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建筑—尽显泱泱大国之风
本帖最后由 青山复雪 于 2012-2-26 23:39 编辑唐代建筑
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纵览我中华千古诸朝,无有出其右者;横观当时世界各国,大唐文明亦独领风骚,泽被东西。英国学者威尔斯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唐都长安,那时是世界上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当时有位从西方来华学习的“梵僧”写诗道:“愿身长在中华国,生生得见五台山”。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其总体格局,也是在隋唐时期完成的。唐文化对东亚各国,尤其是对日本的影响更为突出,例如今天在日本被尊为“正统”的“和样”建筑,即是唐代风格。唐代的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 。
唐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建成,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
长安城中“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宫苑相连,街坊纵横,规整方正,布局合理,
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和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
唐长安城明德门复原图
都城规划已完全规整化,气势恢宏,格律精严
唐长安城里坊和东市鸟瞰复原图
------宫殿
最强盛期的宫殿-气魄雄伟的大明宫
•大明宫在长安城禁苑中,位于城东北部的龙首原。此宫建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宫,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高宗命令扩建,第二年即迁入大明宫听政。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此宫毁于兵火。大明宫周长7.6多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宫城共11个城门,其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墙外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是唐代最为宏伟的宫殿建筑群。经考古发掘在大明宫内有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等大型遗址。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殿基高于坡下15米,面阔11间,进深4间,殿外四周有宽约5米的“玉阶”三级,殿前有长达70余米的龙尾道至殿阶。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鸾、栖凤二阁,殿阁之间有回廊相连,成“凹”形,是周汉以来“阙”制的发展,且影响了历代宫阙直至明紫禁城的午门。含元殿在“凹”形平面上组合大殿高阁,相互呼应,轮廓起伏,体量巨大,气势伟丽,开朗而辉煌,极富精神震慑力。古时有人形容它的气魄“如日之生”、“如在霄汉”,不愧为大唐建筑杰出的代表。含元殿662年开始营建,翌年建成,以后的200多年间一直被使用,是举行国家仪式、大典之处,所谓“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写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遗憾的是,如此壮丽的宫殿,于886年毁于战火。
含元殿复原图
•麟德殿在大明宫太液池西的一座高地上,是皇帝宴饮群臣的地方,也是大明宫内另一组伟大的建筑。它的遗址已被发掘,底层面积合计约达5000平方米,由四座殿堂(其中两座是楼)前后紧密串连而成,是中国最大的殿堂。在主体建筑左右各有一座方形和矩形高台,台上有体量较小的建筑,各以弧形飞桥与大殿上层相通。据推测,在全组建筑四周可能有廊庑围成庭院。麟德殿以数座殿堂高低错落地结合到一起,以东西的较小建筑衬托出主体建筑,使整体形象更为壮丽、丰富。
麟德殿复原图
唐大明宫基址尚存。宫建于634年,位于长安城东北龙首原高地,形势爽皑,俯临全城。主要有下列成就和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大明宫的规模很大,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共北属于“禁中”,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为中心而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宫城之北,为禁苑区。如不计太液池以北的内苑地带,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明清故宫紫禁城总面积的三倍多。大明宫中的麟德殿面积约故宫太和殿的三倍。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全宫自南端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如不计入内苑部分,从丹凤门到紫宸殿也约1200米,这个长度略大于从北京故宫天安门到保和殿的距离。含元殿利用的突起的高地(龙首原)作为殿基,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和轴线上空间的变化,造成朝廷所需的威严气氛。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如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5000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楼阁衬托,造型相当丰富多样。主殿含元殿则用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到10米,可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
4.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
5.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的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现存的木建筑遗物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在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这固然是我国古典建筑的传统特点,但在唐代建筑上表现得更为彻底。含元殿踞龙首原高处,高出平地十余米,殿十一间,前有长达75米的龙尾道。殿阶局部用永定柱平坐,这种较古的方法,唐以后逐渐淘汰。整组建筑气魄雄伟,足可代表当时高度发展的文化技术。含元殿和麟德殿的开间尺寸,不过5米稍多,最大梁袱跨距,不过四椽,尺度不及后世,用料也相对较小。用较小的料而构成宏伟的宫殿,应该说技艺已相当纯熟。
•除了大明宫,唐长安的西内太极宫为朝会大宫,以凹字形平面的宫阙为正门(承天门),内有太极殿,两仪殿两重殿庭,即唐代的大朝、常朝和日朝,相当于周制的天子三朝。两仪殿以后还有甘露殿院庭。中轴线左右各有对称布置的一串院庭,安置宫内衙署,形成一片井然有序的大面积组群。此外,宫内还有其他殿亭馆阁共36所。太极宫东连东宫,西连掖庭宫,分居太子和后妃
太极殿复原图
太极宫复原鸟瞰图
某影视城中的仿唐宫阙(采用天子三出阙之制)
影视城中的仿唐大殿
•影视城中的仿唐宫室
某仿唐宫殿一角
•佛教建筑是隋唐五代建筑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大唐盛世,寺院建筑和附属艺术得以继续发展,不断提高。但经过唐武宗和周世宗两次“灭法”运动,大量殿宇遭到破坏,在加上后代的毁损,除个别殿堂如五台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等以外,没有成组群的完整寺院存留。 • 但从唐代道宣所撰《关中创立戒坛图经》、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所绘带有理想化性质的佛寺图像,以及相关文献的描述,可知这一时期的佛寺建筑是在通用型即中国宫室型的基础上定型化并有所发展的。隋唐佛寺平面布局以殿堂门廊等组成以庭院为单位的组织形式,且以二、三层楼阁为全寺的中心。 •南禅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位于五台县东冶镇李家庄村旁。该寺创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主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正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鸱尾秀拔,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明间装板门,次间装直棂窗,转角处额不出头,阑额上不施普拍枋,斗栱为五铺作双抄单拱偷心造,用材很大,这些都是明显的唐代作风。大殿内,还设有长8.4米,宽 6.3米,高0.7米的佛坛。南禅寺小巧别致,清新秀雅,但蕴涵着遒劲的内在力,具有我国唐代建筑的显著特点
南禅寺大殿复原立面图 南禅寺大殿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471—499年)。隋唐时期,佛光寺寺名屡见于各种传记,按五代时记载,寺内曾有三层七间高九丈五尺的弥勒大阁,依地势推测,阁可能建于现在的第二层平台上,为全寺主体,当时与东大殿并存,极为兴盛。从寺内遗迹看,宋、金、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修建。现存寺内的唐代木构、泥塑、壁画、墨迹,寺内外的魏(或齐)唐墓塔、石雕汇粹一处,相互映衬,是我国历史文物中的瑰宝,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东大殿是该寺的主殿,位于最上一层院落,在所有建筑中位置最高,而且雄伟庄严,大有俯瞰全寺,压倒一切的气派。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总面积为六百七十七平方米。正殿外表朴素,柱、额、斗拱、门窗、墙壁,全用土红涂刷,未施彩绘。佛殿正面中五间装板门,两尽间则装直棂窗。大殿出檐深远,殿顶用板瓦铺设,脊瓦条垒砌,正脊两端,饰以琉璃鸱吻。二吻虽为元代补配,但高大雄健,仍沿用唐代形制。檐柱头微侧向内,角柱增高,因而侧脚和生起都很显著。殿的平面由檐柱一周及内柱一周合成,分为内外两槽。外槽檐柱与内柱当中,深一间,好象一圈回廊;内槽深两间广五间的面积内别无立柱,内槽大梁(即四椽栿),是前内柱间的联络材。殿的梁架,分为明栿和草栿两大类,明栿在天花板以下,草栿不用斧斤加工,在天花板以上。天花板都作极小的方格,与日本天平时代(相当我国唐中叶)的遗构相同,这也是大殿为唐建的例证。平梁上面用大叉手而不用侏儒柱,两叉手相交的顶点与令拱相交,令拱承托替木与脊搏,这种做法是汉唐时期建筑固有之规定,在宋元以下是没有的。柱头卷杀作覆盆样,前檐诸柱的基础上均有覆盆,以宝装莲花为装饰,每瓣中间起脊,脊两侧突起椭圆形泡,瓣尖卷起作如意头,为唐代最通常的作风。总之,东大殿的表现了结构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具有我国唐代木构建筑的明显特点,它虽然比南禅寺正殿晚七十五年,但规模远胜于彼,且在后世修葺中改动极少,所以国内一般都将东大殿作为仿唐建筑的范例。
佛光寺东大殿立面图
佛光寺
唐塔一般都是四方形的。多层塔是在塔的表面上表现出木结构的柱梁斗拱等,如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公元652年)、荐福寺的小雁塔、香积寺塔(公元681年)、兴教寺的玄奘塔(公元669年)等都属此类。密檐塔一般不用柱梁斗拱等装饰,而轮廓线条呈现优美,如嵩山永泰寺塔和法王寺塔(八世纪),云南昆明慧光寺塔和大理崇圣寺塔都是此类。墓塔中以山东长清灵岩寺的惠崇塔(七世纪前半期)为最典型。此类塔一般是两层重檐。顶上有砖或石制的刹。只有唐代嵩山会善寺的净藏塔(公元746年)是单层八角形的,塔身用砖砌出柱梁斗拱门窗等。
单层墓塔
大雁塔位于西安和平门外四公里的慈恩寺内,初期也叫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由唐僧玄奘创建,用以存放其由印度带回的佛经。大雁塔初建为五层,高一百八十尺。武则天时重建,后经兵火,五代后又行修缮,为七层,即现存塔状。塔高64米,底边各长25米,整体呈方形角锥状,造形简洁,比例适度,庄严古朴。塔身有砖仿木构的枋、斗拱、栏额,塔内有盘梯可至顶层,各层四面均有砖券拱门,可凭栏远眺。塔底正面两龛内有褚遂良书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圣教序》碑,四面门楣有唐刻佛像和天王像等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尤其是西面门楣上石刻殿堂图显示的唐代佛教建筑,是研究唐代建筑的珍贵资料。
•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为坟,因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墓的神道极长,石雕刚健雄伟,数量也较前加多,墓内壁画尤为生动
•唐高宗(650—683在位)与皇后武则天合葬乾陵,是唐陵的代表。乾陵位于乾县北梁山上。梁山分三峰:北峰居中为主,前方东西两峰对峙而且形体相仿,犹如门阙。两峰之间依势而向上坡起的地段自然形成神道,乾陵地宫即在北峰,凿山为穴,辟隧道深入地下。隧道墓门用石条层层填塞,缝隙以溶铁汁浇涛锢闭,因此,迄今无损。
乾陵地上情况大致是:主峰(陵体)四周为神墙,近方形平面,四面正中辟门,各设门狮一对。神墙四隅建角楼(角阙)。南神门内为献殿址,门外列石象,自南往北:华表、飞马、朱雀、石马(五对)、石人(十对)、碑、华表南即东西乳峰,上置乳阙(相当宋陵乳台);阙南又有双阙为陵南端入口(相当宋陵鹊台)。这种善于利用地形和运用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主体的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
•乾陵的建筑质量极高,墓道用石条密封,并在缝隙中灌铁水,极难开启,因此成为唯一没有被盗的唐代皇帝陵墓。乾陵周围这有十七座陪葬墓,已发掘的有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
•在园林艺术方面,唐代文人画家们将生活思想及传统文学、绘画之意境溶贯于布局及造景中,并且欣赏奇石之风至唐以渐普遍。唐禁苑在宫城之北,东西二十七里,南北二十里,东临西湖水,西接长安故城,南连南京,北枕渭水。唐王唯辞官归隐于蓝田县之辋川,设二十景于其间,圆月桥于横川上,放鹤于南宅,饲鹿于山溪, 浮舫于湖沼。唐白居易建草堂于庐山,做《草堂记》记之:“前有平台, 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环池多 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有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唐代贵族官僚更进而利用自然环境营建别墅,官署中亦大都有园,曲江池与若干寺观成当时市民的游乐地点。
此时期单栋建筑在长方形平面中,以满堂柱网双槽平面和内外槽平面最多,或有龟头屋,挟屋等的平面变化。唐朝殿堂各间面阔有两种,一为明间大而左右各间小;一为各间相等。唐代的建筑组群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大型廊院组合复杂,正殿左右或翼以回廊,形成院落,转角处和庭院两侧又有楼阁和次要殿堂,并有横向扩展的建筑组群方式,在中央主要庭院左右,再建纵向庭院各一至二组,而在个组之间之夹道来解决交通和防火问题。
敦煌壁画中的唐代建筑组群(初唐时期)
•唐代的的瓦有灰瓦、黑瓦和琉璃瓦三种。灰瓦较为疏松,用于一般建筑。黑瓦质地紧密,经过打磨,表面光滑,多使用于宫殿和寺庙上。长安大明宫出土的琉璃瓦以绿色居多,蓝色次之,并有绿琉璃砖。唐朝重要建筑的屋顶,常用叠瓦脊和鸱尾,其鸱尾的形制比之宋、元、明、清各代远为简洁秀拔。 唐瓦当则多用莲瓣图案。还有用木做瓦,外涂油漆,和“镂铜为瓦”的。此外,唐代建筑的屋顶坡度较缓,屋顶曲线恰倒好处,歇山顶的房屋收山很深,并配有精美的悬鱼;较重要的建筑都用线条鲜明的筒瓦,在屋脊上还常用不同颜色的瓦件“剪边”,更加突出了屋顶的轮廓。以上这些,再加上雄健的斗拱,深远的出檐,素雅的外墙粉饰和带“侧脚”、“生起”的立柱,便形成了大唐建筑高贵富丽的形象
《高士图》中的歇山顶 唐代鸱尾 唐莲瓣瓦当
唐代石螭首代石螭首
•唐代的斗拱已臻成熟极盛,有一斗、一斗三升、双抄单拱、人字形补间铺作、双抄双下昂和四抄偷心等等……。其风格奔放,但又不失典雅,再加上唐式建筑斗拱与柱比例甚大,更使它的结构之美显现的淋漓尽致。 唐代的门窗多用版门和直棂窗,门扇分上中下,上部高装直棂便于采光,且门窗框四周加线脚。 唐代栏杆多用勾片栏板或用卧棂栏杆,其下并护以雁翅版,可石制望柱和螭首已见于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中,可知当时重要建筑的台基上使用石制栏杆。唐代台基,临水建筑使用木结构的柱、枋斗拱外,一般建筑用砖石二料构成,再在台基外侧设散水一周。台基的地栿、脚柱、间柱阶沿石等都饰以雕刻或彩绘,踏步面和垂带石亦是,但也有用花砖的。唐代柱础多用莲花柱础,比较矮平。城楼基座有斗拱,用梯形梁架做城门道或用叉手做城门道。螭首
敦煌第172窟建筑细部(盛唐)
隋唐在长期动乱以后复归统一,尤其盛唐时代,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与西域交往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盛期,建筑艺术也取得了空前成就。
唐建筑艺术风格可以“雄浑壮丽”四字来概括,具有可贵的独创精神,重视本色美,气度恢宏从容,堪称为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高峰。
回复羅耀拉:1、此帖首发于茶坊版块,后经管理员移至此版,我提出的申精只是针对在茶坊版块而已,现已将名称修改,以免误会; 2、排版问题,由于时间仓促是有较大问题,今后改正;3、很多资料都是历年搜罗来的,如要一一列出,可能有难度。
灭0大唐V5 沙发 钱好多啊 感谢分享啦! 《武则天》这部电视剧刘晓庆演的真不错,
唐朝的开元盛世那是风光无限、万国敬仰{:soso_e179:} 希望对唐风有所帮助吧 非常不错的帖子 期待有更好的帖子发布 {:soso_e176:} 支持一下 哥们能把图给我一份吗!!!! 志成电脑维护 发表于 2012-2-26 12: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支持一下
感谢支持!虽然无精、少精、死精。
俺会继续努力地!
下一步准备收集其他朝代建筑资料,形成一个套系。
如此应该生精有望了吧?{:soso_e113:} 我来顶个 精彩,顶一个 本帖最后由 sanmenyanjun 于 2012-2-26 17:05 编辑
我怎么看不到图?
刷了一下看到了。 也集中地显示了统治者怎样劳民伤财,剥削人民。 果然精彩 好多。。lz辛苦了 过来看看 致羅耀拉:
1、此帖首发于茶坊版块,后经管理员移至此版,我提出的申精只是针对在茶坊版块而已,现已将名称修改,以免误会;
2、排版问题,由于时间仓促是有较大问题,今后改正;
3、很多资料都是历年搜罗来的,如要一一列出,可能有难度。
未免麻煩,一併發出,以後如果不符格式的資料文,一律視為一般分享文章,非預備加精文。
1. 請一律用腳註。註釋號碼一律用提高之半形化阿拉伯數字。註號應放在標點符號之後。
2.第一次提及的帝王或年號請附加公元紀年。例如:昭帝元鳳三年( 78 B.C. ),唐大曆( 766~779 )年間。干支及其他中外非公曆紀年,亦請括注公曆。外國人名第一次提及時,請附原名(如原名為非拉丁系語言,請逕附上英文,亦可僅附英文)。
3.第一次引書或文章時應註明全名及出版項,第二次以後可用簡稱。
4.圖表照片盡量註明資料來源(網路上拿到的,請附網址),並加編號。引用時請註明號碼,請勿使用「如前圖」、「見右表」等表示方法。
註釋與參考書目的格式
◎單一作者的書籍
(Note) G. Ellis Burcaw, 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 (London: Altamira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ate and Local History, 1997), p. 190, pp. 192-195.
(Bibliography) Burcaw, G. Ellis.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London: Altamira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ate and Local History, 1997.
(注意:作者姓名在註中依名先姓後排序,但在書目中則先列出姓,接以逗點,再寫出名,再接著句點,這可方便依姓來簡索作者。)
(以前使用打字機時代,書名用底線來表示排版用斜體字,如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但如今有電腦,就直接用斜體字。)
(註釋)林柏亭,《嘉義地區繪畫之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一九九五),頁90。
(書目)林柏亭。《嘉義地區繪畫之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一九九五。
(「p.」視出版單位而定,有些用,有些不用,但在原稿中避免差錯,建議提供,由各單位編輯統一作業。在英文裡,單頁用一個 p. 如 p. 16;如果兩頁或兩頁以上,則用 pp. 如 pp. 25, 28 或 pp. 35-56。 中文則最好採用「頁」。年代統一採西元紀年,用國字或阿拉伯數字則自行決定,或由出版單位決定,但全文須一致;有些單位則要求用民國,但最好再加上西元,置於中括號內,以求國際化)
◎作者為機構單位
(註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祭祀坑》(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頁138。
(書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祭祀坑》。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兩位作者的書籍
(Note) Walter E. Houghton and G. Robert Stange, Victorian Poetry and Poetic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p. 27.
(Bibliography) Houghton, Walter E., and Stange, G. Robert.Victorian Poetry and Poetics.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中文的and可以用「暨」、「和」或「與」)
◎三位作者的書籍
(Note)Jaroslav Pelikan et. al., Religious and the University, York University Serie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64), p. 109.
(Bibliography) Pelikan, Jaroslav; Ross, M. G.: and Wittenberg, A.Religious and the University, York University Series.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64.
(註釋)陶正剛等,《太原晉國趙卿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頁35。
(書目)陶正剛、侯毅、渠川福。《太原晉國趙卿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在「註釋」中只列第一個作者,但在「書目」中須將所有作者列出。也有將三位作者名字在「註釋」都列入者。為求免出差錯,三位作者全列,是較通行的作法)
◎論文集中的文章
作者與編者不同
(註釋)石守謙,〈人世美的記錄者—陳進畫業研究〉,在黃永川編,《悠閒靜思:論陳進藝術論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一九九七),頁13-54,尤其26。
(書目)石守謙。〈人世美的記錄者—陳進畫業研究〉。黃永川編。《悠閒靜思:論陳進藝術論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一九九七。
作者與編者相同
(註釋)余英時,〈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原載《明報月刊》,第十八卷第九期(一九八三年九月號);輯入余英時,《中國傳統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頁123-143。
(書目)余英時。〈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原載《明報月刊》,第十八卷第九期(一九八三年九月號);輯入余英時。《中國傳統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期刊中的文章
(Note) Don Swanson, “Dialogue with a Catalogue,” Library Quarterly 34 (December 1963): 115.
(Bibliography) Swanson, Don. “Dialogue with a Catalogue.” Library Quarterly 34 (December 1963): 113-115.
(註釋)郭沫若,〈侯馬盟書試探〉,《文物》(1996年第2期):5。
(書目)郭沫若。〈侯馬盟書試探〉。《文物》(1996年第2期):4-6。
(期刊中的文章在「書目」中應附全文頁碼)
◎無出版日期
(註釋)于非闇,《中國畫顏色的研究》(九龍:南通圖書公司,無出版日期),頁72、87。
(書目)于非闇。《中國畫顏色的研究》。九龍:南通圖書公司,無出版日期。
◎無出版日期但有圖書館所加的日期(日期用中括號)
(註釋)于非闇,《中國畫顏色的研究》(九龍:南通圖書公司,〔1975〕),頁72、87。
(書目)于非闇。《中國畫顏色的研究》。九龍:南通圖書公司,〔1975〕。
◎套書中的一本書
(註釋)《論語》,十三經注疏版,重刻宋版注疏,清朝阮元校刻(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79),卷一:「學而」,頁 2458。
(書目)《論語》,十三經注疏版,重刻宋版注疏,清朝阮元校刻。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79。
(因為古籍引用經常有版本的考量,所以應交待所用的版本。)
◎套書中一本書的一卷
(註釋)《妙法蓮華經》卷第五:「從地涌出品第十五」,《大正新脩大藏經》(東京:日本東京大藏經刊行會,無日期;重刊本,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1990):「第九卷法華部‧華嚴部」,頁39下、40上。 (《大正新脩大藏經》後文簡稱為《大正藏》)。
(書目)《妙法蓮華經》卷第五:「從地涌出品第十五」。《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九卷法華部‧華嚴部」。東京:日本東京大藏經刊行會,無日期;重刊本,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1990。
◎套書中一本書的一篇文章
(註釋)白佐民與邵俊儀,〈壇廟建築及其藝術特色〉,《中國美術全集》建築篇 6(台北:錦繡出版社,1989),頁5-7。
(書目)白佐民與邵俊儀。〈壇廟建築及其藝術特色〉。《中國美術全集》建築篇 6。台北:錦繡出版社,1989。
◎字典或百科全書
(Not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1th ed., s. v. “Blake, William” by J. W. Comyns-Carr.
(Bibliography)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1th ed.s. v.“Blake. William,” by J. W. Comyns-Carr.
(註釋)《佛光大辭典》,「福田衣」條。
(書目)《佛光大辭典》。「福田衣」條。
◎報紙
(Note) “Amazing Amazon Region,” New York Times, 12 January 1969, sec. 4, p. E11.
(Bibliography) “Amazing Amazon Region.”New York Times.12 January 1969, sec. 4, p. E11.
(註釋)〈千禧婚禮 64對新人締鴛盟〉,《中國時報》,中華民國八十九年一月十日,桃竹苗縣市新聞版,頁18。
(書目)〈千禧婚禮 64對新人締鴛盟〉。《中國時報》。中華民國八十九年一月十日,桃竹苗縣市新聞版,頁18。
(報紙中有作者的文章,採文章作者的格式,即作者、文章,後再接報紙名以下的資料)
◎間接引用
(Note) Jesuit Relation and Allied Documents, vol. 59, n. 41, quoted in Archer Butler Hulbert, Portage Paths (Cleveland:Arthur H. Clark, 1903), p. 181.
(Bibliography) Jesuit Relation and Allied Documents, vol. 59, n. 41.Quoted in Archer Butler Hulbert, Portage Paths. P. 181.Cleveland:Arthur H. Clark, 1903.
中文就依英文例子的格式。不過中文著作好像很少有這種用法;假裝自己有學問似乎是較通行的作法!
EX: 崔豹,《古今注》,引於孫作雲,〈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銘旌考釋〉《馬王堆漢墓研究》,下冊,頁263。未曾察對《古今注》原書,依孫文所引。
◎電子文件的引用
國立嘉義大學,國科會數位博物館專業計劃,〈台灣建築史:自主思考下的建築信心之建立:1980年至1995年的建築突破〉,無日期,
<http://www.dm.ncyu.edu.tw/content/con07/con07-04-1.htm> 。<此為檢閱日期
Kathy Acker,“Defining Postmodernism,”在 Christopher Keep, Tim McLaughlin, Robin Parman, The Electronic Labyrinth, 1993-2000,
<http://www.iath.virginia.edu/elab/hfl024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