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日 发表于 2011-12-31 10:55:20

刘备如何治诸葛亮



            诸葛孔明,可称千古绝顶聪明之人。在外,周瑜、曹操、司马懿等豪杰均不是他的对手;在内,武艺高强的关、张、赵云等对他心悦诚服。但有一点,他不是刘备的对手,甚至不是刘备的那个憨包儿子阿斗的对手,否则,他不会在领兵到前方打仗时还要分心战战兢兢地写上篇极其谦恭的《出师表》。

            所以有一个笑话说,一个聪明的亡灵在地狱临投胎转世时,阎王问他,是继续选择聪明,比如保留像诸葛亮般的智慧什么的,还是选择其它什么。这个亡灵说,最好能管得住像孔明这样的人。言犹未了,阎王殿里的小鬼把他往轮回道上一推,一阵旋转后,出来的是一位阿斗似的人物……诸葛亮受制于刘备,在于知识分子的迂腐,以及文人那“士为知己者死”的义气。刘备能驾驭孔明,得益于市井之徒的厚黑,以及政客惯常包藏的心机。

            凡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孔明隐居南阳卧龙岗时,是刘备三顾茅庐才把他请出山的。这一段千古佳话,一则说刘备求贤若渴,二则说孔明谦虚、或决心避世隐居,做一人隐士高人。

            但如果仔细研读和分析,这其实是大谬不然的观点。刘备当时兵少将乏,更缺出谋划策之人,为了争夺天下,当上九五之尊的皇帝,求一个良臣谋士,且别说“三顾”,“三十顾”又算什么呢?更主要的是,从市井中滚打出来的刘备,也算有些江湖经验,摸得准看得透诸葛亮这类人的脾气——如果他真要隐居,老死山林,何故要自号“卧龙”,且让儿童传唱童谣为他宣传作广告?(这童谣搞不好就是他编的!)
            又何故能让人知其行踪,而不像古诗中的那样“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呢?
            事实上,刘备只去了三次,他就“隐”不下去了。不仅人已现身,而且在他的草房里,当场就与玄德公畅谈天下大势,为他今后的发展详细地出起谋划起策来。这哪里像一个隐者的情形。这些作法只不过是以“隐”求“显”罢了。表面看来,是诸葛亮让刘备多跑了几趟冤枉路,并籍此“卖起贵米”,为他当上军师铺平了道路。实际上,是刘备看透了他,最终将其收编麾下,成为他日后成就霸业的马前卒。

            这第一回后,无疑是刘备胜了。
            此后的近二十年中,无论打仗、外交、治国,都让诸葛亮一概负责,遇到困难甚至性命不保时,刘备这个甩手掌柜大都是“凡事多问军师”。或者流几滴眼泪,就万事不管地安心当他的三分天下的皇帝。

            蜀国成立后,诸葛亮里外一把抓,忙得不亦乐乎,以致积劳成疾。总的一句话,诸葛亮琢磨事,刘备琢磨人,甚至到死都不丢这个“法宝”。如他对马谡的评价就是一例。刘备在白帝城病入膏肓,众官都来探视,马谡也在其中。刘备斥退他后对诸葛亮说:“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需深察之。”后来果然被他言中,马谡大意失了街亭要塞,被诸葛亮挥泪斩首。由此可见刘公琢磨人的功夫。

            也幸好他苦修多年,至死不渝,所以在临死之时琢磨透了孔明,导演了“白帝城托孤”这个千古名剧。“托孤”是玄德公“琢磨人”最精典的绝笔。当时的情形是,刘备率领的七十万兵被东吴陆逊打败,只带了百余骑逃到白帝城。而此时,关羽、张飞已亡,刘备羽翼已失,太子阿斗尚幼,诸葛亮领重兵在外,势力很大。如何在自己死后确保刘姓江山不变色,皇权不易主,刘备作为天才的政治家,不可能不深思熟虑。他看准了知识分子出身的丞相孔明的脾气,于是打出了“托孤”的王牌。当着众人的面,刘备“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对孔明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立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当时听了这割肝沥胆的话,顿时“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流着泪跪在地下说:“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臣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说完连忙磕头,把头都磕出了血。

            说实话,此时的诸葛亮,完全为刘备的信任而感动,这是中国传统的“士为知己者死”的感动,刘备正是要他的这句话,但他仍不放心,把诸葛亮请到他的床榻上坐下后,又叫刘永、刘理两个儿子上前,吩咐说:“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说完又叫两个儿子拜孔明。拜毕,孔明又表了一番“肝脑涂地,在所不辞”的决心。按说,至此文章已做足了,但刘备又对众官说:“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负朕望。”其实这一切大家都目睹了,刘备多此一举,无非是当众宣布:儿子已托给丞相了,日后就看他的了,大家都是见证!……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刘备的遗嘱,任何人都可以明白,他话里的前提是“可辅则辅”,而后才是“如其不才,可取而代之”。所以,其讲话精神是“辅”而不是“自立”。况且话中第一句把诸葛亮比作曹丕,虽是褒扬孔明之才,但其则另有含意。曹丕何人?篡夺汉室的曹贼者也。谁能说,这不是玄德公的话外之音呢。

            再者,阿斗当时才几岁,他是否真的“不才”,是不是“扶”得起来,没有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谁又能“自立”?
            而这其中的关节,孔明到死恐怕也不会明白,或者他凭着满腔的“忠贞”,也不想去弄清楚。当然,即使弄明白了,他也不敢起打猫心肠,真正取而代之自立为王。

            刘备“托孤”,是制约孔明的有效手段,打中了知识分子最致命的弱点。因为孔明能从“躬耕于南阳”的一介布衣一直干到蜀国的丞相,不仅是以智慧取胜,而且还靠“仁义”服众。假如他起了野心,并想付诸行动,必遭蜀国朝野上下群起而攻之,在天下人面前自砸招牌。口实就是:人家皇帝临死把太子托付给你,并说明可取而代之。这种经天纬地的信任,你老兄竟然背叛了,还算一个“仁义君子”吗?既是不忠不仁背信弃义之徒,哪里还配为王呢!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益州牧、武乡候,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既有钱粮又有兵马,但他终生不反,竭尽全力扶助一个昏庸的刘后主,甚至被猜忌、排挤,直弄得他领兵伐魏前还要上一个长篇的《出师表》表明心迹,以防后方捣乱,但他无怨无悔,一心要善始善终,将忠义进行到底。这不仅是诸葛亮一个人的悲剧,也是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被政客驭使的悲剧。而这种悲剧,还常常获得喝彩。

q62985290 发表于 2011-12-31 11:02:57

写得好      

无关风月 发表于 2011-12-31 11:04:17

说的很好啊,不错

未命名 发表于 2011-12-31 11:07:09

厉害啊,为你喝彩,你的观点我觉得很赞同啊,刘备果然一代枭雄

三国剑锋 发表于 2011-12-31 11:34:20

学习了!

tyxaihil 发表于 2011-12-31 11:35:10

支持LZ写的不错:lo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刘备如何治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