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历史】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
第一部分 1.序 言:粟裕大将生前秘书朱楹
朱楹
翻开青史,有时会看到一种怪现象,时空的颜色被一些人任意地涂抹,历史好像真的是一位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然而,史实终究像一座大山不可动摇!想推倒它的人必然自折手臂,到头来还是要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粟裕身为共和国第一大将,一生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即打天下的战争年代和建国后的和平年代。前一个年代,粟裕从一名普通的班长一步步走到野战军的统帅,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六次负伤,功高如日月。这一个时期,毛泽东对粟裕言听计从,粟裕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后一个年代,粟裕由毛泽东亲自点将,进入中央军委统帅部,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他以军事家的雄才大略,殚精竭虑,任劳任怨,对新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和军队现代化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提出了未来反侵略战争方略,有效履行了统率机关的职责。几年后,粟裕被撤销总参谋长的职务,调进军事科学院工作。其原因是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对粟裕进行了错误的批判。政治风云变幻,此后,粟裕的历史形象被人随意歪曲,粟裕的历史贡献被人随意抹杀。直到粟裕去世10年后,才由刘华清、张震两位军委副主席联名发表文章,给予平反昭雪,一桩长达36年的冤案,才得以了结。
一个历史真实的粟裕,从此进入了政治、军事、文学、影视舞台,粟裕研究方兴未艾,并且成为广大军史爱好者的自发行为,人民为粟裕重塑形象,把颠倒了的是非重新颠倒过来。
正是在这种正本清源的氛围里,张雄文同志写出了《无冕元帅——走近真实的粟裕》一书,为粟裕的研究增添了一株奇葩。我第一次看到张雄文同志的文章,是2006年8月他在《粟裕研究资讯》上发表的一篇《抗美援朝挂帅第一人选》,该文史实详尽,论据有力,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曾向人打听他的情况,知道他是湖南人。之后,他因在北京师范大学求学之便,常来我家访谈,并送来他写的这部书稿给我看。交谈中,我才知道他从未在部队工作过。然而,他在书稿中反映出对军史战史的博学,对粟裕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论点的入理剖析,令人叹服。尤其是该书在大量真实史料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的笔法,衬托、展现、刻画人物,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读来令人不忍释卷。这部书是我多年来看到的关于粟裕历史与理论的一部佳作,一部符合历史真实的好书,同时又是作者以勇敢精神凝成的思想结晶。
粟裕是一位在军事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和对中国革命做出独特贡献的重要人物。目前,真实的粟裕尚没有被人们完全认识,继续清除迷雾,科学公正地评价粟裕的高尚品德和历史贡献,进一步认识粟裕军事理论的科学价值,是时代赋予今人的责任。这部书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对粟裕的在天之灵是一份虔诚、庄重的告慰。我为这本书的出版表示祝贺,故为序。
2007年10月于北京
注:序作者系粟裕大将生前秘书,《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之一《粟裕传》编写组组长。
第一部分 2.前言:军史的发现与被淡化的名将(1)
20世纪80年代初,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的力作《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文版传入内地,人们立刻在诸多耳熟能详的文学家之外,惊奇地发现了三大巨匠:钱钟书、张爱玲和沈从文。从此,"钱学"、"张学"、"沈学"风靡文艺界,文化人说《围城》,谈张爱玲,聊《边城》,几乎离开了此三人就谈不成中国现代文学史。人们渐渐明白:曾经囿于某种既定基调筛选而编写的现代文学史是粗糙、片面的。从而破除了原来若干文学巨头的神话。
无独有偶,军史上也有这一现象。20世纪80年代之前,华东野战军负责全军战役指挥的副司令员、领导和指挥全军的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在战役指挥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的军事核心人物粟裕,长期受到压制和埋没。其赫赫战功遭到贬低、转移、淡化乃至磨灭,几近从军史上消失。一些军史出版物将解放战争明明是粟裕提出的重要建议及其重大行动,笼统改写为"华东野战军"、"华野首长"。中央军委与毛泽东曾明示华东野战军"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指令粟裕承担一个方面军的军事指挥重任,在一些出版物中,与华东野战军领导人有关的履历介绍及军队序列中却根本不加说明。粟裕曾在解放战争三分之一的关键时间段里代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与政委兼前委书记,独立统率一个方面军,有些正式出版物也根本不提及。1958年,因原华东军区主要负责人在苏中有的县提及"粟裕"及"七战七捷"的信件上批示:"这并不好,也无必要",曾被毛泽东通令全军仿效的粟裕的杰作——"七战七捷",在粟裕战斗过多年的苏中大地也无人敢提了。于是,当后来人探询解放军方面军劲旅——华东野战军指挥如此精彩、经典战役的人是谁时,出版物中的答案仅仅是"华野首长"。更多的时候没有说,让人去猜。凭一般人的习惯思维,想当然是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济南战役是谁筹划、指挥的?一些出版物中,包括党史、战史资料和某些将军的传记、回忆录,甚至在济南战役的发生地济南城的某些主要纪念物上,战役的主要指挥者赫然首列许世友或陈毅的名字。在《虎啸泉城——济南战役卷》一书中,有作者丛正里与台湾某女记者的一段对话。女记者说:"我至今仍不太清楚,济南战役的指挥者究竟是谁?"丛正里回答是"粟裕"。接着,丛正里说:"陈毅说,'他(粟裕)长期在实际战争中锻炼,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他。'请你注意陈老总后面这句话。"女记者说,"你说的这些,不但国民党人有些不知道,即使是你们的战史资料也不曾详细介绍。"济南战役如此,其他战役亦然。淮海战役是怎样形成的,又是如何部署、指挥的?大多按既定结论去图解客观史实,一些说法显然还不能自圆其说。一般人都知道抗美援朝司令员是彭德怀,也能说出原来准备让林彪挂帅,林彪之前呢?不得而知。
一代名将的战绩与贡献需要后人去考证、发现,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毋庸讳言,这既是粟裕个人的悲剧,也是党和人民的悲剧。"
粟裕是人民军队革命战争时期为数不多的始终不曾离开过战场的高级将领,频繁转战于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河南、上海诸省市,砥柱华东、中原战场,善于组织指挥大兵团作战,导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国外某些研究中共武装斗争历史的学者们喟然长叹,惊呼两个不理解:一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其他地方坚持下来可以理解,唯独浙南不能理解,因为那里是蒋介石的老窝,他集结了重兵,交通又方便,游击队为何能立足?二是抗日战争中,中共武装在若干地区建立了根据地可以理解,唯独苏中不能理解,因为那里面对侵华日军大本营——南京、上海,平原水网,交通便捷,新四军为何能生存?而这两地的武装斗争正是粟裕领导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唯有"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⑥的淮海战役引起了国外军事专家们的惊奇与浓厚的研究兴趣。解放战争中,粟裕作为华东战场的军事统帅,率部南征北战,建树了解放军战史上的众多"第一"。他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名将、中华战神。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战争基本停止后,曾指挥全华东野战军四个兵团、八十余万人马的方面军军事统帅粟裕,在接踵而来的反教条主义运动中,因"莫须有"的罪状,成为中共政治生活不正常时期,第一批被错误批判的军队高级别领导人之一,很快被闲置一边数十年,成为被浪费的人才。多数天下人从此不知世间有粟裕的存在矣!
一般人评价一个人,如果他成功就赞美,失败就贬低;吹捧身居高位的人而压制地位低下的人,这是有悖春秋褒贬本义的。1976年10月,华国锋担任中共中央主席、军委主席以后,有人提出,要以军事科学院的名义,写一篇从历史上论述华国锋为解放军统帅当之无愧的文章。时任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的粟裕不同意,说:"我们搞了这样的文章,怎样向老同志交代?"这篇文章因此才未公开发表。1996年,原第四野战军参谋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萧克在为《长征大事典》写的序言中说:记得70年代初,我有幸去井冈山,正遇上两个县的同志在争论一个问题,即毛泽东在何时、何地任命林彪当团长。甲说在甲县,乙说在乙县。双方争论不休,虽然没有说明争论的目的,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大概不外是争点"光"吧。同是这个林彪,在摔死前,有些人说他是南昌起义的正确代表,说他是湘南起义部队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的代表。
第一部分 3.前言:军史的发现与被淡化的名将(2)
而摔死后,则连他在南昌起义时的连长职务也"贬值"了,改成见习排长了。"历史就是历史,不能人为地歪曲事实。真理只有一个,是不能以某种'政治上的需要'来改变的。有些同志喜欢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甚至制造材料,歪曲事实。"这也是许多原华东野战军将士观看影片《淮海战役》后感到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的原因之一。粟裕晚年谈到华东战史时说:"六十年代编写华东战史,因1958年对我进行'批判',有的人便因人及事,对我所指挥的战役横加指责,做了许多不符合事实的评论和记载,而我这个当年华东战场的战役指挥者,却一直没有机会见到这些材料,更没有机会谈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不仅是个人问题,它关系到正确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正确总结华东解放战争的历史。"北京大学教授茅海建与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刘统也指出:"自50年代后期起,解放军的一些高级将领在政治上受到错误对待,他们的历史功绩逐渐成为研究的禁区。60年代的'左'倾思想,更使革命军事史上的杰出人物毛泽东被置于不恰当的位置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的研究人员遇到了困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强调实事求是,党史、军史研究在摆脱个人迷信和教条主义束缚上有很大进步,对不少问题进行了拨乱反正,恢复或接近了历史本来面目。1984年2月粟裕去世,尤其是10年后的1994年12月,刘华清、张震代表军委发表《追忆粟裕同志》一文,给粟裕1958年的所谓"罪状"平反,并称赞"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光辉战绩,在战役指挥上,粟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以后,他的部分历史才渐渐地接近真实,但对他在军史上的评价依然偏低,一些结论仍然经不起历史的检验。1996年出版的某出版物仍然称:"华野在陈毅领导下,在外线开展了沙土集战役,陇海、平汉路破袭战役,洛阳战役,开封、睢杞战役。"而事实是,平汉路破袭战役时,陈毅已经离开华东野战军指挥机关,"先到华东野战军后方基地朝城检查工作,再到晋冀鲁豫中央局商谈后勤供应问题,后来又奉命到西柏坡中央工作委员会和陕北中共中央汇报工作,直到1948年4月返回濮阳华东野战军驻地。在这段时间内,粟裕独立地担负起华东野战军西兵团和豫皖苏解放区的领导指挥重任";开封、睢杞战役时,陈毅已经调任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由粟裕代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战役之前,毛泽东致电陈毅、粟裕等人,明确指出:"陈毅不参加此次作战","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之作战,并指挥许(世友)、谭(震林)在津浦线上之配合作战"。显然,撰书者学术上的严肃性与严谨性是值得怀疑的。更为甚者,该书将粟裕与山东野战军主要领导人之间长时间争论之后,在毛泽东明确支持下,才创造的七战七捷之功也予以转移。书中称:"1946年内战爆发不久,陈毅接受下属建议,苏中部队不急于出击淮南,而是在苏中打几个胜仗再出击的建议。这就使苏中的3万部队能利用苏中解放区的有利条件,取得七战七捷歼敌5万人的大胜利。"
人们的思维定势是不易改变的。中共中央党校机关报《学习时报》归纳出党史研究的九种现象,其一是以论阉史。史料是"足",结论是"履"。如今还有一部分人削足适履,宁可阉割史实,也要紧抱陈旧乃至错误的结论不放。显然,军史研究也如此。对待粟裕,便是从他的大将军衔逆推他的军事才华,从他非野战军正式司令员的官衔逆推他的贡献。即便如此,粟裕的发现也使人感觉有重写军史的必要。
胡锦涛指出:"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而对待创造这些历史的人物,后人应当实事求是书写他们的历史。不尊重历史事实既是对自己民族文明的不尊重,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不尊重。一个健康的民族,总要有勇气面对历史,一个人也是这样。已经做下的事情,无论是对是错,无论本人还是他的后人,都应该敢于直面,因为历史无论是谁都无法封锁更无法篡改的。在处理历史事实上,各种小动作均属徒劳,大可不必费此无补之精神。"历史的事实是最大的权威",假的总是假的,无论如何涂抹,终不能就此变成真的,正如李商隐所言:"武皇内传分明在,莫谓人间总不知。"
陈丕显说:"历史是无情的,她会很快忘却一些人;更会严肃地批评一些人。同时,历史又是多情的,也会永远地记住一些人,我们的粟裕同志,是人民用金子铸入史册的人,是人民永远记住的人。"恢复粟裕真实的历史地位和功绩,实事求是、完整地展示粟裕的军事指挥艺术并加以学习、借鉴,是拂去功利、权势、虚名后的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每一个有良知的后人应有的态度。
因此,将在人民解放军和世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粟裕军事思想和战役指挥艺术予以挖掘整理、发扬光大,是中华文明史尤其是军史的一件极有意义的大事。如果我不吝鄙陋与拙劣撰写的这本书,能给更多普通人士以全面、真实走近并了解粟裕大将军的机会,则善莫大焉!
第二部分 1.当选三野首席代表出席1949政治协…
一、当选第三野战军代表团首席代表。第四个为人民英雄纪念碑铲土奠基的人。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解放军派出了6个代表团出席会议,共有正式代表60人、候补代表11人,分别代表解放军总部(包括直属兵团及海、空军)、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华南人民解放军6个大单位。其中解放军总部代表团正式代表12人、候补代表2人;四大野战军代表团均为正式代表10人、候补代表2人;华南人民解放军代表团正式代表8人、候补代表1人。华东战区统帅粟裕当选为第三野战军首席代表,率领三野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解放军总部和四大野战军代表团的首席代表顺序如下:朱德、贺龙、刘伯承、粟裕、罗荣桓。其中:朱德是全军总司令,解放军总部代表团首席代表;贺龙是西北军区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一野代表团首席代表;刘伯承是第二野战军司令员,二野代表团首席代表;粟裕是第三野战军主持实际工作的副司令员,三野代表团首席代表;罗荣桓是第四野战军政委、四野代表团首席代表。粟裕是后来唯一仅被授予大将军衔的大野战军首席代表。
9月25日,粟裕代表第三野战军在大会上庄重地发言:"我代表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全体指挥员、战斗员、工作人员向大会坚决地表示:……当秉承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中央人民政府和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将革命进行到底,为建设独立、民主、和平、统一的新中国而奋斗。"①
9月30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出政协全国委员,并按各单位次序,在《人民日报》公布了名单。其中当选的军队委员共12人,分别是:解放军总部:朱德(解放军总司令)、徐向前(解放军总参谋长);第一野战军:彭德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赵寿山(一野起义将领);第二野战军:邓小平(野战军政委)、高树勋(二野起义将领);第三野战军:粟裕(野战军主持实际工作的副司令员)、何基沣(三野起义将领);第四野战军:林彪(野战军司令员)、陈明仁(四野起义将领);此外,还有华南人民解放军的陈漫远、吴奇伟。
9月30号下午6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全体代表出席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仪式。政务院总理周恩来致词:"我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号召人民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特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建立一个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现在,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我们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外,举行这个纪念碑的奠基典礼。"②之后,全体代表向人民英雄脱帽静默致哀。最后,毛泽东等领导人和包括粟裕在内的各大单位首席代表一一铲土,为纪念碑奠基。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粟裕是第四个铲土的代表,在其前面的人分别是毛泽东、朱德、贺龙。
粟裕作为首席代表,代表解放战争战绩最大的第三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出席全国政协一届会议,并当选代表三野的全国政协军队委员,是当之无愧的,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了他在第三野战军军事上的核心作用。
原华东野战军9兵团政委、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郭化若认为,粟裕最能代表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因为他是在华东地区这个特殊战场成长起来的一代名将;如果粟裕当年跟着主力红军长征了,他的聪明才智自然同样能够得到发挥,但那就不是现在的粟裕,更不是代表整个华东部队的粟裕了。他说:"我所说的粟裕,不仅仅指他个人,而是指我们整个华东部队。粟裕最能代表我们整个华东部队。第一,是他从未离开过华东战场;第二,华东部队的所有变革与重大胜利都与他密切相关。"③
郭化若这一有着两点充分理由的新颖观点,显然与一般的说法有所不同,为此,他又根据客观的历史事实,进一步解说了华东野战军两位主要领导人陈毅与粟裕的关系。他说:"同时,我要说说陈毅与粟裕。由于工作需要,陈、粟之间有分有合,而且分多合少。就四年解放战争而言,陈、粟始终在一起只有11个月半,大部分时间不在一起,特别是非常关键的一段时期,陈总在中原野战军,即二野工作。当然,陈总在政治工作上辅助邓小平同志,在军事工作上辅助刘司令员,都有突出成就,特别是在解决、促进高层团结方面,功不可没!"④
作为华东野战军的历史见证者和深为毛泽东倚重的军事高参,郭化若的结论是十分严肃、客观、公允的。显然,作为历史学家考证、转述历史,也应当这样通过事物的表象看出它的本质,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从而得出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正如萧克所说的:"历史的事实是最大的权威。"不能仅仅依据某些表面的官衔、名义或者为尊者讳而人为掩盖历史的本来面目。从华东野战军(三野)的整个军事指挥轨迹来看,粟裕显然是军事核心和统帅,是人民解放军负责一个方面军的(野战军)军事指挥,后来仅授大将军衔的唯一将领。
第二部分 2.陈毅说:"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
二、华东野战军战役指挥员。陈毅说:"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他。"
1946年10月15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为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并而成的华东野战军制定指挥体系:"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⑤这一决定的实质是,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赋予了粟裕华东野战军全军的军事指挥重任。
1947年12月30日至1948年1月1日,陈毅在晋绥对敌工作会议上坦然指出:"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他(粟裕)。"⑥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令,他还在华东野战军正式组建之时对粟裕说:军事上主要由你考虑,按照毛主席、党中央赋予的作战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消灭敌人。至于先打谁,后打谁;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打?请你大胆负责地考虑和指挥。⑦值得指出的是:粟裕作为负责战役指挥的副司令员,"按照毛主席、党中央赋予的作战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消灭敌人",显然是直接对中央军委负责。
早在1946年,文学青年与政工干部出身的陈毅接待来访的美军雷克上校,回忆过去时坦率地说:"我的兴趣不在军事,我愿做记者,我喜欢写小说。"⑧后来,陈毅之子陈昊苏于2001年8月26日在人民网谈到他父亲时回忆说:"我父亲曾经说过,在华东野战军的军事斗争中,他主要是依靠粟裕同志进行战争的指挥工作,而他自己可能更多的是起了一个政治委员的作用"。显然,陈毅在建国后主要从事外交工作而非军事工作,与他的经历和特长是不无关系的。
1947年2月,莱芜战役取得空前大捷。粟裕在战后华东野战军高级干部会议上,从军事角度上作了《莱芜战役初步总结》的报告,着重从谋略思想和指挥艺术上总结了莱芜战役的经验教训,成为他军事理论的代表作之一。他说,这次战役的重要收获之一,是进一步取得了大兵团打运动战的经验。关于以后作战和建军,粟裕强调指出,必须适应战争发展的需要,加速技术兵种的建设,培养掌握新式武器装备的技术干部,加强司令机关和参谋工作。他说:"根据战争发展趋势,当敌人被歼灭到一定程度失却进攻能力时,可能改取守势,我将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由运动战进至阵地攻击。这就需要我们开展爆破运动,学习土工作业,加强炮兵、工兵的建设。"同时要"选择培养和大批提拔有发展前途的新老干部,学习各种武器的不同性能和结合使用的方法,研究对敌人新武器(如坦克、火焰喷射器等)的对策,以期在现有水平上提高一步;如仍停留在现阶段上,将不能担负起今后更重大的任务。"⑨
随后,陈毅主要从政治角度作了《关于增强纪律性,反对不良倾向,加强政治工作等问题》的报告。其中说道:"这次战斗布置与指挥及宿北、枣庄之战,粟司令负主要责任,做的工作最多,最负责任。我们同意他的意见,他对于战役胜利贡献最大。"同时陈毅向原山东八路军系统的将领介绍:"(粟裕)在江南江北是负总责,反磨擦、黄桥、天目山战斗也是负总责。在自卫战争中,粟司令领导的战略区(指华中军区),表现最好,他经得起考验,作风老实,埋头苦干,成就很大。"在这里,陈毅实事求是地指出,从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江北指挥部、黄桥战役、天目山战役,到华东野战军时期的宿北、鲁南、莱芜战役,粟裕均在军事上"负总责"或"负主要责任"。从而清楚地表明,粟裕是华东战场的主要军事指挥员。
1947年3月9日,陈毅就莱芜战役对记者发表谈话,进一步肯定粟裕的战役指挥,认为,"我华东野战军在最近宿北、鲁南、鲁中三次战役中刚刚创造了一个空前大胜利,就被下一个更大胜利打破了纪录。空前之后又来一个空前,接着还有另一个空前。……这证明了我军副司令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第二部分 3.陈毅说:"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
1947年5月,粟裕创造的战争奇迹孟良崮战役,是其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在此战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原华东野战军6纵司令员王必成回忆说:"这次战役,从调动兵力创造战机,到战役实施的全过程,无一不是按照粟裕同志提出的方案实施的。"
据《华东野战军孟良崮战役阵中日记》(1947年5月14日至20日)摘录记载:
五月十四日△(上午情况:七十四师固守。四纵得悉当面敌人后撤模样。)粟令全面出击,十二师由坦埠向南攻马山,十一师攻佛山杨家寨,十师由旧寨沿沙河南攻重沟,东攻岸堤。
△粟令:九纵攻至赵家城子,与一、八纵联系向北打。八纵西占万泉山后,主力北攻。一纵一部占领孟良崮,主力由孟良崮西南向北打。二纵、七纵全责对付桂顽。令六纵下午二时由观上急进界牌垛庄。
△(十五时,九纵二十六师至赵家城子,敌二个团。)粟令派部监视之,主力即速西占孟良崮。八纵占了盘龙山,一部向西,一部包围大平、小平之敌。
△(十八时,八纵二十三师一个团攻万泉山,二个团插向垛庄了。)粟令其打下万泉山后,北攻孟良崮。
△(二十二时,七师苗家区一带敌已南撤河阳,河西敌亦南缩,有集结西援模样,河阳仅留少数敌人。)粟令七师积极动作,吸住敌人,不让西援。
△(二十二时)粟令三纵:十一师南援可能极大,务截断常路及新郯间交通,阻敌南援。
△(二十三时)粟令九纵:一纵已占复浮山、天马山及孟良崮西山地,四纵部队已过汶河南下,八纵部队已抵万泉山,敌已为我包围,退路基本上已截断。九纵应即由现地由东向西攻击,配合一纵由西向东,由西南向东北,四纵由北向南,务于今晚缩小包围圈,明日拂晓前三时发动总攻,以期尽可能于明日上午解决战斗,并要九纵设法与八纵取得联络。
五月十五日△(十二时,八纵王司令报告:主力在万泉山东休息。)粟即令其向芦山攻击。粟令一纵、六纵积极向东北攻击。
△(十二时三十分)粟令八纵向横山芦山,向北打,一纵由大山场以东及北打,现敌大部集中五四○高地,六纵由垛庄向官山、宫山庄、紫家沟攻击,粟并令其继续向东北打。
五月十六日△(十二时)粟令一纵所有机动部队及陶、王纵歼击二十五师,复浮山可放。
△(十三时三十分)粟令八纵解决芦山,九纵孟良崮已占,四纵解决六○○高地,合力打芦山。
△(十五时)粟令陶纵留一部打扫战场,余西去并六纵西去配合一纵,由叶指挥消灭六十五、二十五师,改为包围。
△(十五时十五分)粟令王建安指挥二纵及八纵向南出击八十三师,改成包围。九纵一个师打扫(战场),二个师岸堤休息,为总预备队,七纵仍牵制桂顽。
△(十七时)粟令九纵、四纵打扫战场,肃清残敌,一、六纵仍打二十五师。
△(十八时)粟:停止攻击二十五师、八十三师,续肃七十四师,明午前完成。大碾、孟良崮、芦山以东、善堂庄以北属九纵,线以南属八纵,线以西属四纵。
△(二十四时)粟令:(1)一、四、六纵暂停对二十五师之攻击,二、八纵暂停对八十三师之攻击。均在原地休息,稍向后靠,派出小部队肃清残敌,加强警戒及侦察。(2)一纵以三师即刻向曹庄集结,控制尧山、黄斗顶山。(3)滨海地武向临郯、郯新间攻击,鲁南向临淄及临沂近郊攻击。鲁中配合主力打扫战场。
第二部分 4.陈毅说:"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
这些原始记录均只有"粟令",而无通常情况下应该常见的"陈令",清楚地展现了粟裕在孟良崮战役中实施战役指挥的全过程。因此,绝非如有人简单地论断:粟裕最多不过是提出方案,有似参谋长一类,实施指挥另有他人。事实表明,从筹划到战役指挥,粟裕是孟良崮战役军事奇迹的主要创造者。
因为筹划及指挥战役必须消耗巨大的脑力、体力,从莱芜战役到孟良崮战役,粟裕的身体日渐消瘦。由高血压引起的头痛症时常发作,不得不戴着铝制的健脑器工作。他在与国民党军进行智力、毅力搏斗的同时,还要同疾病进行顽强的斗争。在孟良崮战役中,粟裕连续几昼夜不休息,血压高达220汞柱。战争是残酷的,三军统帅所付出的精力与体力非局外人所能想象,绝不似文人想当然的"谈笑间","樯橹"即能"灰飞烟灭"。所以,粟裕曾经少有地对人发脾气说:"仗打不赢,下两手臭棋有什么用。"
在华东野战军这个特殊的指挥体制中,司令员不负责战役指挥,却有人事权等权力,副司令员本是副手,起协助作用,却拥有独立的战役指挥权。因而,指挥部成员之间协奏的音符也不总是十分和谐的。1947年7月,在粟裕的战役指挥下连战皆捷的华东野战军,为配合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奉中共中央严令,进行了"七月分兵"。此时,粟裕认为"内线歼敌的条件还是存在的",而大量地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正是对友军最好的战略支援。《传檄到中原》记载:"在山东时,他俩(陈毅、粟裕)为了分兵的问题,曾昼夜争论。粟裕对分兵很有意见,对远距离外线出击的做法不理解。"但粟裕当时毕竟仅为副司令员,当指挥部其他成员坚持按中央要求仓促分兵的时候,粟裕只好执行,从而导致南麻、临朐等战役相继失利,打了几个消耗战。这是粟裕军事指挥生涯中极少的败绩之一。作为主要军事指挥员,他的心情自然十分沉重。
1947年8月初,粟裕起草了南麻、临朐战役初步总结,从战略指导和战术指导两方面分析了这两仗未能打好的原因,以及由此得出的经验教训,并准备上报中央军委。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政委谭震林却均不同意电报稿上"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对敌人维持其重点进攻之判断错误"的意见,认为失利的原因是粟裕"军事部署上的错误与战术上的不讲究"。
外表文弱,内心刚烈的粟裕当即另行起草一份短电,向中央军委引咎自责,请求处分。电报如下:
军委并华东局:
自五月下旬以来,时愈两月无战绩可言,而南麻临朐等役均未打好,且遭巨大之消耗,影响战局甚大。言念及此,五内如焚。此外,除战略指导及其他原因我应负责外,而战役组织上当有不少缺点及错误,我应负全责,为此请求给予应得之处分。至(于)整个作战之检讨,俟取得一致意见后再作详报。
粟
八月四日午时
就在这一天,华东野战军副政委谭震林给粟裕写了一封长信,予以批评。信中从苏中战役讲起,列举第二次涟水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蒙泰战役和孟良崮战役,认为深为毛泽东赏识、屡创全国战争佳绩的粟裕"在军事上常常粗心大意,缺乏远见","常常只看到一二步"。谭震林将信先给陈毅看,并请陈毅转交粟裕。陈毅看后,同意谭的观点,认为"对粟有帮助",当天即将谭震林的信转交粟裕,并邀粟裕彻夜长谈。
粟裕看完谭震林的信,觉得许多观点不好苟同。于是写了一封复信,寄给当时已远赴胶东地区的谭震林。信中说:
"你们都不同意我那电稿上的意见,而认为'是军事部署上的错误与战术上的不讲究'。我承认军事部署上确有错误,战术上确很低劣,这些我应负其全责。但我仍认为'过分乐观'是南麻临朐战役未能取胜的主要原因,至少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过分乐观而发生轻敌,由于轻敌而企图'啃硬核桃',企图'一锅煮',企图歼灭十一师后乘胜歼二十五、六十四等师,而与叶陶各纵会师蒙阴。因此部署上就以攻坚为主,而不以打援为主。这种乐观,我也是其中的一个,但我觉得你比我和陈军长(陈毅)更乐观,而有过分乐观的表现。"
第二部分 5.陈毅说:"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
"……此外在你的来信中所提起的另外一些批评,有些是与事实不符的,而其中有一些并不是我处理的,而是你自己处理的,这大概是你已经忘了。因此对这些问题,我不得不加以说明。"
"……总之,自卫战争以来,一切军事部署上、战术指导上的缺点、弱点和错误,我应负其全责。"
这段公案的是非曲直,历史与事实自有公断,后人不好妄加评说。但它清楚地表明了一点:受批评的粟裕显然是华东野战军的实际主要军事指挥员。
令人意外的是,收到粟裕自请处分电报的毛泽东,很快于8月6日复电粟裕,说:"粟裕同志支午电悉。几仗未打好并不要紧,整个形势仍是好的。请安心工作,鼓励士气,以利再战。"在这之前,毛泽东于8月4、5两日还连发5电,要粟裕速去鲁西南指挥作战,配合刘邓跃进大别山的行动,其中4日午时电说:"山东主力(指陈、唐、叶、陶等5个纵队)现在西边,请考虑粟裕同志带炮兵主力速去鲁西南统一指挥该五个纵队"。同时指令"陈(毅)率6、9纵俟水退后,迅速转至东边与2、7纵会合,从反面钳制鲁中、鲁南之敌。但你们的供应重心应转至鲁西南。"将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交粟裕独立指挥,并特意指出华东野战军的供应重心放在粟裕即将抵达的鲁西南,表明中央军委对粟裕指挥环境的理解,并依然给予充分的信任。
毛泽东发来电报慰勉的同一天,华东战略区的中央代表机构华东局也复电粟裕并报中央军委,热情称赞粟裕:"二十年革命战争中,你对党对人民贡献极大。近两个月来的战斗,虽未能如五月以前那样取得伟大胜利,却已给敌强大杀伤。近月来伤亡均较大,主观上虽可能有些缺点,但也有客观原因。只要善于研究经验,定能取得更大胜利。自七十四师歼灭后,你头晕病久未痊愈,我们甚为怀念,望珍重。"
毛泽东和华东局对粟裕均慰勉有加之后,陈毅很快于同一天午时致电中央军委并华东局,称赞粟裕:"我认为我党二十多年来创造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并肩前进,这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又说:"我们对战役指导部署历来由粟负责。过去常胜者以此。最近几仗,事前我亦无预见,事中亦无匡救,事后应共同负责,故力取教训以便再战。"陈毅的这份电报,明确指出战役指导部署历来由粟裕负责,并肯定了这是华东野战军过去常胜的原因。显然,这再次给历史提供了粟裕是华东野战军实际主要军事指挥员的有力证明。
1947年8月,在粟裕的建议下,陈毅也同他一起出击外线,共同指挥华东野战军5个主力纵队。但是,他很快离开了华东野战军总部,直到1948年4月才返回。在近五个月的时间里,粟裕独立负责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党政军的全面工作,并一度指挥陈(赓)谢(富治)大军以及晋冀鲁豫野战军其他几个纵队作战。1947年12月20日,毛泽东致电粟裕,授予他指挥陈赓部队的职权:"提议由粟亲率(一、三、四、六4个纵队)南下与陈、谢会合,并归粟统一指挥,沿平汉向南直迫武汉"。1948年1月9日和10日,毛泽东分别再次明确电示粟裕,给予充分的指挥权限:"粟裕及陈谢两军统一由粟指挥,由现地向豫鄂陕边行动"。"陈谢及(晋冀鲁豫野战军)十纵、十二纵受你们指挥,你们应当放胆指挥。"
这一段时间里,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主力以及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赓(1955年授衔大将)、谢富治、杨勇、苏振华(三人均于1955年授衔上将)等人的部队,取得了共歼敌4.5万余人(其中华东野战军参战部队歼敌3.2万人),破路400余公里(其中华东野战军参战部队破路200公里),解放许昌等城镇50余座的大胜利。应当特别一提的是,陈赓部队后于1949年暂归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指挥,陈赓曾经因军事部署与林彪产生三次重大的分歧。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陈赓的正确意见最终得到了实现。而此次平汉路战役,他对粟裕的指挥是全面支持的。两人从这里开始,建立了长久深厚的战斗友谊。
第二部分 6.华东野战军(三野)代司令员兼代政…
三、华东野战军(三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人民解放军将帅中第四个集大方面军党政军最高职务于一身的将领。
1948年5月,粟裕被中央军委任命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前委书记,更加实际担负起野战军党、政、军的全面领导责任,是人民解放军将帅中除彭德怀、林彪、陈毅之外,第四个集方面军党政军最高职务于一身的将领。这期间,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创造了使人民解放军爬过解放战争山坳的豫东战役、三大战役序幕的济南战役以及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10月23日,部署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任务的《淮海战役预备命令》,是粟裕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的名义颁发的。11月6日,粟裕"机断专行",指挥华东野战军全军提前两天正式发起了淮海战役。此时,淮海战役总前委尚未成立,中原野战军政委邓小平、第一副司令员陈毅收到粟裕建议两个野战军统一指挥的电报后,致电中央军委,表示:"唯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
1949年2月1日,华东局组织的华东慰问团在徐州召开慰问大会,慰问刚刚取得了淮海战役胜利的华东野战军全体将士。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代表野战军全体将士接受了慰问团授予的锦旗,并发表了讲话。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粟裕仍任野战军代理司令员兼政委、前委书记。同时,粟裕成功地主持了第三野战军的整编,并以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名义颁布第三野战军改编命令。命令如下:
《公布第三野战军兵团、军、师、团编制序列番号命令》
(1949年2月9日)
奉中央军委命令:为适应今后新的战争形势需要与全国统一建军要求,决定全国野战军统一序列番号,原西北野战军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改为第二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改为第三野战军,东北野战军改为第四野战军,并于各野战军下分编成数个兵团,下属各纵一律改为军,旅一律改为师的番号,并依野战军序列番号全国统一兵团军师团的番号。兹将本野战军兵团、军、师、团编制序列番号公布如左(下):
甲、各纵改为各军及兵团编组序列番号:
(一)、原2纵改为21军,3纵改为22军,4纵改为23军,另以原35军与原鲁中南纵队合编,统编为35军,并以上述各军统编为第七兵团。
(二)、原6纵改为24军,7纵改为25军,8纵改为26军,另以原何基沣部与江淮军区独立旅34旅合编,统编为34军,并以上述各军统编为第八兵团。
(三)、原1纵改为20军,9纵改为27军,12纵改为30军,另以原张克侠部与原渤海纵队合编,统编为33军,并以上述各军统编为第九兵团。
(四)、原10纵改为28军,11纵改为29军,13纵改为31军,并以上述各军及两广纵队(仍保持原番号不变),统编为第十兵团。
乙、各军以下师、团番号均按上述序列番号区分,自20军第58师第172团开始,依每军三师、每师三团计,逐次下推。其各兵团所属各军、所属各师、所属各团序列番号区分,另详附表。
丙、原特种兵纵队(扩编为美式榴弹炮团二、榴弹炮团四、工兵团一、战车团一、高射机枪营一、特科学校一)仍归本部直辖。另由特纵抽出骑兵团,与本部特务团及由华东军区新升三个地方团(合编二个团)合编,组成本部直属教导师,担任本部直接警卫与培养初级干部。
上述仰即遵令转饬所属遵照执行为要!
此令
代司令员、代政委粟裕
副政委谭震林
第二部分 7.华东野战军(三野)代司令员兼代政…
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三卷记载,全军整编之后,陈毅与邓小平一起在总前委驻地,粟裕仍代理三野的司令员兼政委之职,指挥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因此,某些出版物将这段时间粟裕的履历写成"副司令员"而不是"代司令员兼代政委",显然是不够确切的,很容易使人误解粟裕主持三野全面工作的实际作用。
1949年3月30日,华东局和总前委决定,三野前委由粟裕继续主持,担任代理前委书记。从4月20日至5月3日,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指挥机关从孙家圩子,到江苏省泰州以南的白马庙,再到常州,筹划、部署及指挥了第三野战军东集团、中集团的渡江战役。以"东西对进,追歼逃敌"的神算,共歼灭蒋军13.9万余人,解放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并造成围攻上海的有利态势。从《粟裕文选》第二卷中的文电看出,粟裕独立或与三野参谋长张震共同署名,代表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签发的电报、命令达21件之多。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以后,在一次关于华东任务和人事安排的座谈会上,中共中央确定粟裕担任华东局分管军事的常委。同一时期,其他中央局主管军事的是:西北局彭德怀(书记);东北局高岗(书记);华中局(中南局)林彪(书记);西南局刘伯承(副书记)。陈毅事实上已经离开三野指挥部,转到接任上海市长等地方工作方面去了。因此,解放上海及东南沿海等军事任务,均由负责战役指挥的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粟裕担负实际责任。
据《第三野战军京沪杭战役阵中日记》记载,5月25日一天之内,粟裕就对主攻部队九、十两兵团发出3次指示:
"9时,502(粟裕代号,下同)指示九兵团:包围市内残存之敌,以二十军、二十七军各1个师担任警卫,以主力向北宝及以东地区发展,高桥东南我炮兵向吴淞实行超越射击。"
"12时,502指示十兵团:以3个军集中力量对吴淞作重点攻击,切断吴淞口敌退路,集中炮火射击吴淞口舰艇。"
"22时,502、505(张震代号)指示九兵团:以主力迅速北渡苏州河,配合十兵团向江湾吴淞口攻击,并要十兵团猛进。"
这本阵中日记同样清楚地表明,粟裕在上海战役中也是三野军事上的实际最高指挥员。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粟裕传》中,有一张标明"图114"的粟裕戎装相片。图片下的说明文字是:"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在上海战役中。"这与粟裕在上海战役中的实际作用是一致的。
第二部分 8.三野实际主持者,负野战军全面领…
四、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工作的实际主持者。继续担负野战军全面领导责任。
1949年6月上海解放以后,粟裕继续以三野前委书记的身份主持第三野战军的全面工作,并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由华东局书记饶漱石兼任)。
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粟裕于6月7日主持召开第三野战军军事会议,全面部署进军福建和加强华东沿海地区守备的工作。会议决定,10兵团3个军进军福建,9兵团等7个军集结上海、南京地区,7兵团3个军集结浙江地区,32军2个师驻守青岛,24军2个师驻守徐州、1个师驻守连云港,25军2个师驻守海门、启东,1个师驻崇明。会后,粟裕即迅速组织指挥各部队,进行解放福建和长山列岛、舟山群岛等沿海岛屿作战。
7月13日,奉中央军委和华东局的命令,粟裕率领第三野战军与华东军区指挥机关由上海移驻南京,并于7月15日致电报告中央军委:"已到南京。"粟裕正式担任第三野战军前委书记(副书记唐亮),并以华东军区党委第二书记的身份主持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总部工作,同时还担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南京军管会主任。
1949年,中央军委曾经设想华东海军北移青岛,并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粟裕从解放台湾作战的需要出发,于7月30日午时向中央军委建议,华东海军暂缓北开,以便参加对台作战部队的联合演习。中央军委于8月2日复电:"同意粟裕陷午(即30日午时)电意见,张爱萍海军系统暂时不迁青岛,并仍归华东系统即归粟裕指挥。"在这里,中央军委明确指出"归华东系统指挥"即是"归粟裕指挥",是粟裕为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实际主持者的一个明证。8月6日,毛泽东致电第一野战军彭德怀并贺龙、习仲勋,指出:解决西北地区问题,"除用战斗方式解决外,尚须兼取政治方式"。同时,毛泽东还特意在这份电报旁边加上批注:"此报加发华中局(第四野战军),湖南省委,(第二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张(际春)、李(达),华东局及粟裕。"显然,这里的"粟裕"是指代他主持全面工作的第三野战军。
9月中旬,粟裕当选为三野首席代表,率领三野代表团出席了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并与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徐向前、一野司令员彭德怀、二野政委邓小平、四野司令员林彪一起,当选为全国政协军队委员。这一大野战军首席代表的经历,在人民解放军诸将帅中,还有三位后来于1955年授衔的元帅(贺龙、刘伯承、罗荣桓)拥有过。
10月初,粟裕出席中央军委召开的有各大区各野战军司令员参加的军事会议,讨论消灭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解放全部领土问题,主要讨论解放台湾问题。10月5日,作为三野首席代表的粟裕,又出席全国文联为人民解放军代表举行的茶话会,并发表了讲话。
1950年3月8日至4月8日,粟裕以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实际领导人的身份,到北京参加中共中央召开的各战略区负责人会议。毛泽东于3月18日致电彭德怀(第一野战军司令员、西北局书记)、邓小平(西南局书记、第二野战军政委)、饶漱石(华东局书记、华东军区政委)、方方(华南分局书记)、高岗(东北局书记、东北军区司令员):"为讨论军事和土改等项问题,拟请各区同志来京开会一次,请你们五位接电后数日内即动身来京(林彪、粟裕二同志已到京)。"毛泽东在这份电报中特意指出的已经在京的林彪,当时是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中南局书记,而粟裕显然即是第三野战军及华东军区的实际主持者身份了。
华东战区准备50万人参加的攻台战役,毛泽东任命粟裕为总指挥,并令其兼任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主任。1950年6月上旬,粟裕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汇报了解放台湾的准备情况和作战方案。他考虑到此战不仅仅牵涉三野一个野战军,还有其他野战军四个军参加,已经成为全国的重大战略行动,并影响到太平洋和东南亚国际局势,再次谦逊地请中央安排刘伯承或林彪指挥时,毛泽东出于对粟裕军事才能的绝对信任,依然坚持原来的任命。可惜此战因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而中止。1950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粟裕也被毛泽东点将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准备担负抗美援朝之战的指挥重任。
第二部分 9.三野实际主持者,负野战军全面领…
粟裕接到新职的命令后,旋即因病赴青岛治疗。临走前,他带病主持召开了三野会议,研究了朝鲜战争问题,并部署了攻台作战的准备以及华东军区的军事建设工作。张震在《张震回忆录》中回忆说:"粟裕在去青岛休息前,主持召开了三野会议,研究了朝鲜战争问题,对攻台准备以及全区部队的军事建设也作了部署。"此后,因粟裕赴苏联疗养,陈毅开始实际履行华东军区司令员职责。1950年11月16日,考虑到粟裕的身体状况,陈毅、饶漱石致电中共中央:"为加强华东军区的领导和集中进行工作,决定陈毅住南京主持军区工作。"毛泽东于11月17日复电指出:"这些决定,我们认为是正确的,请即照此执行。"据当时华东军区副参谋长王德的记录:毛泽东发来电报指示陈(毅)返宁(南京)主持军区工作。张震在《张震回忆录》中说:
"开始,我们对朝鲜战争的考虑并不太多,而是集中力量在准备打台湾。粟裕同志因操劳过度,身体很差。因此,就在那次华东局常委扩大会议上,研究并报请中央军委批准,让他病休两个月,后经毛主席批复,只同意他休息到8月中旬,并根据身体恢复情况,还要准备执行新任务。
"粟裕在去青岛休息前,主持召开了三野会议,研究了朝鲜战争问题,对攻台准备以及全区部队的军事建设也作了部署。
"他病休后,陈毅同志由上海回宁主持前委工作,又要他挂帅,两面牵扯。而粟裕病休了没多久,因朝鲜战事紧张,军委又通知我们,已任命他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准备率兵出师抗美援朝。但粟裕同志身体实在不行,未能赴任,看来,一时也难以回华东工作。
"鉴此,经我提议,在上海组织成立了三野前指,在陈毅司令员直接领导下开展军事工作,地点就在现在的淮海路。"
张震的回忆也说明,1950年11月以前,陈毅不在三野指挥部,直到实际负责三野工作的粟裕病休后,他才奉命重返三野指挥部。但因他在上海任市长,而三野总部在南京,陈毅不能上海、南京间来回跑,因此才在上海成立三野前指。
当代中国出版社的《陈毅传》中有专门的"华东军区司令员"一节,对担任了4年华东军区司令员的传主记载的内容,时间上也是从粟裕因病疗养后开始的。显然,在此之前,同时担任上海市长的陈毅未在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实际履职,而是由副司令员粟裕一如既往地代理其职担负全面责任。1951年9月,粟裕从苏联回国后,被中共中央调入总参谋部工作,从此实际离开了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总部。
解放战争近四年中,除1947年之外,粟裕代表华东野战军(三野暨华东军区)前委分别于1948年1月12日作了《完成六大任务迎接一九四八年更伟大胜利》、1949年1月20日作了《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和华野一九四九年六大任务》以及1949年12月作了《1950年华东军区政治工作的任务》的报告。在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的文集中,找不到类似的野战军纲领性文件。粟裕所作的这些规定新年任务的报告,很好地说明了他在华东野战军及华东军区的实际领导作用。
第二部分 10.在战役指挥上,粟裕起到决定性的…
一直感觉粟将军比关二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