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嘉嘉 发表于 2011-11-17 20:09:22

【战国】有关楚国的资料(不全的请大家补充)

楚,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最早兴起于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灭于秦国。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江苏部分地方。

楚是三苗人在长江中下游建立起,它在周朝初期曾参加了周武王伐纣的战争。楚国由周成王封熊绎于楚地开始,居楚地丹阳(今湖北秭归),从一个附庸小国逐渐变成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强国。前704年,楚君熊通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处中国南方,故而楚国与中原的华夏各诸侯经常发生战事。通过战争,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


楚国语言
在春秋时代,楚语和中原语言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楚国的官名和其他诸侯国不同:楚国宰相叫令尹,司马叫莫敖。除此之外,《左传·宣公五年》还记载春秋时代楚语的两个特殊词语:

于菟wūtú(上古汉语发音为*aa-laa)为“老虎”(有人怀疑可能和缅甸语 kla“老虎”有关)

谷为“哺乳”

我们之所以知道这两个词的意思,是因为令尹子文名字叫做斗谷于菟,《左传》对他名字的原意做了
解释。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有一句话:“楚言而出”(今译:“他们讲楚语就撤退了”),证明当时的楚语和中原的语言不能通话。

在战国时代,屈原楚辞的词汇也显示出楚国语言的特点。


楚辞是一种在战国时代由楚国的诗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上古神话传说,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楚辞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次大的解放。楚辞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根据需要而任意扩充。形式上的活泼多样使楚辞更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楚辞的代表作家有:屈原。

楚武王(约前740年至前690年)
楚文王(前689年至前675年六月庚申)
楚王堵敖(约前674年至前672年)
楚成王(前671年至前626年冬季十月)
楚穆王(前625年至前614年)
楚庄王(前613年至前591年秋季)
楚共王(前590年至前560年)
楚康王(前559年至前545年九月或以後)
楚王郏敖(前544年至前541年冬季)
楚灵王(前540年至前529年五月)
楚平王(前528年至前516年九月)
楚昭王(前515年至前489年秋季七月或以後)
楚惠王(前488年至前432年)
楚简王(前431年至前408年)
楚声王(前407年至前402年)
楚悼王(前401年至前381年)
楚肃王(前380年至前370年)
楚宣王(前369年至前340年)
楚威王(前339年至前329年)
楚怀王(前328年至前299年)
楚顷襄王(前298年至前263年秋季)
楚考烈王(前262年至前238年)
楚幽王(前237年至前238年)
楚哀王(前228年)
楚王负刍(前227年至前223年)
昌平君(前223年)
楚怀王孙心或楚义帝(前208年至前206年)
西楚霸王项羽(前206年至前202年)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姓屈,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政治家和杰出的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位为左徒、三闾大夫。楚国当时的强盛与屈原的治国有很大的关系。后受朝廷小人排挤,和楚怀王逐渐疏远。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楚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楚怀王被秦国扣留,客死他乡。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再次驱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于同年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据闻一多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但从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国社会主流所公认的一直是端午节祭祀屈原。

屈原作为诗人,是楚辞的代表作家。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二十多篇著名诗篇。


楚武王姓,熊氏,名通。熊仪之孙(熊仪,号若敖,西周末楚国国君
,公元前790至前764年在位,楚都位于丹阳),熊坎次子(熊坎,号霄
敖,春秋初楚国国君,公元前763年至前758年在位,都于丹阳),熊旬
之弟,(熊旬),号??冒,熊坎长子,公元前757年至前741年在位,都于丹阳)。
《世本·居篇》云:“楚国惯例,继任国君“必伯实立”或“必
长实立”.然熊通杀其兄熊旬之子自立为楚国国君(在楚国约八百年
的历史上,幼弟杀其兄而自立的有三例,即熊旬杀仲雪,成王杀庄敖,
平王逼杀灵王和公子比,公子干;小叔杀其侄而自立
的也有三例,即熊延杀熊挚红,熊通杀熊旬子,灵王杀郏敖)。 熊通在当时的楚
国诸公子中是一位铁腕人物,做出事来往往惊蛮夷而动华夏.他杀
其侄自立为楚君后,与邓国相亲(邓国帮址在今湖北襄樊市),娶其
公族女子为夫人,史称“邓曼”。即位不足三年就挥师渡汉,远征
南阳盆地,部击周朝设在汉北的重镇,但没有得手。于是,他专力于
底定江汉平原的西部,灭掉了权国。权国(故址今湖北当阳县东南)
国土不广,但国力却不弱。楚国从熊渠(西周时楚君)至熊坎(春秋
早期楚君)都未能把它灭掉,熊通实现了先君凤愿。熊通灭权后,以
权国故地设权县命斗缗(权国国君)为权尹。 熊通灭权,值得后人注
重的,不是伐权的用兵方略,而是灭权后的设治决策。中原的县虽在
西周就有了,但县在西周还只是泛指郊外的锭地区,不能构成一级行
政区域。以县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域,即自熊通灭权国而置权县始。.

熊通自称楚武王以后,就如何提高楚国的威望,向大夫斗伯比问计。斗伯比说:“大王可来个“杀鸡吓猴”,先以武力制服一国,震慑其它诸侯。”又说:“汉东诸国,只有随国最大,若出兵讨伐随国,使随国臣服于楚国了,汉、淮诸国就不敢不臣服楚国,楚国的威望也就提高了。”楚武王说:“这倒是个办法,但师出无名呀。”斗伯比说:“可以先盟会诸侯,如果随侯就召而来,就表明他已服从于楚了;他若拒不赴会,就以叛盟之罪去讨伐他。”

楚武王依计行事,派使者遍告汉东诸国,定于当年四月上旬在楚国的沈鹿召集诸侯盟会。巴、庸、濮、邓、绞、罗、轸、申、贰、郧、江诸国国君都亲自应召按期赴会,只有黄,随二国国君未到。楚武王就派大夫蒍章去责备黄国,派大夫屈瑕去责备随国。黄国立即派使臣来楚国告罪,而随侯却不服罪。这样楚武王就有了伐随的理由,于是亲自统率大军,直抵随境问罪。

随侯面临楚国大军压境的严重形势,急忙召集群臣计议对策。大夫季梁说:“楚国初会诸侯,用兵伐随其锋方锐,不可轻敌。不如备上厚礼去与他们讲和,重修旧好。如果楚国不同意,就是楚国的不是。这样,楚军必有懈怠之意,我军必有怒气。彼怠我怒,一战必胜。”少师扬起胳臂说:“为何如此害怕?楚军远来,必定疲惫,速战可以破敌,否则失去打败楚军的机会,让楚军象上次那样逃回去,岂不可惜!”随侯听了少师的意见,就亲自率军出击。随侯以少师为右,要季梁赶车,来到阵前,季梁站在随侯的战车上辽望楚军阵营,对随侯说:“楚国习惯以左为上。今楚兵分左右二军,其君必在左。君之所在,必有精兵聚集。我们可集中兵力攻他的右军。右军败,左军也就丧失锐气了。”少师又反对说:“避开楚君不攻,不被楚国人耻笑吗?”随侯又按少师的意见,先攻楚左军。楚左军排开阵势,让随军入阵。随侯杀入楚阵后,四面伏兵皆起,团团围住厮杀。少师与楚将斗丹交锋,不到十个回合,被斗丹斩于车下。季梁保护着随侯死战,楚军不退。随侯弃了战车,穿上小兵的衣服混在军中,随季梁杀开一条血路突出重围。事后清点军卒,所剩不过十分之三四,随侯十分痛心,对季梁说:“我没听你的话,才落得如此下场!”他听说少师被杀,又叹息不已。季梁说:“死了个误国之人,有何值得叹息的?当今之计,只有去讲和为上。”随侯说:“今天的国家大事,我都听你的。”

季梁召集一些残兵败将保护随侯,自己到楚国军营去求和,楚武王怒气冲天地说:“你们的国君判盟拒会,以兵相抗,今兵败讲和,不是诚心。”季梁面不改色,从从容容地说:“以兵相抗并非我君本意,是奸臣少师恃宠贪功,强要我君兴兵相抗。今少师已死,我君知罪,特派下臣来请罪。如蒙赦免。当称颂楚国功德,倡议江汉诸侯永远服从楚国。望大王裁决!”斗伯比对楚武王说:“随国虽然战败,但未大丧元气,且有贤德的大臣季梁,要灭掉随国不容易。不如乘胜收兵。”楚武王听了就同随侯订立盟约,然后退兵。

汉东最大的随国败于楚国,随侯又称颂楚国的功德,使楚国的威望大大提高,汉东诸侯无不向楚国称臣进贡。

周天子听说随国降服于楚国,并与楚订立了盟约,甚是恼怒,便将随侯召唤到京师洛邑,严厉斥责他说:“你与楚盟会,并为之歌功颂德,不是背离了我周王朝么!”随侯吓得张口结舌地说:“不,不敢,不敢,只是楚国强大,敝国不敢对敌,才迫不得已与楚国订立盟约啊!”周天子说:“一臣不事二主,你竟臣服于南蛮,访当何罪?”随侯连连磕头说:“有罪,有罪。”周天子说:“你既知罪,命你束与南蛮废除盟约,若有迟疑,我将兴师问罪!”随侯连连答道:“是,是,是。”他回国后,感到十分为难,既不敢违抗周天子之命,又不敢得罪楚国,只好派使臣去向楚国说明情况,哀求废除盟约。七十高龄的楚武王一听此话,怒发冲冠,又亲自率领大军去讨伐随国。走到今钟祥县时,心病突然发作,死于**(木字旁,一个满)木山下。令尹(楚国最高的官职,掌军政大权)斗祁,莫敖(次于令尹的官名)屈重怕动摇军心,秘不发丧,继续进军,直逼随城。随侯自知不能力敌。便派使臣求和。屈重以奉王派遗的名义和随侯再次缔结了盟约。然后退兵,一直退到渡过汉水回到楚国境内之后,才为楚武王发丧,由武王的儿子熊赀继位,就是楚文王

楚庄王 芈侣
楚国位於江、汉流域,向被视为南方之蛮夷。其先熊绎在西周初曾被成王封为子爵,但楚国对周室时服时叛,不受封建之约束。春秋初年,王权衰微,楚君熊通索性於前七四零年自立为王(即楚武王),欲与天子分庭抗礼、较一长短。不久其子文王定都於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国势进一步强大起来。春秋初期,强楚实乃中原诸国之心腹大患,而霸政之『尊王攘夷』也往往以抑楚为其主要目标。

楚早就有窥伺中原之志,故长期以来,一方面并吞周围小国一方面不断向北推进。但它先在齐桓公时被阻於召陵,继而在晋文公时战败於城濮,使北进图谋一再受挫。晋文公死後,楚又重新投入逐鹿,特别是到了楚庄王的时候(前六一三年 -- 前五九一执政),其势更加嚣张。前六零六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在雒邑西南),

  竟观兵於周郊,饮马黄河,派人向周天子问九鼎之轻重,故楚国代周之野心昭然若揭。前五九八年,楚破陈国之都。次年,又兴兵围郑,迫郑降,晋闻讯派兵救郑。晋、楚两军於前五九七年大战於邲(今河南郑州北),时晋国将帅不和、政令不一,故晋军被楚所败
。此後,陈、蔡、许、郑俱从楚。前五九四年,楚军又围宋,宋人告急於晋,晋不能救,宋只好与楚言和。这时中原各国除晋、齐、鲁等外,全部尊楚庄王为霸主。

邲之战後,楚庄王虽称霸於一时,然晋国犹不可忽视。此後一段时间,晋、楚双方势均力敌,难分胜负,结果形成南北对峙、各霸一方之。公元前五四六年,宋国执向戌倡议弭兵,他奔走拉拢晋国执政赵武和楚国令尹子木,使晋、楚、宋、鲁、郑、卫、陈、蔡、曹、许、齐、秦、邾、滕等十四国在宋国召开弭兵大会。结果由前述十国签订盟约,规定除齐、秦等大国外,小国须既朝晋又朝楚,向两国同样贡献,承认两国为共同霸主。於是霸权乃由晋、楚二强平分。史称『向戌弭兵』。
城濮之战

周襄王二十年(一说二十一年,公元前632),晋、楚 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地区 进行的一次决战。
  中国春秋时期,齐国霸业衰落后,南方楚国、北方 晋国都趁机向中原扩展势力,两国利益直接发生了冲突。 楚国为遏制晋国南下,与靠近晋国的曹、卫两国结盟,使 其为抗晋前哨;又以宋国背楚从晋为由,于周襄王十八 年冬,出兵围攻宋地缗邑(今山东金乡)。次年冬,楚 成王亲率以令尹子玉为主将的楚军及郑、陈、蔡、许等 盟国军队,围困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晋国以应 宋求援为名,出师中原,力图“取威定霸”(《左传· 僖公二十七年》)。
  晋文公鉴于楚联军势大,晋军孤军作战,劳师远征, 于晋不利,便采纳大夫狐偃的建议,决定进攻兵力薄弱 的曹、卫,迫使楚军北上救援以解宋围。二十年一月,晋 文公率军向卫国借道攻曹被拒绝,即转道卫国南边渡河 水(黄河),直插卫内地,攻取五鹿(今河南清丰西北) 后,乘虚进占卫都楚丘(今河南滑县东)。楚军救卫不 及,继续围困商丘。三月,晋军乘胜攻入曹都陶丘(今 山东定陶西北),俘曹共公。晋文公又运用策略,加深 齐、秦与楚的矛盾,促使齐、秦出兵参战,形成晋、齐、 秦联合攻楚局面。楚成王见形势逆转,急忙率部分楚军 从商丘撤退到申(今河南南阳北),以防秦军袭其后方。 同时令子玉放弃围宋,避免与晋决战。刚愎自用的子玉, 不顾情势变化,执意以曹、卫复国为解宋围的条件,要 挟于晋。晋文公用元帅先轸计谋,私许曹、卫复国,使 其背楚从晋,并扣留楚使宛春,激怒子玉北上与之决战。 子玉忿而北进,直扑陶丘。晋文公为争取主动,令晋军向卫地后撤90里,既履行流亡楚时曾许下“避君三舍”的 诺言,又避开楚军锋芒,向齐、秦两军靠拢,并诱使楚 军尾追。子玉以为晋军畏楚而退,长驱直入,陷入不利 地位。
  四月初一,晋、齐、秦、宋联军退至城濮,于附近 地域布阵:上军在右,狐毛为主将,狐偃为副将;下军 在左,栾枝为主将,胥臣为副将;中军先轸为元帅,溱为副将。楚联军追踪赶至,依托有利地形配置:右军, 陈、蔡军,子上指挥;左军,申、息军,子西指挥;中 军,楚军精锐,子玉指挥。次日晨,决战开始。先是晋 下军副将胥臣率一部兵力,并给驾车的马蒙上虎皮,向战 斗力最弱的陈、蔡军发起猛攻,陈、蔡军惊慌溃逃。此 时,晋上军主将狐毛在车上竖起两面指挥大旗,佯示主将 后退;晋下军主将栾枝在阵后用车拖树枝扬起尘土,伪 装晋军后队撤退。子玉不察虚实,令全军追击。楚左军 孤军突出,侧翼暴露,晋元帅先轸即指挥中军侧击楚军, 晋上军立即回军夹击,楚左军大部被歼。子玉见左、右 两军失利,大势已去,只得率中军及左、右军残部退回 楚地,不久,被迫自杀。晋文公则于战后得到周襄王策 命,一跃而为中原霸主。
  此战,晋军“退避三舍”、后发制人、由弱及强各 个击破的作战指导和成功的外交配合,丰富和发展了中 国古代的军事思想。

027846 发表于 2011-11-17 21:01:54

沙发!!!!

阿毛 发表于 2012-11-11 12:33:22

我只是路过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战国】有关楚国的资料(不全的请大家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