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刀赴会来龙去脉兼论湘水议和
三国时代鲁肃邀请关羽单刀赴会,后世多把「单刀赴会」作为深入虎穴之成语。历史上单刀赴会前后,衔接刘备与孙权之势力消长,最初,孙权派吕蒙武装入侵荆南三郡,到刘备派关羽进军准备反击,然后鲁肃与关羽会面商谈,以及最后湘水议和两家瓜分荆州和平收场,其中过程值得津津乐道。一、单刀赴会之谁见谁
关于单刀赴会,可从正史、野史及小说等来分辨是非。
(一)正史
根据正史,的确是鲁肃找关羽,请关羽俱会。(《三国志.吴书.鲁肃传》:「(鲁)肃邀(关)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关羽)将军单刀俱会。」)
(二)野史
根据野史,则是鲁肃欲与关羽会语,鲁肃趋就关羽。(《吴书》:「(鲁)肃欲与(关)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鲁)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关)羽。」)
(三)小说
根据小说,则是鲁肃找关羽,关羽赴会。(《三国演义》:「鲁肃相邀(关羽)赴会。」)
(四)小结
综合以上,撇开小说不提,正史为鲁肃邀请关羽见面,野史则是鲁肃去见关羽。「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依据不同的根据,产生不同的叙述。在猜测单刀会是谁见谁之前,麻烦请注意一下来源再说。
二、前因后果
(一)前因──争夺三郡
时间发生在建安二十年,孙权自置荆州南三郡长吏(《建康实录》为:「置南三郡守。」),而关羽尽逐之。孙权遂遣吕蒙以二万人袭夺长沙、桂阳及零陵三郡。刘备闻讯遂由益州以五万人还镇公安,遣关羽以三万人至益阳争三郡。孙权除了命令鲁肃以万人屯益阳拒关羽,又飞书紧急召回吕蒙先弃零陵,急还援救鲁肃,再派孙皎(拥兵二万余人)、潘璋及甘宁等将加入鲁肃军,而孙权自住陆口为诸军节度。
至于《建康实录》所提吕蒙占领三郡后被关羽所逐,后有孙权及鲁肃率兵争三郡,此不可取:其一为《建康实录》野史,可信度不比《三国志》之正史;其二为若刘备方未失三郡,刘备与孙权为荆北南郡与荆南四郡之别,没事不会两家主动南北交换;其三为参考他人传记,像长沙太守廖立及零陵太守郝普等事迹,若无两家争三郡事则需改写史书。比照单刀会之辨证,不管野史、笔记或杂书再多神奇,终归以正史之平实为准。
对刘备来说,原有荆南三郡,但被吕蒙侵略占领,现在派关羽率军前来:最理想的结果为解放荆南三郡,重拾光荣;最差的下场为打不过孙权,从此退出荆南三郡。预期关键为爆发战争,刘备方(含关羽)与孙权方(含鲁肃等)决战,端视战争胜负,决定刘备方是否能驱逐外敌、光复收回荆南三郡。
对孙权来说,最初吕蒙既以二万兵武力侵略占领荆南三郡,再加派鲁肃等诸军来援,主要为应付刘备及关羽率军争夺:最理想的结果为驱逐刘备及关羽,赶出荆南三郡之外;最差则是孙权势力无法抵挡反击,不再控制荆南三郡。预期关键仍为爆发战争,孙权方(含鲁肃等)与刘备方(含关羽)决战,端视战争胜负,决定孙权方是否能巩固战果、继续占有荆南三郡。
因此双方大战在即,理论上吕蒙占三郡,应是关羽发动反击,长程目标为击退入侵的孙权军队,短程目标为是进攻眼前鲁肃(与关羽俱屯益阳)。因此双方正式作战前,互相沟通叫阵示威,于是遂有关羽及鲁肃单刀会。
(二)后果──湘水议和
单刀会后,预期的会战没有发生,因为发生湘水议和。双方协约瓜分荆州:湘水以东属孙权,含长沙、江夏、桂阳三郡;湘水以西属刘备,含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出乎预期,始料未及,孙权占三郡退还一郡,刘备失三郡夺回一郡,乍看以为刘备失利;但是刘备因此还多得南郡,得到以前没有的,意外多得;刘备同意把江夏割让给孙权,承认已丢掉的失去,不痛不痒。
单刀会的结果,可预期为关羽词穷,或是鲁肃理亏,但从鲁肃激怒关羽的可能性不大,退缩的人应是鲁肃比关羽合理。话说回来,在单刀会上,关羽兴师问罪而来,鲁肃若是责骂叫嚣,这只会激怒关羽,若是当场脾气发作,直接就斩杀鲁肃(孙策曾翻脸谈笑间猝杀使者、吕布斩杀袁术来使),退而求其次冷静一点,可回营击鼓动员,率兵发动攻击。反过来说,鲁肃一但被关羽说得理屈,甚至打算退兵,这已符合关羽进军的意义,原本计划将孙权势力逐出,以解放荆南三郡。倘若一定要让鲁肃骂得关羽惭愧无言以对,甚至逼关羽按兵不动或是从此退兵,理论上鲁肃已确保占领荆南三郡,孙权更没理由愿意退让零陵郡,外带割让南郡这种战略要地,这湘水议和也太委曲。典型的写照,兵卒刀剑搏杀间牺牲血泪,在前线斗争敌人;使者酒林肉池中谈笑风生,在后方签约卖国。事实上应该反过来,很多不平等条约都是因军队在前线失利,导致孤臣在后方无力可回天。从刘备关羽湘水议和占优,有一定的理由可以怀疑之前单刀会鲁肃位居劣势。关羽向为沙场老将,嘲骂辱讽有其作战经验之累积,夺心夺气之霸气,禁语敏感词句不在话下,若是记史之人抄不下来,也只好留下关羽无言以对。
能让关羽退兵的最大原因,不应寄望于被鲁肃一时责骂,而应为轻重缓急有所取舍,刘备因关羽退兵而获得更大利益。否则很难解释满意于丢三取一,关羽的原先目标为争三郡,现在只有一郡吐出来,仍失二郡未收,怎么说都不满意。但是若是刘备因失二郡,因此换来南郡等战略大地,失湘东而得江北,下令关羽撤兵,君臣皆可服气,这应是最合理的结果,关羽遵从刘备命令。
三、弦外之音
《三国志.吴书》叙述史实,时间错乱不胜枚举。例如:攻皖城应于建安十九年,争三郡事发于建安二十年,但《三国志.吴书.甘宁传》却先争三郡再攻皖城,先后顺序有误。还有《三国志.吴书.鲁肃传》提到借土地给刘备,曹操闻之落笔,不久之后,周瑜才病危上疏建议取蜀,但是若荆州先借给刘备,周瑜已无立锥之地,那周瑜从何处进出益州呢?《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所提到周瑜病危上疏内容,想与「奋威」取蜀并张鲁,但是在建安十八年濡须抵抗曹操后,孙瑜方才升迁为奋威将军,只是周瑜在建安十五年即已亡卒。
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点,各家人隐恶扬善甚至篡改史书,并不奇怪,魏人在《魏略》、《英雄记》写吴蜀二国(后主阿斗被卖、周瑜在汉水火烧赤壁),吴人在《曹暪传》、《江表传》写魏国(曹操借粮官之头解众怒)、(叫刘备观周瑜一人破曹操,咦?赤壁之战不是周瑜与程普「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右左部督非一人独大吗?),嗯,那句周瑜「几败国事」典故出自蜀人陈寿的大作《三国志》,看来三国各家修史,对敌国不假颜色,司空见惯。
陈寿的叙事似有缺漏,按鲁肃责数关羽,以为刘备军败远来等等,关羽居然没有话说,而且还操刀对座旁之人目使离开,原来前面「各驻兵马百步上」,双方并非各派一人单刀赴会,先不算刀,数数人头,关羽方出席会议者至少有二人以上,关羽与此人平起平坐。另外鲁肃反应太嚣张,「厉声呵之,辞色甚切。」遂让关羽还「操刀起谓,目使之去」,即关羽起立拿刀叫此人离开,这个人在史书没留下姓名真是太可惜了。关羽不愿与老兵同列(指后将军黄忠),却能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一同坐下,然后关羽还要起立拿刀才能叫这个人离开,史书记载中间没有任何想象空间吗?不能同列、可以同坐?
若把甘宁事中先攻皖城,再争三郡,顺序就与他人各传相符。同理可证,若是《吴书》中的顺序互排,像是鲁肃先责怪关羽,以为刘备军败远来、今而弃义(无义气),然后关羽回答乌林之役刘备奋战协助、岂得徒劳(有情有义),这时才是鲁肃无以答,居然跟关羽讲起义气(关羽在官渡之战前夕亡归刘备,但是曹操对关羽此行为,史曰:「义之」)。若鲁肃以理亏陈报孙权,适逢刘备遣使与孙权议和,双方可能约定取蜀、攻张鲁或图曹操之类,因此湘水议和,符合鲁肃「多操之敌」政策,让刘备在南郡挡曹操,鲁肃应有一定影响力。否则要让孙权从吃下肚腩的三郡及南郡吐出过半(吃三吐二),这得要有很好的理由,孙权后来数落鲁肃短处,即为劝借刘备土地之事。
刘备原本屡被曹操击溃时,并无立足之地,这是单刀会鲁肃责备关羽的话,关羽的反应没记载在史书上(韦昭之《吴书》亦付之阙如),但是从单刀会结束后,孙权遣使与刘备湘水议和,从结果而论,反而是刘备方占优。虽刘备方仍失桂阳及长沙二郡,但孙权方除退还零陵一郡,又割让南郡,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不复刘备昔日投靠孙权之为下,兵不满一校,纵使双方仍明密约或协议,从土地、人民、主权及军队等现代四要素检阅,刘备跨荆有益,较之孙权纵横荆扬,两者已经势均力敌。若无关羽出兵益阳,让孙权白白夺得荆南三郡,荆州除武陵郡外,孙权北有南郡、南有四郡,荆州已成囊中物矣。
为了金币 檫,抠一个 {:5_124:}再赚回来。 来坐沙发{:soso_e160:} {:5_114:}................ {:5_113:}........................ 自司马迁受腐刑之后,有多少史家敢真实记录?{:5_110:} 围观 看看 顶顶 刘备是成也荆州败也荆州。 假装 发表于 2012-5-7 13: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为了金币
你好大方啊。。。咱一般都是就赏一枚的。。。。难道你那是貂蝉跳的。。。 青山复雪 发表于 2012-5-7 13: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自司马迁受腐刑之后,有多少史家敢真实记录?
{:soso__11451403683677171271_3:} 额。。。。关羽那会,司马迁不早挂了吗??? 不诉离殇 发表于 2012-5-7 14: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额。。。。关羽那会,司马迁不早挂了吗???
对,所以陈寿等以他为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