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倍功半的白衣渡江--再论东吴在荆州问题上的失误
本帖最后由 品日 于 2011-12-26 13:23 编辑作者:萨苏
吕蒙白衣渡江,夺取刘备集团属荆州各郡,是军事上的一个辉煌胜利。然而,从政治角度,似乎并非十分可取。
对荆州这件事,支持东吴取荆州的看法不外三条,第一,荆州本来就是东吴的,当然要拿回来,第二条,吕蒙提出拿下青州徐州不难,但是不好守,拿下荆州吴国就有两条对魏国北伐的战线,第三条,万一刘备来打东吴,荆州就是他的基地,太危险了。
这三条都有些问题。
第一条我们不去说了,江东也不是老孙家八辈祖传的,“汉家土地,唯有德者居之”,乱世中道义这个玩意儿太苍白。
后面两条仔细评价一下。
关于吕蒙取荆州的建议,和鲁肃借荆州正好相反,似乎孙权的政策发生了突变。
蛮子以为,吕蒙是东吴不可多得的将才,同时,鲁肃的荆州处理办法也显然是得到孙权默许的
这个政策的变化应该说是存在一个过程。
借荆州之后,早期来说,孙权从这个关系中获得了相当大的好处,自身巩固的同时获得了交州的广大土地,也就是荆州的背后。而刘备在江汉,始终处于劣势,并不敢于在荆州和孙权过于紧张,其表现就是让出湘东三郡。而刘备集团也是过于看重割让三郡的效果,从而放松了对于东吴集团的警惕,这也是导致荆州易手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孙权这一阶段的发展并不顺利。这主要体现在合肥争夺战上面。东吴军队起源是南渡的两淮子弟,战斗力相当强,可是江南的环境似乎不是很好的培养陆军的地方,大多数军队南渡后战斗力都无法和北方军队相比,当然,马匹也不行,影响了骑兵的战斗力。
于是,孙权在和北方霸主曹操的战斗中,就连连失利。吕蒙号称可以轻取青徐而不取,我个人认为是一种无奈的托词,因为逍遥津等战役孙权吕蒙都有参加,假如真的如吕蒙所说那样好拿下来,东吴全军在合肥的失利是怎么回事?难道吕蒙当时梦游了吗?
-- 开个玩笑 -- 他对于孙曹两军的战斗力是非常清醒的。
无法向北方取得进展的孙权,表现出一种急躁的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就表现出了孙权的战略局限性。他是有心进取天下的一代霸主,但是他的毛病也很要命。
首先就是迷信军事力量,不重视政治修为,因此,他养军甚多,谋臣以为过分,而他表示这个军队,自保固然不需要这样多,取天下还少呢。其实,孙氏政权终其一世,问题都不在军队多寡,而在内政。大族政治,山越问题,东吴是三国中政治上建树最为有限的一个政权。
其次就是割据思想。这就体现在他认为取天下就是取地盘。换句话说,缺乏对全局的认识。孙策认为他不适合争雄天下,只擅长守护江东,便是这个含义。正因为如此,他才对鲁肃的借荆州逐渐产生了反感,因为他借出的江陵,是自己明明可以握在手中的富庶之地,却交给了刘备。打不下合肥,东吴要扩张领土,那就只有西进取江陵了。
孙权取江陵,带有很大的图一城一地得失的色彩。夺取江陵,给东吴带来的危害相当大。拿到荆州,孙权有了青徐和荆州两个出击点。问题是当时吴弱魏强,吴北伐的威胁大大小于魏南征的威胁,因此多了一个接触点,为吴国带来的更是防守压力。吴国因此以头号大将陆逊镇守荆州,阻挡襄阳的威胁。东吴的军事力量化为青徐和荆州两大集团,力分则弱,魏国则无需战略调整,吴国正面的魏国军事压力就倍增。
限于实力,东吴荆州一线,自保尚且不足,根本无法和青徐方向发挥“两个拳头打人”的威力。从历史上看,从此吴国再也无法恢复在长江一线的战略主动权,陷入了和魏国消耗战的泥潭,而这种对峙和消耗,对于较弱的吴国显然是不利的。
所谓取荆州为了防范刘备集团,则说法比较勉强。
因为如果察看地图,荆州并非一家所有,刘备集团在荆州只有三郡,象零陵挂在地图一角,战略上毫无价值,真正有力的只有南郡,根本没有防御纵深,战略态势极为被动,无法和东晋的王桓相比。
刘备政权的建设,集中在益州,并以其为大本营,不大可能再把政治中心转到荆州。北取襄阳如果成功,直接威胁许都,对魏国心腹压力太大,魏国不可能轻易放弃,必然全力争夺,刘备政权在荆州的重心,也不的不随之北移,无法再有力量主动攻击东吴。
而刘备政权如果试图首先灭亡东吴,其军事上必然采取速决战,否则吴国可以轻易向魏国称臣,联手西向,刘备集团没有足够的实力对付两国的联合力量。如果采取速决战,唯一的办法就是沿长江而下,取建业。但是这个补给线一样漫长和危险,它的后方江陵本身就是一个突出部,北方是曹魏,南方是孙权控制的荆州部分,一旦战争开始,无论孙曹,都会想到从长江中游攻击刘备军后路,切断他和益州大本营的联系,因为从江陵到建业的距离还很长,千里水路,无法处处设防,这条防线的任何一点都是一突即破,刘备首尾不能相顾,就是拿下建业也是死路一条。
还有一点,从历史角度看,东吴的军事实力,从来都在蜀汉以上,只是使用上比较被动而已。
因此,刘备攻吴,从军事上看,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孙权也没有必要为了防范刘备而夺取荆州。
襄阳对于蜀魏,如同合肥对于魏吴,双方都难以轻易放弃,看曹操对于襄阳的反复增援可见一斑。如果东吴把握机会,等待蜀魏在此线陷入激战,自己取合肥,魏国因为首都受到威胁,权衡轻重,也必然是襄阳线重于合肥线,孙权取得青州徐州一线可能性相当大,那时,吴的态势就是控制整个东方,而且建业无需保留庞大的军事集团,战略弹性要好得多。 坐沙发顶帖:loveliness: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