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序一 为什么是狄仁杰 陈国富/001序二 电影与小说 南派三叔/003
序三 大唐大唐 江南/006
序四 十年一剑 杨小邪/011
第一章 洛阳奇案/001
第二章 双雄初探/025
第三章 鬼城追凶/059
第四章 六道组织/089
第五章 局中局,局外局/121
尾声/145
后记一 隐藏情节/149
后记二 一个小女人眼中的小女人/181
序一 为什么是狄仁杰
陈国富
为了电影的上映,有广告公司来提案,建议《狄仁杰》应该一律用繁体片名,“杰”应该作“杰”,开始我没太明白,这很重要吗?接着他们说杰里有桀,代表这个人物的真精神,品格独立\坚持走自己的路。恩嗯,我一向用繁体字,有时反倒是对字里的趣味视而不见了。
十年前,我第一次想去创造这个人物,是因为一位外国朋友,人称老芭。老芭说很多西方读者知道有这么个中国神探,老想拍成电影。狄仁杰我听过,但这人具体干了什么我不清楚。找了《狄公案》来看,看了半本搁下了,虽说案情千奇百怪,但办案手法过于胡闹,重点还是放在骂武则天和她的亲信,这跟我想象的电影题材距离太远。高佩罗的小说我也翻了翻,同样看不进去,觉得他创造的那个《狄法官》扭扭捏捏,不堪担当英雄的大任。史料记载,狄仁杰病故时,“朝野凄恸”,武则天哭着说“朝堂空了”。这是什么样的人物?
002
是的,我心里有个狄仁杰的形象,尽管我对那个七世纪的真实的人物一无所知。我想象他是个时髦的老古板,时髦因为他幽默、机灵,因为他能飞能打;古板因为他严格坚守专业侦探精神,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我希望看到这样一个中国神探,我相信中国人愿意有这么一个神探。
就怀着这一厢情愿的想象,我试了十年,找了张家鲁写剧本,不断向他催眠,“有这么一个人,相信我”。剧本有了,到了王中磊那儿,“没错,这人物肯定能拍十部电影”。问徐克愿不愿意接手,终于变成“不用再怀疑了,这就是狄仁杰”。
我们都相信了,而且为了让狄仁杰重见天日,付出的比我更多。狄仁杰有幸,一个从小官干到特大管,再从大官干回小小官——期间被诬陷、刑逼、流放的中国杰出公务员,一千四百年后得以死而复生。他振奋人心的形象终于不会遗落在晦暗的史料里,而是活跃在我们浮想联翩的小说里、银幕上。
我唯一的遗憾,就是少个“皇家首映礼”,武则天率领满朝文武,盛装走过长长的红毯,出席世界首映,映后狄仁杰很酷有很腼腆地上台,满场起立喝彩致敬······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监制 《风声》导演 陈国富
2010/7/25于香港
序二 电影与小说
南派三叔
在写这份序之前,对于这本小说有一个错误的判断,这种判断大体是来源于张家鲁、陈国富以及徐克老师合著的那份三稿剧本。
实话实说,在未看小说之前,我已经拜读过剧本。那是在去香港的飞机上,本着偷师的态度,我打算再那两个小时内把剧本拆成小块让我能从中窥得一些奥秘,没有想到的是,那两个小时我没有时间注意结构,从头到尾,我甚至能感觉到里面人物的呼吸,电影尚未上映,但是我当时感觉,那一定是一本很侠很徐克的东西。
气息,整个电影带给我的应该是一份徐克独特的那种气息。
所以,我自然而然把这本小说,想成了相同的东西,来自于张家鲁和陈国富的故事原型,来自于徐克的影,你还能如何?
在原则上我是不起大的,因为,徐克的东西的气息,我相信只有通过画面才能表现,这是文字的极限所不能达到的,之所以电影艺术不同于小说艺术,或者两者很难达到相同的表现效果的原因我是很理解的。
一个由形达意,一个由意达形。
不过,拿到小说之后,我发现我错了。
这本小说完全不是我想的那样,他没有束缚在徐克那种飘逸空灵的图像化的东西里,作者用文字代替图像让故事变得更加有张力,这让我眼中一亮,因为这是正确的思路,你想在一本小说中体现电影中的痛快淋漓是不可能的,小说有小说自己的快感和乐趣。如果我要去追求前者,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去看电影,但我现在,手里捧的是一本书而不是爆米花,所以我喜欢的,更是后者。
不过,这还只是我发现的第一个想不到的地方,作者在这一步,把整个故事都扼杀在自己的笔下,然后再让他们再自己的笔下重生,让很多的人和事都无限复活和延伸起来······此后,他还做出了更多让我觉得匪夷所思的事情。
比如说,这是第一本我所看到的小说的篇幅比剧本篇幅还要精短的作品,在极度精简的电影剧本之后,作者如何做到这一点,并且还能让故事不减而增的更深入和丰满,我觉得这是件非常奇迹的事情。
又比如说,这是第一本完全颠覆了狄仁杰形象的小说,关于狄仁杰的小说,我大体上都看过,从最 速度沙发鼎!:loveliness: 前来围观顺便一水 抬头微笑 发表于 2012-2-12 09: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前来围观顺便一水
谢谢你的“顶”力相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