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ndersl 发表于 2011-11-18 12:31:29

【战国】人才之战

一、秦国与魏国的争霸战与人才战

    首先,魏国的政治改革不彻底,有反复,这是魏国在愈演愈烈的大国竞争中衰落的主要原因。魏文侯、魏武侯尊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为“师”、为“友”。他们都是孔子高足子夏的弟子,以宣扬“仁义”、“王道”为己任。这表明,魏国政治仍深受旧的政治传统影响。魏惠王没有接受公孙座的推荐而任用商鞍为魏相,与一位旷世奇才失之交臂,也是重大失策。

    其次,三晋联盟并不稳固,三晋之间由一致对外,到彼此争斗、厮杀,这是导致魏国衰落的重要原因。魏国的强盛必然引起韩、赵的疑忌。公元前370年,魏武侯逝世,诸公子争夺君位。韩、赵趁机攻魏,魏国几乎灭亡。魏惠王即位后、魏与韩、赵连年征战,虽胜多负少,还攻城掠地,而优患亦由此而生。

    再次,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号称天下中枢,可以四面出击,也必然四面受敌。一旦周边强敌崛起,魏国首当其冲。齐威王革新政治‘国势复兴,与魏争霸中原。秦孝公也开始任用商鞍变法,并挥师东进。齐、秦相继强盛,抑制了魏国的发展势头。

    一之1、魏国灭亡于秦的综合原因

    魏国的衰落还与统治集团在军事、政治、外交方面举措失当有直接的关系。魏惠王及其主要辅臣庞涓等人自恃强大,穷兵麟武,四面树敌,使魏国陷于孤立。魏惠王缺乏战略头脑,多次受挫,却不能汲取教训。这是导致魏国在争霸战争中失利的主观因素。在著名的齐、魏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魏军均告失利。公元前341年,齐威王以田忌、田婴为将,以孙殡为军师,出兵攻魏救韩。齐军直逼魏国都城大梁。魏惠王命令魏军主力回兵,以太子申为上将军,以庞涓为军师,率兵十万应击齐军。齐军主将田忌采纳军师孙膜的建议,以“增兵减灶”的方法迷惑魏军,诱敌深入。庞涓果然中计,以轻兵锐卒,兼程追击,结果在马陵陷入齐军埋伏。庞涓兵败自杀。齐军乘胜进击,俘获魏军主将太子申,先后歼灭魏国主力军十余万人。魏国被迫向齐国做出让步,同意分享中原霸权,互尊对方为王。这标志着魏国首强地位的彻底丧失。

    随着东齐、西秦的崛起,魏国再也没有重振雄风。魏国在齐、秦两强的夹击下,屡遭惨败,还不断招致楚、赵等国征伐。逐渐强盛的秦国不断攻击魏国,魏国处于被日益蚕食的境地。秦国相继占有了河西、上郡及河东、河南部分土地,黄河天险完全被秦国控制。到秦昭襄王时期,魏国向秦国称臣。

    一之2、从秦攻魏拔卫到魏国献地请降

    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

    魏国之败首先应归咎于内政不修,其中人才的流失最为严重。秦孝公的首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变革大师商鞅、秦昭襄王的垂相范睢都是由于不得志于魏国,而流亡到秦国。秦始皇时期的天才军事家、兵法大家尉缭也是魏国人。就连王室宗亲信陵君无忌也无法为宗国大展其才。能臣良弼不得其用,有的反而成为敌国的将相公卿,不败待何?
    信陵君无忌,是魏安趁王异母弟,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礼贤下士,广揽人才,“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他编有《魏公子兵法》,通晓兵法,颇富韬略,并多次率各国联军与秦军对垒,战而胜之,威震天下。据说“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可是“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迫使信陵君长期流亡在外。

    秦始皇的反间计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信陵君一度重新统帅魏军。为了除掉这个敌国的干城之将,秦始皇令人携带金万斤赴魏,收买信陵君的仇家。他们低毁信陵君,对魏王说:“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国还故意多次派遣使者,无中生有地祝贺无忌立为魏王。魏王心中生疑,剥夺了信陵君的军权。从此信陵君“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信陵君、魏安趁王先后死去。转年,秦军兵分两路攻击魏国,取二十城。转年,秦军击退五国联军,又攻取魏国的朝歌(今河南淇县)及其附庸卫国。从此秦国与齐国接壤,对韩、魏形成三面包围之势。此后秦军继续蚕食魏国。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秦始皇令秦将杨端和伐魏,攻占一批城池,进逼魏都大梁。

    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秦将王贵击楚,楚兵败。王贵率得胜之师回兵击魏。秦军掘开黄河大堤,引水灌魏都大梁。历时三月,城墙崩塌,魏王假被迫投降。秦始皇“遂灭魏以为郡县”。

    二、秦国与楚国的争霸战与人才战

    据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楚国的先人胃熊曾经为周文王立下功勋,因此周成王册封他的后人为诸侯。西周时期,楚君熊渠施政有方,兴兵伐灭数国。他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于是封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春秋以来,楚国迅速发展,长期称雄一方,并与齐、晋争霸。楚国立国于“蛮荒”之地,凭借不断征战而生存,民风忠君、尚武,王权也比较强大。荆楚地区物产丰富,地广人众,文化兼具中原华夏文化和当地各民族文化之长,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这一点楚与秦有相似之处。但是由于楚国立国比较早,受旧的政治模式的影响比较深,因此后发优势稍逊于秦国。

    二之1、楚国也有过为了富强目标的变革

    楚国也有变法活动。公元前390年左右,吴起由魏人楚,受到楚悼王的器重。一年后,他担任楚国令尹,主持变法。吴起认为,楚国之所以“贫国弱兵”,是因为“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他们“上逼主而下虐民”。他“明法审令”,裁减无能之臣,革除封君的一些特权,整顿楚国的政治风气,以强化君主集权。他扩充甲兵,率兵出击,“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楚悼王去世,吴起也被反对变法的贵戚大臣联手攻杀。昊起死后,

    许多变法措施没有坚持下去。
    楚国最早称王,一直是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诸侯国之一。在春秋战国之际,楚国堪称首强。公元前307年,楚国吞灭疆域仅次于它的越国,夺取昊越之地,实力得到进一步的扩张。当时各大国的疆域以楚国为最大。楚国占有中国南部、东部、中部的广裹地区,人文荟萃,物产丰富,兵精粮足,国势强盛。虽然魏、齐、秦、赵的兴盛使楚国的优势地位相对弱化,而在纵横摔阖的大国较量中,仍有“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的说法。

    但是,总的说来,楚国与魏、齐、秦、赵等国相比较,新制度的发展举步维艰。楚国本是最早出现郡县制的国家之一。但是,吴起变法的时间较短,又昙花一现,变法的广度和力度也明显逊色于李懊变法、商鞍变法。因此,楚国的军政大权始终掌握在昭、景、屈三大贵戚手中,体制比较落后,治术比较陈旧,政治比较腐败。《吕氏春秋·察今》以刻舟求剑比喻不能适时变法的愚蠢,认为“荆(楚)国之为政,有似于此”。楚国政治的特点,由此可见一斑。著名思想家韩非认为:“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从当时大国实力对比的变化曲线看,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度、广度是决定兴衰强弱的主要因素。楚秦实力的此消彼长就是很有说服力的证据。

    二之2、昏君昏战

    在战国七雄竞争的关键阶段,楚国出了一位昏庸的君主,这就是楚怀王。他在政治、军事、外交上、人才大战中的一再失误,导致楚国在大国竞争中彻底失去了固有的优势地位。

    先说“伐交”失策。齐、楚是东方两个最强的国家。齐、楚一度联手抑制秦国,取得成效。公元前313年,秦国派张仪游说楚怀王。张仪以奉献商赞之地六百里为诱饵,劝说楚怀王与齐国断交。楚怀王缺乏战略眼光,又贪图小利,竟与齐国断交。张仪改口说当初仅许以自己的六里封邑献给楚国。楚怀王大怒,又与秦国断交,派屈句率兵攻秦。楚国“西起秦患,东绝齐交”,同时与齐、秦两个大国交恶,在“伐交”斗争中大大失策。

    再说“伐兵”失利。楚怀王“以怒兴师”,犯了兵家大忌。公元前312年,楚军与秦军交战于丹阳(今河南丹水北),楚军败绩。秦军俘获楚军主将屈句及其副将,斩首八万,占地六百里。楚国的汉中郡(今陕西东南汉水流域和湖北西北)从此纳人秦国的版图。楚怀王恼羞成怒,不讲谋略,不计后果,竟调动全国军队与秦国战于兰田(今湖北钟祥西北)。结果楚军再次一败涂地,被严重削弱。

    最后说政治腐败。“伐谋”、“伐交”、“伐兵”的失利与政治腐败息息相关。比较陈旧、落后的贵族政治模式本身就是政争和腐败之源。楚怀王身边也有能臣。屈原(屈平)就是最著名的一个。楚怀王一度信任屈原,任命他为左徒,令其参议军国大事。可是楚怀王听信宠姬郑袖、权臣靳尚、上官大夫等人的谗言,改变了对屈原的态度。公元前299年,秦王以结盟为诱饵,讴骗楚怀王到武关赴会。屈原曾劝阻他。楚怀王听信子兰之言,贸然赴会,被秦军劫持,客死于秦国。史称“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楚怀王以后,楚国政治没有太大起色,而秦国在秦昭襄王统治下更加强盛。秦楚之间的历次战争,秦军胜多负少。公元前280年,秦军“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北地予秦”。

    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拔楚西陵。公元前278年,白起攻克楚国首都那(今湖北江陵西北),焚毁楚国先王墓夷陵。楚襄王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公元前277年,秦军又占领楚国的巫郡、黔中郡。后来楚军虽收复部分失地,但是疆域大大缩小,国势今非昔比。   
    二之3、秦国启用大军事家王翦,灭楚平越

    秦始皇灭韩、魏,破燕、代,屡败楚军。灭楚的时机日渐成熟。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将王责击楚,取十余城。秦始皇决计趁势灭楚。

    在商讨灭楚之策时,王剪与李信对敌我双方军事实力的估计不同。王剪认为非倾秦军主力不可,而李信认为仅用二十万兵力足以灭楚。李信年少壮勇,绕勇善战,曾经以数千兵马,破燕军,俘获燕太子丹,深得秦始皇赏识。他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②于是采纳了李信的方案。王剪回归故里频阳。

    李信与蒙恬统帅秦军伐楚,初战告捷。李信攻克平舆(今河南平舆西北),蒙恬攻克寝(今河南沈丘东南),大破楚军。李信又攻破都郑,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军会师城父(今安徽毫州市东南)。李信轻率冒进,长驱千里。楚军趁机尾追跟进,连续攻击三日三夜,大破李信军。楚军攻破两座营垒,杀死秦军七个都尉,秦军落荒而逃。秦始皇闻讯立即赶赴频阳,向王剪承认自己判断失误。他亲手授予王剪上将军将印,又以下嫁信阳公主、赏赐大量田宅为手段,深结其心。

    王剪取代李信,挂帅出征,率秦军主力六十万人击楚。秦、楚两国主力会战中原。王剪坚壁固守,养精蓄锐,疲惫敌军。王剪趁楚军移师东去之机,率精锐追击,杀其将军项燕。秦军乘胜攻城地,虏楚王负当。接着秦军挺进江南,攻占附庸于楚国的越国,越君降秦。仅用一年多的时间,王剪便彻底灭亡楚国。

    三、秦国与齐国的争霸战与人才战

    齐国是最后一个被秦始皇吞灭的大国。在战国七雄中,齐国的强国地位确立最早,维持时间最久。自西周建立以来,齐国就一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齐国地处古称“海岱之区”的齐鲁文化区域,文明程度比较高,政治改革也起步较早,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在春秋时期,齐植公是第一位名副其实的霸主。在战国时期,齐国的综合实力也属一流,战国中期,一度出现“秦与齐争长”的局面,两国还曾相约称帝。可是这样一个大国竟然不战而亡。

    三之1、齐国的兴与衰

    齐国本是姜尚(吕尚、太公望、姜子牙)的封地,国君为姜姓,战国初期被田氏取而代之。

    春秋时期,齐国是首霸之国。齐桓公革新政治,首创霸业,“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在位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关乎齐国命运的事情。陈厉公死后,国内出现君位之争。他的儿子陈完因逃避内乱而来到齐国。齐桓公任命陈完为工正,并改称田氏。数代之后,田氏发展成为大族。田乞、田常(田成子)父子利用齐国内乱,先后杀死齐君茶、齐悼公。田氏占夺了君位,却保留了“齐”的国号。史家称此后的齐国为“田齐”。公元前386年,田和在位期间,周王确认了田齐的诸侯地位。许多史家把这件事作为判分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标志性历史事件。

    在齐威王、齐宣王时期,齐国曾盛极一时。

    齐威王励精图治,以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又任用著名兵法家孙殡为军师。他革新政治.,任贤纳谏,果断地清理官场积弊,使齐国的政治面貌一新。齐国起兵西击赵、卫,迫使赵国归还侵占的国土和长城。田忌、孙殡又先后以“围魏救赵”、“增兵减灶”之计,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大破魏国军队。齐宣王大开樱下讲学之风,任命一批思想家为上大夫。公元前314年,王趁燕国内乱,迅速攻占燕国都城,杀燕王啥和燕相子之。公元前301年,齐国联合魏国、韩国进攻楚国,大破楚军于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公元前298年,齐、魏、韩三国合纵攻秦,与秦军相持三年,终于攻破函谷关,迫使秦国归还部分此前占据的魏国、韩国土地。齐国接连压服魏、燕、楚、秦。当此之时,齐国威震诸侯。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自称“西帝”,尊齐洛王为“东帝”。不久齐国违背盟约,迫使秦国取消帝号。这表明了当时齐国是与秦国东西对峙的两大强国。
    然而齐国也正是从此走向衰落。祸殃起因于齐滑王灭宋。公元前286年,齐滑王与魏、楚“灭宋而三分其地”。他还图谋进而南侵楚国淮北地,西侵三晋,胁迫邹国、鲁国称臣,进而吞并周王室。结果招致秦、赵、韩、魏、燕五国联合攻齐。燕昭王欲报当年齐国伐燕之仇,积极参与组织合纵。他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率兵伐齐。齐国一败涂地。齐滑王逃奔到首,不久被杀死。幸而田单坚守即墨(今山东平度境内),利用燕军中途换将,连施妙计,以火牛阵攻杀燕将骑劫,乘胜追击。各地齐人纷纷起兵,很快收复失地。

    经历一场浩劫的田齐虽得以光复,却从此一撅不振。齐国的衰落,为秦国击破三晋,席卷天下,提供了便利。

    三之2、齐国不战而降

    战乎?降乎?齐国内部有两种意见。即墨大夫、雍门司马是主战派的代表。即墨大夫认为齐国有战胜秦国的可能性,他指出:“齐地方数千里,带甲数百万。夫三晋大夫皆不便秦,而在阿、郸之间者百数,王收而与之百万之众,使收三晋之故地,即临晋之关可以人矣。哪、邹大夫不欲为秦,而在王城南下者百数,王收而与之百万之师,使收楚故地,即武关可以人矣。如此,则齐威可立,秦国可亡。夫舍南面之称制,乃西面而事秦,为大王不取也。”当时齐国实力尚存,军队完好无损。各国贵族多逃亡齐国,寻机报亡国之恨,这也是一支可借用的力量。如果齐国君臣一心,借助各国人才,组织全国军民,尚足以一战。五国刚刚覆灭不久,各地还有图谋叛秦活动,一旦齐军挫败秦军,也存在着扭转局势的可能性。但是,齐王建和后胜一心事秦、降秦。齐国准备不足,军民也得不到有效的组织,以致“秦兵卒人临淄,民莫敢格者”。这样的国家不亡待何?

    秦始皇恩威兼施,一方面大兵压境,一方面诱齐降秦。秦使陈驰劝说齐王建降秦称臣,答应以五百里之地作为他的封邑。“齐王不听即墨大夫,而听陈驰,遂人秦”。可是秦国把他安置在边远的共邑,将他活活饿死在当地荒僻的松柏之间。齐人闻之,歌之日:“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齐王建任用奸债,苟且偷安,终于招致杀身亡国之祸。从此,“夭下壹并于秦,秦王政立号为皇帝”。

    三之3、君王后事秦与后胜误国

    齐滑王被杀,首人共立其子法章,是为齐襄王。齐襄王的王后是君王后,生子建。五年后,田单攻破燕军,齐襄王重归临淄。公元前265年,襄王卒,子建立,国事决于君王后。

    君王后奉行事秦政策。秦赵会战长平之时,赵国请求齐国接济粮草。谋臣周子力主救赵,他认为:“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楚。”君王后不听。史称:“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于秦,以故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

    齐国的外交政策受秦国外交活动的影响很大。秦始皇用兵六国之时,担心齐、赵联合,特地派荆苏等人出使齐国,以计谋断绝齐赵之交。君王后死,后胜为齐相。秦国间谍以重金贿赂后胜,唆使他派遣众多宾客出使奏国。奏国又公重金么哆跳这些齐国赞者,厉他们为秦国效力。这些使者纷纷劝说齐王奉行与秦亲善的政策。齐国长期奉行“朝秦”政策,“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

    齐国不仅不援助遭受秦军攻击的其他五国,而且自身也不做抵抗秦国人侵的准备。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齐国成为秦国最后一个对手,齐王建与其相后胜这才开始仓促备战,“发兵守其西界,不通秦”。可是当亡国之祸降临的时刻,原本强大到足以称帝的齐国却只能束手被擒,不仅毫无反击之力,就连抵御、反击的意志也丧失殆尽。

    亡齐是秦始皇的既定之策,与齐亲善是表面现象。据说王剪灭燕之时,秦始皇曾与众将商议:“齐、楚何先?”李信曰:“楚地广,齐地狭,楚人勇,齐人怯,请先从事于易。

    ”李信的见解仅从军事角度着眼,而从齐国的实际状况看,先灭楚国更有利。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责率破楚扫燕灭代的得胜之师兵临齐境。齐国在劫难逃。

文山流 发表于 2011-11-18 12:52:07

昨天刚好看到王立群讲秦朝

563807362 发表于 2011-11-18 13:19:35

玩战国    要懂这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战国】人才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