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至三国时期中国城市发展认识
战国时期完成了我国古代城市性质的演进,既形成了完整意义的城市。根据我们田老师的研究认为,秦至三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第二阶段——从城市物质次序的演进时期,这个时期城市最主要的活动是组织秩序的演进,主要代表城市有自由浪漫的秦朝咸阳城、渐趋规整的汉代长安城以及承前启后的曹魏邺城。许多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证明自秦至三国时期, 我国中原的绝大多数城市都是按照“面朝背市”的形制,在城中普遍地设立了市的。秦汉时期商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新兴了一批具有以行政、商业职能为主的城市。从城市分布的地域空间结构看,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其次为淮河流域,而东南沿海分布最少。 魏、晋以后,长江流域发展成为全国主要经济基地。
一、秦
秦时期城市的数量、规模、城市形态及其建筑水平等, 都较前代大有发展。城市的政治功能所诱发的经济功能也有所增强。但是, 由于兼并统一, 战争不休, 城市的军事功能远远大于别的功能, 抑制了城市经济功能的发展, 其辐射作用也受到束缚, 不可能形成全国范围的城市网络。
一般认为:秦咸阳城是一个不断营建、没有严格区划的“散点式布局”的城市。在它建筑的后期(兴盛期),主要采用了“渭水贯都”——“法天”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天人理论的实践。具体而言,以咸阳宫为中心对应天帝居住的“紫宫”,渭水贯都比附天上银河,横桥连接北南城区象征牛郎、织女相聚的鹊桥,阿房宫与二十八宿之室、壁组成的营室相对,咸阳宫西部的市井、手工业区、商业区与紫宫西部的织女、扶筐、辇道、天厨等星相对,咸阳宫东部的兰池宫与紫宫东部的咸池星相对,横桥东南的信宫或曰极庙作为天子祭祀之地与奎宿、娄宿相对。如果要找咸阳城的规划中心,它就是一个以渭河为横向中轴线,以咸阳宫为纵向中轴线进行连续建设的城市。
二、两汉
汉代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经济发展的高峰期,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都超过前代汉代城市有着它固有的城建导向或指导思想。在众多的城市建设上, 颇具时代特色, 体现出它固有的城建导向或指导思想, 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注重地理环境。汉代对于国都的选择除考虑到政治、经济、军事诸因素之外, 同时还考虑到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条件。其二翼有两个侧门, 使相对的城门显出特别的气势来, 反映着汉代城市的“ 重威” 思想。其三, 流行神学思想。汉代城市建设在指导思想上, 除重视自然环境, 强调庄严、重威外, “阴阳五行”、“权神授”的神学思想也充斥于城市建设之中。
汉长安城职能分区比较明显。“王宫”、“市”、“闻里”、“庙宇”皆比较严格地控制在某一特定地带, 且都为政府所规定。汉代城市的发展主要特征是: 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经济职能增强。城的规模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建章宫的落成,使得原有的安门大街中轴线作用失去意义,城市重心西移。伴随着布局模式的改变,新增的离宫别馆、亭台楼阁遍及汉城内外的空间区域。城市设计思想中“象天”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神仙思想也浸透在城市设计规划当中。城市功能随政治上的“重威”、市场功能的增强、交通的发达、文化的开放,使得汉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都会。
三、三国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曹操在洛阳称帝,在许昌附近实行屯田,府修整道路,兴建水利,商品交换渐有起色,洛阳、邺城都日趋繁华。刘备在成都称帝,成都仍是当时的商业都市之一。孙权在建业称帝,由于地处江南及海边,吴在造船和盐业都相当发达,吴的商业都市以建业、吴郡、番禺为主,其中番禺以国外贸易为主。
曹操在邺建魏国后对邺城的建设, 除兴修水利、发展屯田外,对城池及城内宫殿、官府、仓库等进行了营建。邺城的营建有其总体规划构思效法先贤,以周、汉的都城构筑制度为底本,借鉴秦汉制度,并有所创新。邺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宫殿在城内北半部的正中间,主殿名文昌殿。文昌殿东为东宫,有听政殿。之西为西园,建铜雀台后又名铜雀园。西城墙的北边有金凤台、铜雀台和冰井台这组著名的建筑。城中的南半部为居民区和商业区。整座城市以穿过宫殿区的南北中轴线呈对称性分布,开创我国都城对称性布局的先河,对日本、韩国的古代都城布局有重要影响。从其布局有大朝正殿做外朝,听政殿等建筑做中朝、内朝并列布置, “市”从宫北移至城南。设计时对《考工记》等建城制度有所借鉴,也有所变通。 这是在普及历史文化吗?嘿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