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刘襄樊战役的几个军事问题
公元219年,关羽发起了进攻魏国的襄阳、樊城的作战,最后在遭到孙权的背后偷袭而败亡。整个作战过程被称作襄樊战役。本次战役的过程和兵力,在另一篇《关羽擅自发动的襄樊战役》中有详细的叙述,本文不再论及。在本次战役里,还有几个军事问题值得深入探讨,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主要问题有:
水淹七军是关羽预谋、策划的吗?
徐晃为什么很快击败了关羽的部队?
关羽在中后期犯了什么错误?
关羽脱困的出路在哪里?
一. 水淹七军是关羽预谋、策划的吗?
先了解一下史书的有关记载:
《三国志武帝纪》——“秋七月,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
《三国志曹仁传》——“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
《三国志于禁传》——“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
《三国志徐晃传》——“会汉水暴溢,于禁等没。”
《三国志满宠传》——“而左将军于禁等军以霖雨水长为羽所没。”
《三国志关羽传》——“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
《三国志吴主传》——“二十四年,关羽围曹仁于襄阳,曹公遣左将军于禁救之。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生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
以上记载均说明,是天下大雨,汉水暴溢,导致屯兵城外的于禁军被水所淹,只好上大堤避水。而关羽军趁机乘坐战船对其进行攻击。于禁军被包围在大堤上,无处可逃,最后全部投降。
此外,所有的历史书籍也均认为是汉水自然发洪水,关羽以水军趁势进攻得手。
那么,为什么洪水只淹于禁军而不淹关羽军呢?根据当时的战场形势和基本作战规则,我的分析是:关羽的大军自江陵向北进兵达到襄阳一线(在汉水南岸)时,于禁的援军也到达樊城一带(在汉水北岸),驻扎于樊城以北十里。由于曹军内外成犄角之势,关羽在没有击破敌援军之前,是不会贸然进军北岸进行围城和攻城的。所以关羽军正常情况下是驻扎在南岸的。
由于是汉水暴溢,也就是所谓漫堤或决堤(估计是北岸的部分大堤),造成北岸地区水深数丈,而南岸由于没有决堤,水相对比较小(襄阳城没有被洪水淹的记载,北岸的樊城淹的很厉害)。
关羽在等待战机或者在犹豫是否要撤退。如果没有洪水淹没于禁军,关羽这时在兵力上是处于劣势的,可能关羽在权衡双方的力量对比后会决定撤退。正在此时,战机来临了。
于禁等是否对洪水有所防备呢?应当是有的,因为洪水并没有真正淹死多少士兵,基本上都及时转移到了大堤上避水。只是没有估计到关羽会趁机来进攻,结果三万人都被俘虏了。在这一点上,在合肥的魏扬州刺史温恢是比较有预见性的,他认为:“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三国志温恢传》——估计到关羽必将趁大水发动攻击。
另外,以关羽的人品,也不会决开大堤,让洪水淹没大片的良田和无数的百姓。蒋介石决开黄河淹的是外国侵略军,还遭到历史的一致谴责呢,何况是打内战的时候?
关羽能够充分利用洪水的威力,轻松消灭了曹军精锐3万余人,也是很了不起的。至少在当时大部分将领会等大水退去,再行发动进攻。
二. 徐晃为什么很快击败了关羽的部队?
在另一篇《关羽擅自发动的襄樊战役》中,已经分析了徐晃的部队大约有2万人左右。加上两城的守军,合计2.8万人。与关羽的3万余人差不多。但是关羽在与徐晃军的作战中,连续战败,最后只能撤围退走。
关羽得知曹军又增派援军,于是先派部分人马在偃城一带占领阵地,准备阻击徐晃的援军,可是被徐晃的包抄后路的假象所欺骗而不战而退。
徐晃军很快就推进到关羽的主阵地前。这时,关羽又投入部分兵力对徐晃军筑垒防御,结果被徐晃的声东击西之计所击败,筑垒阵地也将被攻破。这时关羽才不得不亲自率5千精锐进行反击,但是又被徐晃军击退。徐晃军乘胜攻破了关羽的围城主阵地,许多士兵被杀死或投水而亡。这时,关羽只好撤围而走,退到汉水南岸。接着又得到后方遭偷袭的消息,只能立即全线撤退了。
关羽所犯错误在于:
1、 没有很快的趁大水攻下樊城,在徐晃的援军到达后,被迫进行两线作战;
2、 所投入的反击徐晃的兵力不足,造成反击失败,被徐晃军趁势攻破了主阵地,战局也就无法挽回了。
最关键的是打援兵力不足,还是逐渐添兵,最后被徐晃军直逼主阵地,而最后的反击力度又很不够。当时对关羽的主要威胁当然是来自徐晃的2万援兵,樊城的数千兵已经筋疲力尽,只要派部分人马继续围困、监视就可以了。关羽应集中主力2万击败徐晃的援军于外围地区,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则应主动撤围。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212年曹操围攻邺的时候。审配坚守邺城,曹操灌水攻城从2月一直攻到7月也没有攻下。这时袁尚率兵来救,曹操则集中主力一个反击将袁尚击破,并跟踪追击把袁尚的主力全部歼灭,最后邺城看到救援没有了希望而发生内变被攻破了。
三. 关羽在战役中后期犯了什么错误?
我以为除了以上分析的两面作战和打援不力外,最大的错误是没有见好就收。这三个错误,前两个是战术性的,而后一个则是战略性的。
以关羽的兵力,如果没有大水的帮助,恐怕很难在曹军这里讨到什么便宜。既然已经利用大水消灭了曹军精锐3万多,而曹军第二批援军已经赶到,随后还有其他援军正从各地赶来(张辽等),关羽实际上是不可能再取得更大的战果了。而自己方面没有任何的增援可以依赖。
1、 战场上双方兵力已经相当,曹军还在不断增加兵力;
2、 大水已经逐渐退去,不可能再有大水可资利用;
3、 由于大水已退,樊城、襄阳的防守更加不易打破;
关羽的战役企图在最开始是攻占樊城和襄阳,这时是3万对1万的兵力对比;此后由于于禁军的来到,兵力对比变成了3万对4万,这时关羽的战役企图估计已经在考虑修改了;紧接着大水使于禁的部队被关羽轻松消灭,这时的战役企图又恢复到开始阶段;随后,徐晃的援军赶到战场,兵力对比为3万对2.8万,如果这时还坚持开始的战役企图是不现实的——应当修改战役企图为以攻占两城为诱饵,歼灭敌军主力——已经达成了战役企图。
所以,关羽此时最好的选择是,带着3万多的俘虏和水淹七军的威名,乘胜撤军。不仅荆州不会被孙权偷袭,估计曹军也不会有什么其他行动。
这当然属于事后诸葛亮了。但是作为独自镇守一方的大将,如果不具备对形势正确分析、判断的能力,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关羽身边有一位优秀的谋士,恐怕历史将改写。
四. 关羽脱困的出路在哪里?
如果关羽在被徐晃击败,并得知江陵等后方基地已经失守而从襄樊撤退时,能够正确地判断形势,采取果断的措施和正确的行动,虽然不能收复荆州,但是完全可能保留下这支3万人的部队。
当然,关羽的脱困,一是及时得到强大的援军,这一点是没有希望了。由于益州与襄樊相隔千里,且中间还有险峻的山水相隔以及敌军的阻击,而时间上又来不及。二是关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反击或突围撤退。当时关羽可以有以下行动方案可选择:
1、 向江陵方向回军,对吕蒙军进行反击,夺回荆州;
2、 向江陵方向撤退,与吕蒙军谈判,讨回荆州;
3、 向江陵方向撤退,与吕蒙军谈判,主动放弃荆州,允许其沿长江退回益州;
4、 在襄阳和江陵之间的当阳、麦城等地坚守待援;
5、 向房陵方向撤退,放弃荆州,与刘封军会合,保存实力,以图东山再起。
我们对以上方案进行分析:
第一方案:由于两军兵力相差不多,而吕蒙军已经占有有利地形,估计很快夺回荆州的可能性很小。而关羽军失去后方,自身携带的粮草不多,所以不能采取这一方案。
第二方案:根据关羽后来的行动判断,其采取了这一方案。在回军江陵的途中,数次写信给吕蒙。但是由于荆州关系吴国的生死存亡,这一方案明显不可能实现。
第三方案:关羽在第二方案失败后,实际是又实行了第三方案。但是关羽太单纯了。孙权可不是曹操,会放虎归山,等关羽回头再率大军从益州回来打自己。孙权在夺取江陵后,马上又派陆逊夺取了宜都、秭归等通向益州的咽喉要地。第三方案也是行不通的。
第四方案:由于当阳、麦城等地城池很小,又没有粮草,加之士兵不断逃亡,关羽想采取这个方案但是也坚持不了多久,实际上关羽最后坚持了一个多月左右的时间就全军覆没了。
唯一的机会是采取第五方案:当江陵等地被孙权占领后,关羽的部队不向南撤退,而是向西北——上庸、房陵方向撤退,同时自上庸出兵接应,或许能够救回关羽。原因是:
关羽撤退的方向:
南面是刚刚袭占荆州、千方百计要致关羽于死地的吴军主力,兵力与关羽差不多,但是吴军已经占据了各战略要点,而关羽军已经没有了后方基地,补给、粮草很快就要成问题了,既不可能去攻城、作战也没有胜利的希望;
东面、北面均是魏军的地盘,关羽军刚刚败于徐晃之手,加上张郃的增援军也赶到了,因此也无法再进攻魏军了;
西面:可以有西南、西北两个方向撤退——西南方向,宜都、秭归等地已北到吴军攻占,无法通行,而且向此方向退却需侧敌行军,非常危险。西北——房陵、上庸暂时还没有被切断和攻击,而且曹军并没有继续压迫、攻击关羽军的迹象。
所以当时唯一的撤退路线是西北的房陵方向。
房陵郡距襄阳约400里(地图直线距离200里),由于当时魏军没有进行追击,而襄阳距离恶狠狠的江陵吴军有500里的路程,如果关羽向此方向撤退,约15天左右就可以到达房陵,加上该地守军还可以前出接应,是完全可能全军而回的。
但是,以关羽的性格怎么能去投靠无名小将刘封和孟达呢?怎么能够就这样以自己的擅自进攻而丢失了荆州呢?即使逃回益州怎么向刘备交代?
结果关羽是向南撤退,并派使臣去责问吕蒙。他以为吕蒙仅仅是想夺取荆州,不会对自己的部队有什么危险。他退到了麦城一带,距离江陵的吴军只有150里,而距离房陵已经有750里了。关羽陷于两面受敌的境地,内无粮草和根据地,外无援兵,加上士兵的溃散,只能是全军覆没了。
请千万不要责怪刘封、孟达不出兵相救。因为以两人的地位,在偏远的小郡中估计每人能有五千兵就不错了,那里敢分出一半出击400里增援关羽(即使出兵5000,对关羽也根本没有什么帮助)。而且两人的防区隶属汉中郡,归魏延领导,并不属于关羽指挥。如果是刘备下命令增援,相信两人是会马上出兵的。但是没有得到直接领导的命令,如果出兵增援结果丢失了两郡,恐怕都要被杀头了。而如果关羽向房陵撤退,刘封等出兵接应100里还是能够接受的。
另外,向房陵撤退还有一个好处,可以使士兵不知道荆州的情况,以为是在进军,就不会发生大溃散的情况。等到了房陵,距离荆州已经很远,相信士兵逃跑的可能就不大了。
根据《中国战争史》的说法,孙权也担心关羽沿这条唯一的逃命路线撤向汉中,已经安排周泰、韩当等将去攻占房陵(时间在陆逊攻占宜都之后)。但是如果关羽一开始就采取这个方案,孙权的部署是根本来不及阻挡关羽安全撤退的。
是关羽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采取这一唯一的撤退路线。
看看 楼主自己写的??很棒哦:lol 摘抄的啦,我本人要是有呢本事早就去写剧本当编剧了{:soso_e110:}
个人认为,要用水攻击敌人是要有条件的,如果河流的水量不大,那根本不能实现水淹敌军的计划。至于拦河筑坝之类的,想象三峡,以当时的人力物力想拦住汉水,恐怕不比三峡简单。
综上,我觉得水淹七军应该不是之前策划的,而是当时的汉水暴涨,而关羽则敏锐的发现了战机。汉水暴涨后,关羽对水势加以引导让水灌进于禁的军营,同时自己以舟兵在后面捡便宜。
至于徐晃很快的击退关羽,我觉得首先是关羽轻敌,之派了部分兵力阻击徐晃;另一方面,关羽的部队已经打了很长时间仗了,军队疲惫我觉得应该是最大的原因。
很给力! :D wys2124 发表于 2011-9-13 14: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个人认为,要用水攻击敌人是要有条件的,如果河流的水量不大,那根本不能实现水淹敌军的计划。至于 ...
谢谢,不错的意见,下次修改我会把你的意见家进去的 进来看看 这是命命中注定关羽要死在那里! 分析的很到位 延平郡王 发表于 2011-9-16 18: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分析的很到位
到位是很到位,但是是真实还是小说胡编的.这只有历史才知道了 wys2124 发表于 2011-9-13 14: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个人认为,要用水攻击敌人是要有条件的,如果河流的水量不大,那根本不能实现水淹敌军的计划。至于 ...
支持一下! 支持支持:lo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