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疆战神 发表于 2012-2-25 20:12:31

【学习。养身】不再疲惫

引 言(1)

  有精力才能有持久的快乐。
  ——威廉•布莱克
  让我们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大部分人经常感到体力透支,精疲力竭。我们原本期望自己有充沛的精力来尽情享受生活,可是面前却堆积着数不清的工作任务、社会责任和家务重担,还有那些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出问题的高科技新产品。
  生活在不断变化又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在持久的推动力作用下不停地奔走,你必须完成眼前的所有任务,得不到喘息,你只能把自身的体力和精力发挥到极限……结果,你陷入一种被称为慢性疲劳的状态。成千上万的人,一清早醒来就感到浑身乏力,匆忙咽下一杯咖啡和几块饼干,就立刻撑起沉重的身躯,从一项工作任务赶赴另一项工作任务,从上午一直忙到天黑。如果运气不算太坏,下班以后你还能剩下点体力,在路上随便吃点儿快餐食品,赶回家看着电视,喝上两杯饮料。然后,你一头倒在床上,脑子里却还在想着那些没做完的事情。过不了几个小时,你又得起床下地,开始一轮新的循环。
  怪不得这么多现代人都感觉很差。疲惫不堪的生活当然毫无快乐可言,它挤走了人生的乐趣。理由再简单不过,人并没有生来应付快速生活的生理结构,谁都不可能完成他想做的一切。尝试一下吗?只有失败在等着你。如果你承诺过多,总想满足周围人的所有要求,却不留点时间照顾自己,到头来你只能落得疲惫、失意、压力过重、健康恶化的糟糕结果。
  作为临床医学家,乔治发现东方人对慢性疲劳的观点很有趣,比如说,东方医学界人士把这样一种身体、心理和精神状态叫做“衰竭”(depletion)。这个词很恰当地描述出一种精力损耗过度的状态,我们在本书中会经常用到这个词。目前,我们只是想说,“衰竭”意味着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一种精力极为缺乏以致精神涣散、生活失调的状态。
  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美国,因为长期感到疲惫而去求医问药的人就有数百万之多,他们长期感到浑身不适,却弄不清楚问题出在哪儿。罗纳得•李•霍夫曼(Ronald L Hoffman,1993)在他的著作《终日疲惫:如何找回你失去的精力》( Tired All the Time:How to Reclaim Your Lost Energy)里这样写到:
  美国人每年因一般性疲惫感求医的居然高达5亿人次。如果说,占就诊原因第一位的是流感和感冒,那么疲惫就占了第 4不再疲惫 二位。到诊所来就医的病人,约有一半是由于一种难以确定的不适感——疲惫,疲惫感已经逐渐被认可为一种独立存在的疾病。
  接下来的问题“我为什么如此疲惫”并不难回答。根据西方大多数保健专家的看法,疲惫往往因下面这些因素引起:精神压力大、体重过高、饮食不当、思虑过度、缺乏社交技能、工作过累,以及家庭压力大。另外一些因素也会使人长期受到疲惫感的困扰,如焦虑、抑郁、久坐不动的习惯,以及药物依赖。每年,身体疲惫和精神疲惫都是最常见的求医问药的原因。   
  大多数人萎靡不振的原因只是生活压力过大(加上上述以及其他的原因,情况往往更糟),但确有一小部分人的病情可诊断为因疲劳引起的生理机能失调,其中最常见的是慢性疲惫综合症和纤维肌痛(fibromyalgia)(见本书第1章)。不过,即使你的情况不属于可被确诊的与疲劳有关的疾病,疲惫不堪对于你本人来说也是一种切实存在的状态。你身边的人,尤其是那些对你有所希求的人,可能很难理解你的压力有多大。他们可能习惯了你逆来顺受的好脾气,可受折磨的却是你自己。
  长此以往,你的疲劳状态会对你整个身体产生十分有害的影响。比如,压力过大会引发真正的疾病。长期在压力下从事快节奏的活动可引起一系列功能失调,如偏头痛或胃酸过多,在严重时还会引发心血管疾病。
  即使你运气好没有受到这些病患的袭击,紧张而充满压力的生活方式也会让你萎靡不振,郁郁寡欢。事实上,你可能会 引言5 感到浑身像散了架似的。这种经历你一定不陌生吧——不再呼朋唤友,和人欢聚,也不再参加同事的工作午餐,情愿一个人关在家里,害怕作出任何一个承诺,尽管你不得不对大家唯唯诺诺,尽管你自己得付出代价。你活得很不快乐,可又不知道如何才能从这架飞速旋转的木马上全身而退。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不论你管这种状态叫什么——劳累也好,疲惫也好,衰竭也好,筋疲力尽也好,目前我们确实需要一种直截了当的方法,来摆脱这种紧张的生活方式造成的不平衡状态。在读到本书以前,你可能已经进行过多种尝试,试图找回你曾经有过的旺盛精力。外出度假已经宣告失败,减肥、上培训班、发牢骚也没有起到作用。可以理解,你现在准备尝试一种全新的方法了。
  我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为了重振你曾经有过的青春活力,你必须改变生活方式,追求简单与平衡。所以,本书的主题就是:通过减轻压力、改变生活方式、放慢生活节奏,增加你的能量,让你重新焕发活力。
  平衡为什么如此重要?杰尔•列维(Joel Levey & Michele Levey,1998)和麦克尔•列维在他们的著作《生活的平衡:在混乱的世界里如何创造和谐与完整》( Living in Bal-ance:A Dynamic Approach for Creating Harmony and Whole-ness in a Chaotic World)中写到:
  对平衡的渴望是个人的一种内心追求,也是通向宇宙和谐之路。从个人的角度看,在工作、家庭、家长与教师协会之中寻找平衡是很艰难的,但我们应当记住,宇宙万物在永远不懈地追求平衡。而且,正是这一追求使宇宙处于永恒的动态之中,而这种动态又为静态中的现实世界创造着平衡。
  换句话说,对平衡的追求是我们生存的核心,对平衡的追求也能使你精力充沛。
  你可能要问,这是为什么?作为现代人,我们特别容易偏离生活的轨道,而损耗我们的生命能量储备(即中国人所说的“气”),也就是说,我们常有的劳累、疲乏、压力过大等不适感大多是由于生活失衡造成的。至少在我们看来,你的目标是通过恢复和保持适量的能量来恢复平衡。换句话说,我们的目的不是要让你变得更忙碌更紧张,这样只能使你更加失衡,而是要教给你如何获得总体上的均衡状态,这是使你重新焕发活力、享受生活、主动积极地热爱生活的最重要步骤。也就是说,你要选择那些增强身体健康的活动,而放弃其他有害无益的活动;还有,你要学会从繁忙的日常工作中抽出时间,进行一些恢复精力的活动,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吃好睡好、读书、听音乐、思考、祈祷,或者帮助别人、到大自然中漫步,等等。
  当然,还有许多方法可以帮你恢复精力。我们吸取东西方传统的精华,收集了一些最有效的方法编入本书,以帮助读者在尽量不打乱目前工作规律的情况下,找到一种平衡而健康的生活方式。毕竟,真正打起背包离家远行,步入传说中的深山老林,是一种难以实现的梦想。我们所能做到的,是让生活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随着这些变化成为你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你就会发现自己对生活多了一些热情,也多了一些机会去“全身心地”关注你自身和周围的人。
  本书能为你做什么
  尽管我们两位作者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但是在书中我们只给读者介绍一些切实好用的方法,它们是被实践证明能够恢复和保持身体能量的卓有成效的方法,既有科学依据又简便易行。
  我们向您推荐的指导方针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来设计的,这些指导方针能够引导你循序渐进地获得身体、心理和精神上的平衡,并增强身体能量。我们信奉的医学概念出自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营养摄取、简单生活方式、东方医术等旨在增强能量、促进健康、达到和谐的许多简明实用的知识和信息,以及短期心理治疗方法中的精神健康术。
  书中各章节的内容相互关联,在结构上兼顾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并形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我们对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内容都予以关注,目标就是追求身体、心理和精神上的健康和平衡。我们的目标是为您提供现今东、西方所能找到的最佳的自我提升方法。
  我们还要教给您一整套自助技术,以改善您的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创造更好的自我感觉和平静和谐的心境,焕发您的生命活力。我们还要向您介绍如何把西方的现代科技与东方的传统平衡术结合起来,以更新您的身心并调整生活目标。有了这样一套身心结合、循序渐进的方法,您一定能很快地走上身心平衡之路。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各部分分别讨论在实践中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最佳技能,包括东、西方的一些疗法和补充性的技术和手段。第一部分“身体与每日能量”先给健康心理下一个定义,然后介绍它包含的几种不同的增强能量、强身健体和培养积极生活态度的观点与方法。本章还要讲到上文提到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从整体学说的角度解释各种生活现象。同时,我们还要分析东、西方健身模式的异同,以及两者在改善体质和恢复能量方面的不同含义。然后,我们要讨论如何配合西方的心理医学方法,来应用针压、针灸、草药、按摩等传统疗法。另外,我们还要向您介绍一些有关营养、维生素、草药、锻炼、睡眠和生活方式方面的知识。
  第二部分“心理与每日能量”将向您介绍增强能量、达到和谐心理的自助技术,重点在于一种理性—情感—行为疗法。我们要解释人的信念(想法、评价等)对其情感和行为的直接影响,并讨论该疗法的具体实施步骤,以帮助您消除那些有负面影响,只能引发疲劳、痛苦和烦躁不安的内心话语。我们还要推荐几种行为疗法,以提高您的整体健康水平,包括放松法、意象法、注意力分散法、思维打断法、催眠法和生物反馈法。同时我们还将对疲劳的诱因进行深入的分析。
  生活中还有一个方面,即生活的精神方面,常常会被人们 引言9 忽视,而精神空虚的结果就是酗酒、服药成瘾、挥金如土、积攒废物,或者社交无度。本书第三部分“精神与每日能量”将强调精神内容的重要性。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精神平衡恢复身体的能量,这也许是很多读者不太熟悉的内容。我们要介绍一些不同流派及其方法(如祈祷、沉思、慈善活动),一些利己益人而又便于掌握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请君改变
  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往往迫使我们把体力与精力用到极限。如果你已经累坏了、受够了,承受不了更大的压力了,就请看看我们给您提供的建议吧。本书向您介绍经过时间检验的恢复能量、活力与健康的最佳方案。
  想想吧,多年来也许你第一次,清晨醒来面对新的一天感觉精力充沛,整个下午不用打盹、不用喝咖啡就清醒如常,下班后回到家美美地享受一顿晚餐,和孩子或小猫小狗玩上一阵,再舒舒服服地睡上一大觉。
  这一切都呈现在你的面前,等待着你,不过你必须改变。请不要忘记:改变需要努力。生活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来之不易。想要恢复逝去的热情与活力而改变生活方式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也没有魔杖或者神奇的药水让你的梦想转瞬成真,这些我不说你也知道。
  你也无法指望其他人的帮助,一切尽在你的手中。是你而不是别人必须做出决策,是你而不是别人必须说“不”,必须停止现代生活对你的过度侵扰。一句话:你必须担负起改变你生活的责任。别人不会帮你找到内心的幸福,幸福的钥匙就在你自己手中!
  不管你处于哪一种状态,是过度承诺、过重负担,还是过多工作,这本书将是你告别苦难生活,走上充满精力、爱情与健康之路的第一步。

  特写:自助法

  常常有人问我们:为什么如此热情地推荐自助法?答案很简单: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权得到能够导致有益改变的信息。这样的一本书应该出现在大家眼前,读这样一本书,比找个医师进行个人成长咨询,或者去海边度假要便宜得多。它是自我提高的最佳起点。这就是我们写作本书的动机。我们希望人们通过阅读本书,获得恢复平衡与健康的必要手段。请记住:生活中最有力量的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你自己起来努力解决你面临的难题。
  我们认为,自助是一种自己解决问题的极好形式,也就是说,每次你为自己制订计划、设想更优方案、衡量不同方案的利弊得失、尝试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我们相信,只要有改善自己的迫切愿望和坚定决心,你就能学会处理面前的难题,学会改变自己的感觉、想法和行为,学会找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做自己的主人。
  这并不是说你必须独自作战。在可能的情况下,你当然应该从周围的人中寻求帮助,有些时候你最好求助于专业人士的指导。求援用不着不好意思,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不用花费时间与金钱请教医师或者顾问,你完全可以自力更生地走出困境。自助不仅能够帮助自己,也能增强自己的能力,你会更加独立自主,更能为自己负起责任。
  不过,如果你认为自助法很难帮你摆脱疲惫感,那么,你要知道,有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只你一个人。毕竟,今天的社会鼓励人们求助于他人,而不一定非得靠一己的力量做出改变。正因为如此,我们常常会感到他人、环境以及其他种种因素在迫使我们就范,使我们感到无能为力,难以展示出应对困境、解决难题的本领。
  可这绝非必然。一种平静祥和、充盈着活力的生活就在你前方不远处,当然,你必须鼓足勇气,付出行动,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你一定会成功!需要的只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身体与每日能量

  健康心理使你充满活力

  我们习惯于看到人类在行动,而不是静止不动。
  ——V.S.普里切特(英国小说家、评论家)
  你一定听到过下面这些说法:
  “我累得眼睛都睁不开了。”
  “我每天都在马不停蹄地辛苦工作,到了晚上,只剩下坐在电视机前睡过去的力气了。”“要是屋子里再有一件东西出毛病,我就要叫出来。”
  “我再也不想当掌管一切的全能家长了。”
  “我每天工作这么多小时,到了周六已经累成了一摊泥。”
  “一想到我的工作任务还要增加,我就感到头晕恶心。”
  如果你曾经有过这些类似的想法,欢迎你加入我们的俱乐部!这说明,你和成千上万个美国人一样,对慢性疲劳深有体会。事实上,过度疲劳正是今天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
  如果你想问为什么人们都没精打采、疲惫不堪,答案非常简单:在现代社会,人们确实工作过累,承诺过多,花钱过度,体重过高。这“四过”听起来虽然简单,却是今日之现实。

  慢性疲劳的定义

  什么是慢性疲劳?查理斯•昆兹曼(CharlesKuntzleman,1992)在他的著作《如何使你精力充沛效率提高》(Maximi-zingYourEnergyandPersonalProductivity)里讲得既清楚又明白:
  简单地说,慢性疲劳就是一种弥漫性的缺乏精力的感觉。如果你带着这种感觉还能正常生活,那是你坚强的意志在强迫你奋力而为。清早起床的时候,你感到地球引力增大了一倍,人际交往也似乎得不偿失:工作变成了沉重的负担,不知什么原因拖到今日还没有辞职:鞋跟上好像沾满了水泥,抬腿变得分外困难:日常事务得付出加倍的力气才能勉强完成,甚至根本完不成。你脑子里常常转着这样的念头:“我连离开沙发爬上床的力气都没有了。”这样一种状态,就叫做慢性疲劳。
  慢性疲劳出现在各个阶层的人群之中,包括努力攀登社会阶梯的公司管理人员、决策者、部长、教师、学生、家庭主妇、卡车司机、医生,等等,不一而足。他们感到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情况都越来越坏,大脑好像日渐萎缩,身体的机能也随之走向衰退。
  至于为什么这么多人备感疲惫和受挫,请读读理查德•卡里森(RichardCarlson,1997)的著作《别为小事操心……生活皆小事》(Don'tSweattheSmallStuff……andIt'sAllSmallStuff):
  我们眼中失却了全局,只看见事物的黑暗面,我们得罪了本来能够伸手相助的朋友。简而言之,我们把生活过得如同灾难来临!我们总是处于一团忙乱之中,到处赶场救急,实际上却是忙里添乱,火上浇油。每件事情似乎都极为重要、非常关键,结果,我们就从一处赶到另一处,糊里糊涂地过完自己的一生。
  这句话真正击中了我们的要害!活动过多会引起人体缺乏能量。我们在此谈到的疲劳,原因只有一个:过度忙碌、没有时间照顾自己、不能缓解生活压力。
  疲劳,是生活失衡导致的一种能量缺乏状态。每天,我们都似乎在进行一场又一场战斗。除了家庭提出的要求,我们还得应付学校、单位、邻里、各种差使,方方面面都在对我们提出要求。我们想说“不”,可是对方纠缠不休,逼迫我们让步。最后,我们内心也生出一种需要,拖着自己竭力前行,赶上今日社会日益加快的变动步伐。我必须指出,这种“我付出你接受”的人际关系是极其有害健康的。

  更大,更快,更好,更新

  几十年来,我们发现有两种令人不安的发展趋势:第一,第1章健康心理使你充满活力7社会对我们的期望越来越高,要求我们把一切事情都做得干脆利落又完美无缺:第二,文化对我们有压力,迫使我们不断追赶最新的潮流。可以说,现代美国生活的主题就是“更多,更多,更多些”。
  现代生活节奏给我们每个人的肩头压上沉重的负担,人人都有各种各样的难题在眼前。在单位里,我们奔走忙碌,同时又要伏案疾书,赶写那些早该呈送的表格和报告。工作对我们的要求却日益加重,因为公司为了省钱必须减员增效。
  任务难以完成,我们的火气一触即发。比如,你用信用卡付了一笔款,却被邮局丢在半道,你不但没有付成款,还得再支付一笔赔偿金。你去找顾客服务部[按照消费者代表克拉克•豪伍德(ClarkHoward)的说法是“不服务部”]提出申诉,可听到的只是一个又臭又长的录音电话指南。这件事还没有解决,办公室里的传真机又不失时机地罢工了,你打电话找修理技师,电话费没少花,机器却还是没修成。下班的时间眼看就要到了,对方正等着你的赔偿金到账,传真机却还是拒绝工作。
  还有,数不清的广告终日对我们进行轮番轰炸:收音机、电视、广告牌、电子信箱——到处都有无数信息在号召我们为幸福生活努力竞争,且不说这幸福生活到底在哪儿。我们深陷在一个怪圈之中,身不由己地不断更新手里的SUV机、DVD机和PDA机,不断更换“过时”、“落伍”的电脑硬件。无论如何,我们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能被飞速发展的最新科技甩到身后,不是吗?
  孩子们也不例外,他们总在不断地提出要求,他们要买最新奇的电脑游戏、最时髦的电子玩具。他们也要赶上时代的潮流,为此他们忙碌而兴奋,不错过任何一种新鲜有趣的娱乐方式。仅仅一两种课外活动可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家长必须成为“超级父母”,每个下午雷打不动地开车带他们进城去疯狂购物。父母因为难以满足孩子的需求,内心总抹不去那一股内疚感。我们要问:放学后,街坊邻里的孩子一起玩耍,再回家读书写作业的美好时光到哪里去了?
  就是坐在家里看电视,也让你不得安宁,商品广告一个比一个更嗦、更喧嚣、更声嘶力竭,更不要提还得在160个频道和上百种节目里精挑细选了。在今天这个选择过多的时代,人们更难找到的是专注、平衡与安宁。

  原因何在

  我们可以把这一切归罪于金钱。毕竟,是资本主义鼓励了“四过”的产生:工作过累,承诺过多,花钱过度,体重过高。不过,我们劳累疲惫,不仅是由于金钱等外在因素带来的压力,更关键的是来自我们内心的压力。是我们想要表现得忙忙碌碌,想要得到周围人的赞赏,想要满足自己所有那些过高的要求,完全忘了这种种行为会对自己的身体和环境产生怎样的坏影响。确实,大多数人都把自尊自爱的基础建立在业绩和成就之上,包括自己在周围人的眼中是何形象、手下有多少员工供自己支配,等等。正如我的一位好友所说:
  多年来,我一直在大学里当艺术教师,同时在教堂里兼职做牧师,为了多挣些钱,还在外面干零活,包括给本地报纸抄抄写写。这还不算我的家务负担,我有妻子、两个孩子和两条狗。年轻的时候还行,可现在我已经四十多岁了,没有那么大的心劲儿了。也不知是负担重了,还是身体大不如前了,也许两者都有,反正我总是觉得劳累不堪。我不想干那么多事了,除了非干不可的。不过,可笑的是,日程排得松了一些以后,我又多接了几个活儿。好像觉得,忙忙碌碌才是好人、勤奋努力的人,否则就是好吃懒做的懒汉。就因为这,我不敢闲下来。用了好多时间,费了好大的劲,我才想明白,我的头号敌人就是我自己。
  如果你也有这种想法,你就是成千上万个美国人之一,大家都憎恨21世纪这种忙碌紧张的生活,却又不自觉地背上越来越重的担子。确实如此,你之所以觉得疲惫不堪,正该由你自己承担责任,尽管你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现在,我要提醒你,你完全可以找回失去的旺盛精力,享受生活的乐趣。够了就是够了!不能再允许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了!
  只有你才能改变这种状态。第一步就是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压力与失衡

  慢性疲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最终结果。概括地说,你遭受的全部压力再加上不良生活习惯,总起来成了一个负数:你的精神和身体压力太大,导致你失去平衡,失衡的生活又导致慢性疲劳的出现。就这么简单。
  当然,我们承受的既有内部压力又有外部压力,所以每个人的压力来源各不相同。但是,不能有效缓解压力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你得到的是持久而难以消退的疲劳感。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强调,压力产生疲劳,这个作用非常强大。为什么?有人估计,寻医问药者中有75%的人是为了与压力有关的疾病而来。这个惊人的数字本身就说明,健康心理学家多么需要研究压力在各种不同的疾病中到底起了何种作用,这些疾病包括偏头痛、高血压、免疫系统失调,比如艾滋病,甚至癌症。这类研究的发现应该可以用来寻找消除压力的最有效方法。
  在这本书的引言部分,我们提到,压力在产生疲劳方面有一种独一无二的作用。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压力能够改变一个人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在压力之下,你对生活难题很难作出有效的反应。这种状况就会带来失衡状态,失衡状态又会导致你的能量流失。压力造成失衡,失衡使能量流失,能量流失又造成压力,如此形成一个循环。
  这么说来,我们必须减压,对吗?不完全对。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在毫无压力的状态下人根本不能生存。确切地说,起关键作用的不是压力本身的质与量,而是你应对压力的方式。所以我们说,无效的应对方式才是造成压力过大的原因。
  依我看来(后面的章节还要说到),压力、失衡与疲劳的产生和恶化,都是出于人的非理性思维以及不健康的行为习惯(这里的非理性意为“不现实”,而非对您的污蔑)。换句话说,尽管有许多病例证明,压力和郁闷是引起能量失衡和慢性疲劳的主要原因,但制造疲劳的罪魁祸首却是你理解和处理生活问题和健康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这里我要告诉你一条好消息:你的疲劳是可以医治的,因为你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是可以改变的。
  有关压力、压力产生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在本书中,我们还要多加讨论,但眼下我要谈一谈能量失衡与慢性疲劳的关系。

  阴与阳

  在古代中国,医师同时也是植根于道家思想传统的哲学家。道家学说强调自然中一切事物的和谐,包括人体。
  按照传统中医的观点,人的身体、心理和精神健康与人体中的生命能量即自由运行的“气”密切相关。确切地说,气被认为是运行于周身经络的能量。气不足则体弱身衰,也就是西方人所说的“usedup”、“burnedout”,或者“rundown”。
  气在人体内运行,表现形式为两种相反相成的元素:。阴阳分别代表着冷与热、湿与干、夜与日,以及许多其他相反相成的事物或状态。
  身体是否和谐要看阴阳是否平衡。由于人与自然万物都处在一种动态的平衡当中,人不断对外在影响和内在影响做出反应,以维持这一平衡。如果产生不适则失衡,则致病。中医诊病的目的就是找出人体不平衡之处。
  当阴阳相调,气行通畅,人的身体和能量就处在一种最具潜力的状态。也就是说,为了使气不外泄,能量不流失,你必须过一种平衡而协调的生活。中医医病就是要防止不平衡的结果出现,这种结果一般表现为疾病、劳累和情绪失常。换句话说,大部分疾病都是由于气不调引起的身体失衡所导致的。中医所用的种种疗法如针灸、按摩、饮食调理、草药、锻炼、呼吸控制、生活方式转变、意念疗法和入静等等,都是为了恢复和维持身体的平衡。
  当然,短短的几页纸难以概述有数千年历史之久的东方医学哲学的精髓。我们只希望,这里介绍的一些概念可以引起你对中医的兴趣,并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加以反思。

  身—心关系

  身处加勒比海岸,或是置身工作与家庭的重重包围,哪种环境能让你彻底放松呢?显然是前者。如果你又累又乏,情绪低沉,肚子里装满了咖啡碱和白糖,你怎么可能发挥出潜能呢?我们都知道,日常生活的繁重压力——不管它来自何方,会榨干我们体内的能量,以至于把你逼到耐受力的边缘,再加上一丁点的不顺心,比如路口的绿灯迟迟不亮,都可能使你突然崩溃。用不着费多大心思我们就可以发现,人的身心之间有种神秘繁杂的联系。
  从西方的观点看,疲劳在根本上是一种身心问题。也就是说,美国大多数医生认为,慢性疲劳兼有身体与心理两方面的原因,而且是一个一般性的纯医学问题。也有例外,有些严重的内分泌失调,比如糖尿病,也会引起疲劳。有时,疲劳感更多是来自心理上,而非身体上,或者反之。但两者之间一定有所相关,尽管你的疲惫感可能多是由于某种心理原因(比如你的生活方式问题)引起的。
  不幸的是,一说到心理问题,有人就深以为耻。所以,有很多感到疲惫不堪的人不愿意被人扣上这顶帽子。你可能觉得,承认自己压力过大或者生活方式有问题令人难堪:你可能还觉得,性格坚强而道德高尚者都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就说明你有个性缺陷或者道德水平低下。这完全错误,这是我们的文化助长的一种错误观念。实际上,经过明确的医学诊断证明你的疲劳感真的“合法”存在,这对你只有好处。那种非理性观念会形成一个“盲点”——不承认心理因素的作用,就等于不承认你有能力摆脱这种状态。请记住,压力过大既不说明你懒惰、软弱,也不说明你道德水平低下。

  什么是健康心理学

  有关身心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使现代人疑惑不解,而且已经困扰了哲学家和科学家数千年。
  想想“哲学”和“心理”这两个名词(在1879年以前人们认为这两者意义相同),历史上的大思想家曾经有过一个说法叫做“身心二重性”,这说明他们认为身与心是不相干的两个问题。因此,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会把人的心理和大脑这一身体机能看做同样的东西。
  更晚近一些的观点至少在部分程度上来源于17世纪法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笛卡儿的著作。笛卡儿用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说明心(mind)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实质,从事思维、推理和想象等活动。他还认为心与身体的其他器官是截然分开的。人们对二重性这个概念难以理解,因为它不能清楚地界定这个“实质”到底是什么。类似的诸多疑惑使现代理论家抛弃了二重性这一说法,不把它当作研究身心关系的科学方法。
  现代科学家日益看重这样一种观点,即人的思想、情感、行为和健康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他们的兴趣导致心理学出现了一个新分支,即健康心理学(又称为身心心理学、行为医学,或“psychosomaticmedicine”),还有一个医学的新分支可称为心理精神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ilogy)。在这两个分支当中,健康心理学研究的是心—身—神,包容性更加广博,而心理精神免疫学专门研究情感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健康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研究心理因素对整个身体健康的影响。身心心理学家一般会研究人为什么生病,人们的行为如何影响健康,如何防止人体生病。健康心理学家尤感兴趣的是,压力如何影响大脑及其他身体结构,其他身体结构又如何影响压力的出现。还有,由心理因素导致身体症状的各种身心问题(另有一种情况是,本来存在的身体症状和疾患因心理因素而恶化,这与此不同)。
  健康心理学家还研究其他多种有关健康的课题,比如,怎样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如何传授人们应对压力的策略,以及如何提高保健服务的质量和政策建设。

  健康心理学的意义

  身与心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对本书的意义非常重要,也就是说,你的疲惫感和你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生活态度有关。当然,身心关系不仅涉及疲惫问题,在人类的一切作为上都可以表现出来,不管你是在听音乐、发电子邮件,还是在学习功课。事实上,这一关系显著地反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不过,它不仅能带给我们快乐,也能引起特殊的问题,对长期感觉疲惫的人来说正是如此。
  这样看来,解决慢性疲劳的办法很简单,你需要在身、心和神的层次上有所改变。具体地说,简单生活并改变思维方式能够减轻压力,压力减轻能够缓解气失调的状态,因此能够减少你的疲惫感。
  简而言之,大多数健康心理学家都认为,简单生活、减轻压力以及改变思维方式的自助疗法能够对各种身心疾患有所帮助,无论是以心理问题为主还是身体问题为主的身心疾患。
  我们强调思想、情感和行为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说,要想做出改变,摆脱疲惫感,你的命运就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也就是说,通过改变看问题的角度,你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在本书第5章,我们还要讨论你的认知结构和生活态度的重构过程——认知重构。

  和谐与平衡

  我们已经谈过健康心理学家强调的几个方面:促进健康、找出致病的心理因素、提高保健水平等等。健康心理学的另一研究方向是面向普通人群的大众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建立起有益身心健康而又行之有效的个人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这方面的研究对慢性疲劳无疑也是非常适用的。
  你要重建平衡、减轻疲劳,需要在四方面进行努力,即运动锻炼、营养、态度和精神这四个方面。在下面我们还要详细讨论这些内容。

  运动锻炼

  今天,大多数美国人都已经知道有氧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好处。像快走、慢跑、游泳、自行车运动、舞蹈、滑雪这类运动,增加了氧气消耗,尤其是在每周三四次、每次15~30分钟的情况下非常有益于健康。这些运动的最终结果是调节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可以起到控制体重、增强心血管功能、调节胆固醇和葡萄糖水平等作用。健康心理学的进一步研究还表明,运动能够减轻压力、恢复身体能量。
  虽然人人都知道有氧运动对人有益,但是只有大约半数的人能坚持进行体育锻炼长达6个月以上。因此,健康心理学家要努力督促人们完成自己的健身计划。为什么?研究发现,只有树立了确定的目标(比如要减掉15磅体重),保持一种积极第1章健康心理使你充满活力19的态度,你才有可能长期坚持锻炼。
  在下一章里,我们要具体分析为什么有助于保持你的能量平衡。
  营养
  有句俗话说:“你吃什么就成为什么样子。”尽管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这句话其实很有道理。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强烈地影响着他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这正是健康心理学家花费心血进行研究的原因之一。人们相信,某些特定的食物会引起某些病症或加重某些病症。比如,过量摄入食盐和血压增高有关,而饮食富含脂肪又会影响到胆固醇的指标。
  单纯的碳水化合物——比如糖块里含有的,能够很快被消化,并提供能量给你的身体。不好的是,碳水化合物缺乏一些基本的营养素,不能保证你长期活动的能量需求,还可能让你吃了又想吃。而过量摄入卡路里指标高的糖分,会使人产生疲劳感。日常饮食的糖分过高还会导致各种问题,比如肥胖症、糖尿病、龋齿和焦虑综合症。碳水化合物对于即时的能量需求是有用的(比如临时需要体力的时候),但它不应该成为你饮食的基本内容。如果你习惯性地摄入过多糖分(还有咖啡因或酒精),你就必须加以改变,这才有可能保持精力充沛。可以考虑用复合型的碳水化合物,比如全麦面包或者意大利面条,这些东西消化慢,可以保持一个稳定的能量水平,它们应该占据你日常饮食的最大部分。
  氨基酸(aminoacidL-Carnitine)和B5等维生素可以促使身体产生更多的能量,还有一些草药,比如人参和银杏,据说也能起到这种作用。要记住,对于维生素以及草药,不同学派甚至不同临床医师的看法很不一致,所以得由你自己来进行判断。在第3章里我们还要讲到营养。
  态度与认知模式
  摆脱疲劳的关键是要消除认知上的扭曲,或者叫做非理性思维,是这些东西阻止你享受美好的生活。认知心理学将出现在第5章,告诉你无效的思维习惯是如何引起诸多问题的。你要学会分析并纠正你对生活的错误看法,在这些看法上你采取了不适当的行为。比如,你已经承诺过多,却错误地认为必须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态度重建会教你向自己非理性的思维模式挑战,教你学会说“不”。认知疗法是你强有力的工具,使你不再承担过多的压力,使生活恢复平衡。
  精神追求
  有宗教信仰的人都认为,健康的身体和精神信仰及其带给你的东西绝对有关,包括和平、爱、自我接受、信念、希望、责任、快乐、坦诚、同情、慈善和为别人服务的思想。在本书的第9章和第10章里,我们要着重讨论精神在克服慢性疲劳上的作用。现在我只要说,许多人战胜疲惫感的过程就是建设精神意识与信仰的过程。

  注意事项

  本书针对的读者群是那些因压力过大、生活方式不当却又拒绝承认这一现实而感到疲惫不堪的人们。不过,另有一些人,他们的疲惫感是由真正的身体病痛造成的。我们在本书中提出的建议对这些人当然有益无害,不过在应用这些方法之前,你一定要请医生做出医学诊断,并接受正规保健专家的指导。一般说来,真正的身体病痛不能仅仅依靠自助法,最好是将其作为正规治疗的补充。另外,疲劳感可以是许多身体病痛的征兆之一,甚至一些严重的疾病(比如甲状腺问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各种硬化症、失眠症、抑郁等等)。也就是说,你一定要请医护人员全面检查一下身体,看看你的疲劳是起因于医学原因、生活方式不当还是别的问题。我们必须强调,自我诊断只能带来灾难。
  当然,你在克服疲劳感的过程中,也可能有时候感到自己好像得了重病,你甚至希望自己得的是一种可以清楚诊断出来的疾病,而不是像什么无效的社会应对方式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这是因为人们都喜欢定义清晰的命名。不幸的是,生活可不是简简单单、直来直去的。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医学化了的社会,它总是给所有情感都加上疾病的标签。这样做似乎能减轻人们因心理问题而引起的负罪感,还可以减少因为必须自己解决心理问题而感到的压力。
  让我们面对事实吧。患上可诊断出的疾病似乎更合情理,它的含义是:只要找对了专家、医生,或者技师,就一定能发现直截了当的解决办法。
  小结
  健康心理学是一门学科,旨在探究与理解身心之间的相互关系。希望本章内容让读者懂得,慢性疲劳大多源自日常生活压力所造成的失衡状态。
  慢性疲劳存在于身心交界的层面上,是身与心协调与否的真实反映。从东西方的思维角度看,慢性疲劳与失衡的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失衡的生活方式又与压力、不良饮食习惯、运动不足、消极生活态度以及对精神事物缺乏兴趣有关。不过,无论原因是什么,疲惫不堪是一种很难受的感觉。为此我们撰写了本书,给读者提供一整套循序渐进的平衡能量的方法,使你的身、心、神变得更健康。
  我们能告诉读者的好消息是,你有办法克服生活失衡,你选择的这条路会带给你丰厚的回报——也就是健康、重新焕发的活力和充沛的能量。
  特写:两种疲劳
  有许多不同的病症会使患者感觉疲劳,其中有两种疲劳感较为突出:一种叫做纤维肌痛综合症(fibromyaltiasyndrome,即FMS),另一种叫做慢性疲劳综合症(chronicfatiguesyn-第1章健康心理使你充满活力23drome,即CFS)。这两种病症在近些年来得到了医学界越来越多的注意,但是仍有一些临床医生认为它们还不能作为准确的医学诊断疾病。我们在这里并不准备涉及专业性的争论,只是给读者提供一些必要的基本知识。
  FMS——纤维肌痛综合症
  这种病表现为肌肉与骨骼的疼痛和疲劳,并有一系列失调反应,具体表现为持续的疲惫感、身体酸痛、一些区域有痛点、心情沮丧、肠胃不适、头痛和睡眠不安,有些症状能够严重到扰乱患者正常生活的程度。FMS已由美国全国健康学会(NIH)确定为一种病名,在美国受其困扰的大约有500万人之多,一般在35~60岁之间。这种病也曾被称为“纤维组织炎”,意指肌肉出现炎症。
  对于该病的致病原因,研究者们众说纷纭,但很多意见认为,许多患者得病前就有这种倾向:另外,压力过大、感染等等因素往往是导火索。另外一些研究人员则认为它由中央神经系统失调引起(比如神经传导素或激素分泌水平紊乱)。气候、冷热、风寒的变化、激素分泌水平不稳定(经前及更年期)、压力、抑郁、焦虑和过度劳累都会使症状加重。
  无论其致病因素是什么,这种病症常常被简单地说成是“心理影响”造成的,或者被误认为是流感、关节炎或是其他什么炎症。有时,医生会把它当成一个垃圾筒,把难以判断的病痛统统扔到里边。传统的治疗原则就是止痛和改善睡眠。
  CFS——慢性疲劳综合症
  这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病,对大脑和其他许多生理系统产生影响,使患者难以正常地生活和工作。症状一般包括疲惫无力、精力不足、短期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能集中。伴随着还可能出现一些类流感的症状,包括肌肉和骨节疼痛、嗓子痛、淋巴结肿大、头痛和失眠。有研究认为,多达80万美国人受到此病的折磨。
  多年以来,临床医生一直以为此病的致病原因是EB病毒,即引起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毒。但是现在看来,它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按照疾病控制中心(CDC2002)网站的说法,得到较多研究的一些可能因素有滤过性毒菌感染、创伤性经历、生化毒素和压力过大。
  尽管人们还不知道这种病的真正致病原因,患者还是应当到医院定期诊治。患者可以考虑服用西药或草药,还可补充维生素,进行运动锻炼,找专业医师进行咨询。

  注重整体性:整体观与你的健康

  取胜的法宝是慢而稳。
  ——伊索
  在前面我们谈到平衡,谈到身体的能量,还谈到身心关系,这些讨论本质上是对整体观的讨论,整体观可以说是一种从多种角度认识世界的方法。健康心理学家们日益认识到,人们必须从多种角度来审视生活。我们得承认,生活是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不能只有唯一的一种解释,如果这样,就是对生活的简单化。把身、心、神三者综合起来考察,这就是整体观。那些以整体观为理论基础、协助你获得生活平衡的种种行为也就是整体性的生活行为方式——我们建议大家恢复精力与生活热情的方式。
  要接受整体性的生活行为方式,你首先要意识到,你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会从正面或者负面影响你的健康状况,这就要看你自己的选择了。如果想减轻压力,生活得和谐而安宁,就一定要坚定地去做那些对你的身体、心理和精神健康有益的事情。
  让我们举例说明整体观在医治慢性疲劳上如何应用。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很难坚持自己的立场,甚至根本不会拒绝他人。他们总是答应别人的每一项要求,结果很快就变得疲惫不堪,这是因为,他们不能为自己的允诺设置清楚的界限。这样做可能有多种原因,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他们在内心设有某种“禁令”,比如在幼年被迫去争取他人的肯定,或者身边的大人曾暗示他“闭嘴”,而且不得表示自己的需求去麻烦别人。至于应不应该坚持己见,我们中的很多人都从家人、老师、朋友、牧师或者大众传媒那里接受了一套相互矛盾而又缺乏理由的信息。我们需要了解这些信息分别出自哪种理论,这对于我们进行鉴别、选择接受或者拒斥是很有帮助的。
  另外,对于我们这些生长在某种宗教环境中的人们,一些有组织的宗教团体宣扬的教义、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也有可能发挥强有力的作用,不管它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例如,一些宗教团体教导人们要勤奋工作,干得越多越好,这样可以赢得上帝的宠幸,或者证明你得到了上帝的宠幸。不过很可惜,这两种追求精神升华的方式都忽略了上帝慷慨赐予我们生活的恩惠。
  让我们应用整体观的理论(括号中表示出不同的观察角度)来分析这样一个人——比尔。比尔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好的人,他从小受的教育就是要做好人,要帮助他人,并且要“额外地付出”(心理角度)。他固执地追求做一名好教徒,无论别人的要求有多荒唐,他也从不拒绝(心理角度)。他花许多时间在教堂做志愿者,甚至忽略了自己的需要,不顾自己的家庭生活(社会角度)。一段时间之后,他的神经系统变得过分兴奋,以至于难以放松甚至入睡,这使他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身体角度)。他变得日益疲惫。当他不能集中精力的时候,就服用大量的糖和咖啡因,试图弥补损失的能量(身体角度)。同时,他又越来越担心自己达不到周围人的希望(心理角度),结果他就做更多的义工,并且要求家里人每周也要去教堂参加好几次义务劳动。这种做法无形中又造成了家庭的不和,从而增加了自己的烦恼(社会角度)。这样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终于使他的健康开始恶化(身体角度)。
  您明白了吗?比尔的例子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他的麻烦是多重性的——有心理问题,有身体问题,也有社会问题,这些因素互为因果。考虑到他的方方面面,健康顾问可能会首先针对他最突出的问题进行治疗,也就是说,先针对他总想做个好人、完人这种不正确的思想,然后再处理其他问题。
  还有一点我们要指出,有时,一个人感到疲劳,可能因为他在家庭或者其他社会组织中会得到某种好处。换句话说,疲劳感偶尔会被人当作一种应付机制,可以使疲劳者逃避某些责任(譬如“我太累了,所以下午不能修篱笆”)。这种“逃避”或者说责任的免除,被称为“次要收益”,即因为你坚持说你遇到了难题,或者强调你的难题而间接地获得了好处,也就是说,因为你疲劳不堪,你获得了某种优待,比如,家人对你更加关心,多给你钱和物,或者允许你回避某些你不喜欢的场合。次要收益是相对于主要收益而言的,主要收益指的是你因为疲劳而直接满足了自己的一些心理需求。在此,疲劳感为你某种重要的心理目标效力,解决了你在其他情况下不能解决的冲突。可以说,在慢性疲劳中,次要收益和主要收益都可能出现。
  如果你天天都受疲劳之苦,请不要忘记次要收益可能在你身上发挥的作用。
  实践整体观
  在这部分,我们将讨论整体性的生活行为方式,这非常重要,能够帮助你恢复生活平衡、拥有充沛的精力、找回失去的青春活力。

  享受新鲜空气和大自然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总是从家门走到车门,再从车门走上工作岗位,我们总在重复这样一条单调而一成不变的路线,很少步入户外。有些人甚至连抬头看看蓝天白云的机会都找不到。也许,只有在下雨的时候,或是在持续干旱少雨的时候我们才会昂首望天。只有当天气影响了我们的出行计划,我们才会关心一下外面的世界——比方说,今天孩子们赛足球的时候会不会下雨呢?
  大多数美国人都住在市区或者城郊。公寓里没有小院,顶多只是一块几尺见方的“阳台”或者“天井”,勉强满足一下我们对新鲜空气和温暖阳光的渴望。而郊区的房子往往坐落在“邮票那么大”的一块土地上。有些街区的房子建得极为拥挤,我的一位朋友甚至开玩笑说,开发商完全可以在两幢房子之间只挖一条排水沟,让两个房顶的雨水都往里流,好多省下些钱。在我们开始新的建筑方式以尽量减少住房占地时,还必须考虑到对居民的影响,作为城市与郊区的居民,我们如何设法使生活恢复平衡呢?
  从现代人类的开端(数千年前)到工业革命(仅仅两百年前),人类没有离开过大自然,却又要听凭大自然的左右。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当中,对于大自然,人类产生出心理、身体和精神方面的需求。
  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服务/办公室社会的进步,我们已经远离了自然环境。同时在此过程中,我们不再关注我们究竟是谁,我们到底来自哪里。我们的生活步伐加快,我们关注的事情日益增多,结果,我们变得如此以自我为中心,前所未有地脱离自然。而最终结果,是人类本身的自我隔离。
  另外,随着我们的文化越来越脱离自然,随着我们花更多的时间上网看电视,而很少到阳光下进行户外活动,我们吃的食物也变得越来越不自然了。随着我们远离种粮种菜的土地,越来越多地享用工厂生产的加工食品和半成品,我们已经淡忘了食物的原味,一个现成的例子就是味同嚼蜡的鸡肉。
  本书的作者之一克里斯蒂是在俄勒冈州的乡间长大的。那时,她吃的是新鲜的蔬菜、鸡蛋和鸡肉,她知道农场里养的鸡肉味道鲜美,和商场货架上满满摆着

志成电脑维护 发表于 2012-2-25 20:30:09

收走 沙发

志成电脑维护 发表于 2012-2-25 20:30:27

[发帖际遇]:董卓派卫士上门向志成电脑维护问钱,被拿走了 11 枚 金币.擦

御疆战神 发表于 2012-2-25 20:35:18

志成电脑维护 发表于 2012-2-25 20: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发帖际遇]:董卓派卫士上门向志成电脑维护问钱,被拿走了 11 枚 金币.擦

我给你看看更猛的        董卓派卫士上门向御疆战神问钱,被拿走了 15 枚 金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习。养身】不再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