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日 发表于 2011-12-31 10:53:02

驳诸葛武侯关于孔明评价的驳论


            [作者:王歆

                  在下先总结先生的论点,然后再逐条回答如下——
                    首先,是关于《隆中对》的问题。
                  1.先生首先首肯了“跨荆”和“联吴”确实是有其矛盾所在,然后认为孔明不是神仙,这样的缺陷可以原谅,并且,单走益州一路是不现实的。
                    回答:诚然,没有不受到各种局限性所限制的人的思维,但分析一种战略规划乃至任何政策的得失,最多只能从历史局限性上为当事人开脱,而如果从地理位置、阵营时论、小大之比上也要为当事人开脱的话,世上没有不可开脱之人。因为身在局中者,即使无力回天,真正的有能力的人,还是能够起码看到这些问题的。拉回话题,说到刘备,对刘备来说,曹操是奸臣,孙权独不是欤?刘备要复兴汉室(这点存疑,刘备本身野心很大,只是打着这个旗号收买人心而已),要平定天下,曹操必须灭,孙权也必须灭。两者只有一个先后和因为小大之势而产生的对某方暂时妥协罢了。我想,如果在战略上(只是假设),先平定江南再北伐更有利的话,孔明会暂时放弃主要敌人曹操,而劝刘备先联魏灭吴的。如果仅仅通过意识形态和所谓国仇家恨来决定战略方向的话,刘备是呆瓜,孔明亦腐儒也——这是先生的论点所导致的更把孔明打成庸人的结果。其实在下倒不这样看。最后,我说隆中对有缺陷,但从来没有说过光出西川一路就是好的策略,在此澄清一下。
                  2.先生认为,孔明能够提出隆中对,就起码应该和前此提出类似策略的鲁肃等人是同一水准的英杰。
                    回答:第一个吃螃蟹的是英雄,第二个就是跟屁虫。孔明不是第一个提出南方联合以对抗北方策略的人,这就使得隆中对是孔明的独有见解这一点,要划上一个问号。时论若是如此,孔明交游广阔,听说了类似策略也不是不可能。正如前两天论坛上某位仁兄说的,也许他是听他老哥转述了鲁肃的话呢。看问题要怎样看?如果隆中对是第一个提出的,那它有很大可能上是真实的、高明的,否则的話,虽然不能完全否定,但也无法完全肯定了。
                  3.先生提到了隆中对的预见性、科学性、系统性和策略性。
                    回答:首先是预见性。先生不说预见性还则罢了,提到这一点,反倒使我对隆中对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如果,这段话确实是孔明在当时所说的,那么就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所谓隆中对,完全是无稽之谈,他不过是给刘备打一剂强心针。当时刘备是什么势力?不过刘表身边一个客将。荆州百姓安定多年,刘表未死,蔡张等掌握兵权,刘备要怎么夺荆?靠军事,肯定是不行的,靠谋略,也起码三五年的时间,可是曹操眨眼就会南下,这是大家都看得到的!难道孔明能够预见刘表的死吗?能够预见刘琮的降吗?那他不真正变成一个妖人了?!另一种可能,隆中对完全是无价值的泛泛之论。如果刨去给刘备打强心针的可能性,则夺荆对于当时的刘备来说,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幻梦,它只可能是泛论——如果有人能够获得荆州,并且比刘表更有天下之志,则如何如何。这还用他说?是个人就能看得到!所以,因为我相信孔明不是妖人,也相信刘备不是白痴,我开始怀疑隆中对的真实性。至于科学性,因为这一部分也是鲁肃等人的主要策略依据,因此我同意。说到系统性,可就有问题了,从系统性来看,隆中对在近期目标来说,程序上完全是空白。什么是近期目标?那是夺荆。可是以刘备当时的实力,要怎么夺荆?孔明可有丝毫论述?夺荆之后,实力壮大,自有种种方法可以夺益,不需多说。可是夺荆不考虑方式方法的话,隆中对就完全是空架子。所以我怀疑,隆中对是在三分以后某人诹出来的西贝货。最后说说策略性,张王师以抗曹,那是刘备一贯的策略和方法,根本不用孔明说。
                  4.先生否定刘备识人、用人方面的能力,从而认为刘备不使孔明领军并不能说明孔明军事能力不行。
                    回答:首先说说庞统、蒋琬等人,他们最早不过治县而已。刘备不是孔明,不会事必恭亲,如果连小小的县令,刘备也要每个都仔细考察的话,恐怕他也象孔明一样,早早累死了。孔明不同,无论是在刘备穷蹙之时的三顾(那是大鉴定家水镜推荐的),还是《魏略》上记载的自荐,不管哪种讲法是真的,都有机会面见刘备,受到刘备的亲自考查。刘备一代枭雄,但凡不为其所用,阻挠其策略或者胆敢当面顶撞的,当然会被杀掉,秦宓、张裕是也,杀了他们,并不说明刘备不认为他们是人才。至于赵云,他的真正能力究竟如何,论坛里大家的讨论都很激烈,各说各理,先生直接说刘备亏待他,似乎不合适。许靖是无才无德之人,这点刘备看得很清楚,至于用他来安定人心,这是谋略问题,不是识人问题。魏延真的是内斗造反吗?先生这条讲得太无道理。即算那是真的,他终刘备之世也不是副统帅,要到孔明时代才有那么大的权力,我反过来说孔明用人不明行不行?何况,不管孔明遗言是真是假,不直接通知身为副统帅的魏延都是错误的,魏延抗命尤其是抗乱命,乃人之常情。若按先生的逻辑,秦桧是忠臣也,岳飞是奸佞——为什么朝廷下诏班师,而岳飞抗命?难道不该杀吗?那么主张杀他的秦桧不但忠,简直是大忠!最后再说李严,我早就提出李严之失脚,事诚可疑,先生为什么不就此仔细和我抗辩,却一口咬定李严不忠呢?就算李严之事是真的,如果维持刘备的托孤结构,让他和孔明平起平坐,是否还会发生类似事情呢?人是会改变的,情势也是会改变的,以其以后的失误,就说最初对此人的任命是错误的,不亦荒谬乎?刘备终究是枭雄,不是算命的啊!

                  5.先生长篇大论,欲以我之矛攻我之盾,以评价曹操军事之不能,说明我对孔明军事能力的评价方法是错误的。
                    回答:先生确实不擅于兵,且不擅于谈兵,大家有目共睹,我仅就其中几个问题大致谈一下。其一,曹操确实多败,胜败兵家常事,并不出奇。曹操有败,更多有胜,否则不可能统一北方。我一直提出的是,观孔明之用兵,没有大的胜利,除去征南中扫蛮夷和第一次北伐因为出敌不意而得迁人口入蜀外,在用兵上,对国家没有丝毫裨益,更别说拓土括地了。曹操可有战而后胜并扩大势力范围的例子?简直是不胜枚举,先生若能举出几个孔明的类似例子,我当然无话可说,这样断章取义,却窃为在下所不取也。其二,说到战略目标问题,官渡曹操的战略目标是击败袁绍南下之军,他成功了,赤壁他是欲扫平江南,结果失败了。这才叫作战略目标。孔明一心要兴复汉室,他没有成功,但我并不因此就说他没有完成战略目标。为什么呢?因为那是最终目标而不是战略目标。何以先生却以平定天下的最终目标当成战略目标来要求曹操?时势造英雄,种种天时地利人和限制着个人的发展,但是从一些具体战例,不论胜败,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能力。比如我从长平之战的整个过程就得出赵括非愚将的判断。阁下的论证法,却大有专以成败论英雄的“古风”,是非我所用之论证法也,请勿混淆。其三,为了证明曹操所获得的胜利并非他本人之功,先生大肆贬低吕布、袁绍、袁术等敌手的能力。史书上为了抬高正统的曹魏政权,当然要在评价上贬低曹操的敌人,但从这些人的事迹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们比曹操要差一点,却并不是蠢蛋。我在论证孔明用兵的时候,并没有故意贬低或抬高他的敌人,先生的这种手法,不能算是以我之矛吧。其四,先生认为曹操军事能力不强,那么他为什么会完成这样大的事业呢?难道要完全归功于屯田等政治策略?那么反证之,孔明如果如先生所云乃军事奇才,则他不能取得大的胜利,莫非孔明的政治能力低下乎?先生两段驳文,这样一来不是自相矛盾吗?其五,英雄都是慢慢成长起来的,曹操初阵败于徐荣,这种例子也举出来,不嫌过分了一点吗?
                  6.先生认为就国力、人才等多方面,蜀都较魏弱势多了,言下之意,孔明用兵没有大胜,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
                    回答:先生以一个国家的建立,作为它积聚的开始,不嫌草率吗?为什么蜀汉比魏晚建立二十年,就一定难以赶上魏的积累呢?汉中王时代,再往前推,刘焉父子安享太平的时代,难道不是蜀中的积聚时期吗?虽然这些时候,统管政治的不是孔明,但是魏国的发展,也不是曹操或者曹丕一个人搞起来的啊。而相对的,孔明执政时间那么长,却使得蜀国的经济实力只有史书上几句溢美之词为证,不正说明他的政治力并非很强吗?“蜀中疲敝”之话,是孔明自己说的,他作为执政者,恐怕难辞其疚。说到人才问题,人才是要靠培养的,蜀国的所谓人才们,基本都是以前就跟着刘备的人物,完全孔明单独提拔和培养出来的人几乎没有(不会要提姜维吧),这不也正说明孔明某一方面的能力不足吗?拉回话题,不再说政治问题,改说军事。小大之势,是会逐渐转换的,如果大就是大,小就是小,永远无法出头,世界上也就没有那么多乱子了。因为蜀国小弱就为孔明用兵开脱,恐怕是不正确的。至于司马懿,我收回先前的某些话,我最近逐渐认为,仲达之不胜孔明也,可能是为了养敌以自重。
                  7.先生谈到北伐的必要性和对子午谷战略的怀疑。
                    回答:我同意北伐有其必要性,我并不反对孔明北伐,我反对的是积聚不够,冒然用兵,连续数次,劳而无功。也就是说,目标是正确的,错误的或者具体点说是孔明弱势的是完成目标所用的手段。至于子午谷战略,先生提出五个必要点,其实也是疑问,我在下面逐条回答先生的疑问——
                    第一条,子午险道,确实难走,但是我们不但没有带过兵,也没有直接走过子午古道,很多问题不能想当然。一方面,魏延是想轻骑偷袭,这和曹真的大兵团推进,即使没有淫雨,速度还是会差上很多,这是军事常识。另一方面,魏延是一代名将,他可能会犯错,但是过于低级的比如把要走20天的道路说成10天,考虑魏延已经镇守汉中多年,并非突然来到人生地不熟的新地方,我认为他犯这种错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第二条,夏侯楙是否会从长安逃走,这确实是一个冒险的判断,但是我相信魏延的判断。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一个人哪怕是最擅长揣测他人心理的人,可以看透所有人。曹操可谓会识人用人矣,他还一度看错了刘备。费祎是心机深沉之士,又是本方人物,又不是魏延的直属部下,魏延看错他是很可能的。夏侯楙就不同,一则他确实是个蠢蛋,二来他是当道之敌,是用兵者必须要仔细研究其性格的敌方主将。这里再说明一点,魏延是一个不擅长内部政治斗争的人,否则也不会那么容易就被杨仪捏掉,因此他对自己行军打仗不需要调度使用的一个本方官僚,看不清楚也是可以理解的(以他的性格,他根本不会想到去揣测费祎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先生用魏延看错费祎来说明他可能看错夏侯楙,我不能认同。
                    第三条,首先,坚壁清野这种狠招,在仓促撤退的时候,不是说使就能使的。其次,为什么先生要在引文中省略“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这句话呢?故意的吗?先生可知道要清“散民”之野,需要多大动作,多少时间?
                    第四条,恕在下鲁钝,未知孟达判断司马懿一月到上庸,出于何典?时仲达为骠骑将军,当在洛阳,洛阳到新城,似乎不会判断需要走一个月。而魏延若取长安,当时关东魏军的具体配置,恐怕无法研究得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只好相信魏延的判断了。
                    第五条,这一条我无话可说,以孔明的行军速度……恐怕他是难以理解兵贵神速这句话的。魏延判断人心,恐怕是知敌而不知彼,看错了孔明。
                    先生以为,“这五个必须的条件,每一个都有不能实现的可能”。行军打仗,本身就有很大的赌博成分在内,世界上哪有万全必克之计?主要要看可能性大还是不可能性大,权衡其利弊,以为找出几种危险的疑点,就可以否定一种战略计划的可行性,恐怕先生果不知兵,且不知谈兵也。而且我早就说过了,魏延此计的目的不是要守住长安,而是要切断魏东西两个大战区间的联系,从而为孔明安全上陇,先扫平魏关西军马做好呼应。
                    先生提到所谓“精兵五千,负粮五千”,共是万人,恐怕是望文生义了。古人行文简约,此处语焉不详,完全可以判断为“精兵五千,负五千人十日之粮”。因为如果真的带五千负粮兵的话,所供粮食数目就大了,先别说按魏延的计算,孔明二十日后就到,何必带这么多粮食?魏延还说“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那么粮食只需要十日,十日之粮,随身携带即可,何必要负粮兵?就算是负粮兵吧,也大可以走到子午口放下粮食就撤,未必会遭到损害。最后,奇怪的是——以兵负粮,不亦浪费乎?难道孔明每次七八万人北伐,其实有一半士兵用来负粮乎?!
                    所谓出敌不意,是在我军未到的时候才有效,我军既到,当然敌人就知道了。那么魏延出子午谷和孔明出祁山,不是一样走到了就被发现了吗?为什么说“如果魏延此计失败,必定会敲响魏国上下对关陇地区防务的警钟”?难道孔明出了祁山,就不会敲响警钟乎?郝昭守陈仓,可是在孔明的战略实施以后,而不是魏延的战略实施以后啊!
                  8.先生详细阐述了一出祁山的过程并以此证明孔明的军事能力。
                    回答:有关问题,我的文章里已经有详细阐述了,这里还想补充一点的是,先生竟然相信《袁子》中“蜀兵轻脱,良将少,亮始出,未知中国强弱,是以疑而尝之;且大会不求近功。所以不地也”这种话。且不说魏延、吴懿、王平、赵云等,即使不是大将,也算良将,先生也提过一出祁山,攻敌不备,战略时机选择得很好,请问,用尝敌的心态,怎样完成出敌不意的目的?而且,扼守战略要点街亭,未必算是非常高明的决定,查其地理,守街亭是为将者之常理。但是史书上没有详细说明孔明究竟派了多少兵马去守,如果派得多,就仅仅是用人不当的问题,如果派得少,不是说明孔明对街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吗?此战史书写得过于简略,无法简单揣测,所以先生的这一论据,在下以为不够充分,不敢认同。
                  9.先生备述孔明历战所虏民户、粮草,以及杀伤敌将,以说明其在战术运用上起码是一流的。
                    回答:在下曾说过,战略目标成功才能算胜,否则获得一些小利,于事何补?还不如出兵所必需的消耗呢。古来名将,未有百战百胜者也,一时的胜负不足预料最终的结局,曹操百败,终于统一河北,魏仅仅阻挡孔明的进攻,但没有一处战略要地丢失,终于得以伐蜀,一战成功。以孔明没有在战术上大败过,就说明他总体上没有失败,恐怕不妥。因为在战略的大前提下,魏国其实并不需要在战术上获得太大的胜利。杀敌一千,自损五百,有些仗不必要打,只要最后赢就好了。至于杀伤敌将,而己方基本无损,这个在下无例辩驳。因为蜀书记载太过简略,无数人失其行事,更别说死地了。
                    最后总结和说明一些问题——
                  1.究竟怎样才算是军事家?军事包括各种方面,战略、战术、整备、训练,以及后勤补给。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具备这些才能,但仅仅具备其中一两种才能,也不能算数。战略往往和政略相联系,因此我们不因为战略能力强,就说荀彧是军事家;战术运用只是最表象和最末端的才能,所以我们只说张郃、郭淮是名将,而不说他们是军事家;整备、训练和补给,主要在后方工作,离前线战争最远,于禁是整备的名人,但不算军事家,萧何是补给的达人,但也不是军事家。起码要在战略和战术方面都有突出的才能,并且在自己职权范围内所必须的整备、训练、后勤补给方面比较突出,才能算是军事家。我不否认孔明在后勤补给方面的才能确实不错,训练士兵也有一套,但在战略和战术方面他起码是并不突出,所以他不算是军事家。至于先生把孔明发明木牛流马也拿出来说事,就更奇怪了。
                  2.在下从来没有仅仅因为结局而贬低孔明的军事能力,当然那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胜败兵家常事,各方面制约的因素很多,在下是根据其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两方面过程来判断的。否则我直接讲孔明没有完成战略目标一项就可以了,何必长篇大论和先生辩论?
                  3.最后再强调八阵问题。阵法这种东西,在野战流行以后,其作用就不大了。后世阵法主要用来训练,而不在实战。且不说所谓“春秋时期所研制的八阵”,多为后人推演,《水经注》引史完全信不得,就算对八阵推崇备至的李卫公,以传说中八阵演出六花,也明确说是为了训练士兵使用的。下面,录一段在下以前写过的,关于阵法问题的文章——
                    宗泽教岳飞习阵法,岳飞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宋人喜欢排阵,北宋的时候,将帅临出征前,皇帝要授以阵图,按图作战败了,无罪,不按图作战胜了,下狱。所以自太宗以后,北宋用兵罕有胜者。即使太祖朝,被罢兵权的石守信等人不提,太祖一手提拔起来的曹彬等人虽号名将,放在军事史上,二流将领也算不上。岳飞好野战,宗泽觉得不保险,所以要他习阵,但是被岳飞一句话就给噎回去了。说到了,用兵要因时、因势、因地、甚至因情,随机应变,不可拘泥,否则完蛋是迟早的事。
                  ……
                    阵法始于远古车战时代,因为战车要约好了平原对冲,所以比较讲究阵形阵法。到后来步骑兵做了主力,阵的作用就缩减了许多。所谓的阵,不过是因经验和各部队的能力,布置不同的位置和相互策应的方式。某些方式用的多了,也就变成了通例,变成了阵法。这个东西没有法还则罢了,有了法就误人子弟,教出无数常败将军出来。诸葛亮造八阵图,放下我对亮的军事能力之怀疑,那也未见正史记载用于实战。李卫公根据八阵创造六花,明说了是用于士兵训练,真正打起仗来不能这样排的。
                    阵,可以使勇者不独进,可以使怯者不敢退,可以磨合士兵间的协调性,仅此而已。真正实战,情况千变万化,不是简单的变阵就可以应付的。什么八门金锁云云,全是扯淡。真正古书上记载可信并且风格明确,可以勉强一用的阵形,主要有用于突击的锋矢、椎形,用于防守的方圆,诱敌深入意图形成包围的郾月,缓步推进的鹤翼,便于左右夹击的长蛇(又名常山之蛇),一侧攻而一侧守的钩弋,等寥寥数种而已。在许多游戏中,不但设了阵法的生克,还设了阵法适合的兵种,更是莫明其妙。这些阵法基本适用于步兵,而骑兵则主要以小队分散突击和分割敌军为基本方针。宋的步兵,就是碰到了契丹、女真等游牧部族的强大骑兵,不知变通,仍然“阵而后战”,才屡战屡败。唯有岳飞吸取教训,你以游兵向我,我以游兵敌之,才能取得胜利。
                    至于戚继光破倭的阵,其实不能算阵,他只是一小队一小队地排布攻击方式,即使再机械化,也不会牵动大局。原理上和刘锜二人一队破铁浮屠是一样的。大军对战,你倒明确分工,中央如何如何,两翼如何如何,后备如何如何,把训练场上那一套搬过来试试?前代不是没有这样的迂人,全都没有好下场。
                    答武侯先生:有关你说的诸葛亮的缺失——
                  1.这点我的观点和你相同,“隆中对”确实存在很大的缺失,终究“书生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只是无聊文人的吹牛而已。虽然正如君所言,对于孔明来说,这一缺失是应该谅解的,但对于“隆中对”本身来说,不得不重新审视其战略意义,将它从神坛上抬下来。
                  2.既然史无明文,就不能说孔明支持刘备东征,不管是因为避嫌、无能力、地位不够、懒得说话,还是什么原因,顶多只能说他没有谏阻。至于猇亭大败,我认为孔明不是军事家,然而就算他是,并且是大军事家,也无法事先预料,这更不能算是他的过错。在下从孔明不阻止法正抱私仇等事来看,孔明还是很会做人的,而且多少有点油滑(也许你很反感这个词,哈哈),因此我猜测他是看到刘备决心已定,谏亦无用,所以干脆不说话。
                  3.这点我同意你的观点。刘禅小时候,孔明还夸过他聪明,可是长大了却变成准白痴,这全都是“权相当国”的结果。不过说到缺失……孔明是没有篡位,然而“王莽礼贤下士时”,如果孔明只是因为时机未到才……那他这手反而是高明到了极点。哈哈,开个玩笑,不要动怒。
                  4.5.对于街亭之败和马谡之死,我的观点基本上在《盛名之下》那篇文章中,你还有什么高见,我静等发表。
                  6.这点我同意。不过因为万事一把抓而把自己累死,顶多骂一声活该,重要的是这样做对国家机制所产生的影响。所以蜀中人才缺乏,我感觉和孔明事必躬亲是分不开的。其实马谡、郭攸之、杨仪等孔明班底的人,都是极佳的参谋和秘书,却少有能独当一面之才,应该就是这个原因。
                    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的真相,更何况是看不见而仅仅依据资料推测的历史的真相。我知道在这方面,尤其当自己的偶像受到触动的时候,是无法辩论到使一个人观点转变的。反正我要说的话已经基本说清楚了,这里只对几个点,稍微加以解释吧。
                    首先,说到“拥葛派”与“拥曹派”、“拥刘派”的问题,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物,每个人都是有其缺点和错误的,但是总观整个人全部的功绩,可以给出大致是强还是弱的判断。军事方面的问题已经讲了很多了,就不再多说了,但是先生没有发现三联普遍的“拥曹派”相比“拥葛派”,更能承认偶像的失败和错误吗?这就是所以会有人提出“诸葛亮情结”的问题吧。而且,人在各个领域,各有长短,曹操用兵、刘备用人,正是他们的长处所在,所以拥护者也主要拥护这一点。而孔明,在下当初在论文中所说的“治政”,是指对于国家民生的管理能力,现在看起来,如果加上政治斗争和朝政掌握能力,孔明确实厉害。而先生在孔明的各个方面都严把关口,不肯退让,却指责他人不肯在曹操的用兵和刘备的用人上退步,不是奇怪一点吗?
                    说到战略目标的完成,所以贬低孔明的用兵能力,是因为他主兵以后,战略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出陇右,但是屡试失败,而曹操各个阶段的战略目标,却成功多,失败少(我不否认有失败的),所以说曹操是军事家而孔明不是。
                    说到曹操的对手和袁绍等人的能力,哈哈,似乎和龙造寺的文章正好走两个极端啊,我不争论了,先生先去驳驳他吧。
                    说到孔明北伐,我已经多次声明,我不是反对北伐本身,我反对的是北伐的过于频繁和孔明具体用兵能力的不逮,这点,似乎先生一直没有理会我的澄清,或者,先生这篇驳文不仅仅是给我一个人的。
                    然后是子午谷问题:1.反正都是猜测,大家都和了稀泥,那就不谈好了。2.先生难道不知道有对家人和下属严格且刚毅,上了战场却胆小鬼一个的人吗?其实就象明末清流降清者一样,很好理解的。3.请问,魏延五千军十天要吃多少粮食?魏国仓促坚壁,诺大个长安,还剩不下这点点粮食?从百姓家里抢也抢到了。何况,其实魏延可以自己带粮食,反正只要坚持十天二十天嘛。当初隋炀帝伐高丽,命令每名士兵要带百日之粮,虽然闹得军士逃散,起码说明扛是扛得动的。4.有关司马懿伐孟达的例子,在下完全不懂,这里没有长安什么事嘛?莫非先生仅仅在地图上量距离,来对比确定宛洛往长安发兵的速度吗?(……汗)。5.这个问题我也反复阐述,可惜先生总是不明白,总以为孔明要得长安。其实不用,孔明的目标是取陇上,能吞长安更好,不能也可以训练陇西精骑,随时做好高屋建瓴,向东平推的态势。取得陇西,在战略上将会变被动为主动,这点孔明也是知道的,他数次北伐,目的也在于此。所以,不过十天二十天,魏延只要守这样短短的时间即可,即使不能,也可以游军阻滞魏关东兵马增援,同时破坏关西军的士气,以利于孔明北出。所以,守不守得住长安的问题,其实并不重要。我们所以咬住魏延的问题不放(同样,“拥葛派”也从另一个方面咬住,哈哈),是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了孔明平取陇右策略的失败,那么魏延之计虽然冒险系数大了一点,却可能是唯一可行的方案。
                    “时有宿将魏延、吴壹,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本传),“三郡人反应之,若亮速进,则三郡非中国之有也,而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亮无尺寸之功”(疏附《袁子》),这是史书上明文记载的,而如果先生非要史书说清楚如何缓进,一日行多少里,那我实在没话可说了。
                    因为我是以战略目标的达成与否来看战争胜负的,所以一些小花巧和小战术运用得利,就直接看作末节了。所谓智有大智小智,才有大才小才,局部得利,全线无功,其实和一勇当先,斩将掣旗,却最终无法引导战争走向胜利一样,是不能算军事家的。
                    然后,关于战略和战术的问题,我的话没有前后矛盾,可能先生没有看清楚,我再解释一下。战略目标的达成,是胜负的主要着眼点,在战略上胜了,就是胜了,战术上的挫折都是小问题,此其一。而如果在战略上败了,军队当然是败了,但研究统帅是否善战的话,就要进而考察战术运用,看看是主观失误呢,还是客观上根本很难取得胜利,此其二。对于孔明,我当然要用二来考察。那么什么是战术胜利呢?窃以为斩敌几将,拔数千户民,实在太小,是算不上的。
                    最后,先生记错了,说“八阵图并非是一种纯粹的阵法,而是一种类似于以战车部队为主体的防御圈阵”的,可能是LINZ吧,但绝对不是我。我一直认为阵法这种东东,在战车退出历史舞台后,就只有训练士兵的作用,而不能照搬于实战了。并且,孔明八阵只有名而没有型,没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关于LINZ所谓等于圈阵的话,有空我问他吧,看源于何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驳诸葛武侯关于孔明评价的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