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杂谈(纠正大家的一些错误)
本帖最后由 safety2012 于 2011-12-12 12:50 编辑三国杂谈(纠正大家的一些错误)
(一)张角
在《三国演义》里,谈到张角,直接冠名为“贼”。就因为他搞了一次农民起义。
张角提出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挺压韵的。
在历代农民起义口号里,最好听的有三个。除了张角这个,还有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很有煽动力。还有李自成的“开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很生动地表现出了民以食为天的基本需求。
扯远了。
那张角起兵,人马是很多的。体现在我打《三国志》游戏时,那些贼兵数量真的很惊人。但士气和带兵将领实在不好。
张角搞黄巾军,利用的是宗教麻醉方式。所谓的“邪 教”是也。应该予以取缔的,这点不说了。
我想说的,其实很简单。
看见张角手下的人嚷着口号,疯狂地与朝廷斗争,我只是想到了周星驰版《鹿鼎记》的陈近南:“读过书明事理的人,都在清朝当官,留下来的都是很蠢的人。所以要用宗教的方式麻醉他们。所谓反清复明和阿弥陀佛,其实是一样的。”
(二)十常侍
十常侍是比较好听的名字,学名叫“宦官”,直接点叫“太监”,难听点,袁绍说的,叫“阉竖”。
其实也怪可怜的。说实话,招谁惹谁了?一刀挥去,就进了宫了,忒可怜。
《史记》上说,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太监赵高,因为老子犯罪,老母去当了奴婢,他和几个兄弟进了宫。本来一介犯人之后,是很卑贱的,可是他“善律例,有气力”,居然一直爬到郎中令的高位,很生了得。
又跑题了。
我经常奇怪,宦官为什么在汉朝占据很重要的地位?难道正常人的政治能力不如宦官?这么说简直是长他人志气。
我琢磨了半天才大致如是推论:一、汉朝皇帝大多足不出户,这风气一直延伸到晋。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还说那肉羹的蠢话,日常接触的除了妃子就是太监,那太监对皇帝的影响力自然巨大。二、汉朝动辄就有个大将军啊、大司马啊、皇太后啊什么的主持朝政,皇帝大多数时候是被架空的,而且受人监视。你看曹操和司马昭就知道了。如此状态下也惟有相信太监了。
话说到这里,想到《三国演义》中一个一直无法明白的地方:十常侍在屡次周旋贿赂后终于没被大将军何进杀死,可是在外路诸侯进京时,眼看危急,他们居然不去求何进而选择把他诱入宫中杀了,导致他们全体被袁绍曹操杀掉。他们那样深思熟虑的一群人物,为何会因为一时之气而杀了何进,进而导致杀身之祸呢?
虽然中国人习惯把宦官说得阴阳怪气,人家还是有血性的。
(三)督邮
《三国演义》第二回里,有个督邮到刘备县城视察,开口要贿赂,见刘不给便派人诬陷他。结果被张飞暴打一顿,可怜得很。
我刚看三国时一直以为他姓督,心想这么难听的姓,打死了也好。后来才知道督邮是一个官名,芝麻绿豆大的官而已,谁不好碰去碰刘备?
翻正史:打督邮的不是张飞。而是刘备。低头一琢磨,了然于胸了。所谓枭雄,年轻时也终有年轻气盛的时候。即使到老了韬光隐晦那么多年,终究还是忍不住去伐吴,然后在白帝城托了孤。
老罗把这事转嫁在张飞头上,倒是高明得很。
一方面,让刘备在张飞殴打督邮时英雄救美,表现了他忠厚。另一方面又刻画了张飞性如烈火的个性。相得益彰。
一部三国,就是在如是的转嫁中,美化了玄德,丑化了其他很多人。看三国当做如是观。
回头谈一下督邮:其实是一个挺典型的吏,为了小钱,做一些厚颜无耻的事。官场本如此,倒霉的是他遇上了玄德。
秦汉官制里,官、吏其实不是一个概念。秦把国家分成中央与地方,官乃是国家干部。而吏,则是地方所雇佣的职员,不属于国家范畴。收入微薄,权力却不小。在那时,吏是可以用钱买的,不需国家批文。一直到后来,陈群搞了九品中正,国家的人才选拔才步入正轨,督邮此类人——象征着一大批人——才宣告结束。
其实他也不冤枉。出了一回名,衬托了重点人物。督邮的名气,肯定比韩猛、史涣之类的大多了。
楼主纠错不是大公无私啊,还要收费啊;P :$不买不看 我没有错误 还要收费啊{:soso__3876763344830306637_1:} 支持一下{:soso_e113:} 不买就没错误:P
不买就没错误对 买了你就错了…… 楼主好搞幽啊 heatang 发表于 2011-12-2 13: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好搞幽啊
哥都59积分,几个币,也可怜下撒! LZ搞收费纠错.. 忽悠,接着忽悠。 :lol来个机遇给我赚回来吧 纠了什么错?到底想说什么? 楼主都1772分了,也照顾我们这些吃“低保”的了,就别收费了。
路过,打酱油 我去都知道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