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三国演义》之一百零八将(3)
三国武将之一百单八将值第二将 天武星常山赵云赵云,(?——229)冀州常山真定 ([今河北正定)人。
和第一的吕布一样,赵云的亚军地位也没什么较多意见(很多人支持马超为亚军,也可以,即使现在五星巴西,也不是拥有所有球迷)。而且难得的是,罗贯中笔下的赵云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得才兼备,智勇忠诚,几乎是完美的代名词。赵云的“云团儿”恐怕在三国迷中是数一数二的。
虽然笔者也是“云团儿”之一,但是依然要指出:在《三国志》中,赵云并不是一个重要角色,在刘备集团中,赵云和关张马黄诸葛亮等人,不是一个级别的大臣。关张马黄,都可称为朝之重臣,但赵云的身份起初只是刘备的“主骑”,也就是皇家卫队长的意思,现在来讲,也可以认为是中央警卫团团长类似的职务。不过这个职务也说明赵云的武功是没得说的,在刘备有关羽张飞两个“万人敌”兄弟的情况下做刘备的卫队长,功夫那就不是“好”字能形容的,那得是“相当的好”。赵云的工作完成得很好,最大的功绩是长坂坡救出了刘禅——至于七进七出,杀死曹军名将五十余员,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等等,则是罗贯中的发挥,也是《三国演义》区别于《三国志》的成就之一。
除了这一点,还需指出的是赵云的年纪,按照《三国演义》流传的说法,赵云虽是后进,但因和刘关张义同生死,所以人们称之为“四弟”,然而这个说法是让人怀疑的,《三国志》中没有赵云的生卒年月,而在《三国演义》中却又前后矛盾,比如一出祁山的时候,称赵云“年登七十建奇功”,刘备死于223年,享年62岁,赵云死于229年(一出祁山之后转年),却年登七十,则至少比刘备大三、四岁。如果赵云真的是一出祁山时70岁,则赵云出场时(袁绍公孙瓒大战)191年,赵云已经三十多岁,书中却说他“一少年将军”,三十多称为少年将军,实在说不过去。而且《三国演义》中,赵云在一出祁山之前,一直是少壮派的形象登场作战——孔明第一次北伐(一出祁山)之前的七擒孟获(七擒孟获在刘备死后,也就是赵云如果比刘备大的话,此时也将近70了),还没有他丝毫的老态描写,倏忽之间,赵云忽然“年登七十”,让人非常不解。这个问题,争论很大,查网上最新的提案是:赵云永远二十四岁,比刘得华小。本文只论武功,年龄问题有好者自行研究。
(另,赵云比刘备大,书中——即使是正史《三国志》——无意中是有所支持的,那就是赵云开始的职物:刘备的主骑,即警卫队长,这个警卫队长,不仅保护刘备,可能相当一部分责任是保护刘备的内眷,因此长坂坡救刘禅的任务才责无旁贷地落到赵云身上。而内眷问题,在那时是比较敏感的,年轻男子不太适合担当,倒是岁数大一些的,不容易引起各方面问题。后来,刘备入川时,同样也将内卫工作交给了赵云(《三国志》的注中提到:“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至于史料的可靠性不好说,这里列出作为参考)。
(另,《三国演义》作为以正史为背景的小说,主线基本和正史吻合,但很多地方则有变动,比如著名的是铜雀台问题,铜雀台始建于公元210年,是赤壁之后两年后的事,但是罗贯中为了让孔明背出《铜雀台赋》以激怒周瑜,只好将时间提前在了赤壁之前;另有一些地方则比较混乱,比如刘备(161-223),按照小说中的说法,刘备入伍是28岁,“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三国演义》第一回”,则按照刘备年谱,二十八岁该是公元188年,但是看书中和黄巾军作战的情节,分明是黄巾军起义的初期,黄巾军起义始于184年,同年张角病死于军中,小说中数次提到与张角作战及作战中张角死亡,这和184年吻合,则如果是184年,刘备应该是二十四岁,不知道罗贯中为什么弄错。)
赵云的问题比较复杂(因为正史记录较简短,而因为《三国演义》而喜欢赵云的人又太多,所以造成了对偶像信息不满意的状况),主骑一职,也有不同意见,认为不是警卫队长,而是“主领骑兵”的官职之类——不过,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坦克,是最强大的兵种,有关羽张飞在,怎么可能让赵云“主领骑兵”呢?况且刘备集团一直比较弱,本来就没有多少骑兵。赵云主领骑兵,关张去做什么?(小说前期多次提到,关羽为马弓手,张飞为步弓手,显然关张的侧重早已固定)。
好在赵云的年龄、职物,不是本文讨论重点,回到武功的主题,赵云排第二的根据。
第一次出场,赵云的三国处子秀,在小说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袁绍暗约公孙瓒夹击韩馥,韩馥是袁绍的老部下,于是韩馥求救于袁绍,袁绍趁机夺取了韩馥的冀州,当公孙瓒派兄弟公孙越来商讨瓜分利益时,袁绍又暗使人杀死了公孙越。于是公孙瓒起兵攻打袁绍。
这件事儿,发生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后不久,袁绍不仅是韩馥的盟主,还是他的老上级(小说中借韩馥之口说:“馥曰:“吾乃袁氏之故吏,才能又不如本初。古者择贤者而让之,诸君何嫉妒耶?”),设计圈套,夺人州郡,手段的确卑劣。袁绍开始的出场很强势,但后来表现却大失人望,对于手下谋士的计策,往往是拙劣的采用,而高明的弃用(如著名的田丰事件以及曹操袁绍间最重要的官渡之战中许攸计策的处理),最后袁绍失败而曹操胜出,的确是袁绍智力不如的原因。
公孙瓒攻打袁绍,袁绍应战,“公孙瓒就桥边与文丑交锋。战不到十余合,瓒抵挡不住,败阵而走。文丑乘势追赶。瓒走入阵中,文丑飞马径入中军,往来冲突。瓒手下健将四员,一齐迎战;被文丑一枪,刺一将下马,三将俱走。文丑直赶公孙瓒出阵后,瓒望山谷而逃。文丑骤马厉声大叫:“快下马受降!”瓒弓箭尽落,头盔堕地;披发纵马,奔转山坡;其马前失,瓒翻身落于坡下。文丑急捻枪来刺。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瓒部下救军到,文丑拨回马去了。”
文丑是大将,武力为三国公认,但从上文来看,赵云初战文丑并没有优势,文丑回马也是因为“瓒部下救军到”而不是战不过赵云。所以,赵云这一战,让很多赵云的粉丝有些失落。不过,这个问题要分析一下背景来看:文丑退走,赵云和公孙瓒相见,自我介绍说:“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赵,名云,字子龙。本袁绍辖下之人。因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故特弃彼而投麾下,不期于此处相见。”就是说,赵云是刚从袁绍那里出走(冀州事件可能是导火索,估计很多人从这里开始对袁绍失望而离开或打算离开袁绍军营。另:根据《三国志》,赵云并未曾在袁绍手下为将,他只是在袁绍管辖地盘内而已,正史以公孙瓒为赵云第一个主公),无意中碰到公孙瓒。赵云决定投奔公孙瓒恐怕也难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这点从他后来见到刘备后,俩人立刻产生惺惺相惜的感觉可看出来,刘备才是赵云一见倾心的主公),文中说他“少年将军”,那很可能是出于对袁绍的失望转而同情公孙瓒,但是又没有下定决心,但是事有凑巧,关键时刻碰到公孙瓒危机,于是出手,这个出手有点仓促,他的本意更多在救人而不是杀敌,所以赵云应该是没使出全力,另外他还要惦念旁边公孙瓒的情况(比如袁绍的大队人马是否出现),因此,他应该是一边打,一边观察战场情况,直到公孙瓒的救兵到。文丑回马,赵云不追,从这里也说明了赵云到新阵营时面对旧阵营的一丝尴尬——要知道,赵云出走并非袁绍直接伤害了赵云,而是赵云从道义上的取舍,因为道义的选择,一般不会是上来就用赶尽杀绝式的杀法。那样从某种程度上讲,自己也失去了道义。
回营后,公孙瓒整军再战袁绍,同样因为旧阵营来新阵营的关系,公孙瓒也没让赵云率领前队。但是公孙瓒再次大败,袁绍大将鞠义追来,这次又碰到了赵云,“战不数合,一枪刺麴义于马下。赵云一骑马飞入绍军,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公孙瓒引军杀回,绍军大败。。。却说袁绍先使探马看时,回报麴义斩将搴旗,追赶败兵;因此不作准备,与田丰引着帐下持戟军士数百人,弓箭手数十骑,乘马出观,呵呵大笑曰:“公孙瓒无能之辈!”正说之间,忽见赵云冲到面前。弓箭手急待射时,云连刺数人,众军皆走。后面瓒军团团围裹上来。田丰慌对绍曰:“主公且于空墙中躲避!”绍以兜鍪扑地,大呼曰:“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众军士齐心死战,赵云冲突不入,绍兵大队掩至,颜良亦引军来到,两路并杀。赵云保公孙瓒杀透重围,回到界桥。绍驱兵大进,复赶过桥,落水死者,不计其数。”赵云的出现,使公孙瓒军一时间转败而胜,但是袁绍的后援加入,公孙瓒军整体实力不如,还是失败,赵云保护公孙瓒败走。
这一段中,因为赵云已经成为公孙瓒军中的一员,所以出手就比较凌厉了,一度杀到袁绍的中军,但“众军士齐心死战,赵云冲突不入”,看来赵云依然没有痛下——此外,估计赵云也没想到一下子竟然杀到了袁绍的中军大帐,面对袁绍的中军大帐,赵云那时候是否闪过一丝困惑?罗贯中笔下的赵云,总是在不经意间闪过一丝冷血拼杀中的冷静,或者说平静。终《三国演义》一书,赵云虽然武艺高强,斩将无数,但他的出场很少有极其暴力或者说暴烈的形象,他的大多数传奇,是于被动中创造:长坂坡的七出七入是为了解救两位夫人和阿斗;夷陵之战中“朱然军纷纷落涧,滚滚投岩:一彪军杀人,前来救驾。先主大喜,视之,乃常山赵子龙也……,陆逊见是赵云,忙令军退”,是为了救刘备;赤壁之战中,赵云率伏军截击曹操,打败曹操后“子龙不来追赶,只顾抢夺旗帜。。。”;截江夺阿斗,单枪匹马面对孙夫人众,赵云也是以极其冷静的态度,只盯住“夺阿斗”这一中心主题,既不顾自身安危(。。。周善教军士放箭。赵云以枪拨之,箭皆纷纷落水。离大船悬隔丈余,吴兵用枪乱刺。赵云弃枪在小船上,掣所佩青釭剑在手,分开枪搠,望吴船涌身一跳,早登大船。吴兵尽皆惊倒),又不扩大矛盾;汉水大捷,是蜀军败退,赵云令营中偃旗息鼓,待曹军近时,万箭齐发,然后挥军追赶。。。这一仗后,刘备称赵云“一身都是胆”,于是全军称赵云为“虎威将军”——按,从这些战斗看,说赵云是做保卫工作的,很符合这一职业的特色:敌不出手,我不出手;不为杀人,只为安全——唯一的例外是一出祁山时力战韩氏父子五将,有些血腥,但此时的赵云是罗贯中特意安排的“告别赛”,诸葛亮开始以赵云年高不许赵云从军出战,赵云拼死力争(其实不符合赵云一贯性格),于是到战场后不免发挥一下,否则战前的豪气无法承转(类似作诗,起承转合)。赵云死后,被朝廷谥为“顺平侯”,朝廷解释为“柔贤慈惠为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柔贤慈惠,近乎对女子的褒奖了。
3Q......8cuo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