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李陵事件是不是匈奴人的“围城打援”之计呢?
本帖最后由 青山复雪 于 2012-6-18 23:28 编辑李陵事件的梗概------《汉书·李广苏建传》:
天汉二年,贰师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叩头自请曰:“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陈(阵),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简单说来就是李陵以五千步兵敌11万骑兵,最后自己被俘投降,还有400余人逃回汉朝。其中还有司马迁的许多战争细节,我就略去了。如此惨烈的战役在我国的战争史上真是少见。而司马迁也因对此事的评价而遭腐刑。
在一次讨论突然发现了该事件的诸多疑点,进而有了疑问-------11万骑兵对5000步兵,而且还没有完胜。太不可思议了,是不是这里面有什么计谋在里面?即我军擅长的“围城打援”的战术啊。
疑问一、
步兵对骑兵从来都是一边倒,就算先前说了该步兵是厉害的特种兵-----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而且有战阵大车阵,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但那都是在常规作战下起作用,最起码对骑兵的夜袭,弓弩就威力大减。如果失去弓弩的射程阻击,那骑兵对步兵就是切瓜一样了,除非那些剑士都是电影里那样飞剑杀人,横扫千军的。(此后的战争中再没有出现过步兵强大到如此程度的)
有人说因为李陵有先进的弩机所以射箭威力大增。可想过没有弩机威力大的同时,消耗箭的数量也大,而且准确性一定不如人力。不太适合此战。
疑问二、
“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步兵追杀骑兵并杀敌数千,这样的步兵真的不需要骑马,而且比骑马更快。
“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斩首意味着近身肉搏,弓箭无意义了,而且还能以步战赢马队,又3000首级,太魔鬼战斗力了。
“虏骑数千追之,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数千骑兵没追上逃跑的400步兵,都练成这样的特种兵匈奴早灭了(战斗那么多天还比马跑的快)。
疑问三、
关键就在没有全歼李陵部。步兵在骑兵的追击下能安然得脱,不觉得奇怪吗?如果说先前有车阵防御保护还可能不被杀伤,但溃逃时如何能防御骑兵追击?竟然逃回400余人?
一点都不奇怪,这正是为下一步的离间计做铺垫------逼降李陵。
不全歼正是为了战败的残部虚报所谓的战绩,通报武帝李陵投降(其实在武帝杀李陵家人前谁能确定李陵已经投降?)。你说一个战败的部队能说出什么不利于自己的战绩?(说的歼敌数越多越能解脱自己的战败之罪)
疑问四、
李陵部被歼灭的地点是联通回汉朝的一处山谷-----浚稽山。这是最好的伏击援军的地形;也是最后看汉朝会不会上当的地点。说明匈奴人早就准备,而且准备得很完备,很准确。
疑问五、
此后,漫长的历史之中,还有几次此类步军抗击骑兵部队的战例??(注意开始两军不是在山地作战,是慢慢退到山地的,也就是没有所谓的地利之便。)
此前李牧的步骑混编部队大胜胡人,前提是设伏击。岳飞取胜金军骑兵,前提是金兵“拐子马”失去了机动性!没有地利之便的步军胜或平骑兵少之又少!!
其实当时贰师将军李广利当时已经兵败(三万部队失了六七成)。自卫青霍去病之后,汉军已没有好的将领,只一个李陵还不得重用。年轻气盛的李陵自告奋勇出战,却不给骑兵,要知道骑兵和步兵在战力上是相差很多的。
而匈奴的骑兵几乎是全部11万主力(在后来战胜汉军的24万联军),战略意图已经很明显了,吸引汉军来援,取得更大的胜利。
(后二岁,复使贰师将军将六万骑、步兵十万,出朔方。强弩都尉路博德将万余人,与贰师会。游击将军说将步骑三万人⑥,出五原。因杅将军敖将万骑、步兵三万人,出雁门-----《匈奴列传》)
从赵信提出匈奴撤退战术(漠北以逸待劳)到后来的全歼李广利部。匈奴是逐渐的摸索出了对付汉朝的战略战术。
也许刚开始武帝的战略出击让匈奴不适应,也许是卫青霍去病时代的骑兵军团得到了加强,也许是匈奴内部也有很多分歧。但匈奴也在战争中不断成长,我们不能那停滞的眼光来看草原人。而且他们有天然的战略资源------战马。
从骑兵的数量和作战能力上比较。汉朝是数量扩充还比较快,而质量不高。而匈奴是数量在漠北畜养之后大大增加,而质量从来都是优质的。
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的看待匈奴人的作战能力,而李陵事件就是很值得推敲的战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