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期制作目标:吐蕃帝国
该来的迟早要来,感觉戒日王印度和大和倭国无论做得多精致也欣赏者甚寡,所以继戒日王之后我决定把制作对象提前放到七世纪东方大陆焦点之一与唐朝三百年争战的吐蕃帝国。也希望尽力加快模型制作进度。目前吐蕃兵种设定尚未成稿,希望能有历史帝提供吐蕃兵种资料,具体是关于军事制度、兵种名称和武器甲胄。吐蕃的历史之类的请勿贴,最好是能整理成稿的。有劳大家了。
注明:本贴回复“顶顶”“看看”“支持”一类无意义水贴会着实让我感到沮丧,我会加以必要的约束措施提出警告。 狼,天生就是一群骁勇善战的血性氏族群体,虽然都是信仰崇拜着善战的龙图腾,但在铁勒、吐蕃、突厥中每个外域国家都拥有自己的特殊兵种,下面简单为大家介绍下《名言天下》中外域国家的特殊兵种,固然是特殊的,自然是只有选择成为那个国家的玩家才能选择招募,如何将这些特长的兵种打造成一支狼虎之师,那就得靠大家的辛勤努力了。
铁勒——陌刃军:陌刃,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使用特殊长刃的武器,似刀非刀,似剑非剑,他们更倾向于是枪,一种刀刃极长,不管挑、刺、砍,扫都能发挥出强大攻击力的兵刃,听说,这种武器在大唐时代盛极一时,而陌刃军更是名震四方,传说是战神李靖打造出来的特殊军队,但至于怎么流传到铁勒,那就不得而知了,但他们的战斗力却是极为强悍,能轻易的给予敌人致命的伤害。
吐蕃——斧钺军:他们是手举盾牌,右手提斧的特殊吐蕃兵种,一身民族色彩极为浓重的吐蕃服饰显得极为神采奕奕,柔软的皮甲及手中的战斧盾牌总是冲在阵线的最前头,不管来袭的是敌人的骑兵还是万箭齐下的弓兵,他们依然不会后退,他们是不畏生死的至强番邦步兵,在外域阵营中声名户晓。
突厥——狻猊军:狻猊,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形似狮子,喜烟好坐。当传说中的神兽坐骑出现在游戏国家特色中,还成为你这个国家才能招募的兵种,想想那是一件多么有成就感的事情,要用这样的神兽坐骑打造一支所向披靡的军队,横扫乱世江山扬名立万,那估计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极快的突击速度在战斗中就是一把锋利破开敌人阵型的利刃!
我也转个原帖http://www.historykingdom.com/simple/?t115896.html
一是吐蕃具有一套严密的、行之有效的军事制度吐蕃之所以能够从雅隆河谷崛起并统一西藏高原进而展开强有力的对外扩张,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武装力量之一,这与其强大的军事存在是密不可分的。当然我们首先得承认,吐蕃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壮大和完善的。在吐蕃政权中,不但专门有人司职军事,具有一套比较灵活的军事组织机构,而且具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军事制度。这种军事制度也是与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条件相适应的。吐蕃实行军政一体化制度,军政首脑平时主政、战时统兵。其军事组织自上而下,十分严密:赞普是最高的军事统帅;赞普下设尚论,尚论直接对赞普负责;尚论下设兵马正副都元帅;在兵马正副都元帅的下面,分别在吐蕃本土和被征服地设立不同的军政机构。在吐蕃本土设5茹61东岱,地方长官亦是地方军事首领,负责当地的军政事务、军队训练、军队管理以及兵员的调配和补充。在被征服地设立的军事机构与吐蕃本土略有不同,但依然是以地域为单位划分军事区域,地方长官统领当地军事。比如在赤松德赞时期,吐蕃就在河陇地区设立东境五道节度使(通常由内相兼任)处理军政事务。吐蕃的军事制度是比较灵活的,即使在征服一个地方以后,吐蕃对于军队的管理也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尽可能根据当地情况尽量本土化,如在征兵制度方面,吐蕃早期的军队多与部落组织有关,其特色是全民皆兵,军事组织与行政组织相结合、军事行为与生产行为相结合。当后来吐蕃势力强大以后,吐蕃军队在被征服地的征兵制度又有所调整,也就是根据当地部落人数来确定征兵人数,在出土的吐蕃简牍中就有相关记载:“吐谷浑人户有多少?长住户若干?根据所记住户之数决定派来边隅斥候人数。”这就充分表明了吐蕃军事制度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不管是在吐蕃本土还是在军事征服地都建立有固定的军事指挥中心,以便于各种军事活动的开展,这对于吐蕃完成其军事规划、军事征服和军事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是在征战过程中给予将领充分的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战场的实际需要作出更加准确的部署和安排主将战略决策正确与否,是战争胜败的最后决定性因素之一,在外行军作战的将领需要有足够的自主权。古代兵书亦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授”。就是说作战将领在行兵打仗时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而作出正确的判断,言外之意就是给予将领更多的自主权。吐蕃对在外作战的将领是非常信任的,像噶尔家族的噶尔·东赞、钦陵、赞婆,以及其他将领如达札路恭、尚·野息、尚·东赞、尚·赞摩等作战将领在具体作战方面都有很大的自主权,其作战计划基本上都是依据战时具体情况制定。根据史书记载,吐蕃大伦噶尔·东赞于659年到达吐谷浑,直到666年才从吐谷浑还。一位权位极高的大伦,在外带兵作战长达6年之久,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信任是不可想象的。同样,吐蕃的其他作战将领也是如此,赞普只是偶尔到战场视察或带兵。在吐蕃历史上几次重大的战役如663年吐蕃攻吐谷浑、670年的唐蕃大非川之战、678年的唐蕃青海之战、696年的唐蕃素罗山之战、763年吐蕃军队攻破长安等,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些成功的战例进一步证明了吐蕃将领在外作战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当然,事物总是存在两面性,正是因为吐蕃将领在外拥有了极大的自主权,才使得吐蕃掌握军权之将领的权力过于集中,噶尔家族能够专政长达50余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三是行军作战以部落为主体早在松赞干布时期,吐蕃建立了“5茹”和“61东岱”的军事行政组织,这是一种军事和行政相结合的组织。这里的“61东岱”主要指吐蕃辖区内的千户部落,这些部落在攻城略池、驻守要塞、行军作战时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今天能见到的敦煌古汉、藏文写卷和新疆出土的藏文简牍和写卷中,就有一些有关吐蕃部落军事活动的记载。新疆米兰出土的藏文写卷和木简记载,吐蕃对唐朝的战争中,岛岱部落就以勇猛善战著称。实际上,除了吐蕃本土有许多部落以外,在吐蕃攻陷、统治的其他地区如河、陇地区以及鄯善、于阗等地都驻扎有来自吐蕃本土的部落。在吐蕃赞普赤祖德赞(即热巴巾)当政时,曾经“从吐蕃每个茹中共(集合成)18个千户所的兵力,并携带各部旗帜,击杀了唐朝之首领。”这里的18个千户也就是18个部落。所以,以部落为主体的行军作战是吐蕃军队之战斗序列的基本形式。吐蕃的地域空间分布非常广阔,军队兵力也很强大,内部部落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这样就能够发挥最大的战略作用。以部落为单位的兵力配置便于行军、野营、给养、作战、防御、撤退等军事行动。单个部落可以独立作战,也可以配合其他部落参加大的军事行动,机动能力极强。吐蕃以部落为军事单位的配置提高了吐蕃军队整体的战斗力,在吐蕃对外扩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吐蕃对外战争多以对外扩张和掠夺财物为主要目的战争是“迫使对方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是为了实现政治目的所使用的一种工具。也就是说战争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政治意图。然而政治意图是多变的,“政治意图同时还取决于战争已得的结果和可能的结果。”吐蕃由于地处高原,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常年寒冷、干燥、紫外线强、氧气稀少、大气压力高等,严酷的自然条件极大地制约了农牧业生产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唐咸亨三年(672年),吐蕃大臣仲琮在回答唐高宗提问时亦说:“吐蕃土风寒苦,物产贫薄,所部逻娑川,唯有杨柳,人以为资,更无草木。乌海之南,盛夏积雪,冬则羊裘数重,暑月犹衣裘褐。赞府春夏每随水草,秋冬始人城隍,但施庐帐,又无屋宇,文物器用,岂及中夏万分之一。”吐蕃的自然条件是十分恶劣的,贫瘠的土地不能承载和容纳大量的人口。为了生存和发展的政治意图,通过战争获取更多的土地和得到更多的财物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从吐蕃早期的部落兼并战争到后期的扩张战争,在长达200多年的战争中,无不表现出吐蕃对外战争的扩张性和掠夺性。尤其是吐蕃军队在西域的活动,使吐蕃军队的对外扩张和掠夺战争达到了顶峰。西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要道,有着非常大的贸易价值,控制了这条交通要道就意味着拥有了巨大的财富,贸易和战争因此联系起来,正如荷兰人简·彼得松·科恩所说:“贸易没有战争不可能维持,战争没有贸易无力进行。”通过战争,吐蕃一度控制了这条贸易通道上的重要城镇并利用得到的财富继续发动旨在领土扩张和财物掠夺的战争。纵观吐蕃的对外战争史,西域是其最主要的军事活动地。通过和唐朝、大食、大小勃律等国在西域的长期军事角逐,吐蕃不但扩大了其疆域,而且通过对掠夺财物的分配和占有,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吐蕃的内部矛盾。吐蕃的对外军事扩张也促成了西藏文明“东向发展趋势的形成”,为西藏文明的东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吐蕃军事发展受佛教影响较大随着佛教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逐渐增强,造成了军事发展的相对减弱。佛教在松赞干布时传人西藏,随后僧人的地位逐渐提高,到赤松德赞时期,僧人不但免除兵差和赋税,连生活也不用担心,生活所需全部由政府提供。有关吐蕃早期出家人的情况,《拔协》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大臣们说:‘若出家,生活没法解决!’赞普说:‘生活由我王上供给!’大臣们又说:‘如果不支兵差,不纳税,就会受到惩罚呀!’赞普说:‘对他们,我赐予豁免的特权,让他们做我的顶礼对象。’”在很短的时间里,吐蕃僧人的生活问题便得到了解决,而且形成了一个新的集团——僧伽集团并逐渐延伸到政治领域。在赤松德赞时期,吐蕃僧人已经渗透到最高权力机构。据《贤者喜宴》记载:“继之,又颁布了佛法方面的命令,并赐予益西旺波以大金字告身,故其地位则在大论之上。随后,复献佛法之会议室,而此会议室(之规格)高于小会议室,为此,则令佛法宗师益西旺波将大尚论之会议室建成小会议室。”也就是说,僧人的权力已经位列“大尚伦之上”。佛教的兴起及僧人的参政,对吐蕃军事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思想上,佛教是为了“彻底摆脱世俗的束缚,灭尽人生烦恼,达到涅磐”,在平时生活中有不争斗、不杀生等戒律。而军队作为国家机器,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武装组织,军队的日常生活就是训练和行军打仗。因此,佛教的戒律和军队的主旨是完全不同的。自从吐蕃僧人参与到政治生活以后,一些担任要职的僧’人就不愿荐去带兵打仗,这必然影响到吐蕃的对外扩张政策,从思想上对吐蕃军事的发展造成了障碍。其次,僧人集团的出现增加了社会的负担,影响了吐蕃对军队的投人和供应。根据规定,吐蕃僧人平时是不参加劳动的,吐蕃王室和各地方官府向寺庙和僧人提供生活资料。即使这种情况在后来发生了改变——给寺庙授予属民和土地,但总的看来,僧人仍然是不劳动的,社会的负担并没有因此减轻。由于大量的社会财富需要供给僧人集团以解决日常生活,军费的开支必然就会受到影响。在吐蕃后期,军队已经守不住通过战争占领的大片土地,军队的保障不力恐怕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第三,大批的青壮年出家为僧,影响了吐蕃本土对兵员的征集和补充。吐蕃的出家人最早是从赤松德赞时的“七觉士”开始的,经过赤松德赞、赤德松赞、赤祖德赞等赞普的大力崇佛,佛教在吐蕃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出家僧人逐渐从王室走向平民化。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加入到僧人的行列中,这就给吐蕃本土的兵员征集和补充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征集兵员的数量和质量都受到了较大影响。僧人按规定不能结婚生子,大量男性进入寺院,人口的出生率随之降低。随着寺院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绝对人口数量则不断减少,兵源也就日渐枯竭。因此,佛教的传入对吐蕃军事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六是在征战过程中充分利用各地,尤其是被征服地的资源,以期获得最大的战果并为下次征战做好准备对于被征服地的利用与管理,吐蕃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清查户口了解当地的人口状况。只有准确了解当地人口的数量以及各种类型人口的分布情况,才能有效地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除了一般的清查户口以外,对一些特殊类型的人也作了详细的登记,如717年就有“大论乞力徐于雅木西噶尔地方召集多思麻冬季会议议盟。统计清查‘岸本’所属户口之册。”“岸本”指负责财政开支的官员,在吐蕃官员里大致相当于四品官。从这里可以看出,之所以要清查“岸本”所属户口之册,主要还是考虑到财政的重要性。733年“大论穷桑于耒岗集会(议会盟)清查四苑绝嗣之户数。”连绝嗣的户口都要查,可能主要是为了税收和征兵。(二)征收赋税增加财政收入。吐蕃在被征服地的税收种类名目繁多,庞大的军费开支需要充足的财力作后盾。单靠吐蕃本土是不足以维持军队的所有开销的。吐蕃本土不但贫瘠,而且因为供给线太长、交通不便等原因,不能及时将作战物资供给作战部队,在外作战的军队基本上还是依赖当地提供后勤保障。吐蕃在被征服地的税收主要包括人贡赋税、地亩赋税、黄金赋税、土地赋税、草料赋税、关卡税等。如669年“赞普驻于悉立之都那,吐谷浑诸部前来致礼,征其入贡赋税。”入贡赋税是被征服地需要定期向吐蕃缴纳的一种税种。地亩赋税和土地赋税大致差不多,相当于土地税,这是最普遍、最平常的一种税种,只要是被吐蕃征服的土地就需要缴纳这种税。黄金赋税主要针对产黄金的地方,青藏高原许多地方都产黄金,对淘金者收取一定的赋税是合乎情理的。如708年就有“多思麻之会盟事,于若达之娘布召集之。对‘平民’征集黄金赋税颇多。”草料赋税也是一种相对普遍的税种。关卡税主要是在一些交通要道征收的一种税种,相当于今天的过路费。如692年“多思麻之冬会于甲木细噶尔举行,收‘苏毗部’(孙波)之关卡税。”除了在被征服地征税,吐蕃还在各地征大料集,以满足军队的需要。通过征收赋税和大料集,大大增强了吐蕃的财政收入和作战军队的后勤保障能力。事实上,吐蕃所实行的这种策略就是以战养战的策略。(三)征集兵丁。兵员是军队的核心组成部分,兵员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吐蕃的作战部队经常远离本土作战,作战意味着有伤亡,因此其兵员的供给和补充就显得十分重要。很明显,吐蕃军队兵员的供给和补充不可能完全靠吐蕃本土,原因有二:一是路途遥远,补给困难。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形复杂、缺氧,1000多年以前其交通非常落后。兵贵神速,一旦战事发生就需要有足够的兵力,在形势紧迫的情况下靠吐蕃本土提供兵员根本不可能。二是兵员数量巨大。吐蕃对外作战,一次动用上万人,甚至数十万人。如此强大的兵力无论从人口还是财力来讲,吐蕃本土都是无法承受的。因此,在被征服地征集兵员就成为吐蕃的一项基本政策。每到一地,吐蕃都会在当地征集兵员,以满足军队作战的需要。755年正月,唐朝名将哥舒翰上奏玄宗日:“苏毗一蕃,最近河北吐谷浑部落,数倍居人。盖是吐蕃举国强授,军粮兵马,半出其中……”可以想像,吐蕃当时在吐谷浑征集的兵马数量是很大的。吐蕃军队在异地作战时,经常使用从其他地方征集到的兵员。634年,吐蕃就曾利用羊同(象雄)兵击吐谷浑。“弄赞遂与羊同发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遁于青海之北,以避其锋。”670年,吐蕃伦钦陵动用40万大军大败唐军于大非川。在这支庞大的部队中,除了吐蕃本土的兵员外,还包括苏毗、吐谷浑的兵员,而且苏毗和吐谷浑的兵员占了很大比例。由此可以窥见,吐蕃军队在异地作战时,在被征服地征集兵员的数量之多、次数之频繁,非同一般。
吐蕃军事由弱及强,而后又由盛及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以上提到的特点之外,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吐蕃的骑兵。骑兵在吐蕃军队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骑兵为吐蕃军队开拓疆域立下了汗马功劳。吐蕃人体格健壮、善骑射,寓训练于日常生产和生活之中。因而吐蕃骑兵精良、马技高超,较之唐朝、南诏等的骑兵略胜一筹。吐蕃的马匹充足,在古代交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战马的作用在作战过程中就显得十分突出。唐中宗时期,由于马政衰弱,致使边防力量受到严重削弱。武则天执政后,由于连年用兵吐蕃、突厥等,骑兵不足,唐军经常处于被动局面。相比之下,吐蕃因为马匹供应充足,因此经常在战争中处于主动地位。二是吐蕃在用兵前后,经常辅以外交手段麻痹敌方。其惯用的手段主要有和亲、遣使通好、盟誓等,如在唐蕃大非川之战后,唐朝军队由于受到重创,吐蕃趁此机会一面用遣使通好的手段麻痹唐朝,一面加紧准备进攻唐朝西境。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九月,吐蕃伦钦陵在素罗山大败唐军之后立即遣使唐朝请求和亲,其主要目的便在于占领安西四镇和十姓突厥之地。
由是观之,吐蕃军事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方面,这些特点使吐蕃军队在战斗中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特点尤其是吐蕃社会全面佛教化导致了吐蕃军队最终走向衰落。圣历二年(699年)四月,吐蕃发生内乱,吐蕃赞普捕杀吐蕃执政大伦钦陵亲党2000多人,钦陵兵败自杀,其弟赞婆率部投唐,钦陵子弓仁亦率吐谷浑7000余帐归降,自此吐蕃军势渐衰。 再转个文库的http://wenku.baidu.com/view/5e4b006448d7c1c708a14534.html 因为要金币 所以只好截图了{:soso_e144:}
点着点着,就进来,额‘;;; 吐蕃离我们近,更有代入感,矛盾突出,打起来更有激情 担心会不会牵扯到民族问题被焚化部和谐啊 西藏派系可以参考下《天下》的设定和兵模。。。 乌有之乡 发表于 2012-3-21 17: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西藏派系可以参考下《天下》的设定和兵模。。。
我认为,还原自己国家的文化还须参考国外MOD组是一种耻辱。我们有信心做得比天下更好。 感謝大家,軍制已完成,就貼資料圖吧。 吐蕃可是唐朝的劲敌 把吐蕃做的耐打一点,要不然太容易搞定就没意思了 支持支持{:5_120:} 很喜欢唐朝的历史 只能精神上支持楼主了!加油 以中世紀的目前能做到的技術
想請問有沒有可能做出
1. 高山症的影響? 如他國進入青藏地帶後,部隊活動力下降,士氣易下降等
凸顯此一天險對中低海拔國家的困難度
-------------------------------------------------------------------------------------------------------------------
高山症症狀包括倦怠、全身無力,尤其是在費力登山時,更甚者開始出現頭痛、失眠、
持續的心跳加速、噁心和嘔吐。
最嚴重的症狀則包括意識混淆、急性精神分裂、出現幻覺、還有肺水腫造成的持續咳嗽,
最終則可能出現抽搐及昏迷。
---------------------------------------------------------------------------------------------------------------------
青藏高原(平均4500公尺)
拉薩市(3650公尺)
偏方~~西藏的藏藥「紅景天」也被認為可以緩和高山症,
紅景天是高原康一類成藥膠囊的主要成份 (將領攜帶寶物?)
2. 有打算做宗教系統嗎?
原中世紀有基督教,東正教,伊斯蘭教
7世紀中較有名的則是佛教,伊斯蘭教,祆教,基督教
候補--道教,印度教,苯教,神道教
但因東西方國情不同,宗教太雜的話似乎也偏離重點
東方不太搞西方那種非我族類的宗教戰爭的吧
東亞方面建議以學問僧為主(以道士似乎怪怪的)
印度則是比丘
中東一帶就有待高人指明了
一點淺見 1. 關於高山症的部份,一開始我們就討論過了.礙於引擎因素,無解。
紅景天,再考慮看看
2.宗教不會出現,我們還是以文化為主,所以說,基本上因為宗教繁雜,我們改用文化來處理。 {:5_113:}{:5_113:}{:5_113:} {:5_146:}{:5_146:} 夏侯敦左副将guoguo123屡战护帅有功,得赏 2 枚 金币.
吐蕃的特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