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拔斯軍制其概況簡述
有空的話點科普的東西,阿拔斯王朝其實在本MOD出現只有早期,這邊索性全部放出來,至於早期,也就是阿拉伯部落、正統哈里發及倭米亞王朝時代等我有空再說吧。在阿拔斯王朝中晚期,大塞爾柱國的素檀跟巴格達的哈里發之間的關係,就如同天皇與幕府的將軍一般,西班牙從來都不是阿拔斯朝的領土,而什葉派興起也是,法蒂瑪朝在埃及的開羅,另立一位哈里發,在加上之前的西班牙的後倭米亞哈里發,伊斯蘭界一度有三個哈裡發,這也照成哈里發的聲望下跌。
加上大量吸收突厥人進入當傭兵,其實這種情況跟羅馬後期很像,升平久了,大家不願當兵,就交給外國傭兵去當,阿拔斯在後期,大量引進中亞的突厥人,最後這些突厥頭人據地為王,雖然阿拔斯王朝在巴格達的哈里發名義上是整個伊斯蘭世界的領袖,但實際上只是突厥軍閥的傀儡。
結局就是,大塞爾柱煙滅後,阿拔斯王朝進入戰國時代,而什葉派也稱勢興起,十世紀被稱為什葉派的世紀,跟以遜尼派為主流的歷史完全不一樣。
嚴格地講起來,阿拉伯的哈里發帝國,從未保持一支龐大的常備軍,就是有嚴密組織和嚴格訓練的正規軍隊。
哈里發的禁衛軍(haras),幾乎是唯一的正規軍隊,這支正規軍構成核心,周圍有在本部族族長指揮下的各部族的部隊,此外,還有僱傭軍敢死隊,以及從各部族和各地區徵募來的部隊。常備軍(jund)叫做僱傭軍(murtaziqah,按月領糧餉者),他們由政*府供給糧餉。其他的部隊,叫做志願軍(mutatawwi"ah),只在服役期間領取口糧。
簡單來講,阿拔斯王朝只在戰時征召人民參戰,基本上兵源有二者
一、貝都因人,貝都因人是生活在阿拉伯半島沙漠中的的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是他們大多數人的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住的是可以隨時遷移的帳 篷。養駝、養羊、狩獵、劫掠是他們的共同愛好,也是他們的主要職業。其實最早阿拉伯人就是指貝都因人,在後來,慢慢有些在紅海邊定居,或是臣服於波斯,它們後來也被稱乎為阿拉伯人,這些定居人多半已經商,而仍然是在遊牧的傳統部落就被稱為貝都因人。
駱駝對貝都因人至為重要,故貝度因人又喜歡自稱駝民。「沒有駱駝,就不能設想沙漠可以居住的地方。游牧人的營養、運輸、貿易無一不依靠駱駝。新娘的彩禮、兇手的贖罪金、賭博者的賭注、酋長的財富都是以駱駝為計算單位。駝乳可解渴,駝肉可以充飢,駝皮可以做衣服,駝毛可以做帳篷,駝糞可以做燃料,駝尿可以當生髮油。」
他們不承認部落傳統以外的任何法律,除了本部落的酋長外,不服從任何政權,不承認任何政治制度,沒有紀律秩序和權威的概念,也沒有定居社會所具有的政治組織。他們遵循前人的習慣,受部落慣例的節制只要公意認可的事情就是合法的。
貝都因人酷愛放蕩不羈的生活,豪俠行為是遊牧部落衡量每個人道德的最高標準,貝都因人不易相處與接納外人,但是它們會為部落與朋友兩肋插刀,極勇敢、好義、為氏族利益勇於衝鋒陷陣,不惜犧牲性命。(不過現代貝都因人確常以走私為業.........
二、在哈里發統治下的農民和城市居民
禁衛軍的餉銀是比較高的,裝備也是比較好的。在阿拔斯王朝第一位哈里發的時代,步兵的餉銀,除通常的口糧和津貼外,平均每年約計九百六十第爾汗,騎兵的餉銀加倍。在麥蒙哈里發時代,也就是帝國的極盛時代,伊拉克地區的部隊,總計十二萬五千名,步兵的年餉只有二百四十第爾汗,騎兵的年餉加倍。曼蘇爾哈里發建築巴格達城的時候,瓦匠師傅的工資,每天約合一個第爾汗,小工的工資大約是三分之一第爾汗照這樣推算起來,軍隊的待遇是比較好的。
在阿拔斯王朝的早期,正規軍的組織成分有步兵(harbīyah),他們的武器是長矛、劍和盾;有弓箭手(rāmiyah)和騎兵(fursān),他們的武器是頭盔、胸甲、長矛和戰斧。阿拉伯人原來是把劍扛在肩上的,穆台瓦基勒開始採用了波斯人的方式,把劍佩在腰帶上。
每個弓箭手的隊伍,都配備一個石油精投擲隊(naffātūn)(納法擲油兵),他們穿著防火服裝,向敵人投擲燃燒物質。機械工程師們隨著軍隊作戰,負責管理攻城機械,包括弩炮、射石機和破城槌。
有一位軍事工程師弩炮製造者伊本·薩比爾,在納綏爾(1180-1225年在位)時代晚期活動,曾著專書,詳述軍事工程學,但未能完成。野戰醫院的駝轎式的傷病人運送隊,都隨著軍隊上戰場。像通常一樣,這些軍事制度和軍事裝備,據說都是賴世德開始採用的。
哈里發的禁衛軍--武裝力量中最重要的兵種--主要是由呼羅珊人(波斯東北部省份)組成的;阿拉伯部隊分成兩部分:北方的阿拉比亞人,或穆達爾人,南方的阿拉比亞人,或葉門人。新入教的穆斯林,以平民的身份,分別附屬於阿拉比亞的一個部族,而構成那個部族軍事組織的一部分。
PS 穆聖的宗族古萊氏族是穆達爾族支部,故此,穆達爾人就是穆聖的同族人。
在素質方面,呼羅珊是是阿拉伯歷代經營的軍事重鎮,又是阿拔斯王朝起家的地方,呼羅珊騎兵的素質在阿拉伯帝國中當屬翹楚,都是精銳。(呼羅珊原本是波斯的省份,呼羅珊人也都是波斯人,它們繼承波斯的重騎兵傳統,配上阿拉伯馬,阿拉伯馬是世界上最好的馬種之一,在哈拔斯王朝初期與中期,是精銳中的精銳)
後來阿拔斯王朝又增加了一支新的禁衛軍,就是從中亞地區輸入突厥奴隸,這就是古拉姆騎兵,也是最早建有完整體制的奴兵系統。
當時的阿拔斯朝哈里發阿爾-穆塔希姆(المعتصم)(即上述)有鑑於巴格達對於哈里發的統治漸生不滿,遂從外地引進突厥奴隸,作為他的精銳衛隊,以平衡巴格達的政治動盪,這就是古拉姆騎兵的起源。
因為古拉姆騎兵的成員皆為擅長馬術的突厥遊牧戰士,他們在戰鬥上表現出色,多次擊潰了羅馬軍隊。然而,古拉姆騎兵在政治上卻完全是對阿拔斯朝的一場災難,古拉姆騎兵的引進與高地位引起了巴格達居民的不滿,而迫使阿爾-穆塔希姆遷都薩瑪拉。在幾十年後,這批由外籍奴隸組成、忠誠度存疑的古拉姆騎兵終於發動一系列的叛亂,並相繼殺害了四位哈里發。由於古拉姆騎兵的存在被證明只是對哈里發的威脅而不是保障,阿拔斯朝將古拉姆騎兵給重新改組,這就是後來聲名遠馳的“馬穆魯克”。
在麥蒙、穆斯台因和其他哈里發的時代,軍隊是採用羅馬拜占廷的編制方式的,阿里夫(『ārīf,相當於班長)指揮士兵十名,哈里發(khalīfah,相當於排長)指揮士兵五十名,葛伊德(qā』id,相當於連長)指揮士兵一百名。埃米爾(amīr,相當於師長)指揮軍隊一萬名,他們分為十個大隊。每百名士兵組成一中隊,幾個中隊組成一個大隊(kurdūs)。
有一篇論戰術的文章,據說是東羅馬皇帝英明的利奧六世(886-912年在位)所作的,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在一切〔野蠻〕民族中,他們〔薩拉森人〕在軍事活動方面,是最聰明和最慎重的。」君士坦丁七世(913-959年在位)在下面的這段文章裡描繪了阿拉伯人給他們的拜占廷敵人留下的印象:「他們是強大的,又是好戰的,因此,他們中一千個人所佔據的陣地,是不可能攻破的。他們不騎馬,而騎駝駱。」從這篇論文和拜占廷其他的資料,如奈塞福拉斯·福卡斯皇帝(963-969年在位)所著的"戰術論"看來,冬季和雨季,顯然是阿拉伯戰士最厭惡的,因為他們的戰線在作戰中一被擊破,他們就喪失恢復這條戰線所必需的紀律性,他們的步兵,大體上是一群從事掠奪的烏合之眾,不能成為有效的戰鬥機器。拜占廷人一方面把阿拉伯人叫做不信上帝的野蠻人,一方面又把他們看成是可怕的敵人,這也是顯而易見的。在十世紀,這個敵人的危險性逐年降低,十世紀末,拜占廷慣於採取攻勢,甚至威脅著大馬士革和巴格達。
後來,穆格台迪爾(908-932年在位)又開始採用包稅的政策,把各省的賦稅,包給各該省的地方長官或者軍事首長,以便他用本省的稅收發餉,不再由空虛的國庫發餉。在布韋希人執政的時代,士兵們的補助金,是小塊的土地,而不是現金。這就播下了封建軍事制度的種子。在塞爾柱克人執政的時代,這種制度又得到了發展。後來,這就變成了慣例,地方長官或軍事首長,接受幾個城市或地區作為年金,他們以絕對的權力統治那些地方,每年向塞爾柱克的國王繳納貢稅。在戰爭時期,他們指揮著由自己裝備和供養的一定數量的部隊。
關於馬穆魯克
有鑑於古拉姆騎兵的忠誠問題,馬穆魯克遂於此方面的體制上進行大幅的改進。阿拔斯朝不再引進已成年的突厥奴隸作為奴兵,而是購買突厥孩童作為奴隸,自幼對其進行嚴格而長期的軍事訓練與宗教教育;馬穆魯克每天都必需騎在馬上握著20斤重的砍刀揮刀800~900下,並常常單手掄大鎚,以訓練臂力,配合大馬士革刀或是大斧的威力,往往可以將十字軍戰士給連人帶甲砍成兩半!他們是虔誠的穆斯林,更是驍勇善戰的鬥士。由於幼年即長期在軍營中生活,成年後的馬穆魯克與外界的社會可說是格格不入,因而變成無法自力更生的純職業軍人,只好倚靠監護人幫其打點日常生活之大小事務,而馬穆魯克在阿拉伯世界養大的子嗣也自然無法繼承其父親的職位。基於以上的源由,不難發現阿拉伯人確實成功的建立了一支實力強大,卻又不容易威脅到統治者實權的軍隊。
馬穆魯克的近戰武器包括了長短槍、鐵錘、大馬士革刀、大斧與直劍,全為重裝騎兵,輕裝者則是尚未正式服役之新進馬穆魯克。
一般馬穆魯克的生活幾乎終日都耗在軍營裡,除了例行的訓練以外,就連消遣活動也都跟戰技有關,包括騎射比賽、馬術比賽、刺槍比賽以及馬球競賽,也因此馬穆魯克生活在馬上的時間可不比那些游牧民族要少到哪去。馬穆魯克的生活準則叫作“芙魯西雅”(فروسية),在阿拉伯語中帶有“馬術”與“騎士精神”的雙關語義,為遵守芙魯西雅,馬穆魯克不但需維持高超的馬上戰術,還要信仰虔誠、勇於挑戰邪惡、濟弱扶貧且康慨大方,以作為一個神聖的穆斯林騎士。
所比說,馬穆魯克王朝的傳程十分特別,並非是父傳子。
坐沙发顶贴~~~~~~:loveliness: 坐沙发顶贴~~~~~~:loveliness: 我也来围观哈,顶.... 科普帖子赛高~ 顶不解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