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妙评三国:应给“白脸奸臣”曹操翻案
本帖最后由 safety2012 于 2011-12-13 20:41 编辑毛泽东妙评三国:应给“白脸奸臣”曹操翻案
2007年10月24日 09:39人民网投票数: 顶一下【大 中 小】
毛泽东对《三国演义》情有独钟。从1906年13岁起始读《三国演义》,到1976年9月逝世前还以赞赏的口吻谈论曹操自学成才,毛泽东评读三国历史整整70年。他读三国历史持续的时间之长、评三国历史涉及的范围之广,均为世所罕见。仅就三国人物而言,经毛泽东仔细评点的就多达30人。如曹魏集团的曹操父子、郭嘉、夏侯渊、刘晔等,刘备集团的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孙吴集团的孙权、周瑜、吕蒙、陆逊等,司马氏集团的司马懿父子,其他军阀如董卓、吕布、袁绍、刘表等,几乎囊括了三国时期各实力集团的主要人物。一方面,毛泽东的点评信手拈来,挥洒自如,在切中要害的同时,往往又能发前人所未发,可谓把历史读活了。另一方面,毛泽东又并非就史论史,而是紧密联系实际,阐幽发微,以史为鉴,可谓把历史用活了。
曹 操
毛泽东年轻时就对曹操十分推崇。1918年8月,他路过河南,特地与罗章龙、陈绍休三人到许昌瞻仰魏都旧墟,凭吊曹操,并与罗章龙作《过魏都》联诗一首:
横槊赋诗意飞扬(罗),自明本志好文章(毛)。
萧条异代西田墓(毛),铜雀荒伧落夕阳(罗)。
诗中表达出毛泽东对曹操的钦佩之意。在毛泽东看来,曹操是中国古代少见的一位集政治、军事、文学才能於一身的人。因此,他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及曹操,并给予高度评价。
1952年11月1日,毛泽东视察河南安阳,参观殷墟。他对随行人员说:漳河,就是曹操练水兵的地方。曹操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这里属於古邺。邺城始建於春秋齐桓公时。战国时属魏国,西门豹为邺令。西汉时邺城是魏郡治所,东汉末年是冀州牧袁绍驻地。曹操破袁绍后,於公元204年进邺建都,此后史称邺都为魏都。东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后为魏王,掌握中央一切军政大权。邺都成为朝臣聚集,发布政令的中央政权所在地,直到220年曹丕代汉。虽建都洛阳,但仍称邺都为“北都”,七庙不废,直到265年司马炎灭魏建晋,故魏前后在邺建都62年。曹操在邺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着名的三台,即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就是那时修建的。晋朝文学家左思曾写《魏都赋》,对邺都进行了很好的描写。曹操在这一带实行屯田制,使百姓丰衣足食,积蓄力量,逐渐统一北方,为后来晋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与保健医生也谈到曹操。针对徐涛说曹操是个“白脸奸臣”的话,毛泽东发表了一番评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和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麽说,戏里这麽演,老百姓这麽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几个月后,毛泽东在北京回信给在北戴河的女儿李敏、李讷,对她们说: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妈妈那里有古诗选本,可请妈妈教你们读。
1958年8月中旬,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召集各大协作区主任开会,他在会上说:干部参加劳动,有人说搞两个月,搞一个月总是可以的。我们与劳动者在一起,是有好处的。我们感情会起变化,影响几千万干部子弟。曹操骂汉献帝“生於深宫之中,长於妇人之手”是有道理的。毛泽东以这则故事来告诫领导干部不要脱离群众,可谓恰到好处。
同年11月1日,毛泽东在河南新乡视察,对安阳县委书记陈春雨说:啊,你是安阳的?安阳是曹操起家的地方啊。曹操这个人懂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
1975年,毛泽东对北大女教师芦荻说: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了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主要就是他那时打下的基础。在1976年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把曹操和孔子、秦始皇、朱元璋并列。
毛泽东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他在《浪淘沙•北戴河》一词中这样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是毛泽东给予曹操定论的名篇。寥寥数语,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毛泽东十分喜欢曹操的诗。他说: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1959年9月,毛泽东在与儿媳邵华谈话时说: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1961年8月,他向因病休养的胡乔木推荐曹操的《龟虽寿》一诗,说:曹操诗云:“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此诗宜读。1963年12月,他又给因病休养的林彪写信:曹操有一首题名《龟虽寿》的诗,讲长生之道的,很好。希你找来一读,可以增强信心。
毛泽东甚至注意到了曹操的养生之道。他曾经对保健医生说:曹操多年军旅生涯不会很安逸,可在1700多年前,医疗条什也不会怎麽好,他懂得自己掌握命运,活了65岁,该算是会养生的长寿老人了。你们搞医疗的应该学学,不要使人养尊处优,只想吃好、穿好,不想工作还行?更不能小病大养。保健不是保命,不要搞什麽补养药品,我是从来不信这些的。主要是乐观、心情开朗、锻炼身体。又说:曹操讲“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陆游讲“死去元知万事空”,这都是唯物的。
毛泽东反对贬损曹操,对把曹操看作奸臣的传统观念十分不满。他非常欣赏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一文。当看到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指责曹操的文章有“奸雄欺人之语”、“志骄志盛”、“言人而夸”、“文词绝调也,惜出於操,令人不喜读耳”时,便在天头上批注:此篇注文,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李太白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檷衡。”此为近之。
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在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为曹操辩诬:历史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进步一方的,汉是没落的。
1957年11月初,毛泽东在莫斯科与郭沫若、胡乔木谈论三国史时,突然问翻译:你说说,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谁更厉害些?接着就自我解说:诸葛亮用兵固然足智多谋,可曹操这个人也不简单,唱戏总是把他扮成大白脸,其实冤枉。这个人很了不起。
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毛泽东坚决主张为曹操翻案。
在1958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毛泽东说:把曹操看作坏人,这是不正确的。几天后,毛泽东在武汉召集柯庆施、李井泉等座谈《三国志》,说:《三国演义》是把曹操看作奸臣来描写的,而《三国志》是把曹操看作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来叙述的。而且说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但由於《三国演义》又通俗又生动,看的人多,加上旧戏上演三国戏都是按《三国演义》为蓝本编造的,所以曹操在旧戏舞台上就是一个白脸奸臣。这一点可以说在我国是妇孺皆知的。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两千年也要翻。他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抑制豪强,实行屯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和发展,是有功的。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冤案要翻。
史学界闻风而动。郭沫若、翦伯赞等历史学家纷纷发表文章,从而在1959年形成了一股为曹操翻案之风。毛泽东看到翦伯赞的文章《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后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的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1959年8月11日,他在庐山会议上又说:曹操被骂了一千多年,现在也恢复名誉。好的讲不坏,一时可以讲坏,总有一天恢复﹔坏的讲不好。从此,曹操被恢复了历史名誉,京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在眉心添加了一红点,以示是好人。
当然,毛泽东对曹操并非全盘肯定。他认为曹操的主要缺点有二:一是有时也优柔寡断。1966年3月,毛泽东在杭州的一次谈话中说:曹操打过张鲁以后,应该打四川。刘晔、司马懿建议他打。刘晔是个大军师,很能看出问题,说刘备刚到四川,立足未稳。曹操不肯去,隔了几个星期,后悔了。曹操也有缺点,有时也优柔寡断。这个人很行,打了袁绍,特别是打过乌桓,进了五百多里,到东北迁安一带,不去辽阳打公孙康。袁绍的儿子袁尚等人,要谋害公孙康,公孙康杀了袁尚兄弟送头给曹操,果然不出所料。“急则相救,缓则相害。”二是不能严於律己。毛泽东曾经批评过曹操执法。《三国志》中的《武帝纪》说曹操“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毛泽东则在眉批中写下“赤壁之败,将抵何人之罪”一语,批评曹操对人严而责己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