,再退老家都没了,呵呵)。另外唐军这段时期对外用兵时也会采用屠城的战术(我是不喜欢游牧民族的这种战术的,我想这些士兵也不想,但这是军令,带有强烈的游牧民族特色的军令,我中原人民也累次受此劫难)比如库车之战,库车人袭杀唐将郭孝恪,阿史那社尔盛怒之下便对库车人进行过残酷的报复,“破五大城,杀男女数万,西域震惧”。以至于阿史那社尔平定库车后,仅派轻骑兵数百人护送他的副将薛万备到于阗国。惊恐万状的于阗王(汉名伏阇信)被召入中国宫廷(一国之主,面对数百骑兵竟不敢抗,只能乖乖地任人摆布,可见阿史那社尔的恶名远播),在宫中受到封赏后被送回于阗(还好没杀,不然死得可就太冤了,再不济俺也有数万兵啊?呵呵)。李白曾为阿史那社尔作诗道:弓弯满月不虚发,双鸥迸落连飞高。(当然是在百年之后,不是同时代嘛)
还有一个无法不提及的外族将领,高丽人高仙芝,是他将唐帝国的势力扩张到可能是中国有史以来最远的地方,从喀布尔和克什米尔,从杜尚别到塔什干,竟一时间都成了汉人天下(极盛时),可惜啊,太远了,伸得太远了,看来他没能从汉家文化里汲取一些东西,一霎那间,忽拉拉大厦倒了。高仙芝对帕米尔以西的两次战役,标志着唐朝在中亚的结束,一切都没了,留下的只是让后人无限神往的庞大帝国的影子。
虽然我不愿意提及,但唐帝国也衰弱了,根子就出在李隆基身上,安禄山,一朝提数十万铁骑直扑中原,年老的唐玄宗一败再败,将一个大好的清平世界毁于一旦。不过这里也有一个背影,既唐朝实行的是外重内轻
的战略,既精锐在外,比如安禄山的铁骑竟能一路直下洛阳,长安,不能不说是唐内虚的结果。毕竟一帮养尊处优的步兵(不管他装备有多华丽)是挡不住如狼似虎的百战铁骑的。(宋倒是吸取教训了,窝窝囊囊地活着,一直到死也没神气过一天。为后人所唾骂,真是两难)
此后的唐,虽有过一段时期的中兴,倒毕竟元气大伤,再也出兵中亚了,中亚,成了中国人的绝唱(这期间出了两个名将,一是李光弼,一是郭子仪,前者曾以一万步兵守太原,对安军十万,守城数月,杀敌七万,安军不得已而走,竟不敢攻。后者就更是威名赫赫了。但因此时的唐军骑兵已雄风不再,所以俺也不想多写,毕竟没有骑兵的事俺带出来好像不好,以后有时间写个名将的贴补偿一下吧!)。
唐帝国还没有从安史之乱中恢复过来,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又开始了(当然这也跟后期唐的政治有关系太腐败了),长安之战,唐帝国的最后一支骑兵部队出场了,这就是李克用的沙陀骑兵(突厥的一支)。他在长安城下再一次证明了骑兵对于没有受过良好训练的步兵的巨大作用,数十万起义军在三万沙陀骑兵面前成了被任意宰杀的羔羊,一仗下来,竟伏尸三十里。(当然这里面也有编史者的个人好恶问题,个人认为不太可能,毕竟只有三万骑兵嘛,而且这一战纯粹是以职业军人对非职业,没什么可比性,不讨论,只是一笔带过罢了)
以后的事好像就没唐什么事了,后唐,后晋,后汉,全完了,只是要记得这个人:石敬瑭,比之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汉 奸都毫不逊色的败 类(他本人不是汉奸,他是突厥后裔)。燕云十六州,从此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无法解开的一个结。一直到明帝国的兴起。
这篇长了点,呵呵,俺是带有个人好恶写贴的,对俺喜欢的朝代当然是青眯有加,各位莫怪,下一贴:一代天骄,只知弯弓射大雕 会尽量短一点。

唐帝国,中华五千年文明最后的辉煌,在契丹人的铁蹄声中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契丹开国之地在辽河边,所以中国人又称之为辽,自其开国数十年间,西破突厥,声威大震,又适逢中原大乱,石敬瑭献燕云十六州,长城山海关,燕山山脉一线全面失守,使辽军铁骑兵不血刃便可以渡过长城,马踏中原。而燕云十六州也成为中原各国,王朝与辽开战的主因。原因很简单,只有占据了长城及燕山山脉,才可以凭险要的地形,坚固的城防阻止,甚至是延缓契丹铁骑的快速进攻和掠夺。柴荥,赵匡义的亲征,杨业,杨延昭父子的忠烈。无一不是为了这块锲入中原腹地的弹丸之地,但缺少能与辽军铁骑硬碰硬的骑兵实力的中原,累战累败,不得已,只好弃守,将防线全线南移,也使得终宋之世,再无力北征。空留下杨家将的故事由后人评说。
契丹人自已衰弱了,中原温润的气候,富庶的财富,磨灭了他们的豪情,濑散了他们的身体,使得他们在女真人兴起的时候显得不堪一击。但其为后来的游牧文明(金,元)留下了一个相对统一的中国北方和大量的汉奸兵(不管是金还是蒙古都有数十万汉人军队参加对汉民族的屠 杀,其中一些人堂尔皇之地出现在诸如<金史><元史>中被称为名将,因为他们都杀过数十万的汉人,而这种情况在汉唐时不曾出现,当时的边地良家子弟是汉,唐骑兵的中坚,这就是蒙古能够有足够多的兵力多线作战的一个主要原因,“蒙古每甲(十户),一人西征,一人南征;中州户每户一人南征,一人征高丽”,不要我解释中州是哪了吧?九州之中啊。而匈奴人和突厥人就没享受过这种待遇,唉,家门不幸啊,乱世出奸人啊。天哪)
与宋联手灭掉辽之后,女真人的金又将进攻的箭头对准了他的盟友,北宋,一时间,打得北宋丢盔弃甲,失城陷地。
女真人,起源于白山黑水之间,自小一个个便练得一手好箭法,(按我的意思,中国的游牧民族中,论骑射女真人当排得第一,其下是蒙古人,匈奴人,契丹人,乌桓人,突厥人,这时期及以后的明军将士战死沙场时,大都身中数箭,乃至数十箭既可为证)百步穿杨是小菜一碟,且生来力大,惯使长柄重武器,如大斧,狼牙棒之类,不重防护,杀得性起时,便拼死前进,不知有退。以步兵为主,士气低迷的宋军自不是对手。只有“八字军”和“岳家军”才为汉人挣得一些脸面,所谓“八字军”是指其军兵皆在面上有“忠义报国,誓杀金贼”八字而得名,主力以步兵为主,都是金攻宋时被打散的官兵,有相当战斗力,纵横山东,河北,金军累次以“拐子马”围剿,皆为其所躲过,后主力向南投宗泽帐下,不知所踪。“岳家军”,岳飞所部,其军以北方人为主,有相当数量骑兵,且战斗力颇强。最出名的一仗是“郾城之战”,金军出动拐子马冲阵,其所部不乱,以骑兵上前硬扛并抵消金军骑兵冲击,步兵后继执长刀砍马腿的战术大破拐子马,金人遂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
但宋确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弱朝,其所出的昏君,奸臣(后泛指汉奸)之多,不思进取之甚,数中华五千年历史,从未有之。其实宋世有过两次绝好的机会,一是金灭辽,一次是蒙古破金,都没有抓住,所以他只好等待被亡 国的命运了。
公元1167年,斡难河(鄂嫩河)右岸的跌里温盘陀山,一个注定要震惊世界历史的蒙古人出生了,他刚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蒙古孛儿只斤部落头领也速该,打败了他的敌人,用一个俘虏的名字替他起名“铁木真”。
铁木真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也速该死了,死在他的敌人,塔塔尔人的一次伏击中,他的尸体被他的随从们用战马驮回了部落,随后,他父亲的部落开始分散,以至到了最后,与他在一起的只有他的母亲和三个同胞弟弟,哈撒儿,哈赤温和铁木哥,以及两个异母弟弟:别克台尔和别里古台。在斡难河边以渔猎为生。但在铁木真二十岁的时候,他与他的弟弟们夺回了他们应该拥有的一切。重新成为部落头领。
此时的蒙古各部落相对分散,铁木真经过十数年的东征西讨,一统大漠,于1206年在斡难河被各部落头领推为“成吉思”汗,意为至高无上的汗。请各位看贴的不要欢呼,这是个蒙古人,不干俺们汉人或是中国人的事,他对当时世界各民族做的惟一一件事就是:屠杀。刽子手而已。蒙古帝国的文化底蕴很浅,浅到没有自已的文字,这种对各民族的征服本身就意味着流血(蒙古攻宋时,宋有六千万人,到明初时,只有不到两千万,还有的呢?死了,至少有1800万中国人死在蒙古人手里,1800万是什么概念大家自已想),蒙古帝国经过8年的征战和屠杀,于1225年征服了中亚细亚的花剌子模王国;1227年灭西夏(成吉思汗本人死于安庆府城下)1228年,蒙古攻金,此时的金立国不久,尚有一定战斗力,同年蒙古军进攻大昌原,为金军所败,死八千人,吃到与金交战的第一次败仗。次年,蒙古真定万户史天泽(汉人)率领河北蒙、汉军围攻卫州(今河南汲县,又败,死伤万人。再一年,蒙古名将速不台(与郭靖的师父哲别齐名)部攻潼关,被金军里应外合,大败。
但总体而言,蒙古对金还是胜多负少,最后在钧州一战击败金军主力(据说此役蒙古是倾国之兵出动,有不少于40万的骑兵?),至此金军大势已去。1234年,金灭。两年后,蒙古人开始大规模西征,于1242年结束,征服了俄罗斯、波兰、匈牙利等地,建“金帐汗国”1252年蒙古再一次开始西征,征服了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在今伊朗和伊拉克一带建立了“伊尔汗国”,同年,成吉思汗的另一个孙子在今新疆塔城建立了“窝阔台汗国”,和以后的“元”统称四大汗国。
一个普通蒙古士兵的装备有:一张强弓(背在身上)和两个装满箭支的箭囊(60~80支箭,这种强弓配上破甲锥后可在近距离有效射穿欧洲或中国重骑兵的正面护甲),一把阔刃弯刀(钢制,有足够的硬度,长度视要求要定),一把短柄手斧(或投矛),一把钉头锤(或链枷)和一支能把敌骑兵从战马上拖下马的钩矛(或称拖枪,长五米左右,可直刺,枪头处有长约20公分的半月形回钩),还有一条套马索。这大概就是一个蒙古轻骑兵的所有装备了(当然还有其他的杂七杂八的武器,但这些一般都是配备的)。
回头再来看一看蒙古人的战术,蒙古人的战术是匈奴、突厥人延用千年的古老战术:即长用不衰的游牧战术的完美形式,成横列展开,保持三到五列的纵深,前一到两排是重装骑兵,后面是轻骑兵(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蒙古突骑)横列之间有很大的空隙,可以快速地让轻骑兵从空隙中穿出,向排成整齐队列的敌军射箭(对付没有什么装甲的兵种,三百步外蒙古人基本可以做到一箭致命,便是重甲,百步内也可以做到),以尽可能多的杀伤敌人和破坏对手的阵型。由于东西方军队的作战思想的不同,这里蒙古人会出现两种选择:1,对西方西队,一列列骑兵冲出,放箭,撤回,当双方军队距离足够近后,重骑兵集体后撤(如敌重骑兵抛开步兵出击,会被轻骑兵的箭岚射成一个个刺猥),组织下一次的重复攻击,只到将对手的士气击垮,或是将有可能对其构成巨大威胁的重骑兵,长矛兵射死后,再由重装骑兵出击。轻骑兵跟进,用他们的战马和弯刀置敌人于死地。2。对东方军队(如宋,西夏,金),因为对手有足够强,射程足够远的步弓,连弩,长枪,刀牌,也不需要太整齐的配合,并且有大量的轻骑为侧卫部队,用对付西方部队的战法显然不行,这时他们会采用轻骑兵冲两侧,重骑兵直接出击的战术,多点多面进攻,利用骑兵对步兵的突击优势,以求尽可能快地将敌军分割开来进行歼灭。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手死活都不与蒙古军对抗,而是依托有利地形进行抵抗,这时蒙古人会采取退缩的方式以迷惑对手,并抛弃大量辎重,马匹以坚定对手出击的决心,然后大步后退,将对手引至仗击圈。当疲备的敌军准备后退时,他们会意外地出现、在地平线周围散开。在可怕的寂静中慢步缓行着前进,没有指挥的号令,鼓角声,主要看旗手的手势(当然他们的队形也不需要太整齐,大致上是齐的就可以了)。然后,在适当的时候突然冲锋,发出鬼嚎般的尖叫和呐喊,用他们的弓箭,长刀,拖枪,手斧,甚至绳索,就像是围猎一样将敌人弄死。
最后说说蒙古马,无疑,作为骑兵用战马,它是不合格的(俺骑过蒙古马,比之伊犁马至少要小一号,感觉不是太爽,尤其是奔跑中,颠得厉害,伊犁马比之要好很多,腿长,跑起来也好看,也快)但它和蒙古人一样,出生于同一片草原,在同样的土壤和气候中成长,经受了同样的锻炼,具有不寻常的耐力,并且对气候,草种的要求几乎没有任何限制。也就是说,什么都能吃,这也就是蒙古人在征服了广大地区后仍骑着他们的蒙古马回到草原的道理所在,别的马在这不能适应。
值得一提的是,单凭这些,蒙古人几乎是不可能击破任何一个中原或是欧洲的城池的(比如一个襄阳,就拖住了南征蒙古军主力九年之久,并且使蒙古大汗死在了城下),他们将从汉人和波斯人手里学会的炮用到了攻城战中,以致后期的蒙古兵几乎攻无不克(特别是对宋,当然这也要归功于那些汉奸兵,单凭蒙古骑兵在城池之内的巷战中作用是有限的,其有限的兵力也是经不起消耗的,这也是我痛恨这些汉人的原因,单是一个宋,就不是蒙古人所能对付得了的)
纵观这一时期的蒙古,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既俗话说的“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不是我阿Q,确实,这时的东方,只要有一个汉,唐,既便是早期的金,或是西方有一个阿拉伯,奥斯曼(早期的东罗马也行)这样的大帝国,蒙古人是没有机会横扫欧亚的的(全盛时期的匈奴,突厥乃至鲜卑都要比蒙古要强大),虽然他们会对文明构成一定的威胁和伤害,但危害绝不会有这么大。

当突厥人像匈奴人一样被东方的唐帝国击败之后,西方便不可避免地要迎来这些以“狼”为图腾的游牧骑兵(如果把中国人叫龙的传人的话,那么这些突厥人便可以称为狼人,当然并没有任何恶意)
远在西遁之前,大概在六世纪左右,突厥人便开始和萨珊波斯,东罗马接触,一开始,彼此的关系还很融洽,甚至突厥的一支还曾借骑兵数万给东罗马用于进攻阿瓦尔人。但随着这些狼人自身处境的不妙(突厥主体开始向西转移),双方的密月期也结束了。
突厥人首先开始攻击波斯人,不长的时间后,波斯成了突厥的附属,值得注意的是,这支塞尔柱突厥人很快地抛弃了他们原有的宗教,开始信仰伊斯兰教(同样这种改变也是另一支突厥人以后在小亚取得巨大成功的前提,当然这也与此时的波斯没有强大的政权有关)。在中亚建立了强大而广阔的花刺子模汗国(号称控弦三十万,不幸的是,刚成立不久,还没来得及巩固,便被蒙古人的铁骑所摧毁)。与此同时,另一支突厥人开始攻击东罗马,迫使东罗马帝国一次次割地赔款,且步步蚕食东罗马的地盘。
正像历史上其它的游牧文明一样,这些不善于创造财富的民族一旦击败一个富庶的国家,便开始无休止的征伐,直到这个国家被彻底击溃,财富被彻底榨干。所以这些突厥人的一支,奥斯曼突厥人,在避过了蒙古人的西征风暴之后,在小亚成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奥斯曼帝国。
初斯的奥斯曼帝国还保有很鲜明的突厥色彩,注意骑兵的作用,这一点从14世纪中叶开始的扩张中可以看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科索沃会战,在科索沃的原野上,10万东欧联军被拥有强大骑兵部队的奥斯曼军队击溃(是最后的时该立挽狂澜),一战奠定了帝国的版图。并在同世纪未期与欧洲的十字军有过一场大战,欧洲的重骑兵(主要是法兰克及条顿)在土耳其的轻骑面前,无丝毫战略战术优势可言,大败,数万十字军除少数(极少,几乎是全军覆没,但当中的正规军不多,多是一些抱着到东方发财的农民,没想到,财没发成,命却没了,呵呵)逃回欧洲外,全部被杀(也不知道欧洲人是怎么搞的,从匈奴开始,已经吃过游牧骑兵的多次亏几次亏了,还是痴心不改,死抱着重骑兵这块不放,要不是出现火枪,什么时候才能出头啊,真的是不长记性)。
与土耳其人的兴起相比,铁木尔帝国在时间上要晚一点,铁木尔本人是蒙古人的一个部落首领,但在与其它族的蒙古人的争斗中战败,并被打瘸了一条腿,不得已带着自已的部落来到了印度(这时的铁木尔打死也不会想到,他能成为一个大帝国的国王,他这时的处境极为不妙,后有追兵,前有堵截,甚至有过战败后跑到中国当个农民的找算,呵呵,这是他对他自已的儿子说的),这时的印度,包括巴基斯坦和尼泊尔及南亚诸小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在剽悍的蒙古骑兵的攻击下,很快便投降铁木尔。铁木尔几乎是兵不血刃便拥有了一个庞大的帝国(面积在五百万平方公里以上,人口最少有6000万,够可以了吧?)
但他是蒙古人,蒙古人的血液里便有一种征服的欲望,而当时他有两条出路,或是先后顺序,一是向东,攻击明帝国,一是向西,击败土耳其。结果,他选择了后者,同时也为自已庞大的帝国埋下了祸根(但相对来说,他对击败土耳其还是有把握的,对明帝国则没有,最多也就五成,甚至更少)。
1402年,同样强大的两个骑兵帝国在小亚相遇了,对喜爱骑兵的人来说,这可以说是最经典的一次骑兵对战了(和这次大战有得一拼的只有汉和匈奴之战了,别的要么数量不够,要么是以骑对步),同样剽悍的蒙古骑兵和突厥骑兵在安卡拉原野上交战,没有具体的战术,没有深远的战略,有的只是力量与力量的对抗,战马与战马的碰撞(不知克劳塞维茨会不会大发感叹,这两个笨民族,难道不会用骑兵攻击步兵吗?难道不会利用骑兵打伏击吗?为什么一定要骑兵对决呢?呵呵,要知道,他们会同样的战术,同样的战斗技巧,他们之间没有秘密可言,只有硬碰硬,当然在遇上欧洲人的时候,他们会考虑换战术的)最终的结果是铁木尔胜(历史有惊人的相似,这次大战几乎是蒙古击败花刺子模的翻版),原因很多,很重要的一个就是铁木尔兵力占优。土耳其被迫称臣,铁木尔帝国的地盘扩张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除了亚历山大和阿拉伯人及他的老祖宗,没人能统治这么大一块地方),但历史好像总是爱与人开玩笑 ,这战过后不久,铁木尔死了,在他准备攻击明帝国,重新实现蒙古人的伟大征服计划的时候,他甚至已经准备好了百万大军,只要再给他两年,哪怕一年的时间,明帝国将迎来一次巨大的危机,可惜的是他刚要实施的时候便死了,否则可真的有好看的,明朝此时刚立国不久,正处在最强的永乐爷时期,同样兵强马壮,火器,骑兵都处在最高峰,并击败了正宗的蒙古骑兵,兵员亦过百万,同时对铁木尔也是有警惕的,如郑和庞大的舰队下西洋,一个主要的目的便是寻找对付铁木尔的盟友,可见明对这位近邻也是心存顾忌的。
随着铁木尔的死,帝国四分五裂,奥斯曼突厥乘时重新兴起,并击败前来征讨他的铁木尔帝国的军队,重新开始进攻欧洲,于15世纪中叶围攻君士坦丁堡,经过近两个月的围攻,破城,突厥人开始进行大屠杀,数十万人的君士坦丁堡成了一个地狱之城。而立国达千年之久的拜占庭帝国正式退出历史的舞台。
此后数十年间,土耳其人东征西讨,终于在16世纪的时候进入一个全盛期,欧洲每每需要组建联军才能与之相抗衡(并且败多胜少,这时的土耳其可以说跺一跺脚,欧洲都会震动),但因为欧洲特定的环境,战场,战法等,土耳其人也渐渐抛弃了以前的以骑兵为主导的战术,融入了大量的步兵(毕竟他们的主体已不再在草原上游牧了,再死抱着不放,结果不会比在亚洲的蒙古人好多少),最出名的应该是他的火枪兵了,另外为了对付欧洲人的密集的步兵方阵和坚城,他的炮兵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真真的火枪,火炮,威力虽不如十九世纪那么大,但在当时是一支很可怖的力量了)并且凭借这支枪炮部队,打败了波斯的近十万骑兵(当然,土耳其也有很强的骑兵,虽然在军队中的绝对优势地位已经不在。否则凭当时的技术,火枪,炮还是很难对大规模的突击骑兵构成致命的打击的,其威力虽然很大,但由于是以霰弹为主,不能对敌军构成真正致命的打击,另外在火力打击的范围方面也受到限制,特别是骑兵,这也是一直到二战,俄罗斯仍保有数个骑兵军的主要原因,骑兵对单位火力不太强的防守阵地还是有很大穿透力的)
再以后的数百年,土耳其对欧洲的影响日渐衰弱,以至最后落到被列强分割的地步(一战以后),再也无力重振帝国当年的雄风。
不用多说大家也能猜出来这集的主角是WHO?对头,就是那个后金,满人,女真骑兵。
不服不行,女真骑兵扎实是厉害,努尔哈赤靠着十三幅铁甲,硬是生生打出个辽东来,至于以后皇太极,多尔衮入主中原,那倒没满清什么事,大多时候是“以华 制华”,便是“真正满洲”也在南方被大西军打得狼狈不堪。不过也难怪,骑兵到了江河湖泊之中威力是要大打折扣的,任何时候都不例外,也没人能例外,要不叫什么“水土不服”呢?
好了,进正题,以前在介绍蒙古骑兵的时候,也重点介绍过女真人,其人一个个自幼生于白山黑水之间,性情顽劣,不服王化(呵呵,是不是有点像夫子说的?),长于弓马,箭术比起蒙古人来一点都不差,剽悍则过之,其早期能屡败明帝国,吞并东蒙古,朝鲜也不是单凭运气得来。
总体来说,满人的战术和以前的金没什么不同,甚至还不如金,但为什么能在与明军的战斗中取得诸如“萨尔浒”之战的巨大战果呢?就是努尔哈赤看准了明军的弱点,(用他自个的话说,就是“管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够狠的,嘿嘿)二十万大军拖拖踏踏,松松垮垮,在一举全歼杜松军的六万主力后,(明军也够背的,史载明清两军列阵交锋之时,天昏地暗,数尺之外就甚么也瞧不见了。杜松下令点起火把。这下明军是明了,整个成为清兵的箭靶子。努尔哈赤亲统六旗主攻,代善和皇太极各统一旗在右翼侧攻。杜松身中数十箭而死。)其他明军溃逃中被其骑兵日夜追击,才会有以后的“满人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说法,(有点类似于今日中国足球的恐韩症,被打怕了,不过这种恐**症好像只有中国人才会有)不过便是当时的满人在对付明军精锐骑兵的时候(如宣大劲骑,关宁铁骑等),也不占太大优势。松山之战时吴三桂便领着关宁铁骑生生从大道杀一条血路出来,女真骑兵硬是没有办法。(当然这当中也有女真人彻日追击,兵力分散的关系)
山海关之战,我开头说的那一段纯粹是为了突出骑兵的作用,其实双方兵力对比没那么悬殊,大概是1:1这个比例,双方各约有10万人左右,大顺军以步兵为主,攻山海关。吴三桂,满清以骑兵为主,并且满清是处于偷袭的情况下才一举击败李自成的(想想,李自成亲自带的这10万军可是闯王军的原班百战精兵,战斗力和临时招安的百万乌合之众是没得比的,这也是以后大顺军虽然数量上占优势却总是败的原因,乌合之众对骑兵和送死没什么区别),
不管怎么说吧,清统 一了中国,是功是过,大家心里都有一本帐,我也不好将自已的主观意愿强加于诸位头上,只要记得一点就好,哪就是中国的人口从150000000锐减到40000000,没看出什么来?少了70%,哪去了?嘿嘿。大清皇帝这么好,我就不多说了。这其中吴三桂等人的功绩也不可抹杀,否则又怎么叫他“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汉 奸”呢?确实是当之无愧啊!
数十年后,女真骑兵的战斗力锐减,所以当正宗的游牧骑兵,蒙古准葛尔人出现在清帝国的西,北方地平线的时候,八旗骑兵显得不堪一击。若不是有中国这个庞大的国家支撑着,女真人这次怕是又要重复他们先辈数百年前的遭遇了。所以这以后的满人铁骑也不须再提。
回头再来说说蒙古人,清帝国建立以后,蒙古各部,盟皆臣服于清,只有西蒙古准葛尔部时服时不服,经过数十年的吞并后,终于养成气力,在新缰,中亚地区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西拒俄罗斯,南平西藏,东攻清帝国,一时间,狼烟四起,玄烨亲统汉,蒙,满各族大军,携红衣大炮数百门在昭莫多与准葛尔部葛尔丹汗大战,(决战共有两次,第一次在乌兰布通,第二次在昭莫多)西蒙古人的铁骑在红衣大炮面前化为齑粉,一战而败。从此再也没有缓过劲来,只到弘历将他们赶尽杀绝,只剩下一个“准葛尔盆地”的地名为止。
到这,本来已停了好长时间了,也没想再写,毕竟从战术上已没什么新意,大多还是两千年来沿用的一套。(不管是汉军骑兵还是游牧民族,都这样,没太大长进)再写也只是讲讲故事罢了。倒是下一篇,也是最后一篇,哥萨克人倒是有得一讲。
OVER,庞式
空旷的雪野上,寒风呼号着掠过法军士兵们单薄的衣衫,不时有人冻死倒下,也没人拉他一把,人人自危,草木皆兵,他们身后,有一群恶鬼在跟着他们。自从莫斯科城下战败后,这群恶鬼就像影子一样无时无刻地紧盯着他们,只要稍一迟顿,稍一松懈,他们便会跳出来,带走一些人的生命。
“哥萨克,哥萨克人来了。”法国士兵们换扎着排好队列,还没来得及开火,哥萨克骑兵便骑着他们特有的顿河马,举着闪亮的马刀冲进了法军阵营,铁蹄铮铮,长刀挥舞处,一个个法军士兵倒在雪地中,不多时这些骑兵便重又呼啸而去。
这便是拿破仑远征俄罗斯兵败回国时法军的真实写照。你也许要问,法国的骑兵呢?是啊,在哪呢?跑了,跑得快的话。死了,跑得慢的话。战绩辉煌的法国重骑兵在其作战史上成全过两个敌人,一是英格兰长弓,二是哥萨克骑兵。
莫斯科郊外,当法国重骑兵排着整齐的队列向俄军炮兵阵地发起冲锋的时候,他们惊讶地发现,对阵中冲出了一支全然不同于欧洲重骑兵的骑兵部队(标准的哥萨克骑兵有少量的马装甲,骑士半身甲,相比较欧洲其他国家的重骑兵来说,只能算是轻骑了),个个骑术,刀术精湛,一场恶战过后,法军骑兵大败,这支哥萨克骑兵随既攻入法军炮兵阵地,将拿破仑的精锐炮兵杀个干净,(有些个夸张啊,千万不要当真,嘿嘿)至此,大战战局已定。而溃败中的法军则死得更多,最后好像只有三万人逃回了法国。
其实早在此之前数百年,哥萨克骑兵就已经成名了,俄罗斯征服中亚,远东庞大的领土的时候,无时不闪现他们的身影,剽悍,野蛮,甚至是死神,都可以被用在他们身上。反过来说,也证明他们的战斗力之强是当时的中亚各游牧民族所无法比肩的。他们是冷兵器时代西方第一支,也是最后一支从欧亚北部大草原,进入东方的骑兵部队,(虽然这其中他们干了不少见不得人的构当)而在此之前,敢于入侵者无一不身首异处。这也是我单独将他们写出来的原因。
由于文化,战争方式,对战争的理解等各方面的差异,欧洲的骑兵,重骑兵,从来就没有能力进入草原同这些游牧民族进行战争,之前也有人尝试过,都死了,无一例外,如波斯王居鲁士大帝,他们的头都被当成饮器而被留了下来。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两点,一是这些军队大都以步骑混合为主,很难对付游牧民族的坚壁清野战术,被在回程中受到沉重的打击;(唯一例处的是汉军卫青部,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打的)二是这些军队的骑兵大多不能适应游牧民族的打法,骑射,骑术,他们比不了,重骑兵又不能有效地对其进行打击,两难。(披了甲的重骑兵行军速度并不比步兵快多少,轻骑兵又不是个,嘿嘿,在火枪出现以前,你看着办吧)哥萨克人不同,他们只披一些必要的装甲,(毕竟对手的骑射厉害啊)骑着不比中亚马逊色的顿河马,(性能全面优越,不管是绝对速度,耐力还是爆发力,基本能保证哥萨克骑兵披少量装甲的情况下行军速度不比敌人差)并且有效地吸取了蒙古人的奔袭,诱敌,合围战术,一击而走,并不跟你打堂堂之阵。也擅长以少数兵力进行游斗,总之一句话,蒙古人会的他们都会,再加上他们强壮的身体,强健的战马,简直就是一完美的骑兵啊,除了骑射,呵呵。
正因为俄国人在骑兵方面的表现太完美了,所以一直到二战,苏联仍保留着大量的骑兵部队用于冲锋,最高峰的时候竟组建了数个近卫骑兵军,(苏联一个军再怎么的也得五万人以上,厉害吧?)不过作用并不大,集团骑兵在面对德国人强悍的单兵火力,装甲集群时表现不怎么的,战后就大多解散了,另一个原因是苏联基本上实现了装甲步兵化,再也用不着骑兵了,同时,骑兵部队也在各国普遍被解散,不适应战争需要喽,再硬来,在对手的AK-47,M-16面前,会被打成马蜂窝,死得很难看的。拥有两千年辉煌历史的骑兵,只剩下一些用来阅兵的用途了。

000000 发表于 2012-5-18 19:30:39

陈登请吃饭,000000回家后拉肚子,看病花了 4 枚 金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5_141:}

玄天星河 发表于 2012-5-18 20:17:02

学习了啊。。。、

626983 发表于 2012-5-18 21:37:56

学习了啊

626983 发表于 2012-5-18 21:38:29

学习了啊

黑色禁药 发表于 2012-5-18 23:57:31

路过顶顶!

重拾信念者 发表于 2012-5-19 00:48:06

看来 以后写东西 要过来参考 楼主的这个帖子了...{:5_129:}

全胜尊 发表于 2012-5-20 13:58:15

骑兵,虽然已从现代战场中褪去,但会活在我们心中,永远

重拾信念者 发表于 2012-5-20 16:36:58

我又看了一遍{:5_136:}

小天卡卡 发表于 2012-5-22 22:53:14

马镫的发明绝不可能有那么早,壁画包括出土文物都已证明这一点。

重拾信念者 发表于 2012-6-18 12:56:06

我看了4边了 还要看~{:5_108:}

000000 发表于 2012-6-18 14:35:02

重拾信念者 发表于 2012-6-18 12: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看了4边了 还要看~

{:soso__4679312337553960702_3:}这东西会上瘾的

重拾信念者 发表于 2012-6-18 14:38:33

000000 发表于 2012-6-18 14: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东西会上瘾的

呵呵 很全面的片文章...较短时间了解几千年骑兵历史

重拾信念者 发表于 2012-6-18 16:04:24

哈哈 你下血本了~

000000 发表于 2012-6-18 23:54:37

继续顶起{:5_135:}

000000 发表于 2012-6-18 23:55:17

000000帮诸葛修理羽扇,赚了 13 枚 金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5_135:}{:5_135:}

桃花下的隐士 发表于 2012-7-4 11:36:14

抱歉,指正个失误,上帝之鞭应该叫阿提拉......

桃花下的隐士 发表于 2012-7-4 12:11:44

隋朝对阵突厥单挑的是敦煌戍卒史万岁,隋初四大名将之一。当时在韩擒虎帐下

快乐剑客 发表于 2012-10-3 13:16:18

看了很有感触,对了楼主,那个电影全名叫什么啊,度娘不给力啊

maciking 发表于 2012-12-27 20:53:42

謝謝長知識了非常精采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通用】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