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和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分析
陆逊作为三国时期著名将领,其战略思想却鲜有发掘。而且陆逊不象诸葛亮一样有隆中对这样的系统化的战略论述。但是作为孙吴政权的一名军事家政治家,我们却可以从陆逊的诸多书信和言论中将其战略思想归纳总结出来。我们择其典型者分析一二。黄龙二年(230年)春,孙权欲派军队取夷州(今台湾)、朱崖(今广东徐闻及海南岛),曾征求陆逊的意见。陆逊都认为不必,上书说:“臣愚以为四海未定,当须民力,以济时务。今兵兴历年,见众损减,陛下忧劳圣虑。忘寝与食,将远规夷州,以定大事,臣反覆思惟。未见其利,万里袭取,风波难测,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驱见众,经涉不毛,欲益更损,欲利反害。又珠崖绝险,民犹禽兽,得其民不足济事,无其兵不足亏众。今江东见众,自足图事,但当畜力而后动耳。昔桓王创基,兵不一旅,而开大业。陛下承运,拓定江表。臣闻治乱讨逆,须兵为威,农桑衣食,民这本业,而干戈未戢,民有饥寒。臣愚以为宜育养士民,宽其祖赋,众克在和,义以劝勇,则河渭可平,九有一统矣”。
此番上书可谓字字珠玑,鞭辟入里。陆逊准确把握了时局。此时的东吴政权兵兴历年,见众损减,诺大的江南鱼米之乡,三州之地,人口不过二三百万而已 ,地广人稀,物质基础更是极端薄弱。东吴问题不是缺少地盘,而是辽阔的土地无法得到开发的问题。此时远规夷州虽然可以拓张声势,但是珠崖绝险,民犹禽兽,得其民不足济事。夷州之民远未开化,欲由乱而治绝非一蹴而就的事。夷州孤悬海外,不会对东吴政权有任何威胁,这和山越叛乱的情况不同。平山越叛乱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所得远大于所失,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而将兵力投向夷州,所得难补所失,若再不自知,就有深陷泥潭,徒耗国力的危险。而国力的降低必将影响到吴魏主战场的实力,最终坐收渔翁之利者,曹魏而已。
公元227年,曹丕死后,陆逊向孙权上表,讨论魏国形势,认为魏明帝即位以后,“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时。认为魏吴形势到了更严峻的时候,比曹操时还要厉害。
针对陆逊的看法,孙权也向诸葛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孤以为不然。操之所行,其惟杀伐小为过差,及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至於御将,自古少有。丕之於操,万不及也。今睿之不如丕,犹丕不如操也。
在君臣二人的此番分歧中,陆逊再次准确把握了时局,表现出了政治家的高瞻远瞩的特质。而孙权仅以御将之能来衡量为君之曹睿,则显出作为政治家他的视野还不够开阔。
越研究陆逊越为陆逊识人断事之明而深深折服。然最令人称奇的却是陆逊那份冷静和理智。请注意上面两份上表的时间;公元227年,230年。在这期间正是白衣渡江之后,又取得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两场大捷,东吴的军事胜利达到顶峰的时候。在连番胜仗之后,陆逊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没有信心膨胀,而始终保持着冷静和理智,这种特质即便是在当代的政治家中也是难能可贵的。
现在再来说说诸葛亮,提到诸葛亮就不能不说隆中对。我对隆中对的看法:不愧为千古奇策。至今对隆中对的诸多责难,我认为多半站不住脚。当今被广泛引用的毛某人的理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其实,隆中对中虽有: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之言。但是作为一个前瞻性的战略规划,隆中对还远不到确定细则的时候。所谓二路出兵,不过是指出了荆`益两个出击点而已。而中国兵法中自古就有奇正一说,到时候究竟是两路并出,还是一奇一正,还是一攻一守,都只能是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决定。这怎么能够作为隆中对失误的证据呢。而拥有两个出击点就可以拥有多个复合选择,肯定比只有一个出击点要好的多。
当然,隆中对固然具有惊人的预见性和巧合性。但将其无限拔高也是不对的。有人认为没有隆中对也就没有三分天下,其实这是不对的。没有隆中对刘备也一样会夺荆入川!此乃时也`势也。刘备夺荆的关键是赤壁之战后的利益分配。入川的关键则是张松`法正等人的引狼入室。如果没有这些因缘巧合,则隆中对恐怕难免落得一场空论。而诸葛亮在刘备正当见底反弹之机介入,时局的发展又恰好符合了他的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因缘巧合若此,亘古少有。
诸葛亮五出祁山,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他的动机何在?有很多说法,大致有:权谋说,避祸说,以攻为守说,还有更恐怖的蜀汉必亡说,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后人的主观猜度,未免失于离奇。如果诸葛亮真是因为以上的几说才北伐的,那他就根本不配作为一个政治家了。尤其那个蜀汉必亡说:反正守也是死,攻也是死,不如攻出去过把瘾再死。如果一个最高领导人在制定战略规划时是基于认定国家必亡的观点的话,那这个国家还能有好吗?
我认为诸葛亮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治家,他一直是在很认真的进行决策。如果我们结合他首次北伐的时间来看,那诸葛亮五出祁山的动机之迷也许就可迎刃而解了。公园228年。曹丕已死,曹睿即位的第二年。也正是孙权陆逊对时局看法发生分歧的那段时间。看来诸葛亮也和孙权得出了相似的看法,认为今睿之不如丕,犹丕不如操也。并由此而认定北伐时机已到。但是诸葛亮和孙权一样都没能全面的认识曹睿其人,和天下大势.其实曹睿确乃一时明主也。文韬武略犹胜其父,即便御将之能不及曹操,但也不见得差,况且他还具有其父祖所不具有的一些品质。魏国在曹睿的主持下不仅没有衰落,反而欲显强大。曹睿在位期间吴蜀虽多次征伐,但除石亭之战外,余则了了。
诸葛亮对曹睿的错误判断,我们再结合他对马谡`姜维等人的错误重用上,也许可以看出诸葛亮在识人上可能确有不足,而识人上的不足,又直接导致了他制定战略规划时出现了巨大的偏差。
{:5_135:}{:5_135:}{:5_135:}顶 这么好的帖子竟然米人顶?? {:soso_e100:}写的不错,顶一下! 写的不错,顶一下! 有道理 顶一个 ,{:5_106:} 以攻代守才是唯一出路。。人家知道蜀汉必亡但是在诸葛亮再世时也一直是在力保蜀国么?何以认为诸葛亮知道蜀汉必亡蜀国就没好?没根据没道理啊? 看看{:5_114:} 000000 发表于 2012-5-9 15: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看
董卓派卫士上门向000000问钱,被拿走了 15 枚 金币.
我靠,15金{:5_141:}{:5_141:} 000000 发表于 2012-5-9 15: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看
董卓派卫士上门向000000问钱,被拿走了 15 枚 金币.
我靠,15金{:5_141:}{:5_14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