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了马谡
作者:林木村
不管学历史,还是读小说,人们一般都相信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黎东方先生(1998年逝世美国,终年92岁)在其《细说三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一书中提出了新看法,村夫摘其原文,略整理如下:
“马谡有没有被斩,是追不到根,究不到底的一个例子。陈寿先后提出三说:(1)诸葛亮斩马谡。(2)马谡死于牢中。(3)马谡畏罪逃亡,丞相长史向朗知情不举,被免职。第一种说法写在《三国志》的《诸葛亮传》与《王平传》里;第二种说法写在《马良传》里;第三种说法写在《向朗传》里。
“第一第二两种说法,互相矛盾。第三种说法,可与第一或第二并存。因为,马谡可能于逃亡了以后被捉住,然后被斩,或死在牢里。不过,第三说也可能与第一第二相抵牾:马谡可能于逃亡以后,隐姓埋名,远走他方,不曾被捉。然这个可能性很小。因为,习凿齿在《襄阳记》里,保存了马谡‘临终’时写给诸葛亮的一封信,信曰:‘明公视谡如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这封遗书,可说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但它不能证明马谡是遭斩,还是病亡。
“习凿齿倘若能把《襄阳记》里的‘临终’说是‘临刑’,这问题便可以算是告一段落了。习凿齿在字里行间,似乎是说,马谡确是被斩的,不是病死的:‘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泣。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马谡被斩的另一个旁证,是:诸葛亮确是杀了另外两个将军,张休和李盛。
“尽管如此,这问题依然难以解决。为什么陈寿要在《马良传》里,说马谡‘下狱物故’呢?我只有转请当代三国专家及未来后起之秀,发现新史料来结束这一桩公案了。”
村夫近日在《大话三国》网站看到碧血汗青先生写的《诸葛亮没杀马谡》一文,像是对黎老提出的公案作了解了。村夫亦摘些原文,略加整理,以飨网友(如有曲解,请指正,上同):
“历来人们都认为马谡是在街亭败后,负荆请罪,回到诸葛亮大营,被诸葛亮挥泪斩于军门。其实这种看法是来自《三国演义》,是小说家的艺术加工,史实与此是有很大出入的。让我们来看看史书的“斩马谡”真相。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释,对此事的记述散落诸人传中,不妨将其综合起来看一下。
“(1)《向朗传》记述,时向朗为丞相长史,随军征战,而向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此段意思十分明显,就是街亭之战后,马谡并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潜逃,而向朗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去官职。传说说他一直待到亮死后,始复出仕官。其中‘优游无事’,达数十年!(2)《马谡传》裴松之注《襄阳记》记,马谡临终与诸葛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后诸葛亮待其遗孤如同己出。这一段说明马谡临死前未曾与诸葛亮谋面,否则也无必要写这么一封信,要诸葛亮效仿杀鲧而用禹的故事,将自己的遗孤托付于诸葛亮了。但以上均未提及马谡是如何死的。(3)《诸葛亮传》中称诸葛亮‘戮谡以谢众’。《王平传》中又说‘丞相亮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从这两传来看,马谡是被诸葛亮下令处死的,但到底有没有付诸实施呢?(4)答案是没有。在《马谡传》中有明确记载:‘谡下狱物故’,即病死狱中。
“综合以上史料,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马谡街亭惨败而归,深知后果的严重性的,因此便畏罪潜逃,而向朗碍于情面或出于爱才之心,知情不报,事泄后导致在家赋闲达二十年之久。马谡最终也被缉拿归案,并被诸葛亮处以极刑,然而还未及行刑,马谡便于狱中病故了。这便是史书的马谡之死。
“《三国演义》将马谡畏罪潜逃一事略过不提,并作了一些加工,这一段就艺术角度来看,比之史实的确是更感人而且富有感染力了,但却与历史事实有很大的出入。现在给大家提供一些真实的史料,让大家可以较完整、真实地去看待这段历史,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作些比较,希望三国迷们喜爱这个特辑。”
大家看到此,有何见解呢?高贤大概看不到这就起身走了。但村夫既然说了,就得把话说完。我认为诸葛亮诛马谡,与马谡下狱物故不见得有什么矛盾。《辞海》“物故”条这样解释:《汉书·苏武传》:“前人以降及物故,分随武还者九人。”注:“物故谓死也,言其同于鬼物而故也。”王先谦补注引宋祁曰:“物,当从南本作歾,音没。”又引王念孙曰:“《释名》:‘汉以来谓死为物故,言其诸物皆就朽故也’。《史记·张丞相传》集解:‘物,无也;故,事也;言无所能与事’。案宋说近之,物与歾同,《说文》:‘歾,终也,’或作殁,歾、物声近而字通,今吴人言物字声如没,语有轻重耳。物故犹言死亡。”可见这里对“物故”的解释就是死,囊括诸死因。史书常曰某某下狱死或下狱诛,意思是一样的,即某某被诛死狱中。故我理解“马谡下狱物故”,即为马谡被诸葛亮诛死狱中的委婉说法。诛杀手段有多种,斩首、腰斩都是较酷的,诸葛亮很可能给了马谡一个全尸的死法。退一步说,说诸葛亮处马谡以极刑,然而还未及行刑,马谡便死于狱中(病故、赐死或自尽等等),我也表示接受。马谡在狱中,知死期不远,写遗书留遗言都属正常。诸葛亮不愿见他,也合乎情理。
其实村夫最大的疑惑是马谡畏罪潜逃说。《向朗传》曰:“刘禅即位,朗领丞相长史。建兴五年,随亮汉中。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数年,为光禄勋,亮卒后徙左将军,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位特进。”黎老和汗青先生认为“谡逃亡”,即马谡街亭败归后畏罪潜逃,而后又被捉拿回来。我不这样理解,我谓是马谡街亭战败逃回了汉中,就像刘封丢失上庸亡归成都一样,不是回来后又跑了。
《马良传》曰:“马谡与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王平传》曰:“建兴六年,王平属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赵云传》及注《云别传》曰:“诸葛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赵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亮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
据此,我们可以判断:蜀军失利街亭,马谡随星散之众亡奔,王平则率千人自持,并又收合散兵徐还。蜀军失利箕谷,赵云身自断后,兵将不相失,连军资也无所弃。马谡不听王平规谏,舍水上山一罪(或曰错),战败二罪,率跑三罪,数罪并罚被斩。王平因规谏有功,兵败不亡有勇,因得升迁。赵云败有责,但无大损,故贬职。向朗知马谡逃亡而不举,免官还成都(既然史书记向朗在亮卒前已复出为光禄勋,再以传说说其在家赋闲达二十年之久,亮卒后复出仕官,似为不妥)。诸葛亮亦谓应有所负,遂求自降。诸葛亮这番处理,都较为适当。村夫认为陈寿、习凿齿在诸传里记的马谡败亡事是连贯一致的,没有矛盾和不清的地方。史实无误,也就不存在什么公案了。 继续顶贴:loveliness: 我也更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