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盾 发表于 2012-4-24 19:31:00

英国海上霸权与大英帝国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强大的“日不落帝国”对于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人们对“日不落帝国”的印象是如此的深刻,后世的人们不仅仅关注大英帝国庞大的版图,大英帝国绝对的海上霸权更是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兴趣。在世界近代历史上,英国海上力量的成长跟大英帝国的成长几乎是同步的,在大英帝国的历史上,英国的海上力量是最为重要的战略工具,以至于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将英国的海上霸权跟大英帝国等同了起来,对于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初叶的大英帝国来说,强大的皇家海军便是它最好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名片。
  
  受19世纪末期马汉 的影响,后世的人们一提到世界近代历史上的“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时,都会习惯性的想到它有着绝对的海上霸权。但人们对于“日不落帝国”的强盛和它的绝对海上霸权之间关系仍然有着种种困惑。正如马海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的前言中说的那样:一般情况下,我们说使用海洋和控制海洋,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已经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能够找出并且说明海权在一种特定场合下的确切意义,却是比较困难的。然而,除非我们做到了这一点,否则只一般泛泛地承认海权的重要性,那将仍然是模糊不清的,也是不实际的。
  
  因此对于历史上英国的海上霸权成长的历史条件;英国海上霸权建立的历史过程;海上霸权这个历史因素与其他成就大英帝国的其他历史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何历史的看待英国的海上霸权;如何历史的看待英国这种“海洋型”的帝国等一系列的问题,笔者有浓厚的兴趣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蓝盾 发表于 2012-4-24 19:31:17

第一章 英国建立海上霸权的历史条件
  
  第一节 不列颠岛的地理优势
  
  在英国人的历史中,“海洋”元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与海洋有关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都是不列颠人的至宝:古代社会因海的便利带给不列颠人开放的文化价值观,近代时期,不列颠人为寻求财富而通过大海走遍全世界。中世纪的英格兰国王因海的屏障而不必保有常备军,近代初期这个民族比欧洲许多国家都更早地实现了政治统一。海的便利和海洋的屏障作用同在,21英里(34公里)宽的英吉利海峡把英国与大陆相隔,使英国既容易保持独立,又避开了岛国常出现的孤立、封闭和停滞。在古代,它把英国带到古代文明的摇篮地中海;到后来,它又给英国带来了基督教、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6世纪以后,世界商业贸易的重心从地中海移向大西洋,曾经位于文明边缘的英国人,突然发现自己处于世界文明变化的中心,因而就更加奋发图强。这一切无不与海岛的独立、海的屏障和航海的便利息息相关”。
  
  从世界近代欧洲的战略布局来看,英国既是欧洲的一部分,因为无论从板块学说还是从英国文化的渊源来说,英国都是与欧洲大陆密不可分的,然而英国又与传统的欧洲保持一定的距离,英国本土跟欧洲大陆之间隔着狭窄的英吉利海峡。近代历史中的“英帝国相对于其他帝国存在着唯一的特殊之处,那么这个特殊之处就在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既是欧洲的一部分,但在陆地上又不与欧洲大陆接壤。因为只有大西洋的信风系统可以提供进入海洋世界的高速公路,所以能否进入大西洋是英帝国得以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先决条件”。
  
  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为西方世界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同时也带动了欧洲内部权力中心的转移。“海洋新世界的发现带动了欧洲权力中心从东部到西部的转移,这伴随着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和远离频繁的被入侵,这些都开始分解传统的欧洲中世纪世界,在海洋世界的发现地西欧,民族主义已经体现出它的优越性。由于失去了贸易,奥斯曼帝国变的越来越虚弱,意大利和德国的商业城市也走向了衰落。欧洲和中东的内陆海,从波罗的海到红海,从地中海到波斯湾,都变成了死水。而大西洋沿岸的欧洲国家—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荷兰和英格兰开始崛起”。 随着欧洲权力中心的转移,英国迎来了时代赐予它的机遇。
  
  以英格兰为代表的大西洋沿岸国家则是这场权力中心转移的获利者,因为欧洲的海上贸易航线也从地中海地区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地区。马汉在提到英国极为有利的地理位置时说道:“如果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除了具有便于进攻的条件之外,大自然已使它坐落在便于进入公海的通道上,同时还使它控制了一条世界主要贸易通道,显而易见它的地理位置就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很大程度上英国又占据了这样的地理位置。荷兰、瑞典、俄国、丹麦的贸易以及经各大河流进入德意志内地的贸易,都必须要经过靠近英国门户的英吉利海峡,帆船还必须紧靠英国海岸航行。此外,同北欧的贸易与海权有着一种更特殊的关系,这是因为通常所说的海事补给品,主要来源于波罗的海国家”。 英国在所有大西洋沿岸国家中,它的地理位置是最好的。
  
  由此可见,在世界近代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在发展海上力量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首先,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虽然与欧洲大陆隔着很狭窄的英吉利海峡,但在现代交通工具没有出现之前,英吉利海峡仍然是英国得以依靠的一座天然屏障。而这也就意味着“海洋将它同欧洲大陆强大的敌国分割开来,这不仅意味着它不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来保持一支强大的陆军,而且当国际局势紧张的时候,英国政府首先想到的就是动用它的海军来阻止可能的入侵”。 这一点对于早期英国海上力量的发展极为重要,因为在世界近代历史的早期,英国仍然是一个国力非常弱小的国家,英国独特的岛国位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英国本土的安全,这就为初始的英国海上力量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政治环境。
  
  其次,在新航路开辟之后,英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处在新兴的贸易航线的中心地带。“新开辟的航路使得西欧国家不仅可以向南绕经非洲西海岸到达东方,也可以向西越过中南美洲前往亚洲。这些新的通道连同另一条驶往北美的航线在内,都是从欧洲西海岸或者从英国出发的”。 英国的地缘战略位置非常优越,向北英国可以进入北海地区和波罗的海地区,北海的捕鱼业对于英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保持波罗的海航线的畅通无论对于英国海军还是英国的造船业都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在世界近代历史的早期,造船用的木材、松香、柏油和大麻等海事用品几乎都出自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在18世纪北美的海事用品资源未被开发之前,来自波罗的海地区的海事产品几乎是英国海军跟英国造船业唯一的后勤物资来源;向南英国可以很方便控制直布罗陀海峡,并进而控制马耳他岛和埃及,这样就可以把通向东方的整个地中海的海上交通线控制在自己手里,同时掐断西班牙、法国和荷兰在整个地中海地区的贸易;向东,英国可以利用它的海军严密监视和封锁法国的海岸线,而且法国和荷兰的贸易航线必然要经过英吉利海峡地区,这对于英国来说这又是一大利好。因为这意味着法国跟荷兰的海外贸易每时每刻都处在英国的监视之下,英国可以视国际形势和战争的需要,随时掐断海峡地区的贸易航线。
  
  最后,英国本土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国家,这就意味着海洋在英国历史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英国来说,“大海是一种扩大了的疆界,如果有人入侵进犯的话,他们必定要通过海上而来。所以,它既是前线,又是后方,为国家提供她所需要的经济财富。此外,它还是国家繁荣、与外界通商贸易、扩大势力和发挥影响的一条途径—在航空事业未出现之前,大海是唯一的一条沟通与外界联系的自然通道”。 在英国历史上,海洋往往决定着英国的命运,“从公元一世纪到十二世纪,罗马人的殖民统治,丹麦人和古斯堪的那维亚人的掳掠,以及撒克逊和诺曼底人的入侵都证明:一个岛国纵然是四面环海,但假设她没有武装力量来保卫其海上通道的话,那么就绝不会比一个内陆国家安全多少。对于一个岛国来说,她的理想国君应该是:他既有能力统一全国,同时又懂得海上力量的重要性。只有当英国出现这么一位国君时,才谈得上防御敌人从海上进犯。然而,这种理想的国君在英国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正是因为阿尔弗雷德大帝 就是这样的君主,人们自然常常把他看作是皇家海军的创始人。可是,他的教训后来被人们忘却了,致使在其后二百年里,英国没有一支常备的海军力量,这是导致威廉成功地征服英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这一点看,虽然英吉利海峡是英国的天然屏障,但这道屏障并非不可逾越,古代历史上的罗马人,1066年的威廉入侵都证明,英国这个岛国并非是绝对安全的,英国要想保证自身的政治安全和独立性,则必须保持一支强大的海军来控制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
  
  英国独特优越的地理环境,使英国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有着发展海上力量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处在大西洋航线的中心地带上,既方便了自身发展捕鱼业、进行海外贸易和海外探险活动,也使英国很容易就可以从波罗的海地区获得海事产品,以此来补充海军的损失和扩大海军舰队,并大力发展英国的造船业和航运业。同时,英国四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英国如果想要保持自身的政治安全和独立性,发展海上军事力量是必然的选择。
  

蓝盾 发表于 2012-4-24 19:31:28

第二节 海洋民族的天性
  
  英国有着发展海上力量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同时还应注意到英国的民众似乎也愿意将精力投入到广袤的海洋上。马汉在提到发展海权所需要的国家民族特点时提到,“如果海权真正建立在一种广泛的平时贸易的基础之上,从事商业的习性往往必然是依靠海洋强大起来的民族的显著特点”。 而英国人似乎血液中就流淌着海洋元素,“早在8世纪末,来自北欧的挪威海盗和丹麦人在人侵不列颠时,就把海洋意识、航海技术、海军传统传入了英国。北欧人凭借海军横行一时,不列颠的7个王国毫无办法。在同北欧人的长期斗争中,不列颠人懂得了海军的重要性”。 英国直到1066年,征服了法国诺曼底地区的威廉登陆英国后,英国才最后告别了入侵时代,多次残酷的海外民族入侵和种族清洗,使英国人在民族性格上趋向于冷酷无情与精明势利,维京人的海洋民族文化传统也移植到了英国的文化传统当中。“居住在岛国的英格兰民族的祖先都是从海上征服并定居下来的,具有在海上生存发展的天分”。
  
  英国民众愿意走向海洋似乎也跟英国的自然天赋有关,英国国土狭小,土地贫瘠,“大自然赐给它的很少,在它的制造业得到发展之前,没有什么东西可供出口的。英国人非常贫困,加之他们的好动性和其他有利于海上事业的各种条件,促使英国人到国外去,他们在国外找到了比他们本国更好和更富有的地方”。 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人走向海洋是为了生存,英国贫瘠的土地为他们提供不了更好的生活条件的时候,他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海洋。再加上英国人本来就有的海洋血脉,造就了英国人很善于经营海外商业和经营海外贸易。这一点对于发展海上力量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因为“发展海权所必需的最重要的民族特点是喜欢贸易。包括必须生产某些用来交换的产品。假如一个民族有喜欢贸易的习性,并有一条较好的海岸线,海上的各种危险,或对海洋的反感都不可能阻挡一个民族通过海上贸易去寻找财富。通过其他的方法可能会致富,但是未必会取得海权”。 繁荣发达的海外贸易是英国海上力量发展的基石,“英国的繁荣依赖于它的海外贸易,而帝国也支持它海外贸易的发展。贸易可以给大英帝国带来财富,而这些财富可以增强英国的军事力量尤其是海军力量”。 英国人的海洋天赋和贸易天赋结合起来使英国人就是“天生的商人、贸易者、生产者和交易者。所以,他们无论是在本土还是在国外,无论是定居在文明国家的港口里,或者是在东方野蛮统治者的港口里,或者是在他们创建的殖民地里,到处努力挖掘当地的一切资源,使之得到发展和增长。英国人和荷兰人具有天生的贸易者的本领。……他们不断寻求新的商品去进行交换;而这种追求加之几代人劳动所养成的制造商;在国外,他们所控制的地区逐渐富起来,产品成倍增长,于是国内和殖民地之间进行必要的交换,需要更多的舰船。他们的海运事业也就随着这些贸易的需求不断增加”。
  
  英国人的海洋民族天性对于英国海上力量的成长是极为有利的,首先,海洋民族的天性使英国人很善于经营海外商业和经营海外贸易。作为海洋民族的英国人,体现出了水手—海盗—商人—海军等多重角色性格与气质的综合,这需要英国人有相当全面的海外贸易和经商经验。在大海上航行、经商与抢劫、对海洋气候、洋流和航路要有准确的认识;要对各国货物与货币的比价和得失换算要有很精确的计算;对货物运输方式和保险责任的利害关系要心中有数;对各地居民点是武力抢劫还是进行和平交易,要根据自身力量的对比进行利益最大化的决断;对世界各地千变万化的风土人情要入乡随俗,尽量掌握当地语言,并试图跟他们通商来获利。大海使英国人在增长了见识的同时,也开拓了英国人的视野。其次,海洋民族的天性为英国海上力量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也就是水手。无论是对与英国的海军建设,还是对于英国海外商业和贸易的发展来说,有足够数量的水手供应是最基本的条件。在木制帆船时代,要操作一艘大型木制船只是需要很多水手的。“1714年的英国海军新型三层甲板战舰装备96或者100门舰炮,20艘这样的战舰需要15000名海军军官和水手。到安妮统治的晚期,三级战舰装备有70—80门舰炮,42艘这样的战舰需要19000名海军军官和水手。”虽然这只是个极端的例子,但也足够说明一个国家如果有着数以万计的经验丰富的水手,这将会给它的海军建设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很大的便利,“从传统的意义上说,海上的商业贸易无论在提供船员还是在船只上,都是皇家海军重要的后备力量”。
  
  “英吉利民族是一个海洋民族。海洋民族不同于陆地民族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倔强的个性、冒险的天性和狂热的扩张欲。海洋民族对自己居住的有限海岛了如指掌,而对诡异多变的大洋之处却知之甚少。她因此会对海外世界充满好奇的探索心。海洋民族居住的岛国面积有限,必然使海岛居民把无边无际的沧溟大海看成自己伸张的国土”。 英国独特的岛国历史文化造就了英国人血液中浓厚的海洋情结,这对于近代英国海上力量的发展是一个必需的条件。海洋民族的天性使得英国民众源源不断的走向海外,经营海外贸易和进行探险活动,同时,海洋民族的天性也给英国海上力量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经验丰富的水手,这对于英国海上力量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蓝盾 发表于 2012-4-24 19:32:06

第三节 历届英国政府对发展海上力量的重视
  
  英国近代历史上海上力量的发展始于都铎王朝时期,“都铎王朝时期,英国海上力量的增强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政府的支持”。 16世纪英国几代君主都鼓励民间商船队出海贸易,他们自己也亲自参与外贸生意,并出卖特许状,允许成立各种外贸公司。出海船队除正常贸易外,更多的是进行海盗活动和贩卖黑奴的交易。在亨利七世和亨利八世时代 ,这两代君王奠定了近现代英国海上力量发展的基础。
  
  在亨利七世时代,他为英国海上力量的发展进行了一些基础性的建设,比如在“朴次茅斯和格林尼治设立皇家船坞”, 同时亨利七世还制定了一些鼓励英国发展海外贸易的政策。比如对建造排水量超过100吨的船只给予补贴,每吨5先令。而英国近代海上力量的真正起步是在亨利八世时代,“法国曾先后企图于1545年和1546年两次在英国海岸登陆,从而导致亨利八世在他当政要结束的几年里,实施了一项细致周密的海军建设计划,这就是近代英国海军的真正开始”。 法国人的威胁是英国海上力量得以建立的直接原因。
  亨利八世大力鼓励英国民众进行海外商业和海外探险活动,他在朴茨茅斯修建皇家造船厂,而且还打算在格林威治修建另一个造船厂。同时亨利八世改革了海军舰队构成体系,他将作战舰队从商船中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海军,正式的英国海军 成立于1546年。“在16世纪早期的欧洲,几乎没有国家拥有常规性的海军力量,有也只是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力量存在,而只有葡萄牙和英格兰保持着一支常规的海军”。 亨利八世对于英国近代海上力量发展做出的最大贡献是在政府部门中设立了常设性的海军机构“海军事务委员会”。这在西方主要的海军强国中,英国政府是最早设立专门性的海军机构来负责船只和船坞管理工作,因而使得英国的船坞和海军行政管理优于它的主要对手西班牙和法国。“亨利八世成立海军事务委员会(Council of Marine},现存档案第一次提到这一名称是在1545年3月,它无可怀疑是海军部(Navy Board,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17世纪)的前身。从亨利八世到威廉四世 ,它始终是皇家海军的行政中枢。海军事务委员会包括海军财务总管、海军审计官、验船官、军械官和船只管理员等官员,他们在海军大臣的领导之下,专门负责船只和船坞管理工作。亨利八世还在泰晤士河、亨伯河和泰恩河上成立航海技术学校,对海军技术、造船学和枪炮制造术进行研究,使皇家海军面貌焕然一新”。 由于亨利八世在建造舰船和海军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后世将亨利八世称为 “现代英国海军之父”。
  
  都铎王朝时期在英国海上力量的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亨利八世的主导下,英国设立了专门性的海军机构“海军事务委员会”,这是一个专门性的政府机构,这意味着关于海上力量发展的事务已经成为英国政府的主要日常业务之一。而1546年英国海军的成立,则标志着英国在走向世界海上力量霸权国家的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从英国都铎王朝的历史史实中,我们看以推出英国有成为海上强国的潜质。欧洲大国之间的力量平衡已经形成,欧洲的经济和政治中心正在从地中海和伦巴第平原向大西洋沿岸和低地国家转移。而英格兰正好处在中心地带,而不是边缘。它也开始利用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它民众的特性来进行海外的探险和商业贸易活动。英国努力的在各方面发展它的海上力量,包括设计专门用于作战的船只和制定海洋—陆地战略相结合的国家战略。尽管有一些挫折和失败,它也从中得出了一些经验和教训。无论在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英国政府都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发展英国的航海技术、航运业和海外贸易。并且它也意识到了削弱它的敌人的重要性,英国政府和议会也出台了一系列重金主义和商业保护主义的政策”。
  
  亨利八世对与英国海军的发展非常关注,在他死的时候英国海军拥有近80艘战舰,但是英国海军在爱德华六世和玛丽一世时代 的状况就很糟糕了,到1558年伊丽莎白登上王位的时候,英国海军只剩下22艘战舰。
  
  1558年,伊莉莎白 登上英国王位,“她延续了亨利八世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和海外探险的政策”。 “1562—1563年,出身于普利茅斯商人家庭的约翰•霍金斯从西非捕捉了400名黑人,运往海地,同时运去了英国的手工业品。英国的大西洋三角奴隶贸易由此开始”。 甚至伊莉莎白女王也亲自入股霍金斯的船队,以此来获得暴利。与此同时,英国的海外贸易和航运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571年一1576年,英国建造了适于远洋的百吨以上的船只51艘。到1601 -1602年,进入伦敦港的船只几乎有一半属于英国。1562年一1563年,运往波罗的海地区的呢绒有2/ 3使用的是英国船只,而在1599年一1600年,这一比例提高到99. 9%”。
  
  虽然伊莉莎白时代被认为是英国海上力量迅速扩张的时代,然而这个历史时期英国的海外扩张大部分都是由一些私人进行的,而非政府行为。虽然英国也涌现出了像霍金斯和德雷克这样优秀的海外探险家和海军将领,然而“伊丽莎白并没有使英国的海洋事业继续下去,霍金斯、德雷克、格兰维尔和吉尔伯特死后,那些伟大的名字已经永远的留在了历史中。他们确实做出了很大的成就,但他们没有一个人敢说他们的成就将会影响深远。庞大的西班牙舰队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英国的海外殖民地也没有很好的发展起来。伊丽莎白女王去世的时候,都铎王朝的海军跟它50多年前一样脆弱,大英帝国的势力还没有越过英伦三岛的海岸线”。
  
  在进入17世纪后,在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的统治下,英国海上力量的发展并没有得到足够多的重视。虽然这一历史时期,英国的海外贸易和海外殖民地已经初步发展起来了,但英国海军的状况却不容乐观。1607年,威尼斯驻英国大使在给本国政府的报告中写道:“‘不列颠只有37艘战舰,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非常残破,不适合海上作战。数十年之后,这个数量会降到27艘。’” “那个时代的英国政府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公共账目和私人账目,因此这个历史时期内很多的海军经费都落入了罗伯特•曼赛尔(皇家海军此时的财务主管)的私人腰包。在这种状况下,海军的规模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海军的补给品削减了很多,水手的薪水被经常拖欠,海军的战舰得不到足够的维护,整个海军的士气降到了最低点。那些经验丰富的水手都离开了海军,加入了渔船队或者商船队”。
  
  英国内战在英国海上力量发展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性质的事件,在英国内战前的一个多世纪中,虽然有着像亨利八世和伊莉莎白女王这样支持英国海上力量发展的君主,但英国海上力量的发展并没有成为历届英国政府的一项连续性的政策。
  
  在英国内战中,英国海军站在了议会这一边,“他们打击王室的舰队,在海上阻击任何欧洲大陆国家对于英国王室的支援。在内战期间,英国海军得到了更多的作战舰只,海军的财政支持也得到了保证,同时海军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海军将领”。 英国内战议会的胜利对英国海军最大的影响在于,英国海军从此成为国家性的力量了,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战略工具。在克伦威尔当政时,英国海军更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克伦威尔的主导下,英国进行了一系列海军的改革。“海军的舰队指挥官主要负责新水手的招募,设计战舰,创立合适的海军战术,不仅是这些都得到了发展,事实上整个海军战略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克伦威尔对海军采取了之前他对陆军所作出的一系列措施,他既提高了海军的效率,又保证了海军的忠诚度。在克伦威尔的主持下,海军部改善了水手的日常食物供给状况,提高了薪水,并且设立了奖励制度,以此来奖励船员们在战斗中俘获敌人的船只。这些刺激海军发展的措施,使很多的海军官员的生活待遇越来越好,在这些措施实施的前两年中,海军委员会给海军增加了40艘战舰,使海军的规模扩大了一倍,在接下来的数十年中,海军委员会又给海军提供了200多艘战舰”。 在英国内战后,英国海军的规模得到了恢复,在1649—1651年间,41艘新式战舰加入了皇家海军的序列,这就使皇家海军扩大了一倍多。在1649—1660年间,又有207艘新建造的和俘获的战舰加入英国海军的战斗序列。
  
  自克伦威尔时代起,支持英国海上力量发展的国家政策被历届英国政府很好的延续了下去,甚至在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在位时,他们都致力于英国海上力量的发展。“事实上,查理(查理二世)对英国海军和海上事业的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他统治英国近四分之一的世纪内,英国海军从默默无闻的小角色演变成了专业化的国家海军”。 查理二世当政时,“查理任命他的弟弟詹姆斯为海军大臣,即约克公爵,詹姆斯事实上也对海上事业的发展有浓厚的兴趣。虽然詹姆士由于他此后继承王位后的所作所为而备受指责,但是他在促进海上事业的发展上的成就却令人尊敬。他设立了一个新的充满活力的机构海军委员会,任命年轻的萨默埃尔•佩皮斯来监督《航海条例》的执行,他们开始解决一些在护国主时代就一直存在的问题,海军的后勤船坞保障体系和食品保障体系得到了完善,海军舰船在海上的海上日志开始被强制性的要求记录上来,被拖了很久的海军船员的工资也发放了”。
  
  1688年,来自荷兰的威廉入主英国后,把在荷兰的一些银行和证券制度移植到了英国。1694年英格兰银行的成立为英国海上力量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而自威廉直至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小皮特,英国海上力量被英国历代的政治家们放入到一个大的国家战略中,这样英国海上力量就成为英国国家战略中最为重要的战略工具。自1689年起至1815年,英法为世界商业霸权,殖民霸权和海上霸权争斗了一个多世纪,英国海上力量对于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英国当政者来说都是一枚至关重要的棋子,所以在这100多年的历史中,英国海上力量几乎从未被疏忽过。
  
   表一 1689—1815年各主要海军强国主力舰数量
   1689 1739 1756 1779 1790 1815
  英国 100 124 105 90 195 214
   丹麦 29 38
   法国 120 50 70 63 81 80
   俄国 30 40 67 40
   西班牙 34 48 72 25
   瑞典 40 27
   联合省 66 49 20 44
  资料来源:【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陈景彪等译),国际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96页。
  
  从表一可以明显的看出,在1689年至1815年间,英国皇家海军的规模几乎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主力舰队的规模无论在战时还是和平时期都基本保持着100艘以上。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这一历史时期历届英国政府对于英国海上力量的重视。
  
  与此同时,笔者认为还应该注意到的是在这100多年中,英国的海外贸易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17世纪末的时候,来自美洲和亚洲的产品的进口总额占英格兰进口总额的三分之一,英格兰的转口贸易总额外加英格兰出口到美洲和印度的贸易总额占到了英格兰出口贸易总额的40%。贸易的增加额中涉及了很多新的产品,比如烟草,它的进口从1615年的50000英镑剧增到1700年的38000000英镑。在英格兰扩张到西印度群岛之后,糖也开始给英格兰带来巨大的财富,迅速发展的东印度公司带来了印花布。而较为常规的一些贸易,比如纽芬兰和北海的捕鱼业、布匹贸易、酒的航运业都处在良性发展之中。但是最大的亮点在于由于英格兰的《航海条例》和强大的海军,殖民地贸易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经济潜力,而这些获利只属于英格兰”。
  
  而到了18世纪中叶,英国的海外贸易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美洲和西印度群岛现在拥有两百多万人口的稳定市场,在1700到1763年间,英国对西印度群岛的出口增长了四倍,进口增长了五倍,它同东印度的贸易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意味着殖民地贸易往往是有利可图的,比如烟草、糖、丝绸、香料和罪恶的奴隶贸易。这些产品的很大一部分被英国转出口到其他地方,推动了英国黄金储备的增长,稳固了英国中间商的市场份额,并且打击了荷兰的海外贸易。《航海条例》保护了英国海外商业的扩张,英国的工业和商人则基本垄断了海外商业的市场份额,同时,它还刺激了英国航运业、造船业和同盟国工业的发展,尤其是远洋航行需要一些大型船只。英国的一些港口如布雷斯托尔和利物浦就依托糖和奴隶贸易而发展壮大起来。这些发展有着深远的政治和战略影响,因为它意味着更多的英国人开始参与到殖民地贸易中来,更多的英国上层人士开始关注英国的海外资产和强大的海军”。 而到18世纪末起,英国在海外贸易,海外商业和殖民地扩张方面的优势就更为明显了,英国的国内工业发展、海外贸易、殖民扩张和海上力量开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在克伦威尔时代,后来的威廉三世时代乃至此后的数十年间都是英国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
  
  在英国内战之前,虽然英国海上力量在亨利八世和伊莉莎白时代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英国海上力量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在这一历史时期内,英国的海上力量仍然处于落后地位。虽然英国海军取得了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辉煌胜利,但是英国只是取得战术上的胜利,更何况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大部分损失不是由英国海军的打击造成的。 在英国内战之前的1639年,当时的欧洲大陆正在进行惨烈的30年战争,一支西班牙舰队远征荷兰,中途停靠在英格兰南部的一个小港口道斯,荷兰舰队指挥官特龙普知道此事后,完全不顾这是英格兰的领土,率领荷兰舰队冲入港口,打败了西班牙舰队。这次历史事件表明,内战结束前的英国海上力量还是十分脆弱的,它甚至都不足以保护英国本土的安全,同时这件历史事件也表明,此时海洋上的霸主是荷兰人,而英国人则处在无足轻重的地位上。
  
  然而在英国内战之后,由于历届英国政府开始将发展海上力量当做一项基本国策,而且很好的延续了下去,这就促进了英国海上力量的长足发展,英国经过三次英荷战争击败了荷兰,从而一跃成为主要的海军强国之一,更重要的是,由于皇家海军的胜利,《海航条例》得到了严格的执行,由此,英国的海外贸易,航运业和海外殖民事业都发展了起来。而在此后的1689—1815年间,英法为了争夺世界贸易霸权和海上霸权,进行了100多年的殊死搏斗,但实质上在1713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后,英国就取得了毫无争议的海上力量霸权,只是英国的优势不大明显而以,在此后经历了“七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后,英国取得了海上力量的绝对霸权。
  
  纵观英国近代历史,英国政府的支持始终是英国海上力量得到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在英国内战之后的英国海上力量发展轨迹上就可以明显的看出来。所以从这一点上看,英国近代历史上皇家海军的强大,海外贸易的繁荣离不开英国政府的支持。“即使英国海权强大,也只能在整个国家全力支持时,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政治武器”。
  
  
  

蓝盾 发表于 2012-4-24 19:32:18

第二章 英国海上霸权的创建
  
  第一节 英国海上力量的建立
  
  现代英国海上力量建立于都铎王朝时期,尤其是是在亨利八世时代。亨利八世鼓励英国民众出海经营海外贸易和海外探险活动;建立政府性质的造船厂;建立航海技术学校;研究海军技术、造船学和枪炮制造术。就如本文在第一章第三节提到的,亨利八世在位时期对于英国海上力量作出的最大贡献是他设立了专门性的海军管理机构“海军事务委员会”,同时在1546年常规性的英国海军正式建立, 虽然1546年的英国海军仍然主要是由武装商船构成的,但英国海军的创建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英国海军的创建对于英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如下重要影响: 海军成为保卫国家安全与独立,进行海外扩张的中坚力量,决定了英国此后几个世纪扩张的方向与方式。海军建设的初衷主要是维护国家安全,特别是伊丽莎白执政后,由于放弃了对欧洲大陆领地的觊觎,发展海军以便在英吉利海峡建立防御屏障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创建海军、发展海军力量政策的带动下,英吉利民族空前地走向海洋,成为谙熟海洋的民族。他们有自己的船只,擅长航海,以海洋为生,从事贸易和冒险活动”。
  
  在英国海上力量建立的初期,1588年在英吉利海峡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1588年击败“无敌舰队”保证了英国的政治安全,这又一次证明一支强有力的海军舰队在保护英国本土安全上的重要性。其次,这次海战的胜利是英国海军一次海军战术上的胜利。虽然“英国从中获得的实质性的利益很小,但英国人民的斗志和国家荣誉感却从这一次的胜利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海战胜利的鼓舞下,更多的英国人开始出海进行海外冒险活动,经营海外贸易和开拓殖民地,“所以西班牙舰队的被击败,其历史上的重要性是这样的:它为大不列颠国奠定了基础,使英国人获得了西班牙所丧失的威望。这种威望和对于其国运所具有的信心促使英国人走上了帝国主义的道路。最后他们的旗帜飘扬在世界之上,成为亘古未有的海洋大帝国。这个帝国从兴起到衰颓,中间差不多经过了300年以上的时间”。 最后,在英国近代历史上,1588年的这次海战的胜利通常也被认为是英国海上霸权建立的开始。“这场战役表明英国开始走上成为强大帝国和世界强国的道路,这一点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重要。‘无敌舰队的失败使英国慢慢知道了帝国的秘密,在商业时代赢得海上的胜利比赢得陆上的胜利更有利可图,虽然在1588年这一点也许还不被人们十分理解,但在下一个世纪里,这种秘密便越来越公开,以致成了每个英国人所知晓的事’”。
  
  从整个近代英国海上霸权发展的历史看,在17世纪40年代的英国海上力量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亨利八世最早设立了专门性的海军机构“海军事务委员会”,在伊莉莎白时代,英国海军打败了西班牙引以为傲的“无敌舰队”,但在那个历史年代中,海洋的主人并不属于英国人,它属于荷兰人。“荷兰于17世纪上半期取代西班牙成为头等贸易和殖民地强国。荷兰商人拥有庞大的商船队,总吨位相当于英、法、葡、西四国总和。他们几乎垄断了全世界的贸易,波罗的海的全部贸易、对印度的贸易、对美洲的贸易都掌握在荷兰人手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根本无力与荷兰商人竞争;荷兰商人甚至在英国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上也压倒了英国商人,仅与巴巴多斯做买卖的荷兰人商船就是英国商船的两倍。荷兰商人在英国领海上捕鱼,又在英国市场上倾销。荷兰在航海、贸易、殖民方面的优势不仅严重损害了英国的经济利益,而且对英国的殖民主义目标也是一个直接的威胁”。 正如在本文第一章第三节提到的那样,在1607年的时候,英国海军只剩下了37艘战舰,而且大部分还非常残破。1639年的欧洲大陆正在进行惨烈的“三十年宗教战争”,一支西班牙舰队远征荷兰,中途停靠在英格兰南部的一个小港口道斯,荷兰舰队指挥官特龙普知道此事后,完全不顾这是英国的领土,率领荷兰舰队冲入港口,打败了西班牙舰队。“道斯之战和四年后的罗克卢瓦 之战标志着西班牙帝国的完全衰落,也标志着荷兰人开始统治海洋,而法国则在欧洲大陆上称雄。而英国人则非常无助的看着这一切的发生”。 英国海军甚至不能阻止自己的两个邻居在自己的院子里打架。
  
  在英国海上力量起步发展的这个阶段,亨利八世的贡献仍然是毋庸置疑的,这位英明的君主的一系列鼓励发展海外贸易和进行海外探险的政策奠定了英国海上力量发展的基础,并且在他的治下建立了正规的英国海军,1588年英国海军击败“无敌舰队”之后,英国在走向拥有海上霸权的世界帝国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蓝盾 发表于 2012-4-24 19:32:30

第二节 英国海上霸权的建立
  
  17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海军本身进行了一场“军事革命”,海军在舰队的构成以及军舰本身的结构上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这些变化最终也提升了海军的战略地位。而英国海军在此次革命浪潮中走到了各国的前列。
  
  这些重要的变化首先体现在海军军舰的结构上。从16世纪开始的陆上“军事革命”也延续到了海上,这个“军事革命”即约16世纪20年代以后的150年里,战争的规模、费用以及组织剧烈膨胀。“军事革命” 在“海上以更大的规模发生了。海上贸易(特别是飘洋过海的贸易)的扩大,贸易国舰队在英吉利海峡、印度洋或西班牙本土沿海的竞争,北非海盗船和奥斯曼大型帆船舰队构成的威胁,都与新的造船技术相互作用,使得舰船造的越来越大,装备越来越先进。那个时代,战舰和商船并无明显界限,一定规格的商船基本上都装配枪炮,以对付海盗和其他掠夺者。但有一股建立皇家海军的潮流,君主可以借此占有一定数量的正规海军,形成一个核心。战时,武装的商船、三桅军舰以及二桅小型舰只可向这个核心集中靠拢”。 虽然在16世纪的时候,火炮已经成为军舰的主要攻击武器了,但是军舰本身的结构却并没有出现多大的变化,只是排水量增大了许多。而在17世纪40年代之后,新型的三桅多甲板战舰开始在各个国家的海军中服役,这种新型的三桅多甲板战舰可以更好的发挥侧舷舰炮的威力,而且更适合在海上持久的航行。其次,在海军舰队的构成上,在17世纪40年代以前,各国的海军舰队都是由少量的主力舰只和数量众多的武装商船组成,在1588年击败“无敌舰队”的英国海军的绝大多数都是武装商船。而在17世纪40年代以后,“线性”战术开始在海军交战中流行起来,所谓“线性”战术就是作战双方的舰队交战时,双方舰队各一字排开,以便发挥军舰侧舷舰炮的火力优势。“线性”战术对于作战舰队的每一艘军舰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只有线性舰队的每一艘军舰在机动性能上要差不多,整个线性舰队才能保持好阵型,进而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在17世纪40年代以后,各主要海军强国的主力舰队基本都是由专门性的主力舰只组成,而武装商船逐步退出了海军的序列。“随着时间的推移,线性战术中主力战舰的底线也不断上升。1652年英国和荷兰都雇佣大量的商船作战,到了1672年,取而代之的是结构强度低,火力不足的是小型战舰。18世纪50年代,50门火炮成为战列舰获利的底线,到18世纪80年代,有64门火炮的是最小的战列舰了。1805年以后,74门火炮的战列舰也成了最小的战列舰了,到1830年,装备80门最大口径火炮的战列舰构成了舰队的基础”。
  
  在这场海军的“军事革命”中,英国走在了各国的前列。由于在内战中英国海军站在了议会的一边,这个正确的历史站位给英国海军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在内战结束后,议会开始大规模的补充英国海军的实力。“共和国的海军(英国革命期间建立共和国)在那个时代更为先进。下议院宠爱它,因为它在内战中一般是宣布反对查理一世的。舰队在17世纪40年代后经历了一场更新,规模扩大了一倍多,从39艘战舰(1649年)增到80艘(1651年),工资和条件改善,船坞和后勤支援改进了”。 在1652年英荷战争前夕,“在荷兰海军中,装备超过40门或者更多舰炮的军舰只有两艘,而在布雷克 的舰队中这样的战舰则有十八艘”。 在1652年,超过40门舰炮的军舰就已经算是主力舰只了,而英国海军所拥有的主力舰只比荷兰海军要多的多。而事实上,“第一次英荷战争爆发的时候,荷兰人发现海军中只有38艘战舰可以执行作战任务”。
  
  克伦威尔当政时,他对英国海军的发展抱有浓厚的兴趣。“当克伦威尔和他的大臣们环顾世界的时候,他们对英国的发展还是很满意的,但他们也目睹了英国的财富也正在远远不断地在流出。荷兰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的转运贸易,尤其是纽芬兰的渔业和殖民地的沿海贸易。由此,大部分的英国贸易都是通过荷兰商船来进行的,这就导致英国海上贸易力量的虚弱和大量的财富流入了荷兰人的腰包”。 自17世纪40年代起,英国和荷兰就逐渐成为在海外贸易上的对手,“英格兰同荷兰在贸易和捕鱼方面进行的海上争夺已经激化;荷兰人在同克伦威尔的战争结束以后恢复了元气。东印度群岛的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阿姆斯特丹,西印度群岛的货物源源不断流到弗利辛根(荷兰港口),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商品则通过荷兰的多德雷赫特和鹿特丹不断转到欧洲大陆。在苏格兰沿海捕捉的鲟鱼为荷兰国会带来了大量收入。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抢夺了东方的财富,孟买的葡萄牙总督拒绝把孟买作为凯瑟琳公主的嫁妆交给英格兰,所以英格兰人在印度尚无可靠的基地。在此期间,荷兰的庞大船队每年几次满载货物绕过好望角。荷兰人的势力在非洲西岸也有所发展,他们的殖民地和贸易点不断扩大。他们还挤入新格兰,在赫德森河畔开辟了一块殖民地”。
  
  英国为了限制荷兰在海外贸易上的优势,在1652年制定了《航海条例》,条例规定,凡是从欧洲、亚洲、美洲运送英国及其殖民地货物,必须由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船只运送。“《航海条例》首要的目标当然是荷兰,为了使英国人不错失目标,克伦威尔更进一步,他规定鲱鱼业的税必须在离英国港口的三十公里以内缴纳,同时,他还依照古老的传统,要求所有经过英吉利海峡的外国商船必须降下旗帜并向英国王旗致敬,并且要降下桅帆”。
  
  当英荷双方的贸易纠纷无法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的时候,战争就不可避免了。“英荷之间爆发了三次战争,分别发生在1652—1653、1664—1667和1772—1778年间”, “这场战争的主要原因在于英荷双方争夺海外的商业和贸易主导权,这跟不列颠在过去的四个世纪中所经历过的每一次战争都不同,这是一次贸易战争”。
  
  英荷双方经历了20多年的激烈厮杀之后,最终荷兰败下阵来。英国成为最终的赢家。首先,皇家海军经受住了考研,在这次战争结束后,英国已经跨入了世界海军强国之列。“同荷兰人的战争象其他战争一样,给皇家海军带来了技术、战术和组织上的进步。皇家海军至此已经成为一支初具规模的常备国防力量,正式参加战斗的是些正规战舰,而商船只是进行一些自卫作战”。 其次,英荷战争的根源就在于两国在海外贸易上的冲突,英国人最终几乎全盘继承了荷兰人的海上贸易霸权。“如果荷兰失去了对于波罗的海地区贸易的垄断权;如果荷兰的鲱鱼船队被消灭的话;如果荷兰的东印度公司被摧毁的话,英格兰都能从中得到很大的好处”。 在实际中,《海航条例》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由于《航海法》 在英国与殖民地和波罗的海之间的贸易中排除了荷兰人的势力,到了1689年,这些海域的英国船只增加了3倍。英国海员数量也以同样的速度增长,为战争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并且终结了荷兰人在航海技术上的领先优势”。 同时,英荷两国的海上航运业也出现了历史性的逆转,“17世纪上半页,荷英通过森德海峡的船只数量是13:1,1661—1700年下降为4:1。荷兰的贸易伙伴也大都被英国人夺走。17世纪末荷兰人基本垄断了与俄国的贸易,18世纪初每年还有大约200艘荷兰船开往圣彼得堡,50年后减少到2/3,1795年只剩1艘。而同年英国却有500艘商船驶抵圣彼得堡。荷兰与立凡特地区的贸易也逐渐被英国人排挤。荷兰在非—美之间的奴隶贸易受到英国的的冲击。1713年这一贸易开始被英国垄断”。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英荷战争中,英国海军已经在角色定位发生了转变,在悄然之间,它已经成为英国国家战略中最重要的工具。“在三次英荷战争中,英国海军的战略重点已经从海上的商业袭扰转移到了与荷兰海军的主力决战,以此来取得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封锁荷兰港口,甚至在1672年协助进行了一次不成功的登陆作战。17世纪40年代晚期到70年代初期可以看作是英国海军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之前,英国海军主要被用于海岸防御和商业侵袭。在三次英荷战争中,英国海军开始转变成为了一种远洋性的,进攻性的战略工具,它开始在全世界各地—包括大西洋、加勒比海、地中海和波罗的海地区进行海军行动,为英国的海外商业利益保驾护航”。 从此,英国的海上力量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而且在英国的国家战略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三次英荷战争之后,荷兰人已经基本上从海上强国的行列中被剔除了出去,英国则开始跻身世界海军强国之列。在英国成就世界海上霸权之前,英国不得不面对法国这个宿敌。“第三次英荷战争结束时,法国海军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作战舰队”。
  
  法国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带领下,在17世纪晚期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海军舰队,“当时路易十四的财政、航海、殖民地及贸易大臣是让—巴蒂斯特•科尔贝(1619—1683)。科尔贝热衷于营建一个海洋帝国。科尔贝建成了超过英、荷的巨大海军体系:舰队、基础设施、管理队伍、官僚机构以及工业基地等。科尔贝还利用惩罚性关税打击荷兰的商业,把荷兰人赶出法国的贸易圈。1665年到1670年间,科尔贝推行了整个西欧最大的造船计划。他建造了65艘战舰,使法国海军领先于英荷联军,其中三甲板战舰就有10艘,这是当时海上最大的。之后的20年里,法国拥有了一支总吨位达120000—140000吨的主力舰队”。 在科尔贝的努力下,法国海军的实力在飞速的攀升,“1661年路易十四刚当政时,法国只有30艘战舰,其中只有3艘装有60门舰炮。到1666年,已经有70艘战舰,其中50艘是战列舰,20艘是纵火船;到1671年舰船已从70艘增至196艘;1683年,装备24门到120门舰炮的战舰共107艘,其中12艘装有76门以上舰炮,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小型舰船”。 到奥格斯堡同盟战争开始前的1688年,“法国海军是221艘(包括93艘主力舰)战舰,所有这些主力舰都是两层或三层甲板,载有50到100门重炮”。
  
  1688年,威廉入主英国极大的促进了英国海上事业的发展。在威廉统治下,英国和荷兰摒弃前嫌,共同致力于一项共同的事业,那就是击碎路易十四称霸欧洲的野心。“从1660年到1689年间,斯图亚特王朝的海军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到‘光荣革命’时,皇家海军已经拥有了约160艘左右的战舰,其中的100艘战舰足以应付‘线性’战术”。 1688年的荷兰海军拥有102艘战舰,其中69艘可以满足“线性”战术的需要。从整体规模上看,法国海军的规模比英荷任何一国海军的实力都要强,甚至跟英荷联合舰队也不相上下。
  
  在经历了惨烈的奥格斯堡同盟战争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之后,双方的境遇则大不相同。“1688年后,皇家海军到1714年已经扩大到了225艘,其中131艘符合线性战术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皇家海军军舰的吨位,武器装备,综合素质和灵活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改进。从1689年到1697年,军舰的吨位提高了60%,1714年的新型三层甲板战舰装备96或者100门舰炮,20艘这样的战舰需要15000名海军军官和水手。到安妮统治的晚期,三级战舰装备有70—80门舰炮,42艘这样的战舰需要19000名海军军官和水手”。 在1702—1713年战争结束之后,英国拥有欧洲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海军。荷兰人则彻底从海上强国的行列中被剔除了出去。“17世纪末18世纪初近四分之一世纪中,英国政府越来越稳定,并且有目的地努力扩大其海上控制力,鼓励发展海上力量。英国公开与法国为敌时,经常从海上进攻法国;作为荷兰的朋友时,他狡猾地不断削弱荷兰的海上力量,很多人起码都持有这种观点。英国荷兰签订的条约,规定英荷两国海上力量之比应为三比五,换句话说,英国的海上力量将近是荷兰的一倍。除此,还有另一条款规定荷兰应,保持一支10.2万名陆军,而英国只保持4万名陆军。这两条规定相结合,实际上就意味着将来陆战依靠荷兰,海战依靠英国。这种倾向,无论是有意的或者是无意的,都是一目了然的”。 法国海军在这两场惨烈的战争之后遭受到了极大的损失,在1715年法国海军只保有100艘左右的海军舰只,由于英国海军的封锁,法国海军得不到足够的海事产品补给,大部分的法国海军舰只都处于不能战斗的状态。整个法国海军的排水量只有10万吨,而在5年后这个数字还会降一半。
  
  在英国海上霸权发展史上,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之后,英国实际上已经取得海上霸权。“英国通过条约和战争所获得的,几乎相当于法国和西班牙失去的总和,这些都有助于它继续扩大和加强其海上力量。地中海的直布罗陀、马翁港和一些北美殖民地。为不断扩大和保护其贸易的海上力量提供了新的基地。英国通过这次战争除了获得大量领地之外,对它来说,仅次于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陆战的沉重负担已使法国和荷兰海军衰败”。
  
  虽然我们通常总是把海权与海军联系在一起,但是英国的海权不仅只在于其强大的海军。1688年时,法国曾有过这样一支海军,但是,它像被火拷过的树叶一样枯萎了。海权也不只单独存在于兴旺的贸易之中。在我们所谈到的这一时期的之后几年,法国的贸易已相当可观,但是,最初的战争风暴,像克伦威尔时代的英国海军横扫荷兰的贸易一样,摧毁了法国的海上贸易。海权在于强大的海军和海上贸易两者结合,经过精心的培育,英国超过其他各国获得了海权。这显然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应从此算起。战争之前,英国只是海上强国中之一员,战争之后则成了举世无双的海上强国。它单独拥有这种权力,既不与其朋友分享,也不受其敌人的制约。惟独它自己富有,由于它对海洋的控制和拥有庞大的海运事业,它掌握了丰富的资源,以致现时在海洋上它没有一个危险的竞争对手。所以它所获得的海权和财富不仅是巨大的,而且是牢靠的,是全部掌握在它自己手中的。

蓝盾 发表于 2012-4-24 19:32:44

第三节 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
  
  英国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之后实际上已经取得了海上霸权,但英国的海上霸权并不是非常的稳固,法国一直觊觎着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所以直到1805年特拉法加尔海战 之后,英国才最终确立了绝对的海上霸权。“到了1713年,英国拥有最为强大的海权。但是1711年对魁北克的一场灾难性进攻,显示了它的权力只局限在欧洲范围之内。在接下去的50年里,英国建立起众多的海外基地,发展出可靠的后勤制度,建造出更加坚固耐用的大型战舰,完善了兵源后备制度,还提升了两栖作战理论和技术水准,为其建立全球霸权奠定了基础”。
  
  从1713年西班牙王位战争结束到1805年特拉法加尔海战的将近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英国为了稳固自己的海上霸权,英国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海军基地网络,大力发展海上航运业,并且完善了海军后勤体系,改进了海军战术。
  
  首先,在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英国皇家海军的规模一直保持在100艘以上。 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这是因为维持一支稳定的规模庞大的海军舰队需要数目庞大的后勤物资供应。“建造军舰的价格是非常昂贵的,它代表着一种长期性的投资。比如它将涉及到用什么样的木材来建造船只,如何找到这些木材,如何将这些木材从它们的生长地运到造船厂。军舰的建造需要大量的时间并且需要大量的海事补给品,比如木材、焦油、船帆、锚、油漆、钉子、缆绳、铁链和大量的大炮。在现代的早期,建造军舰是最昂贵的投资”。 18世纪中叶的“一级战舰排水量达到4500吨,装备有120门大炮。这样的一级战舰在各国服役的数量很少,因为建造它们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建造一级战舰需要消耗3500棵稀有的树,而这些树的成才需要数十年的时间;它还需要约50000立方英尺的麻布和35英里长的绳索,这些加起来需要耗费120000英镑。这些消耗占去了海军每年后勤总储备的35%,而且每艘一级战舰需要配备900个人,这是普通小型战舰的5倍,而在那个时代水手是一种极其稀缺的资源”。 建造一级军舰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而且建造一艘合格的一级战舰则至少需要6年的时间。“造船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充分干燥的木材。木材干燥过程就是把木材中的水分降低到20%以下,这就要求要把木材妥善储存上好几年时间。在战时,不可能保持充分的适用木材供应,这迫使海军只能够使用干燥程度不够或者质量稍次的木材来造船。理想的状况,就是用干燥的木材慢慢造船,让船的框架和外壳自然干燥,然后再进行后续工作。这样,造好一艘船,至少要花上3年,最好是6年。可在紧急情况下,6个月也能造好一艘船。但是,没有干燥的木材匆匆造就的船舶,容易导致灾难,一旦船体结构封闭、阴暗、暖和、潮湿的环境就有有利于木腐菌的繁殖,这就会逐渐降低木材的强度,最后摧毁船舶的结构致密性”。 建造一艘新的主力战舰是一件既耗材料,又耗时间的巨大工程,“对于18世纪的英国政府来说,将船只开到海上并且使它们保持良好的状况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木制战舰的平均‘预期寿命’大概是在8至15年间,而且在服役期间一般要有很大的改装”。 所以英国皇家海军能在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保持一个稳定的规模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
  
  英国已经在西班牙王位战争之后取得了制海权,这就意味它可以稳定的从波罗的海地区获得海事补给品。正如上文提到的,建造一级战舰是件既耗时又耗材料的事情,这就不更不要说维持一支主力舰队超过100艘一级战舰的消耗了。英国由于掌握了制海权,它可以稳定获得海事补给品,以补充皇家海军的日常消耗和损失。七年战争中,“英国方面大约有40艘74门火炮的新军舰编入皇家海军的序列”。 到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的时候,皇家海军的主力舰只已经达到了214艘。从1713年到1805年,英国皇家海军在主力海军舰只的供给上一直处在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内,由于皇家海军掌握了制海权,这就保证了皇家海军可以稳定的得到海事补给品,有稳定的海事补给品意味着皇家海军可以得到充足的合格的主力军舰,这样就保证了皇家海军的规模。而西班牙和法国海军由于最起码的海事补给品的供应得不到保证,他们的主力海军舰队就一直处在亚健康状态之中,这样就不能保障他们的制海权。西班牙和法国的海军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当中。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时候,即使西班牙和法国能在短时间内建造出一支规模可观的海军舰队,但他们已经对英国海军的统治力已经构不成威胁了。“1790年时,英国的海军在总吨位为48.59万吨,仅次于它的法国为31.43万吨,第三的西班牙为24.22万吨,尽管英国排名世界第一,但仍然还没有确立绝对的优势,仅次于它的法西两国的海军总吨位数联合起来就超过了英国;到了1815年时,英国总吨位数达到60.93万吨,法国尽管排名第二,但减少到22.83万吨,俄国列第三,为16.73万吨,西班牙沦落到第四,还不到6万吨,可见,英国的海军总吨位数超过了排在其后的三个国家的总和,而大致相当于世界其他海军总吨位数的总和”。
  
  其次,从1713年到1805年间,英国皇家海军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海军基地网络,并且在这个海军基地网络的帮助下,英国的航运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18世纪末的时候,“在世界主要航线上的战略要地,英国建立起了军事据点体系。地中海航线从地中海出口处的直布罗陀,通扼法国地中海舰队驻梅诺卡岛的马洪港(亦称马翁港),经地中海东西结合的马耳他岛,至北非沿岸的亚历山大港口,达东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岛。从西欧到至亚洲航线,经西非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岛,南非好望角,东非肯尼亚的蒙巴萨,扼红海出口的亚丁港口,斯里兰卡的亭可马里港,马六甲海峡。北大西洋航线,从本土海岸至北美新斯科舍的哈利法克斯港,或经百慕大,至西印度群岛牙买加的罗耶尔港”。 英国皇家海军已经在18世纪末的时候建立一套完善的海军基地网络,这个网络在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还在不断的完善。完善的海军基地网络一方面方便了皇家海军的全球布局,这对于保持持久的海上控制权是非常有利的,另一方面,这些海军基地网络不仅可以保护英国的海外贸易和海外商业利益,更方便了皇家海军监视和打击敌方的海军舰队和海外贸易。
  
  由于英国皇家海军已经在这一段历史时期内建立了完善的海军基地网络,英国的海上航运业在这些海军基地的保护下也得到了极大的增长。“在1688年在英国港口登记的船只总吨位是190000吨,1701年是273000吨,1738年是476000吨,1763年是561000吨”。 1763年的英国商船队总吨位已经占到欧洲商船总吨位的三分之一了,“1774年的商船总吨位是864000吨”, 虽然在此后的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国的海上航运业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大约2000艘英国商船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商船被法国劫掠去”。 但英国的航运业仍然保持了增长,“1785年则达到了1055000吨,1800年则达到了1924000吨;英国的商船队规模到1773年的时候,已经在1702年不足25万吨的基础上增长了三倍,而在接下来的20年中又将增长一倍”。
  
  英国皇家海军在18世纪末就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海军基地网络,这些遍布全球主要航道的海军基地是英国建立绝对海上霸权的战略立足点。同时在这些海军基地的保护下,英国的海上航运业也到了长足的发展。通常意义上,繁荣发达的航运业是海军的基础,因为航运业不仅可以保障皇家海军的后勤补给和资金来源,还为皇家海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有着丰富航海经验的水手。“海上力量是一个国家力量的标志,一方面表现在进行海上商业运输的商船队的规模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并能保护本国的海上商业贸易。一个国家要想建立海上力量霸权,这两个方面的建设缺一不可”。
  
  最后,1713年至1805年间,英国皇家海军改善了自身的后勤体系,在18世纪末之前,各主要海军强国的后勤体系都非常不完整,“拿破仑战争末期参加战斗的英国水兵和军官的征募、训练及组织方式几乎是秉承200多年的传统一成不变。准尉们在服役期间可以拿到还算稳定的薪酬,基本的薪水很低,只能靠奖金弥补,如果他们有幸能够拿到的话。他们和其他正规军官—少尉、帆缆军士长和炮长可以指望退休的时候能够领到一笔退休金。当然,前提是他们能活到那个时候。与此相对,水手只是在制定的船上入伍服役,虽然事实是开战的时候他们明明就没有其他选择只能以士兵的身份作战。惟有在船上开始结算的时候,他们被拖欠的工资才可以可能补齐,其他时候的工资就没准了。如果能在战争中有所斩获,他们也能获得奖励,只是分得的那一杯羹比军官们的少得多。他们唯一的养老金来自于格林威治医院代表的同情”。 在世界海军发展的初期,招募水手是件颇费脑筋的事情,即使在强盛的皇家海军也是如此,在18世纪末以前的一个多世纪里,“水手们的待遇是非常悲惨的,他们的薪水在差不多整整一个世纪内都没有得到提高,同时水手们却要忍受极为苛刻的规章制度的约束。一个人一旦进入皇家海军服役,他想退出皇家海军只能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他所服役的那艘军舰退役了,否则他的整个一生都得在这艘军舰上服役。通常情况下,有三种逃离皇家海军的办法,一种是服役期满,自由的离开,第二种是逃跑,第三是服役期间战死。在现实的皇家海军中,很少有人能够服满役,自由的离开,很多的水手要么战死了,要么逃跑了。比如在‘七年战争中’,总共18000名水手中,只有5000余名水手能够活着,只有1500余人战死,而有差不多13000名水手要么被遗弃而死,要么死于疾病”。 在18世纪的伦敦流行着一句谚语,如果一个人在进监狱和进入皇家海军服役两者中作出选择的话,那么这人肯定会选择进监狱。
  
  从18世纪中叶开始,在乔治•安森准将(1697—1762年)的安排下,英国皇家海军的后勤体系开始逐步得到完善。“豪克和安森发展了舰队的海上供应系统,舰队可以及时得到活牲口、新鲜蔬菜以及啤酒等补给”, “从1756年开始,海军开始有了常规的新鲜的肉和蔬菜供应,这意味着在船上也有充足的食物供应,海军的制服也高度统一化了,同时英国海军舰船的清洁工作也得到了重视,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保障了船员们的健康,使坏血病在‘七年战争’中不再成为一个不可控制的问题了”, 在1797年的一场皇家海军水手的暴动之后,皇家海军普通水手的待遇也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皇家海军的医疗系统也到了改善,“由于吉尔伯特•布兰爵士和托马斯•特劳特医生的坚持,40年前詹姆斯•林德提出的改革措施大部分得以实现。这些措施包括对舰上的病号给予更好的治疗,以及在1795—1796年通过普遍分发柠檬汁来消灭败血症。几年以后开始接种牛痘,从而使天花也得到控制。只有斑疹伤寒和黄热病这两种主要威胁仍未消除。海军外科军医的地位在1805年也终于得到改善,他们成为穿制服的后勤军官,并增加了工资,因而吸引了较好的医生到海军服务”。
  
  中国兵法有句古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后勤补给对于军事行动的重要性,在安森准将的率领下,皇家海军水手的待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新鲜的蔬菜和食物开始供应给海军,这就消灭了致命的“坏血病”对于水手们的威胁。
  皇家海军后勤体系的完善是英国取得绝对海上霸权的基础,如若没有完善的后勤体系,英国海军舰队是不可能随意在世界各大洋游弋的,这就更谈不上制海权了。
  
  在1713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至1805年特拉法加尔海战的近100年中,英国皇家海军始终在各个时期保持着庞大的规模,它在全球初步建立了完善的海军基地网络,在皇家海军的保护下,英国的海上航运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安森准将的领导下,英国海军完善了后勤保障体系。事实证明到1805年那场决定性的海战之前,英国人已经确立了至高无上的海上霸权,英国人建立的一整套海军体系保证了西班牙和法国在这个时候是无法撼动它的海上霸权的。特拉法加尔海战不过是顺水推舟,使英国取得绝对的海上霸权水到渠成而已。“特拉法加尔海战在确保英国本土安全的同时,也确立了皇家海军对于海洋的绝对统治权”。 此后,“在1815到1914年历史时段内,英国拥有绝对的海上霸权,英国陆军可以在海军的保护下随时到了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去,保护英国的海外商业贸易和领地的安全”。
  

蓝盾 发表于 2012-4-24 19:33:09

第三章 “日不落帝国”与英国海上力量
  
  第一节 “日不落帝国”
  
  曾几何时,历史上的大英帝国冠以“日不落”帝国的美称,“何谓‘日不落’?一谓疆域广阔,日出日落始终离不了这块领地。二谓国寿绵长,国势长盛不衰”。
  在大英帝国最为鼎盛的19世纪末21世纪初,“日不落帝国”的称号可谓实至名归。“1900年它的殖民地面积达到1780万平方公里,人口3亿多,1914年,英帝国总面积更达到3380万平方公里,人口4亿,相当于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4,当时世界人口的1/4,其面积比英国本土大130多倍!大英帝国的领地遍及亚、非、欧、美、澳五大洲,世界上到处可以看到英国的“米”字旗”。
  
  然则“日不落帝国”最初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的“七年战争”,在威廉•皮特的领导下,英国赢得了第一次世界性战争的胜利。“皮特并没有把自己限制在战争舞台的某个角落。英国在世界各地积极发起进攻,使法国人不能集中力量,打乱了他们的作战计划,消耗了他们的力量。皮特曾经猛烈攻击卡特赖特的欧洲作战方案,而此时他认识到,如果像他在40年代所主张的那样,单纯在海上和殖民地进行战争,就不会取得彻底胜利,如果不在新大陆、东方和欧洲同时打垮法国,她就会东山再起。在北美和欧洲,她都处于劣势。在海上,她是个枪手。在印度,如果欧洲人能够在莫卧尔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个国家,那么它的气质上将是百合花(法国王室的百合花徽),而不会是圣乔治的十字架。这场同法国的战争将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性战争,这次战争的锦标将不仅是重定边界以及重新划分要塞和产糖的岛屿”。 “七年战争”结束后,“随着法国的溃败,英国的殖民霸权与商业霸权(海上霸权)已经牢固树立起来了,一个世界范围内的英帝国已经形成”。
  
  “1763年《巴黎和约》实际上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英国凭借其帝国、殖民地和商业基地链条,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 自此,大英帝国第一次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虽然最终的“日不落帝国”的完成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了,但实际上在“七年战争”结束之后,英国已经奠定了“日不落帝国”的基石了。“英国在1763年签订的《巴黎条约》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法国被迫从加拿大、新斯科舍和布列塔尼岛撤出了,西班牙的西佛罗里达的利益也被剥夺了,它基本上已经控制了北美大陆;地中海的米洛卡到重新回到了英国的手中,英国还得到具有战略价值的塞内加尔;西印度群岛的格林纳达、多米尼加、圣文森特和多巴哥也到了英国人的手中;法国在印度的政治影响力被完全消除了。与此同时,欧洲大陆的平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这些都是19世纪不列颠帝国的基石”。
  
  第二节 “日不落帝国”形成中的英国海上力量
  
  在近代大英帝国形成的过程中,英国海上力量起到了至关重要乃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由此,人们一想到“日不落帝国”,便会想到英国绝世无双的海上霸权。英国是一个欧洲的岛国,地缘环境相对简单,这就决定了在大英帝国形成的过程中,维持英国的地缘战略优势,保持欧洲大陆政治格局的多元化和争夺海上霸权是其国家战略的核心,这三大战略目标一环套一环,有着极强的逻辑联系。而英国的海上力量在实现这三大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扮演者决定性的角色。
  
  第一,在大英帝国形成的过程中,英国的海上力量帮助英国赢得了几乎所有的争霸战争,维持住了欧洲大陆的政治多元化。
  
  在世界近代史上,欧洲国家为了争夺海外贸易霸权和海上霸权而进行的战争其实都是人类零和战争游戏的一部分,“伴随殖民地和海上贸易管理权的猎取,欧洲人一再证明了那句中世纪的格言:贸易和战争是相依相存的”。 在英国所参与的战争中,除了美国独立战争,英国都是最后的大赢家。
  
  在近代英国所参与的前两场战争(1588年的“加莱”海战和1652—1674年的英荷战争)中,英国海上力量直接参与到了其中的争斗。1588年英国海军在英吉利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不仅保证了英国的政治安全,更是为英国的未来打开了一扇窗户,这次海战的胜利刺激着越来越多的英国人投身海外贸易和海外探险活动,1607年,英国在北美的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便建立了起来,英国的海外帝国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而三次英荷战争则意味更为深远,克伦威尔能在1652年提出著名的《航海条例》,是因为他清楚英国有强大的海军做支撑,而如果英国没有强大的海军来监督实施《航海条例》的内容,则《航海条例》就会形同虚设。“17世纪中叶的英荷战争确立了此后两个世纪海战的主要形式和内容。原因何在?不仅是因为这场战争是那个时代最纯粹的‘海上之战’—为了商业利益而不是为了争夺领土而战,主要战区中没有陆地—更因为这场战争的激烈性是后来的冲突无法比拟的。战争促使了英国皇家海军的发展,见证了现代法国海军的创建,也摧毁了在此之前不可一世的尼德兰联邦舰队”。 三次英荷战争不仅使英国跻身世界海军强国之列,英国更是通过《航海条例》霸占了原本由荷兰主导的海外贸易和海外航运业。英国的国家利益开始实质性的走向海外了。
  
  从1689年到1815年间,英法之间爆发了七次大规模的战争, “从路易十四到拿破仑一世的法国统治者,都试图成为整个西欧的霸主,并且试图在美洲和印度建立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而这恰恰威胁到了英国的安全和海外商业利益,由此,从1689到1815年间,英法之间爆发了数次大规模的战争”。 有史书将这100多年的英法争斗称为第二次“英法百年战争”。
  
  引人注目的是在英法100多年的明争暗斗中,虽然著名的海战不多,但这并不妨碍英国的海上力量在历次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英国的海上力量是作为英国整个战争战略的一部分参与到战争中的。在战争中,皇家海军首先利用海军基地网络封锁住法国的海岸线,将法国的海军封锁在港口之内,掐断法国的海外贸易航线;其次,英国给予欧洲大陆上的盟友源源不断的财政津贴,利用他们在欧洲大陆上拖住法国,必要的时候,英国也会派自己的陆军去欧洲大陆跟法国作战的;最后,利用皇家海军封住法国海军的有利时机,抢占海外的殖民据点和贸易据点,并清除掉法国的海外贸易利益。马尔波罗也许是第一个领悟这种全局战略的人,“马尔波罗是第一位深刻领悟世界战争全局的战略家,并以此来统筹安排英国的海上军事行动和陆上军事行动”, 后世的老皮特和小皮特都领悟到了这一点。“从1692年开始,未来123年中英法战争的模式就已经基本确定了。除了一些例外,法国将它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欧洲大陆霸权的争斗中,而在海上则是以商业袭扰为主。英格兰或者大不列颠将它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海上封锁,保护英国的海外商业利益,在加勒比海、地中海和印度洋展开海军行动,通过源源不断的财政补贴来资助欧洲大陆盟友的路上军事行动”。
  
  在战争中,“英国控制了海洋,由此控制了世界绝大多数的海上商业贸易。战争因此就是一种消耗战,尽管此时英国的税收体系并不健全,但它仍然可以承担得起一支规模不大的陆军在大陆作战的费用。如果从战争全局看,更为重要的是,英国可以提供财政津贴给它的大陆上的盟友,以此来拖住他们的敌人。英国的盟友经历了残酷的陆上厮杀,消耗了大量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样就为英国自由的进行海外扩张提供了便利,英国借此增强他们的海军实力,扩大他们的海外殖民帝国,控制越来越多的重要水道和海外贸易,由此英国也从中得到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战争的最终结果证明,英国最终从这个“良性的循环”里生存了下来,而且实力越来越强,而法国人却在这种消耗战中败下阵来。
  
  英国依托海上力量在取得这些战争胜利的同时,也维持住了欧洲大陆大国的平衡,亦即欧洲大陆的政治多元化。英国在欧洲持之以恒推行均势外交政策,是为了使欧洲大陆国家互相牵制,有利于英国攫取世界霸权。而如果欧洲出现政治单一化的局面,那么它就可以对英国的海上霸权构成威胁,而且英国本土的安全也不会得到保证。“只要欧洲大陆的力量平衡得以维持的住,那么英国就可以隐藏在它的优势海军后面进行海外扩张。但是当欧洲的力量平衡不那么坚固的时候,英国就会变的很脆弱”。 历史上的路易十四和拿破仑一世都曾试图称霸欧洲,他们也是英国的敌人,英国依托海上力量不仅在1713年打败了路易十四,而且在1815年打败了拿破仑,英国在消灭了帝国道路上最强大的敌人之后,也维持了欧洲的政治多元化。拿破仑之后,法国已经对大英帝国构不成威胁了。
  
  第二,在大英帝国形成的过程中,英国的海上力量是英国建立金融霸权的支柱,并且英国的海上力量与英国的金融实力形成了良性互补的关系。
  
  自近代“军事革命”以来,进行一场战争的费用一直在不断地攀升,“英国在从1585年到1604年对抗西班牙的战争中,花掉了15万英镑;1648—1660年这段时期是900万英镑,在威廉三世的战争中(1689—1697年)是近1900万英镑”, “而在拿破仑战争末期,主要交战国的开支有时一年就达上亿英镑”。
  
  英国在这方面也不例外,“1688年刚结束时的英国财政制度,在许多人看来一定不像能支持一场旷日持久、耗资巨大的战争。英国财政的平时收入只达到法国的五分之一,又没有像法国和荷兰那样可以筹措长期借款以弥补亏空的机构”。
  
  1694年英格兰银行的成立标志着英国现代财政制度和金融制度的开始,虽然英国兰银行最初是为了应付战争的需要而紧急成立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英国海上力量的保护下,英国的金融实力急剧增长。这其中的缘由很简单,由于英国海上力量的强势,英国控制了大部分的海外贸易,这就保证了英国稳定的海外收益,这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英国政府的金融信用。“1694年创建的英格兰银行通过各种方法,保证了信用。英国历届政府、议会和政治家殚精竭虑地使银行家、保险商、证券商、外国金融家和英国公众相信,他们毫不例外地也是按照金融准则行事,是节俭的政府。只要皇家海军保护着英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经济利益,英国的金融信用就坚不可摧”。
  
  如果金钱就是军事力量的话,那么英国就拥有无人可比的军事实力。它所以
  有能力频频获胜,其核心在于长期的低息贷款—它有能力合理地聚集必需的资金。这种能力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建于1694年的英格兰银行;但是其最基本的力量源泉是—商业和政治。国会控制着政府的财政,它代表的是那些通过土地和商业赚取财富的阶层,是他们在为国家和它的战争付钱。对那些出了名赖账的国王们,国会是不会让自己受骗的,因为它一向以自己审慎的放债而自豪,条件很合理,利息也很低,甚至连国外的投资业涌入进来。相反,像路易十四这样专制的君主会拒绝为了税收和金融而放弃他的权力,因此也就无法像国会那样得到房贷者们的信任。从根本上说,英国的军事和海上力量出自它的政治体系,也出自它的商业财富,或者它的水手和士兵们的勇敢。
  
  英国坚挺的金融信用体系对与大英帝国的成长非常重要,首先,英国的金融实力保证了英国在历次战争中可以得到足够的战争经费,英国也利用从金融市场获得的资金来援助自己在欧洲大陆的盟友。“七年战争花费了财政大约1.6亿英镑,其中6000万英镑(37%)是在金融市场上募集的”, “从1757年到1760年腓特烈大帝每年从英国得到多达675.1万英镑的资助。在拿破仑战争末期,英国财政援助的数额就更大了。例如,仅1813年它就给各盟国1100万英镑,在整个战争中它提供了6500万英镑”。 足够的战争经费是英国能够取得这些争霸战争的前提和重要原因。其次,英国的金融实力在18世纪后半叶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众所周知,英国是最早进行工业化的国家,英国进行工业化所需要的原始资本积累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来自于英国的金融市场。
  
  实际上,强大的金融实力本身就是大英帝国的标志之一,英国的金融霸权不仅保证了英国充足的军事费用,这样英国就可以保持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更重要的是它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启动资金。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止是大英帝国的军事行动和工业革命得益于英国的金融霸权,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海外探险活动和海外殖民地的扩张等等都得到了英国金融体系的资金援助。“英国此时已经开始摸索着将自身强大的海军实力、海外殖民地和金融实力结合起来,英国正是凭借这三方面的优势成为世界性帝国的”。
  
  第三,在英国皇家海军的保护下,英国的海外贸易得以保持兴兴向荣的景象。在英国皇家海军的的海军基地网络的保护下,英国的海外贸易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英国政府的优势在于能利用它的威力巨大的海上力量这个武器。海上力量使它富有,并反过来保护了使它致富的贸易”。 在和平时期,英国利用它的海军基地网络大力发展自己的海外贸易,在战争时期,皇家海军封锁敌方的海岸线,掐断敌方的贸易航线,这些都有利于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保护英国的海外贸易是皇家海军的本职责任。
  
  表二 1699—1784年英国贸易总额(单位:百万镑)
   1699—1701 12.3 1700—09 10.4
   1710—19 12.1 1722—4 14.5
   1745—54 18.9 1752—4 20.1
   1764—74 26.8 1772—4 28.4
   1775—84 24.2 1778—80 22.9
  资料来源:Geoffrey Holmes and Daniel Szechi: The age of oligarchy : pre-industrial Britain, 1722-1783. London ; New York : Longman, 1993,P379.
  
  从表二可以得知英国的海外贸易在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保持着增长的势头,而繁荣的海外贸易对于英国的军事力量乃至大英帝国都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繁荣的海外贸易使英国可以保持一支规模庞大的海军舰队,并且为英国所进行的战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战争费用。“英帝国的海外贸易在战争时期由于受到皇家海军的保护而获利,同时,英帝国不断增长的海外贸易也反哺了皇家海军”。 在七年战争中,“不断增长的海外贸易收入和国家财富的不断增长使的英国政府可以维持一支超过120艘线性战舰的庞大舰队,而且德皇腓特烈的超过20万的士兵是在英国的资助下进行战斗的”。
  
  其次,繁荣的海外贸易增强了英国的经济实力,稳定了英国政府的财政信用,保证了英国的金融实力,同时也为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提供了便利。“繁荣的海外贸易刺激了英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航海技术的进步和英国造船业的发展。同时,繁荣的海外贸易也有效增加了英国的国库收入,此外,它还是殖民地的生命线。英国的造船业不仅为英国产品的外销提供了方便,而且也为英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如烟草、糖和印花布等原料,同时,也从北美为皇家海军提供了必需的海事产品。皇家海军保障和平时期英国正常海外商业的进行,而在战争时期,皇家海军保护贸易通道的畅通,并且积极强占殖民地。英格兰快速的从一个落后的海岛国家变成了主要的强国之一,并且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
  
  对外贸易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各国多有不同。诚然,一般说来,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社会基础仍然是农业。但荷兰却是一个明显的例外。……在另外一些国家,外贸并未如此直接影响到国家利益,然而促进和保护对外贸易仍是许多国家的政治极为关心的问题,取得贸易上的顺差则成了政策上的主要目标。对于这种看来似是而非的解释,必然在于政府与在外贸上有着既得利益的强有力集团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譬如,在东印度和西印度群岛的商人集团与政府本身的财政利益就有密切的关系。更有甚者,在某些特定地区,贸易的中止会造成失业,甚至危及社会秩序,乃至威胁国家安全。在英国,兰开夏的棉纺工业俞来愈多地使用牙买加的棉花。西印度群岛的燃料对于约克郡和西部地区在印染深颜色的布匹时是不可缺少的。瑞典的钢铁对于伯明翰制造剑和枪的工匠是必要的。从士麦那和莱戈恩莱的生丝对于英国中部地区的缫丝工人和斯皮特菲尔德的纺织工人是必需的。尤其是进口的木材,建造商船,特别是建造海军舰船都需要它。市场也必须考虑进去:美洲各殖民地是中部地区生产的铁钉的市场;德国则是约克郡的呢绒市场;西部地区同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贸易同样十分重要,因为西班牙和意大利的修女都用黑绒布和长厄尔斯布做头巾。这种考虑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这个时期英国政府如此关注海军,以及繁荣和实力两者继续存在着的联系。在波罗的海,瑞典和俄国都可以威胁英国的木材供应,所以海军的任务就是确保“波罗的海不得被人控制”。在地中海,黎凡特的贸易可能受到西班牙和来自西西里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威胁,法国从土伦和马赛袭来的威胁,以及北非沿海一带柏柏里海盗的骚扰。因此,像直布罗陀和米诺卡这样一些“位置比较方便,可以给他们造成‘骚扰’”的海军基地就十分重要了。很难谴责英国政治家们过高估计了海军的保护作用。
  
  第四,在英国海上力量的保护下,英国得到了规模极其庞大的殖民地,而规模庞大的殖民既是大英帝国的基础,也是大英帝国的组成部分。
  
  英国皇家海军在英国的殖民帝国建立的过程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皇家海军可以将敌方的舰队封锁在欧洲水域内,如果敌方的舰队试图离开港口突破封锁,皇家海军可以给他们以致命的打击。这样就决定了美洲、非洲、西印度群岛和印度的大量殖民地只可能属于英国”。 “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九年战争和七年战争中,英国一方面出钱出力地支持欧洲国家的反法战争,另一方面利用法国无暇顾及海外之有利时机,不断地掠夺和扩展殖民地,极大地削弱了法国,也粉碎了路易十四称霸西欧的企图,更是在海外殖民地上大获全胜。除北美十三个州殖民地因故丧失外,英国获得了西班牙原先拥有的大批海外殖民地、取得了直布罗陀和米诺卡岛,获得了地中海上绝对的霸权。更为重要的是,英国几乎扫清了原先在北美占绝对优势的法国影响,确立了海外殖民地方面的优势地位,为日后海外扩张,进而取得海上霸主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维也纳会议后,在英国强势的海军保护下,一个庞大殖民帝国已经形成”, 英国人控制了欧洲绝大部分的海外殖民地,英国这个时候的殖民地有43块,“英属殖民地分布范围大致为:北美的加拿大,西印度群岛,澳洲大陆及附属岛屿,东方的印度以及一些据点或岛屿,如开普敦、锡兰、马耳他等。占领这些殖民地,基本上是为了拓展对外贸易,它们有的是原料产地或产品销售市场,有的能确保海外贸易航线的通畅。‘贸易优先”的原则在新的帝国的行程中表现得相当明显”。
  
  英国规模庞大的殖民地对于大英帝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规模庞大的殖民地是大英帝国最明显的标志,虽然“英国建立殖民地最初的动机是出于商业考虑,而非领土扩张”, 但拥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仍然是帝国最明显的特征;其次,英国庞大的殖民地推动了英国海外贸易和航运的发展,给英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从18世纪中叶开始,以英国为核心,辐射到各殖民地的商业贸易圈已经开始形成了,“作为宗主国的英国提供了工业或生产制成品,美洲殖民地提供烟草,印度则提供香料、鱼类及海防仓库,西印度群岛殖民地提供蔗糖及其他热带农副产品,印度则提供香料”。 殖民地不仅为英国产品提供了市场,而且提供了很多原料,包括糖、烟草以及海军所需的一切生活用品。英国海军在和平时期保证商业的正常发展,战时又保证其贸易健康进行,并从对手那里获得更多的殖民地;最后,英国不断扩大的殖民地为英国的工业产品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市场,这就刺激了英国本土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夺取了敌人的殖民地后,这也意味着它为本国的工业产品找到了新的市场。而正好相反,法国,荷兰和西班牙的工业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不仅因为失去了稳定的殖民地商品市场,更因为皇家海军的封锁。英国强大的海上力量加上它商业的灵活性,使得英国的工业产品流向了全世界各个角落”。 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刺激英国本土的熟练技术工人改进生产技术,比如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珍妮纺纱机”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殖民地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海上力量、贸易、金融和殖民地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一、英国的海上霸权保证了英国拥有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它可以将敌方的海军舰队封锁在港口里,并掐断敌方的海外贸易航线。而在欧洲大陆战场上,英国通过源源不断的战争津贴牵制住了法国;二、在英国海上力量的保护下,英国的海外贸易航线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繁荣发达的海外贸易不仅增强了英国的经济实力,更为英国的军事力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战争经费;三、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由于英国的海上霸权和繁荣的海外贸易保证了英国政府的财政信誉,英国的金融实力与日俱增。而繁荣稳定的金融市场不仅为英国的军事力量和海外商业活动提供了资金,更是为18世纪中后叶的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需的起步资本;四、英国庞大的殖民地,不仅繁荣了英国的海外贸易,增强了英国的经济实力,更是成为了英国本土工业生产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五、在英国海上力量的保护和源源不断的财政津贴的支持下,英国几乎取得了每一次战争的胜利,而战争的胜利不仅意味着海外商业利益和殖民地利益的重新洗牌,欧洲大陆的政治多元化更是得到了很好的维持,英国成为最后的赢家。
  
  英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外加上它强大的海上力量使得英国免受拿破仑的入侵,而其他的欧洲国家却并没有这种优势。它相对灵活的国内政治和经济体系可以保证它的人民经受得住战争的考验,而不会发生严重的国内动乱;它快速发展工业化和蓬勃发展的海外贸易大大增加了英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它稳定的金融体系可以为英国庞大的商船队提供保险,为英国工业的发展提供所必须的资本,为英国政府提供足够的贷款;而强大的经济和金融实力维持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和一支相当可观的陆军。英国的海军可以帮助英国取得绝对的制海权,这不仅保证了英国本土的安全,更重要的是海军可以去夺取敌人的殖民地,破坏敌人的海外贸易,从而保护英国的海上商业的发展,并稳固地支持大陆上的盟友。英国的陆军,借助于强大的皇家海军,被派往全球各地强占敌人的殖民和海军基地,或者被派往欧洲大陆以协助大陆盟友的陆地作战。
  
  “英国的政治精英们似乎还在18世纪以前就已经找到了促进国家财富和实力不断增长的窍门。繁荣的海外贸易促进了英国经济,刺激了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为国家财政提供了资金,同时它还是通向殖民地的生命线。殖民地不仅为英国制成品提供了出路,还为英国提供了许多原料来源,从宝贵的糖、烟草、白棉布到越来越重要的北美航海用品。而且皇家海军为了英国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在和平时期确保对本国商人的尊重,在战争时期保护他们的贸易并攫取更多的殖民地领土。这样,贸易、商人、殖民地和海军就组成了一个‘良性三角’,它们之间互相作用,保证了英国的长期优势”。 英国的战略政治家们自威廉三世时代开始就将英国的海上力量放入到了一个庞大的国家战略体系当中,“自查理二世复辟后的100多年中,贸易、航运、海军和殖民地是大英帝国真正的帝国利益所在”, 在海上霸权、殖民地、贸易和金融这样一个密不可分的国家大战略中,无疑海上霸权是根本性和决定性的因素,英国的海上霸权是英国这个国家大战略的基石和力量源泉。

蓝盾 发表于 2012-4-24 19:33:46

第三节 历史中的“海洋型”帝国
  
  历史上的“日不落”帝国跟传统的大陆帝国相比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特性,那就是它的“海洋性”,它的力量几乎都来源于对于海洋的利用和控制,“多少世纪以来,英国商业的发展、领土的安全、富裕帝国的存在和世界大国的地位,都可以直接追溯到英国海上力量的崛起”。
  
  对于英国这样一个地缘战略环境比较特殊的国家来说,它的岛国位置为它海上力量的发展和帝国的成长提供了天然的优势,但是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英国也有着它的战略劣势,这个劣势就是它的欧洲大陆对手如果力量足够强大的话,就可以越过狭窄的英吉利海峡进而对英国本土的安全构成威胁,这种劣势在面对法国的时候更为明显。“无论从地缘位置还是从战略位置来考量,法国相对于英国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英国在联盟体系中面对法国进攻时最为脆弱的国家,法国的海军基地可以随时威胁英国的海外贸易航线的安全,更为危险的是法国可以通过狭窄的英吉利海峡,从而入侵英国本土”。 所以对英国而言,“海洋不仅仅是海上的交通通道,更是领土,当然只是属于英国的领土。英国的海军舰队控制了海洋,就可以将帝国的边界线推到敌人的海岸线,这样就可以清除掉所有边界线以内所有敌人的海外商业活动,从而保护自己的海外商业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发展海上力量是英国为了生存所必须采取的国家战略。“海洋国家为了生存,在国防军种的选择上高度重视海军建设,把海权作为战略重点。从整个海洋国家的生存系统来看,海军成为国家维持生存的必需的投资”。 对于英国这样带有明显海洋性质的帝国来说,它的兴趣并不在对有形领土的征服,“因为海洋帝国的势力与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对商品流通、资本流通和信息流通及经济枢纽的控制权中,而不是体现在统治疆域的平方公里数上。远洋港口、安全的商业路线,可供利用的资源以及商业伙伴对一种通行世界的货币的信任。所有这一切对于海洋帝国拓展其帝国实力来说比对领土的有形控制重要的多”。
  
  “自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英国皇家海军在世界的各大洋上都有着绝对的统治力,这种统治力是通过打败法国而实现的,英国海军舰队打败了拿破仑的法西联合舰队。由于法国和西班牙的联合海军舰队被打败,他们的商船队也从世界各大航道上被驱逐了出去,他们的海外殖民地和据点都流入了英国手中。这次战争结束时,英国占有了一个庞大的帝国,法国人称之为‘海洋帝国’”。
  
  如果将目光放在整个世界近代史的话,英国并非唯一的“海洋型”帝国,也就是说在世界近代史上并非只有英国曾经建立过强大的海上力量。“英国的舰队和海权,往往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似乎其他欧洲国家既无强大的舰队,也没有兴旺的海上贸易”。
  
  自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业中心和贸易就转到了大西洋沿岸,虽然英国处在大西洋航线的中心地带,处在极佳的战略位置上,但大西洋沿岸的其他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都有着发展海上力量极为有利的战略条件。葡萄牙是开辟新航路的主导国家之一;西班牙不仅主导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更是在1571年勒班陀战役之后建立了“无敌舰队”,一时取得海上霸权;在17世纪末,在路易十四大臣科尔贝尔的领导下,法国建立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海军。“大英帝国不是惟一的,也的确不是第一个欧洲海洋性帝国。事实上,每一个大西洋沿岸的欧洲国家—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他们都带有明显的海洋性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的海洋帝国并不是独一无二的”。
  
  然而历史的最终结果却是英国最终取得了绝对的海上霸权,如果严格计算的话,从1713年西班牙王位继续战争结束到20世纪初,英国维持了两个多世纪的海军霸权,而且大英国帝国最终成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帝国。
  
  英国能最终成就海上霸权和“日不落帝国”的原因就在于,自威廉三世起,英国历代的当政者,就把英国的海上力量放入到一个庞大的国家战略体系中去,正如本章第二节所陈述的那样,英国的海军、贸易、殖民地和金融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大英帝国就建立在此基础上。“到1815年他们(英国人)已经引人注目地取得了全球的突出地位,这是由于他们把制海权、财政信用、商业才能和结盟外交巧妙地结合起来的缘故。产业革命所做的,就是加强一个国家在18世纪产业革命前的重商主义斗争中已经取得的十分成功的地位,然后把它转变成另一种强国”。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法国最终没有取得像英国那样的成就,虽然各国各有自己的原因,但他们的共性原因在于海上霸权或者海上力量只是一个战略工具,它本身并不具有决定国家兴衰的作用,英国的成功在于它成功的将海上力量这样一个战略工具融入到自己的国家战略体系中,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却没有做到这一点或者做的不够深入。
  
  从本质上说,海上霸权或者海上力量只是一个战略工具。在马汉的经典“海权”论中,他将海上霸权或者海权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表明了他的下列主张:获得制海权或控制了海上要冲的国家就掌握了历史的主动权。正如马汉所揭示的那样,舰队或军队在争夺霸权中关键战役胜负的大小与它们取得战术火力集中地成败程度相一致、从战略的观点看,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因争霸而发生的战争旨在控制海洋以及它所提供的商业。只有通过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或一系列战役)中摧毁敌人的海军,夺走其殖民地,封锁其港口,截堵其他的殖民与商业所经过的关键海峡和航道,才能迅速而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如果做到了这些,便可以切断对手的生命线,使之随即灭亡。多亏英国强大的海军,英国才摧毁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的海军,在它们的废墟上建立起繁荣的、强大的帝国。原因何在?因为白厅的政治家们清楚地了解海上力量在历史上的作用,并且建立起地球上最好的、最大的海军。因此马汉的说教是明显的:历史最终证明,国家的强盛、繁荣、庄严和安全是强大的海军从事占领和各种征伐的副产品”。 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的遭遇则说明海上霸权或者海上力量并不具有决定国家兴衰的作用,马汉的“海权”学说虽然有其合理的部分,但马汉显然过分夸大了“海权”的作用。
  
  海上霸权或者海上力量并不具有决定国家兴衰的作用,存在着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海上霸权和海上力量并不能直接决定国家的兴衰成败。“海权并不像陆军那样直接的发挥作用,海权并不能直接推翻一个主要的欧洲国家,但是海权具有独特的消耗能力:各种大小战役汇合起来,形成一个渐进的累积性过程,既能消耗敌方的各项资源,也能建立一种可转换成战略优势的海上统治地位。从根本上说这个过程就是个经济问题”。 英国如果碰到一个像法国那样的对手,那么历史证明单独依靠英国的海上力量并不足以使法国屈服,“法国和英国就像一头大象和一头鲸鱼,它们各自在自己的领域里都是庞然大物。但是英国靠扼制海上航路并不能独自打破法国在欧洲的霸权,而拿破仑虽然在军事上独霸欧洲,却也不能使英伦三岛的居民投降”。 “仅仅通过打击法国的海上力量和殖民地,并不能给法国足够大的压力并迫使它投降。只有通过在陆地上给法国制造足够的压力,并且合理的配合使用陆军和海军才能打败法国”。 另一方面,由于海上霸权或者海上力量只是一个战略工具,既然是工具,它就不可能主观上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海上霸权或者海上力量要想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必须与本国的国内工业生产、贸易等因素结合起来,这样海上霸权或者海上力量才会对国家的兴衰产生影响。本文第二章所阐述的英国将金融、贸易、殖民地和海军结合起来成就了大英帝国则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海权国家之所以在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上扮演了霸权的角色,与近代以来海洋在资本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纽带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海权并非是大国崛起的唯一条件,大国的崛起还与诸如国家领土、人口、文化、制度选择等多种客观因素密切相关。例如,就英国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而言,尽管马汉等人不断强调海权对于其霸权崛起的重要性,甚至将海权对于英国霸权崛起的影响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也有西方学者指出海权仅仅是其霸权崛起的因素之一,并目是与综合国力等其他因素一起发挥作用促成英国的崛起(如莫德尔斯基、吉尔平的分析)。国内也有学者指出:“英国在20世纪以前的成功有赖于两大支柱:海上霸权和均势外交。”“没有雄厚的综合国力作基础,这两大支柱可以说一个都支撑不起来。”
  

蓝盾 发表于 2012-4-24 19:34:03

结语 “海权”时代的英国海上霸权和“日不落帝国”
  
  在新航路和新世界被发现之后,世纪近代历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海洋”时代,“海洋霸权国家相继涌现,如16世纪的葡萄牙和西班牙,17世纪的荷兰,18一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等。同其它国家相比,这些海上霸权国家较早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通过海洋大肆向海外扩张,将世界各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国际舞台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直接影响着国际秩序和国家之间的安全关系”。
  
  海权之所以在地理大发现之后显现出越来越大的重要性,原因就在于:首先,在世界近代历史上,由海洋贸易引发的技术进步和社会制度的演变最初产生于沿海地区,如威尼斯、佛罗伦萨、热亚那、荷兰、英国、法国,荷兰是最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西欧国家,而工业革命则最早发生在英国。这些沿海地区的国家就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了相对优势的地位;其次,海外贸易给这些大西洋沿岸国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由于海洋上“丛林法则”的存在,这些国家普遍都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这其中就包括强大的海军,由此它们在军事上逐步取得了优势地位;最后,在海外贸易上的冲突不仅引发了国家之间激烈的贸易竞争,海外贸易经济更是激发各国国内的社会竞争机制,激发了社会的创造发明欲望,成为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源泉,近代世界历史上的“科学革命”就发生在地理大发现之后。
  
  在一个“海权”越来越重要的时代,“对于具体的国家来说,海洋既是防御的屏障,也是进攻的基地,其重要性于各国均有差异。在海军建设方面,一个国家能投入多少财政预算就有多大的海军规模,此外国家还要优先考虑到陆军的发展、合格军官的人数、技术状况等,才能决定建设多大规模的海军。当然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海权对该国生存的重要程度”。
  
  对于英国这样这样一个有着特殊地理位置和地缘位置的国家来说,走向海洋,发展海外贸易和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就不是一条可以选择或者放弃的国家发展战略,而是必须选择的国家战略。英国的海上力量在1688年之前给人的印象并不深刻,虽然英国海军在1588加莱海战中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并且在英荷战争中成为最后的赢家,但是此时的英国海上力量的发展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1688年海洋的主人是法国人。而威廉三世入主英国之后,英国的海上力量被纳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之内,海军、贸易、殖民地和金融,形成了完整的国家战略体系,而英国的海上力量在这个体系之内得到了不断的发展。1713年之后,事实上英国已经取得了事实上的海上霸权,只是这个海上霸权还不怎么稳固,而在1805年特拉法加尔海战之后,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得到了最后的确立,再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对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构成威胁。
  
  在大英帝国形成的过程中,英国的海上力量一直是最为重要的战略工具,它保护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封锁敌人的海岸线,打击敌人的海外贸易,帮助英国抢占殖民地,稳定英国政府的财政信誉。“英国很好地利用了海上统治权、雄厚的财政实力和工业革命的先行地位,既支持了自己的侵略性商业政策,也保持了欧洲的势力均衡,以避免出现代价高昂而又徒劳无功的战争。英国是把皇家海军作为一个长期的武力威慑手段来精心打造的”。
  
  在英国海上力量的保护下,大英帝国在1763年已经有了世界性帝国的影子了。“1763年,幅员辽阔的大英帝国就像历史上的罗马帝国一样。自从苏格兰和英格兰合并之后,英伦三岛就成为欧洲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帝国各个角落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不列颠岛,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北美殖民地,富饶的加勒比海岛屿,西非的奴隶贸易站和印度的工厂源源不断地填满了伦敦银行的账单。英国人似乎惬意的感觉到他们已经赢得了全世界”。 大英帝国第一次有“日不落帝国”这个称呼。大英帝国在后来的拿破仑战争和1815年以后不断发展,终于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形成了一个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的帝国。
  
  在大英帝国的发展史上,英国的海上力量确定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战略工具,在英国皇家海军的保护下,英国的海外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英国也抢占了规模庞大的海外殖民地,而繁荣发达的海外贸易和殖民地商业对于英国政府的财政信誉是至关重要的,保证了英国财政信用体系的稳定。海上力量终究只是战略工具,它自身并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英国的海上力量并不能单独决定大英帝国的兴衰,英国的海上力量要发挥它的功效,必须将它放入到英国庞大的国家战略体系当中。在海军、贸易、殖民地和金融这个良性循环的体系中,不仅英国的海上力量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和资金保障,最终取得了绝对的海上霸权,更重要的是,这个良性循环的体系成就了“日不落帝国”的伟业。
  
  

青山复雪 发表于 2012-4-24 20:12:32

顶一下!给朵鲜花!幸苦了!{:5_131:}

626983 发表于 2012-4-28 17:52:06

路过看看

rayluka 发表于 2015-3-19 19:29:27

長知識了

warer5168 发表于 2015-4-15 10:11:48


英語全世界都能用耶~!

fatcat2011 发表于 2015-5-3 02:08:14

路过看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英国海上霸权与大英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