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关羽北伐的时机
作者:诸葛武侯
关羽绝不是什么草包,我一直是这样一个观点。当然关羽最后是个失败者,败者为寇,所以丢失
荆州的绝大部分罪过都补关羽所承担了。至于关羽的为人究竟为何,由于史书上人材料不多,所以后人大多以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做为评论的主要依据。当然关羽的失败也是由于他本人的性格弱点所致。《三国志》中
讲:“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他处理不好一些上级间的关系,这种人在现在社会
中可谓为最不聪明的。还有“羽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三国志》这样写道,我认为是比较确
当的。
很多人有这样一个观点,认为关羽的北伐的时机选择有误。就此我阐述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其实早在公元208年,诸葛亮就为刘备集团提出了一个总规划,也就是后世人们所说的“隆中对”
。诸葛亮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
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
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
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从上述主论中可以看出,关羽的举动完全是符合刘备集团的总方针的。但
关键在于时机是否合适。诸葛亮说,待天下有变,这个“变”就是要害所在。
首先:在汉中一战中,刘备大胜,斩曹操大将,人称“虎步关右,所向无前”的夏侯渊,曹操远
来争汉中,也无功而返;第二,曹操内部发生了比较大的矛盾,一是在建安二十三年正月,发生了太医吉本与
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人造反的事件,二是在同年十月,又发生了宛县守将侯音反叛的事件。三是钟繇所亲信
的属下魏讽在邺城谋反,从上述三个事件中可以看出曹操集团的内部矛盾十分突出。
第二:让刘备进位为汉中王,由于曹操在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五月进爵为魏王,这样就给曹
操一个警示:“不要以为天下唯你独尊,在你的西南方,还有一个与你有着同样权力、与你分庭抗礼的汉中王
。你若敢代汉为帝,汉中王就可承继汉统,伐逆复汉。”(参阅《三国演义》八十回‘汉王正位续大统’”)。
第三:打通汉水。在刘备取得汉中之后,立即令孟达北上戟襄阳西侧的房陵。占领房陵后,孟达
又奉命向西戟上庸,在与孟达西进的同时,刘备又令他的养子副军师中郎军刘封沿汉水东下,与孟达会攻上庸。
刘封迅速攻下汉水边中的西城,然后直扑上庸。在刘封、孟达的夹击下,曹操的上庸太守申耽抵挡不住,率众
投降。至此被称为汉中“东三郡”的西城、上庸、房陵全部落入刘备集团的手中。占领“东三郡”,是为了打
通汉水,因为“东三郡”都与汉水不紧密的地理联系。占领了“东三郡”,就打通了从汉中到襄阳这段的汉水。
从而可以从西部策应由江陵北上攻打襄阳的关羽军。
第四:令关羽北攻襄阳。从《三国志》等书中,没有明确指出刘备、诸葛亮的任命计划,但可以
从两点可以推断出:第一、刘备进位汉中王后,以汉中王的名义,“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铖”。“假节铖”,
是当时帝王给臣下的一种权位极重的待遇。假节铖者拥有代帝王旨意、掌握生杀的特权。当时关羽正积极准备
北攻襄阳,此时给他这种待遇,显然是为了让他在此战役中,更大限度地发挥指挥和统帅作用;第二、建安二
十四年(219年)五月,刘备占有汉中,大约六月底打通汉水的战役胜利结束,七月初关羽率荆州军北上襄樊,
这三次战役如此紧密相连,一环扣一环,显然绝非偶然的巧合,而是实行完整地跨有荆益的整体战略的统一安
排。
由上述四点可以看出,关羽的北伐绝非是完全不合时机的。至于关羽临战的指挥问题我会在以后
的时间里向大家说明。
再顶一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