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艺术概论若米尼
求战争艺术概论若米尼电子书 【名称】《战争艺术概论》【作者名】若米尼
【朝代(国家)】瑞士
【作者简介】
若米尼,A.-H.deAntoine-Henri de Jomini (1779~1869),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生于瑞士帕耶讷。1798年起在瑞士军队服役,曾任陆军部长的副官和秘书长等职。1804年到法军供职,参加过拿破仑一世指挥的多次远征;1805年曾把自己的新著《论大规模军事行动》面呈拿破仑一世,深得拿破仑一世赏识,任命他为上校参谋。后任M.内伊元帅的军参谋长。1813年因与拿破仑一世的参谋长 L.-A.贝尔蒂埃元帅矛盾激化而转投俄军,两度担任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待从武官。为沙俄军事学院的奠基人之一。俄土战争(1828~1829)和克里木战争时,参加过俄军作战计划的制定工作。1855年晋升步兵上将。同年离俄赴比利时。后去法国,死于巴黎。
一位西方人士这样说过:法国大革命产生了一代天骄拿破仑,拿破仑战争则培育出若米尼这位近代兵学大师。若米尼的一生的确极富传奇色彩。他是瑞士人,一生却主要为两个敌对的大国———法国和俄国效劳;他虽然连初级步兵学校都未进过,但却成为与克劳塞维茨齐名的西方军事理论家;他没有显赫的家世,却得到了拿破仑的赏识并被俄军授予上将军衔;他撰写的军事巨著《战争艺术概论》被欧美各国普遍列为权威性军事教材,曾是美国内战南北两军军官们囊中的必备读物……
1801年,22岁的若米尼怀揣着自小立下的要当元帅的远大抱负,离开祖国瑞士来到了巴黎。经人介绍,若米尼在一家服装厂当上学徒工,在巴黎落下了脚。
工作对于若米尼来说,很快就驾轻就熟了。年轻的若米尼当然不甘心一辈子只做这样“轻松”的工作。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若米尼从未停止过在军事方面的自学。白天他抽空学习,晚上有时则彻夜读书。他潜心研究拿破仑的崭新作战方式和统帅艺术,并将其同菲德列大帝的帅道进行比较分析。两年后,若米尼写出了自己的处女作《论大战术》(又名《大军作战论》)。
1803年,第二次反法同盟形成。拿破仑开始在法国进行兵力动员。若米尼认为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来了,《论大战术》说不定就是自己得到元帅权杖的“敲门砖”。他离开了服装厂,准备去敲响自己人生的大门。
当时法国最深孚众望的是魏特将军。若米尼带上自己的手稿去拜访将军。不料,当时给魏特将军当秘书的是他的小舅子肖德隆上尉。此人不学无术,又喜欢自作主张,看到这个极其普通的瑞士青年也找上门来要见将军,于是从中作梗。若米尼第一次毛遂自荐的尝试失败了。
既然法国不要他,若米尼把目光转向了另外一个大国———俄国。一天,若米尼带着写给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献辞和《论大战术》一书的手稿,去见俄国驻巴黎大使。接见他的是大使馆秘书乌布里尔。
乌布里尔把若米尼请进了会议室,翻阅了一下他的《论大战术》手稿后说道:“亲爱的先生,要给我们俄国将领们上课,您不觉得太年轻了吗?”
若米尼大声回答:“我不是想一定要给贵国的将领们上课,我只是想把我在兵法上的一些发现与俄国的将领们进行一下探讨。”
乌布里尔根本不想听若米尼在说什么,不客气地讥讽道:“有些在巴黎马路上东游西逛的人很会招摇过市,老把我们俄国人看作傻瓜。”
话说到这个份上,若米尼只能起身告辞:“好吧,先生,后会有期。”若米尼的第二次毛遂自荐又以失败告终。
屡屡碰壁的若米尼终于遇到了转机。他的书稿引起了拿破仑手下大将内伊元帅的重视。内伊元帅十分欣赏若米尼的军事才能,决心帮助这个年轻人。他不仅掏钱资助若米尼出版了这本书,并礼聘若米尼为随身助理,尤为重要的是他还把这本书推荐给了拿破仑。这一次,若米尼,这个26岁的瑞士青年,终于迎来了他的将军之路。
当拿破仑读了若米尼《论大战术》书稿后,拍案而起:“年轻的瑞士人把我的全套战法都写出来告诉我们的敌人了!军政部为什么批准出版这本书?”过了一会,拿破仑平静了下来,又说:“我实在不必这么自扰。敌人的那些老将们根本不读书,而肯读书的青年人又不够资格有指挥权。不过,今后再出版这种书,必须由我亲自批推。”不久,若米尼被提升为上校,当了内伊的参谋长。
1806年,欧洲战事重启。拿破仑亲自召见若米尼,决定把他留在统帅部以便咨询。召见完毕后,若米尼需要返回内伊军部作个交代。行前他问拿破仑:“4天以后我是否应该到班堡再去见您?”法国皇帝一听,极为吃惊,反问:“谁说我要去那里的?”因为这是拿破仑藏在心中的机密行动计划,从未泄露给别人。若米尼不慌不忙地回答:“陛下,是地图和您指挥的马伦哥、乌尔姆两次战役告诉我的。”这件事给拿破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在他被流放到圣赫勒那岛的晚年,他还曾对身边人讲述起这段往事。
若米尼的超群才略和拿破仑的格外器重引起了法国一班元帅对这个“外来户”的嫉妒。若米尼对这些心知肚明。为此他先后15次提出辞职,但每次都被挽留下来。但是,若米尼感到继续在法国军队干下去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
1813年8月,若米尼致书俄国沙皇亚历山大,表示愿意前赴俄国效劳。此时的若米尼早已不是昔日默默无闻的穷小子了。亚历山大欣然表示欢迎。这样,若米尼告别法国踏上了俄罗斯的土地。
初到俄国时,若米尼在亚历山大的统帅部当军事顾问。亚历山大死后,尼古拉一世登基。鉴于俄国旧式军校观念落后,思想陈腐,尼古拉一世责成已是俄军高参的若米尼着手研究军事教育改革。若米尼经过思考,决定参照普鲁士柏林军校的模式,建立一所可供未来俄国将军们学习兵法的军事学院。学院将以民主的教学和管理方式来为俄军培养指挥和参谋人才。
尼古拉一世很快批准了若米尼的方案,同时任命若米尼为俄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学院首任院长。若米尼非常高兴,因为兴办军校教授学生是他一生的夙愿。此时若米尼已52岁。
对于若米尼的离法去俄,法国方面未作苛责,因为若米尼的国籍是瑞士,而瑞士又是个中立国,所以人们并不把他的做法视为叛国。当俄国等欧洲反法同盟国家在1815年重新对法国开战时,若米尼也保持了人格的荣誉,从未为俄国及其盟友设一谋。即便是有一次普鲁士国王亲自来征求作战建议,他也当面拒绝。对此,俄皇亚历山大也很体谅,对法战事期间特地让他回瑞士休假。在1815年以后的和平年代里,若米尼继续充任俄皇的军事顾问,协助进行军事改革,最后官拜至上将。1869年3月24日,这位90岁的老人在巴黎去世。
【正文】
出生于瑞士的若米尼曾任拿破仑三世高级军事顾问,其军事巨著《战争艺术概论》共分七章四十七节,另有一个结论、一个补遗、两个续编及七幅附图。在"告读者"中,主要介绍作者本人为什么要出这本书及个性成书的过程。在"现代战争理论及其作用概论"中,主要介绍一下当代战争理论的现状,指明在所有战争艺术的理论中,惟一合理的理论就是以研究战史为基础的理论。而他的这本《概论》,就是一本现代战争理论及原则的综合体系。关于战争艺术的定义,作者认为"战争艺术"一般分为五个纯属军事问题的组成部分--战略,大战术,战争勤务,工程艺术和基础战术以及战争政策。由此,作者指出,战争艺术实际包括六个各不相同的部分。第一章为战争政策,主要按战争目的、性质和形式探讨各种不同战争。第二章为军事政策或战争哲学,主要探讨影响战争胜负的各种基本因素。第三章为战略,除探讨战略定义和一些基本原理外,还具体探讨了各种作战体系,而对战略计谋作了更深入的探讨。第四章为大战术与交战,具体探讨各种交战,诸如进攻、防御、迂回机动、行军遭遇交战、突然袭击和要塞围攻战等。第五章为战略战术性混合作战,主要探讨攻击、渡河、退却、追击、行军、登陆作战等。第六章为战争勤务或调动军队的实用艺术,主要探讨战争勤务的概论、范围,以及侦察和及时查明敌人移动情况的其他方法。第七章为军队的战斗部署和三个兵种的单独使用或联合作用,主要探讨军队在战斗线上的配置及编成,以及步兵、骑兵、炮兵三个兵种的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在"结论"中,主要探讨了战争取胜有赖于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阐明了战略与战术定义、战略侦察以及认识战争规律、指导原则、进攻和防御等原理。在"补遗"中,着重探讨了几次海外的主要远征。在"续编"中,主要对战略、培养战略眼力的方法和军队战斗部署作了进一步的概述和探讨。
《战争艺术概论》总结了法国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经验,根据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战争基本原理,提出了许多当时行之有效的作战指导原则、方法和形式。该书涉及的范围广,主要内容有:
1、战争政策。"战争政策就是外交与战争之间的一切相互关系。"战争政策所研究的问题,应能帮助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判断战争是否适合时机,是否正当或是否需要,并决定采取哪些行动来达到战争目的。研究战争政策,就是要确定战争的性质、目的、时机、规模和战法。战争政策不仅对国务活动家而且对军队统帅也至关重要,因为它同所有可能采取的战争手段和行为都有极密切的关系。
2、军事政策或战争哲学。军事政策就是政府和统帅采取的一切既不属外交领域,也不属战略领域的军事手段。军事政策研究的范围很广,包括敌对国家的经济资源、军事地理状况、军事实力统计(含军事组织、现役兵力、预备役兵力、兵力编成、武器装备等)、总参谋部的主要作战原则、民族的战斗意志及对本国政府和制度的忠诚程度、可能得到的一切支援和可能遇到的一切障碍,当然也包括本国国王和统帅的特性与才干、政府或国防机构在首都可能对战争施加的影响、军队的体制、兵力编成和武器装备,以及一切可能的援助和阻力等。一个英明的政府的军事政策应保证:国家元首文武双全,既受过政治训练,又受过军事训练,若不能亲自统率军队,则应选择一个优秀的代理人;常备军要经常处于战备状态;建立充分的物质储备;高度重视军事科学研究工作;总参谋部平时集中力量进行战备,周密组织侦察,根据敌我双方情况拟制作战计划。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培养民族的尚武精神和军队的士气,那么它为建设军队而采取的一切最好的措施也都将是徒劳的。鼓励尚武精神的第一个方法,就是使军队受到普遍的尊重和关怀。第二个方法是,保证那些曾为国家服役的人对政府官员的空缺享有优先候补权,甚至可以规定某些职务必须由服役满多少年者始可充任。为此,必须鼓励和钦佩勇敢精神,必须尊重军人。
3、战略。战略是在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是研究整个战争区域的艺术,是为入侵别国或保卫本国而在战场上指挥大军的艺术,是把一支军队的最大部分兵力集中到战争区域或作战地区决定点上去的艺术。总之,战略是进行战争的艺术。战略的核心问题在于抓住全部战争的锁钥,集中主要兵力攻击敌人的一翼或者一点。战略的重要任务在于:正确判断敌方的战争区;认真分析敌我双方的决定点;抓住有利时机通过机动和快速性取得优势;集中主要兵力,协调一致地对具有决定意义的敌军中央或一翼实施攻击。只有兵力占无限优势,方可对敌中央和两翼同时采取攻势,否则,将犯极大的错误。战略原则是不受自然条件、武器装备和军队编制的影响的,是永恒不变的,从西庇阿、恺撒到弗里德里希二世、彼得一世和拿破仑一世,战略原则都是一样的,如都是集中使用兵力。
4、大战术与交战。"交战是在重大的政治和战略问题上相互竞争的两军具有决定意义的冲突。"凡是交战,总有攻防两方,对攻者来说是进攻交战,对防者来说是防御交战。此外还有一种交战称遭遇交战。而大战术正是巧妙组织和指挥交战的艺术。"大战术的组织指导原则同战略的组织指导原则一样,就是把自己的主动力仅用于对付敌人的一部,仅用于能保障获得最大战果的决定点上。"归根到底,"交战就是战争的主要和具有决定性的行动"。为了进一步贯彻这一组织指导原则,大战术要求军队统帅:善于抓住有利时机,把主力投到决定点上;巧妙指挥各兵种为胜利作战。大战术研究的内容包括:战斗中选择阵地和防线;战斗中采取攻势(积极)防御;决定攻击敌人防线时的战斗队形和机动样式;两军遭遇交战和不预期交战;对配置在野外的敌军的突然袭击;指挥投入战斗的号令;对阵地和营垒的攻击;进行突袭等。
5、战术。战术是指挥战斗的艺术,是指挥师或独立支队独立作战的艺术,是在决定性时机对决定点使用主动力投入战斗的艺术。战术决定军队在战场上实施机动和役入冲击的各种部署;决定部队的使用程序和遂行任务的方法。战术在战争中是惟一无一定规律可循的东西。
6、战略战术性混合作战。战略战术性混合作战,包括钳制攻击与大支队、渡河、退却和追击、军队行军宿营、登陆作战。钳制攻击是在远离主要作战地区的战区边缘采取的辅助行动。而大支队就是执行钳制攻击任务的,它的行动对整个战局的成败有重要关系。在欧洲陆战场,要流过像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等等大河流,因此渡河问题就值得研究了。诸如渡河点的选择、架桥艺术、架桥部队、器材等,都要认真准备。退却是一切战争行动中最困难的一种行动。因此,定下退却决心、退却方法,搞好退却保障,就是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了。当一支军队退却时,不论出于何种动机,敌方通常总是要追击的。追击的勇气和积极性,当然决定于统帅的大胆性格和两军的物质及精神状态。追击时应尽可能地采取大胆和积极的行动,特别是在交战取胜后实施追击时更应如此。在战争期间,不论是在行军时,或是在执行监视任务时,或是在待机恢复进攻时,军队都完全可能在所占领的战略位置上保持集中宿营或舍营。登陆作战是一种很少采取的军事行动。但要登陆作战,必须迷惑敌人,隐蔽已方登陆企图;选择好登陆场,保障所有部队能同时上陆;要以最积极的行动登陆,并力求迅速占领一个依托点,以掩护部队逐渐展开;立即使部分炮兵先行登陆,以保障和支援登陆部队。
7、战争勤务或调动军队的实用艺术。该书认为,"战争勤务实际上是战争准备的科学,是保障战略和战术使用的",也可以说是调动军队的实用艺术。战争勤务涉及范围很广,含参谋学、后勤学,甚至司令官的领导艺术(包括组织行军、宿营、准备初期作战计划、编组战斗队形、组织战略侦察等技术性细节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勤务"也就是战略和战术的实际执行"。战争勤务在保障战争胜利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战争中实施巧妙机动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无疑是在下达命令之前必须切实掌握敌人行动的情报。"其方法,一是建立一个完善的间谍网;二是由精干的军官和轻装部队进行侦察;三是审讯战俘获取情报;四是相互印证,进行推测;五是信号法。其中,要弄清敌人的意图,最可靠的方法莫过于间谍活动。
8、军队的战斗部署和三个兵种的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该书认为,"虽然这两个问题属于战争勤务和辅助性的战术问题,但应当承认,它们对确有交战意图的主动帅来说则是一种主要的计谋,因而理应包括在我们提出的任务范围之内。"战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战术是多变的。因此,军队的战斗部署和三个兵种的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都要根据战场敌我双方的情况来确定。而且,指挥官的能力、毅力,以及军队的士气等对部署与使用都有一定影响。
9、结论。书中说,作者已尽全力叙述了战争基本规律的主要原理。战争是一门艺术。交战中,个人素质、精神力量以及万千种其他因素有时起着主要作用。冲突双方士兵的激情和军事素质,指挥官的性格、毅力和才能,甚至还有民族的以及时代的尚武精神,总之一切可称为战争的诗意和纪想的东西都将对战争的结果产生持久的影响。
《战争艺术概论》关于战争问题的主要观点为:对战争史的研究是战争艺术原理的惟一理论基础;战争远非是一门精确的科学,而是一出令人恐怖、充满激情的戏剧,是一种艺术;战争的确有几条为数不多的必须遵循的共同原则;全部战争的钥锁在于集中主要兵力,攻击敌军一翼或一点;战略是进行战争的艺术,而大战术和战术则是进行交战和战斗的艺术;进攻优于防御,进攻是一种最积极的战斗类型,而防御则是为在适当时机转入进攻所采取的临时待机行动;克敌制胜的惟一方法,不是实施旨在威胁敌人交通线的机动,而是交战;为了打败敌人,必须采取坚决的战略,坚决把主动力投到决定点上,力求对敌翼侧采取迂回乌黑时,则应从正面进行闪电突击;当不可能从敌翼侧采取迂回乌黑时,则应从正面坚决突破,先将敌孤立分割成几部,然后予以各个击破;初战获胜后,应适时转入坚决连续的追击,以求全歼或彻底打垮敌人。
《战争艺术概论》一书问世迄今,虽已过一个多世纪,但仍有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和广泛而深过错的影响,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该书以战争实践为基础,在不少问题上强调理论重要,实践更重要;学问不在于博,而在于精;抓信主要矛盾,集中主要兵力;正确认识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必然的关系;根据情况运用战争艺术原则;战争绝不是数学行动;反对绝对论,承认相对论;攻防可以互相转化;依据情况修正作战计划;精神力量能产生物质效应;对群众的意见既重视,又不依赖。凡此种种,无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作者的辩证法的思想。
目录
中文第一版译序
俄文版说明
献给俄皇陛下
告读者
现代战争理论及其作用概论
战争艺术的定义
第1章 战争政策
第1节 捍卫权利的攻势战争
第2节 政治上取守势而军事上取攻势的战争
第3节 争权夺利的战争
第4节 有同盟国参加或无同盟国参加的战争
第5节 干涉性的战争
第6节 由于热衷征服或其他原因而进行的侵略性的战争
第7节 信念战争
第8节 人民(民族)战争
第9节 国内战争和宗教战争
第10节 两线作战和同时进行两个战争的危险性
第2章 军事政策或战争哲学
第11节 军事统计学和军事地理学
第12节 影响战争胜败的其他因素
第13节 军事制度
第14节 军队统帅和高级作战领率机关
第15节 民族的尚武精神和军队的士气
第3章 战略
定义和基本原理
战争的基本原理
战略计谋
第16节 作战体系
第17节 战区
第18节 作战基地
第19节 战略点和战略线战争区的决定点和作战目标
第20节 作战正面 战略正面 防线和战略
百度文库那个魂蛋,花了五金元还不全,亏我给它打了五分,被坑了啊 不知为何,我传不了附件了
so
目录
译序
俄文版说明
英文版说明
告读者
现代战争理论及其作用概论
战争艺术的定义
第一章 战争政策
第一节 捍卫权利的攻势战争
第二节 政治上取守势而军事上取攻势的战争
第三节 争权夺利的战争
第四节 有同盟国参加或无同盟国参加的战争
第五节 干涉性的战争
第六节 由于热衷征服或其他原因而进行的侵略性的战争
第七节 信念战争
第八节 人民(民族)战争
第九节 国内战争和宗教战争
第十节 两线作战和同时进行两个战争的危险性
第二章 军事政策或战争哲学
第十一节 军事统计学和军事地理
第十二节 影响战争胜败的其他因素
第十三节 军事制度
第十四节 军队统帅和高级作战统帅机关
第十五节 民族的尚武精神和军队的士气
第三章 战略
定义和基本原理
战争的基本原理
战略计谋
第十六节 作战体系
第十七节 战区
第十八节 作战基地
第十九节 战略点和战略线 战争区的决定点和作战目标
第二十节 作战正面 战略正面 防线和战略阵地
第二十一节 作战地区和作战线
第二十二节 战略线
第二十三节 用临时基地或战略预备队保障作战线的方法
第二十四节 旧式阵地战体系和现代运动战体系
第二十五节 边境及其靠要塞和筑垒线的防御围攻战
第二十七节 营垒和桥头堡与战略的关系
第二十八节 山地的战略行动
第二十九节 略论大规模入侵和远征侵略
第四章 大战术与交战
第三十节 防御阵地与防御作战
第三十一节 进攻交战和各种战斗队形
第三十二节 交战中的迂回机动和过大规模的运动
第三十三节 两军行军遭遇战
第三十四节 军队的突然袭击
第三十五节 以有生力量对要塞及筑垒营地或筑垒线的攻击 一般性突然袭击
第五章 战略战术性混合作战
第三十六节 钳制攻击与大支队
第三十七节 渡河
第三十八节 退却和追击
第三十九节 军队行军宿营和冬季舍营
第四十节 登陆作战
第六章 战争勤务或调动军队的实用艺术
第四十一节 战争勤务概念
第四十二节 侦查和及时查明敌人移动情况的其他方法
第七章 军队的战斗部署和三个兵种的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
第四十三节 军队在战斗线上的配置
第四十四节 步兵的部署和使用
第四十五节 骑兵
第四十六节 炮兵的使用
第四十七节 三个兵种的联合使用
结论
补遗
概述几次海外的主要远征
《战争艺术概论》续编(一)
战略概述(1837年3月20日献给亲王殿下)
良好战略眼力的养成方法概述
《战争艺术概论》续编(二)
军队战斗部署
附录
地名注释
汉法人名对照
附图I-VII
译 序
若米尼,另译约米尼,全名亨利·安托万. 若米尼。他于1779年3月6日出生于瑞士帕耶纳,自幼爱好军事,开始军事生涯后,曾在拿破仑一世的司令部供职,多次参加过拿破仑战争。他担任过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和尼古拉一世的军事战略顾问近 二 十年,被授予俄国步兵上将军衔。他在法国巴悉靠俄国养老金度生,年满八十岁那年,当法皇拿破仑三世准备对奥地利发动战争时,还曾经俄国大使同意,应聘担任拿破仑三世的军事战略顾问。他对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深有研究,发表过大量军事著作,是一位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史学家,被称为十九世纪上半叶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的两大代表之一。恩格斯曾对他作过高度评价,称他为军事方面 “全世界公认的权威人士”。
在若米尼的大量军事著传中,有《论大规摸军事行动》、《法国大革命战争军事批判史》(共15卷)、《拿破仑的政治和军事生锤》,等等,而影响最大的就是《战争艺术概论》。该书原书由若米尼以法文写成,于1837年发表后,先后为不少国家竞相翻译出版,并定为军官必修教材,受到很多著名军事人物的极大重视。据说,在美国内战中,该书是南北两军每个将军背囊中必备的读物。在这方面有一则趣闻。1897年有位日本海军军官秋山真之奉命赴美国留学深造,当他一踏上美国国土,就去求见美国著名军事作家、海军退役上校马汉,向其请教学习海军事宜,而马汉当即劝其首先认真学习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秋山真之对此一时不解,后来了解到,马汉本人即从《战争艺术概论》中学习战争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海军战略,始创立 '‘海权论“,写出著名的《海上实力对历史的影响》一书后,这才恍然大悟。关于《战争艺术概论》一书,其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就其军事学术价值而言,《战争艺术概论》的确可与孙武的《孙子兵法》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相提并论。但是,我们在研究中外军史名著中,对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却提及较少。这主要是因为,这样一本名著在我国迄今尚无一部全文译本,而目前有时可以见到的,只有台湾出版的,其文字仅为原书二分之一左右的一个摘译本,名谓《战争艺术》。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决定把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全文译出出版。这也算是为我国军事名著的汉译补上一个空白。相信该书全文中译本的出版,对于我国广大读者根据“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来研究外国军事科学和历史遗产,定将不无稗益。
《战争艺术概论》金书共约有38万余字,包括“战争政策' '、“军事政策或战争哲学”、“ 战略”、“大战术与交战”、“战略战术性混合作战”、“战争勤务”,以及“军队的战斗部署和三个兵种的单独使用或联合用”等七章四十七节,还有一个结论、一个补遗、两个续编及七个附图 < 其中附图VII系引自本书英文版。书中引证了历史上的大量著名战例,涉及著名军事人物五百余人和重要地名一千多个,内容极其丰富。为便于读者阅读查考,书末还附有地名注释及法汉对照人名表。
《战争艺术概论》的主要优点住于:它总结了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经验,为十八世纪末期战争艺术描绘出了一幅蓝图,创立了十八世纪末期和十九世纪初期的战争艺术理论,制定了许多当时进行战争的先进方法和形式. 拉出了一些至今犹有指导意义的作战原则。本书所阐明的主要观点为:对战争史的研究是战争艺术原理的唯一理论基础;战略是进行战争的科学,战术是进行战斗的科学;进攻优于防御,进攻是一种最积极的战斗类型,而防御则是为在适当时机转入进攻所采取的临时待机行劫;克敌制胜的唯一方法,不是实施旨在威胁敌人交通线的机动,而是交战;为了打败敌人,必须采取坚决的战争,坚决把主力投到决定点上,力求对敌翼侧采攻迂回包围,同时从正面进行闪电突击;当不可能从敌翼侧采取迂回包围时,则应从正面坚决突破,先将敌军孤立分割成几部,尔后予以各个击破;初战获胜后,应适时转入坚连续追击,以求全歼或彻底打垮敌军。
本书所阐述的以上这些主要观点,无疑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发展有重大作用。但是,因囿于阶级局限性,本书也反映出--些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色彩,例如: 它认为战争艺术的规律是永恒的、绝对的和不变的;它夸大统帅在决战中的作用,并低估政治和社会-经济因素对整个战争的影响;它也未能深刻揭示出战争的真正目的。
本书是根据《战争艺术概论》的法文原版版本,并参考其英文版本和俄文版本翻译的。其中第六、七章和补遗是向袁坚根据俄文版本、考英文版本翻译的,但译后均照法文版本进行了详细校对。由于原著是十九世纪上半叶的经典作品,出版年代较久,有些术语比披陌生,前后又不尽统一,加以印刷上也有错误,所以各国版本在许多地方对原著的理解出入很大。虽然我们力求准确表达原著内容,但因水平所限,时间仓促,错误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指正。
本书第一章至第三章由南京外语学院王殿忠校审,第六章至续编 (二)由南京大学王允道校审,全书由刘聪校订。在校审校订过程中,南京大学法藉教师阿兰·努威尔(Alain Nouvel)先生曾给予大力帮助,特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译者
1986年3月
俄文版说明
若米尼于1779午3月6日 生于瑞士帕耶纳市的市长之家。
若米尼自幼向往军事,但是他的双亲几次想送他进军校学习都没有达到目的。
若米尼在巴塞尔学习银行业后,于1796年去巴黎,起初在几个商家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成了交易所的经纪人。酷爱军事的若米尼,当看到拿破仑在意大利取得辉煌胜利时深为激动,便毅然放弃交易所的股票活动, 开始撰写军事行动日记,研究军事历史著作和拿破仑对意大利的远征。
1798年起,若米尼在爱尔维修(瑞士)军队服役,曾任陆军部长的副官和秘书长,是瑞士国民军的组织者之一。后来曾积极参加拿破仑的元帅马塞纳对瑞士的远征。
1803年,若米尼出版了《大战术的理论和应用教程》(第一卷)。1805年若米尼被任命为内伊元帅的副官,随内伊参加时奥
地利战争。
若米尼以勇敢受到奖赏,而被内伊元帅派去向拿破仑呈报蒂罗尔和乌尔姆之战战况。若米尼趁此机会把自己的新著《论大规模军事行动》呈给了拿破仑。拿破仑下令提升他为上校。
1806—1807午,若米尼还随内伊元帅参加了对普鲁士和俄国的远征:因有指挥军队的才能,而被任命为内伊元帅的参谋长,并获男爵爵位。
1807年,若米尼发表了他当时尚未最后完稿的《论大规模军事行动》一书的末尾一章——《论战争艺术的基本原则》。这一著作当时在法国和其他国家享有盛名,对军事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引起了人们对军事理论的极大兴趣.
1808年,若米尼作为内伊元帅的参谋长,参加了对西班牙的远征。
1811年全年和1812年大部时间,若米尼用于完成《论大规模军事行动》一书的缀写工作,井按拿破仑的指示缀写拿破仑对意大利的远征史。
曾有些忌妒内伊元帅战绩的人们到处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内伊的胜利应归功于若米尼。内伊听到这种流言蜚语后,便免去了若米尼的军职。若米尼想恢复原职毫无结果,由于感到受了很大的委屈,愤然要求亚历山大一世接纳他到俄军供职。亚历山大一世同意了他的请求。但拿破仑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通过陆军部长向若米尼提出建议:或者重返法军当将军,或者到万塞纳监狱坐牢。若米尼回到法军后,被派到贝蒂埃将军的司令部任职。
1812拿破仑侵入俄国后,若米尼曾任维尔诺城防司令和斯摩梭斯克总管。在任总督期间,他建立了规模宏大的供给基地。他还对地形、特别是江河和江河渡口进行了研究。当拿破仑的军队从莫斯科退却时,若米尼的这些资料对选择别列津纳河渡口起了很大的作用、.
若米尼后来与内伊元帅言归于好,并经拿破仑同意,又被任命为内伊元帅的参谋长。若米尼在担任这一职务期间,参加了包岑战役。内伊因若米尼在这次战役中战功卓著,建议给若米尼晋升少将军衔。但是,贝蒂埃元帅却借口若米尼的行动有过某些疏忽,不仅不同惫提升地,反而宣布对他进行申斥。
若米尼由于为贝蒂埃的这一诡计所触怒, 在佩尔舍维茨停战期间,于l813年8月14日到布拉格联军总部,再次提出愿为亚历山大一世效劳的请求。亚历山大一任命他为侍从副官长. 并授予他中将军街。
拿破仑回忆起这件事时曾说,贝蒂埃元帅对若米尼太厉害了,而作为瑞士人的若米尼当时实在是除此别无他途可寻,因为他没有法国人的这种民族感。
1815年,若米尼曾陪同亚历山大一世去巴黎,还随其参加了亚琛会议和维罗纳会议。
1822年起,若米尼开始长期住在俄国。他参加过制定对土耳其实施的多次战役的计划,并且亲自参加过l828一1829年的俄土战争。根据若米尼的建议,1832年在俄国创建了第一座军事学院。
若米尼于1837年开始撰写、1840年出版了《战争艺术概论》<两卷本)。
由于健康状况所迫,若米尼曾离开俄国去布鲁塞尔。但在东方战争( 1853一1856 )期间,他应尼古拉一世的邀请,又重返俄国,参加了一系列军事会议。他于1855年最后离开俄国时,军街为大帅(注1)。他离开俄国以后,起初住在比利时,后来转到巴黎附近的巴悉,于1869年在该地去世,终年九十岁。
若米尼最先开始研究并论述十八世纪末期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一世战争。 他总结并系统地整理了战争史上的各种事实和结论,并且在对其进行周密分析的基础上,创造了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的战争艺术理论。他的著作对战略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若米尼在《战争艺术概论》中极其严厉地批判了比洛的原则(《应避开交战而实施机动》),并根据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反革命联盟进行战争的经验指出:克敌制胜的唯一方法,是牢固掌握主动权,坚决实施进攻;要彻底消灭敌人,就必须坚决实施迫击。
通过对腓特烈二世战争和拿破仑一世战争的研究,若米尼得出结论说,为了在战场上克敌制胜,必须及时把主力投到具有决定意义的地点。若米尼建议,在战略上采取攻势的一方,应极力包围敌军侧翼,并以主力攻击敌军交通线。若米尼认为,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可对敌军的两翼实施战略包围。当敌军沿正面展开,不可能对其翼侧实施迂回时,若米尼则建议对敌军主力集团实施进攻,先将其分割孤立成几个部分,然后再予以各个击破。
当评价进攻、追击和防御这些战斗类型时,若米尼认为,进攻是一种最积极的战斗类型。他明确强调了对敌军实施追击的重更意义,并且指出了,防御是军队采取的一种临时待机的战斗行动,其目的是为了在适当时机转入进攻。若米尼承认军队的精神力量是基本的和决定的力量,所以他还主张,要使自己军队的士气高涨,敌军的士气低落。
若米尼在制定服争艺术理论的原则时,是从进行战争的历史经验这一正确前提出发的。但是,比珞在研究理论问题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对若米尼有严重影响,致使若米尼的学术著作具有与比格似的特点(注2)。由于若米尼迷信几何公式的定律,采取形式逻辑的思维方法,这就位他的论证带上了形式化的色彩,他的结论变成了武断的定理, 在他看来,战争艺术是永恒不变的,拿破仑的统帅艺术是不可动摇的典范。
若米尼在《战争艺术概论》第一卷中写道:“我的全部论著是要证明某些原则的永值意义,并阐明为巧妙成功地作战,必须采用这些基本原则”。这就导致若米尼得出了不正确的结论,因而他便受到了克劳塞维茨等人的完全正确的指责,他们指责他没有估计到影响战争艺术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并否定军事发展的可能性。
在约有百年之久的时间里,若米尼的理论和原则一直被沙皇俄国和其他国家的许多著名军事家 (如列耶尔、德拉戈米罗夫、米赫涅维奇、博纳尔、库罗帕特金、福煦、格朗梅松等人)认为是神圣不可动摇的。例如,德拉戈米罗夫曾经断言:”拿破仑战术是建立在不可动摇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基础是不因为军队装备的任何变化而受到影响的”。博纳尔根据若米尼关于进攻优于防御的论断,完全否定防御是一种战斗样式;他说:“只有进攻才能取得决定性战果……”。格朗梅松比博纳尔走得更远,他断言:“进攻是法军唯一的作战方法……不需等待查明情况, 应该到处迅猛攻击。”
1914一1918的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的经验最明显地证明:公式化和忽视具体情况是极其有害的。
按博纳尔和格朗梅松思想训练的法军,在1914—1918年战争的初期,曾试图不顾具体情况来运用他们两人的上述思想),结果在边境交战中吃了败仗。而按毛奇和施利芬思想训练的德军,则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进攻、合围和歼敌,当他们在边境交战中获得初胜后,便迅即不停地向法军发动攻势,结果,他们在马恩河地区陷入绝境,不得不违反自己的理论,在主要方向上采取防御,最后被迫退却。德军由于没有受过进行大战的训练,以致在1914-1918年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中遭到失败。
为了进攻,军队不仅需要理论,而且需要相应的训练,需要技术装备和组织良好的后方,需要善于创造条件使得进攻取胜而避免失败。
苏联国内战争时期的工农红军是善于实施进攻战斗的典范。协约国军的三次进军之所以被破,只因为工农红军的战略方针是:由布尔什维克党配合以巨大的党政工作,在主要方向上实施坚决进攻,并以合围和不停的追击完成之。
尽管我们指出了若米尼有上述缺点,但是,他作为一位经典军事作家,仍有其重要作用。
弗·恩格斯在评价克劳塞维茨和若米尼时曾经说道“……克劳塞维茨和若米尼一样,是世界文献中线式军队著作的典范作家①
鉴于工农红军的指挥人员和各级首长对经典作家的著作很感兴趣,军事出版社特将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译成俄文出版发行。尽管该书问世已有一个世纪之久,但基本上仍未失去其原有学术价值,对苏联读者研究历史遗产仍然不无裨益。
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
国家军事出版社
莫斯科一1939年
①按《苏联军事百科全书》记载,若米尼的最高军衔为俄国步兵上将-——译者
①如,比洛曾指出出,“军队的配置(点)及其基地(线)应成等边三角形”
比洛的论证方法用下图表示.
①见《恩格斯军事文选》,俄文版,第1卷,第437-438页,苏联军事出版社1937年版。
英文版说明
在履行任何一项任务中,总有两种同样必须予以避免的极端,这一规律对从事翻译工作具有特别的意义。一方面,有一种极端,固执的坚持,翻译必须逐字逐行的忠实原作;另一方面,有一种危险,主张不妨予译者以笔下生花的自由。这两种极端情况都不可能确切的反映作者原意。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要恰当的折衷,往往并非易举。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一书的译者们,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英语来表达作者的本意,对于他的思想,既不删节、增添,也不作任何褒扬贬责之类的评论。
对于那些为教授军事已熟谙兵书的人们,实在并无必要介绍若米尼的功绩。对那些迄今尚不熟悉兵书,但已对军事深感兴趣的人们(这些人中当包括大批美国人士),则应完全说明,而且毫不夸张的说,若米尼将军是一切有权威的评论家所公认的,是他那个时代或者任何其他时代最有才华的军事评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
现在我们怀着诚挚的希望把这个译本献给读者,衷心的希望此作能有实用。当今,我们的制度不容许有一支庞大的经过严格训练的常备军存在,因而在民众间更加广泛的传播军事知识便显得愈为重要。如果译者们发现,他们由于出版这部译著而确实对这一重要使命作出了贡献,即使是微不足道的贡献,那么他们就会认为,他们为此所耗费的心血和付出的劳动都已得到充分的报偿。
对于那些初次接触战争艺术的读者,我们建议他们不妨从第三章“战略”读起,由此一直读完“补编(二)”,然后再回头读第一、二两章。这样,你就会感觉到,本书引人入胜,飞度不可;这种陈述最能如实的阐明战略问题。熟悉拿破仑一世的战争至为重要,因为拿破仑战争始终是若米尼和当代其他战争艺术作家们从事研究工作的源泉。
美国西点军校 N.Y.
1862年1月
战争艺术的定义
战争艺术,一般说来,分为五个纯属军事问题的组成部分——战略,大战术,战争勤务,工程艺术和基础战术。但是,在这门科学领域里还有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至今仍被不适当地排斥于战争艺术之外,这就是战争政策(注1)。虽然这个组成部分与国务活动家的科学要比与军人的科学联系的更紧,关系更为密切,但是如欲细加区分,又不能不承认,这个组成部分对一个下级将军来说,可能没有什么用处,而对任何一个总司令来说,却是完全必要的,因为这个组成部分同所有可能采取的战争手段和行动都有极深的关系。因此,战争政策也须属于我们所要研究的科学。
这样,我们就应由此得出结论说,战争艺术实际上包括以下六个各不相同的部分:
第一部分——战争政策
第二部分——战略,或为入侵别国或保卫本国而在战场上巧妙指挥大军的艺术;
第三部分——用于战役和战斗的大战术
第四部分——战争勤务,即军队调动艺术的实际运用(注2)
第五部分——工程艺术,即对筑垒要点的攻守技术;
第六部分——基础战术。
甚至在这里还可以加上哲学或战争的精神方面。但我们认为,这与政治合在一起时比较更为合适。
我们准备只研究前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因为我们的任务不包括研究属于独立学科的基础战术和工程艺术。
为了要做一个好的步兵、骑兵或炮兵指挥官,也许不需要对这四部份都能同样精通;但是为了要成为一名将军或优秀的参谋人员,这些知识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能精通这些知识的人是幸福的,而对这些人能够量才使用的政府也是幸福的!
————————————————————————————————————————
注1:据我所知,关于这以课题的著作仅有为数很少的几本。以此作为书名的,甚至只有一本,即海迪沙特尔的《战争政策》(1767)。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支军队如果要度过石桥,就应该用木匠和工程人员对桥梁进行检查,大流士如果开始同亚历山大作战时仅投入一半力量而不倾全力的话,就可能不会失败!战争的教训多么令人惊讶!在梅兹鲁阿的《战争的辩证法》一书中也有同样的模糊思想。劳埃德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比任何人都深,但是他的新著仍然有待提高,而且不止一次地为1792~1851年的空前事件所推翻,
注2:我将在第四十一节说明为什么我决定先以较次要观点谈战争勤务,希望读者能因为我为他们说明我使他们所遇到的新关系而表示感谢。
第一章 战争政策
我们在本章所研究的内容,都应有助于国务活动家判断战争是否适合实际,是否正当,甚至或者是否需要,并决究应采取哪些行动,以求达到战争目的。
国家进行战争的目的可能如下:
(一)恢复某些权利或者保卫某些权利;
(二)满足重要的社会利益,如商业利益,工业利益,以及涉及民族繁荣兴旺的一切利益;
(三)援助其存亡对本国安全或对保持政治均势具有必要关系的邻国;
(四)履行攻守同盟的义务;
(五)推行某种学说,压制某种学说或者保卫某种学说;
(六)为本国利益的需要而采取夺取的手段来扩大国家的影响和势力;
(七)保障国家的独立,使其不受到威胁;
(八)为国耻进行报复;
(九)满足征服和侵略欲望。
这些不同的战争类型,对于为达到既定目的所要采取的作战行动的性质,所需投入兵力的数量,以及可能将展开战斗行动的范围,都有可能发生某种程度的影响。
毫无疑问,在这些战争中,每一种都可能是进攻战争,也可能是防御战争;甚至原来发动战争的一方也可能按要求或者被迫转入防御,而原来遭到进攻的一方,只要善于准备,也可能立即转为主动,采取攻势。另外,由于各方的相对地位不同,可能还有其他一些有影响的复杂情况,例如:
(一) 可能一个国家单独与另一个大国交战;
(二) 可能一个国家与其他组成同盟的几个国家交战;
(三) 可能一个强大的同盟同单独一个敌国交战;
(四)一个国家可能是战争的主力,也可能只是战争的辅助力量
(五)在上述这一情况下,一个国家可能在战争一开始就参战,也可能在战争爆发后参加激战;
(六)战场可能在敌国领土,也可能在盟国领土或在本国领土;
(七)如果进行入侵,则入侵可能是近距离的或远距离的;可能是明智而有节制的,也可能是过分的;
(八)战争可能是反对我们或反对我们的敌人的民族战争;
(九)其次,还有国内战争和宗教战争,但不管哪种战争,都同样是危险的和不幸的。
一旦决定进行战争,毫无疑问,就必须按照战争艺术的原理进行战争。但是仍然必须承认,由于所遇情况的不同,各种战斗行动的特点会有很大差别。举例来说,当二十万法军想去征服全国团结一致、愤起抵抗的西班牙的时候,其行动应该完全不同于向维也纳进军的时候,也不同于为迫使敌方接受和平条件而向其他首都进军(1809)的时候。同样,法军在同米纳义勇军作战时的行动,是不同于博罗季诺作战时的行动的,是不会让米纳义勇军感到同他们打仗是荣幸的(注1)。我们不要离开列举的战例过远。就以这里刚刚提到的二十万法军而言,难道他们应该对于莱茵河与因河之间和多瑙河与易北河之间的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精神状况置之不顾,而完全一意孤行的向维也纳进军吗?很显然,对一个团来说,每次作战所采用的方法应该几乎相同,但是对一个统帅来说,却不能如此。
除这些在不同程度上属于外交政策方面的各种不同考虑而外,还可以再加上一些仅属于军队统帅方面的其他考虑。我们把这些其他考虑叫做“军事政策”或“战争哲学”,因为他们既不完全属于外交领域,也不属于战略领域,但是,他们对于政府的和军队统帅的计划来说,却具有最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就开始分析属于外交的各种考虑
——————————————————————————————————————————
注1:这是对普罗克奇少校的答复,他虽然以博学闻名,但他认为可以断言,战争政策不能对军事行动发生影响,应该总是以同样的方法进行一切战争。
第一节 捍卫权利的攻势战争
当一个国家对邻国提出要求恢复权利前,并不是一定总是要用武力来实现这种要求。在决定进行战争之前,必须考虑,从社会利益出发,这一战争是否有利。
最正确的战争,将是为了恢复不可争议的权利而进行的,能使国家获得与牺牲和冒险相当的真正利益的战争。不幸的是,在我们这个时代中,有争议的和可以提出异议的权利太多,以致使得大多数战争虽然从表面看也是为了争取继承权、遗嘱权或婚姻权,但实际上只是为了获取利益。例如,在路易十四当政时,关于西班牙王位的继承问题,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这是一句郑重的遗嘱行事并得到家族关系支持的。这也是西班牙全国人民普遍的愿望。尽管如此,这个继承权问题仍在整个欧洲引起了空前激烈的争论,导致出现了一个反对法定继承人的全欧联盟。
当奥法两国正在交战之际,腓特烈二世趁机从档案馆里找出一批古老的文件,并据此率兵进入了西里西亚,夺占了这个富省,从而使普鲁士帝国的势力增加了一倍。这种解决办法的成功及其重要性,是问题的关键,因为假使腓特烈没有取得成功,他便会遭到人们的指责,这一行动也便是错误的。但由于行动规模巨大,时机适宜,这就使腓特烈的这次突然入侵,像一次可以原谅的突然入侵一样,得到了原谅。
对于进行此类战争,决无成规可循,全部战争艺术就在善于待机而动。进攻的行动应符合所赋予的目的。首先采取的攻势行动,当然是占领可要求归还的土地。然后,为了以在敌国境内对敌人造成威胁的手段来达到预期的使敌人让步的目的,可以根据情况和双方兵力发展进攻,一切都决定于所结的同盟和双方的军事装备。在这种进攻行动中,有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不要引起第三者国家的嫉妒,以免他们援助我们要进攻的国家。也就是说,在政策中应预见到这种情况,应预防别国干涉,其方法是向邻国做出一切必要的保证。
第二节 政治上取守势而军事上取攻势的战争
当一个国家面临某一邻国借口有权收回某块土地面发动进攻时,这个被进攻的国家由于对自己的权利有着坚定的信念,总是很少会不战就放弃这块土地的,总是认为捍卫这块土地是光荣的和理所当然的。既然如此,最好还是力争主动,先发制人,首先攻入敌国,而不要在自己的国境内消极等待侵略者入侵。这样,从军事观点来看,一切都将决定于双方所处的位置。
通常发动入侵战争比较有利;但也有在本国境内待机破敌的。一个国家机构巩固的大国,如果在国内没有内部纷争,没有后顾之忧,在国外又不担心第三国的进攻,那么在敌国境内作战当然是有利的。首先这个国家可以使自己的领土免遭战争的蹂躏,其次,可以让敌人来担负战争中的耗费。另外,还可以争取一切道义上的有利因素,激发自己军队的高涨士气,同时从战争一开始就可以使敌人处于惊慌失措的状态。但是,从纯粹的军事观点来看,一支军队如果在本国领土作战,也可能拥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它在战场上可以控制一切天然和人工有利地区,可以自由运动,可以得到全国、全民和各级政权的帮助和支援。
这些真理似乎是不容置疑的,对于所有战争也是适用的。但是,如果说战略原则是不可以变动的,因为战争政策由于受民意、当地局势和军政领袖的影响,经常会发生变化。就是这些变化会使人相信那种粗浅而错误的论断:似乎战争是没有固定规律的。我们要阐明的是,军事科学是有自己的原理的;当与强敌交锋而欲免遭失败时,决不可违反这些原理,而这种偏离是绝对不可能有把握的预计的。不过即使如此,也可以对各种可能性进行估计。因此,必须根据情况修改军事行动计划,但是在执行这些计划时,仍必须遵守战争艺术原理。必须承认,例如,当制定对法国、奥地利或俄国作战的战争计划时,其着眼点必须区别于制定对土耳其人或任何其他东方国家作战的战争计划,因为后者的军队虽然勇敢、人数众多,但却缺乏组织纪律,没有秩序,不能合理机动,不能再失利时镇静沉着。
第三节 争权夺利的战争
腓特烈二世入侵西里西亚,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都是争权夺利的战争。
这种争权夺利的战争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某些强国用以夺占有利的天然疆界,以取得政治或贸易上的优势;第二类,用以极力削弱具有危险性的敌人的力量,或用以遏止具有危险性的敌人的力量的增长。实际上后一类战争是属于武装干涉;一个国家很少会在没有盟国援助的情况下单独对一个强敌发动进攻;这种战争通常是以联盟进行的,而这种联盟又是利用强敌和第三强国的关系发生冲突组成的。
鉴于所有这些问题与政治的关系,比与军事的关系更大,而军事行动的问题又将在下面有关部分谈及,所以有些问题我们便不在此赘述了。
第四节 有同盟国参加或无同盟国参加的战争
如果其他各种条件都相同,那么有同盟国参加的战争总比没有同盟国参加的战争更容易取胜,。这是完全合乎自然规律的。毫无疑问,一个强国有可能比联合起来反对它的两个弱国取得胜利的把握更大。然而,能得到邻国支援总比孤军作战有利。这样,不仅能以同盟的力量来增强自己的兵力,而且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敌人的兵力,因为敌人不仅要用相当大的部队来对付我方盟国的援军,而且还必须防备其本来根本不可能受到进攻的安全疆界遭到进攻。我们在下一节将证明:没有弱小的敌人,也没有弱小的同盟;甚至是一个大国,无论如何强大,都不可以轻视弱小国家或小型同盟,否则是不可能不受惩罚的。这一真理是绝对推翻不了的,一切历史教训也是推翻不了的。
第五节 干涉性的战争
在一个国家可能进行的所有战争中,最适合的和最有利的,将是在已开始的斗争中发起的干涉性的战争。这个原因是非常容易理解的:这样进行干涉战争的国家,可以与其所帮助的国家共同把全部力量都放在天平的一端,可以改变力量对比,随时参战,也就是说,可以选择最好的参战时机,以使其军队采取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行动。
干涉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某国力图干涉邻国的内政;第二类,某国在适当时机干涉邻国的外交。
对于干涉别国内政,政治家们从来没有表示过一致意见。我们将就不干涉别国内政是否合理这个问题同他们进行争论。我们只是指出,这种情况却是常常会发生的。罗马人的辉煌业绩有一部分是得之于干涉别国,而英国在印度的大公司,也是干涉的结果。这种干涉别国内政的行动不一定都能成功。俄国干涉波兰内政,曾使它的国家威力有所提高。但奥地利却恰恰相反,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它企图干涉法国内政,结果几乎自己遭到毁灭。此类问题在本书中将不予探讨。
干涉邻国外交是比较合法、比较自然的,因而也可能是比较有利的。但一个国家是否有权干涉别国内政,却的确是值得怀疑的,不过当甲国把纷争和混乱向外扩大,以致危及乙国时,乙国便有权起而对甲国进行干涉。
要介入邻国的外部战争,其理由可能有三:(一)攻守同盟可能要求干涉,有义务支援盟国;(二)为了保持所谓政治均势——为了维持近几个世纪以来的局势,这种局势看来极为平常,但却往往被那些本应特予维护的人们所忽视(注1);(三)为了使已爆发的战争避免产生于己不利的后果,并从中获取某些利益。
历史上有无数的例证说明,有些国家之所以覆灭,就是因为忘记了以下真理:当一个国家允许它的敌国无限制的扩张时,这个国家就一定要开始衰败;而另一个国家,即使是二等国家,只要能适时运用自己的力量,有时就可以成为政治均势的仲裁人。从高度的政治观点来看,这足以证明,干涉性的战争是有利的。
至于从军事观点来看,很明显的是,作为第三方力量参加已开始的战争的这支军队,将是决定的力量。这种决定作用的大小,将取决于它对已开战两军所处地理位置是否有利而定。举例来说,1807年冬季,拿破仑度过维斯瓦河,并冒险直抵柯尼斯堡城下,致使自己后方受到奥地利的威胁,前方面对沙俄敌国的全部力量。如果当时奥国能够从波西米亚派出十万人的军队向奥得河进攻,那么拿破仑就很有可能完蛋。当时他的军队认为,如果能得以回到莱茵河地区,无疑是幸运的。可是,所有的情况都表明,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奥国人没有进攻,他们按兵不动,想等到他们的军队增长到四十万人时才动手。两年之后,奥国果然用这么多的兵力发动了进攻。但是,结果失败了。如果当初奥国能及时用其所有的十万人的军队发动进攻,则肯定会轻而易举的决定欧洲的命运。
由于有两种以上不同的干涉,又产生了以下几种不同的战争:
1. 一个国家按条约要求,作为辅助力量参加干涉性战争,为此派出辅助军团,其兵力大小按预先规定编组;
2. 一个国家作为主力参战,其目的是援助弱小盟国,保卫其领土,把战争区转移到远离本国疆土的地区;
3. 当几个强国联合反对一个强国时,由于地理位置接近战争区的国家,也可能作为主力参战;
4. 一个国家可以在战争已经爆发之后参加干涉,也可以在尚未宣战之前参加干涉。
当一个国家根据条约的要求,只派出少量兵力参加干涉时,那他只是出于辅助地位,因而作战的指挥权是属于主要的进行战争的国家。当作为联盟成员国,并排除大军参加干涉时,则情况完全不同。
这些战争中,军事上的幸运各有不同。在七年战争中,俄军实质上是奥、法两国的辅助力量。但是,在它占领旧普鲁士之前,它却是北面作战的主力。而当费尔莫尔和萨尔特科夫将军率先进入勃兰登堡后,他们就仅为奥军利益而行动。这些远离自己基地的军队,只得完全依赖其同盟军的行动。
这种远离本国的远征,对军队来说,是很危险的,对司令官来说,是非常困难的。1799年和1805年的战局,都是在这方面的不幸例证。待我们从军事观点研究这些远征时,我们再对这些例证详加讨论(见第二十九节)
从这些例证可以看出,远距离的远征,往往会使干涉军遇到相当的危险。但是也有有利的一面,那就是本国由于远离战争区,因而受到敌人入侵的危险便大为减少。这种情况下,对将领来说,会感到艰巨,但对国家来说,却是有益的。
在这类战争中,最主要的问题是:选择一个在政治和战争艺术方面都是专家的总司令;必须明确地与各同盟国确定各自在军事行动中应承担的责任;同时还必须规定出完全符合共同利益的行动目标。历史上,多数同盟都是恰恰由于事先忽略了这些措施,以致或者完全遭到失败,或者难以战胜一个虽然较弱但比较统一的大国。
第三类干涉战争,或称时机有利的战争,由于不仅可以全力参战,而且可以接近本国国界作战,所以是一种最为有利的战争。奥国在1807年遇到过这样一个机会,但却未能予以利用。不过在1813年,它又获得了这样一个机会。当时,它与萨克森接壤,而当时拿破仑刚刚在萨克森集中兵力,它只要从后方对在易北河地区的法军作战正面实施突击,就能几乎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战胜法军。在这种情况下,奥国投入了二十万兵力,可以说是稳操胜券的:两个月之内,它恢复了对意大利的统治和对德国的影响,而这些都是它已经丧失了达十五年之久的权利。奥国在这场干涉性战争中,不论政治或军事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利益。这种一箭双雕的利益,只有国家的主要领导者们才可能期望获得的。
维也纳内阁之所以能够这样大获全胜,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这次干涉是属第三节提到的一种干涉,即这种干涉是在离本国很近的距离上进行的,因而可以展开大量的兵力;另一方面,这次是在战争已经爆发的情况下参加干涉的,不仅可以全力以赴,而且可以选择最有利的时机。众所周知,这两种优势有着巨大的决定意义。不仅仅是一些大国,即使是一些很小的国家,只要善于把握时机,捕捉战机,就能在斗争中取得优势。举两个例子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了。在1552年,选帝侯莫里斯?萨克森敢于公然起义反对查理五世,尽管查理五世当时是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的统治者,曾战败过法兰西斯一世,并控制过法国。这次武装起义,一直把战争引向蒂罗尔心脏,从而制止了这个统治者吞并一切的野心。在1706年,萨瓦公爵、维克托?阿梅杰对路易十四宣战,从而完全改变了意大利战争的过程,并迫使法军从阿迪杰河一直退到都灵城下,遭到惨败,但却使欧根亲王永垂不朽。有多少国家领导人,在策划这两次事件的人的面前,在与这些重大问题有关的人的面前,显得相形见拙!
关于及时开始干涉性战争的意义和优点,我们已经谈得相当多了。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但是这样做,对于说服我们的读者未必能增加多少内容。
前来围观顺便一水 前来围观顺便一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