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三国演义》之一百零八将(序)
本帖最后由 skticdk 于 2011-8-17 02:07 编辑发错区了麻烦版主 转到东观:P谢谢
《三国演义》之一百零八将(序)
施耐庵和罗贯中这一对师徒(据说是),一人写了一本传世名作。施耐庵写的是好汉,罗贯中写的是英雄;施耐庵为
好汉拍了座次,罗贯中却没有为英雄排一排作词。本文就仿照《水浒》的意思给《三国演义》排一排座次。
三国演义之所以没有排名(连红楼梦的mm们据说都有排名,可惜高鹗给弄丢了),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这是“以文(历史)运事”的苦衷或“以史为镜”的难处,如果写个武功排名榜,就太“江湖”了。像《虎口脱险》中
的中队长的大胡子:我把它剪了,太英国了!
二,《水浒》写的是江湖草莽,而《三国》写的基本是上层建筑,既然《水浒》的草莽们那么乐衷于排名,贵族们就不好跟
他们学了(按,《隋唐演义》中也有英雄榜为人们津津乐道,但是《隋唐演义》的确太江湖了,有很多人误以为《三国演
义》就是三国史,但是似乎没有人以为《隋唐演义》就是隋唐史)。
三,《三国演义》时间跨度比较大,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刘备同时期起兵打击黄巾军,此时曹操、孙坚孙策等也都登
场,所以三国故事基本可以视为就是以黄巾起义为引子开始的),到公元280年晋灭吴完成三国归晋,前后近一百年(比较
《隋唐演义》,从杨广登基大赦天下——放出来大虫程咬金——此时是公元604年,到到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
的626年,前后不过二十余年的事情;再比较水浒传:武松打虎时的官家榜文落款“政和某年”,到方腊起义失败是宣和三
年,政和起于1111年,宣和三年是1121年,前后不过十年,而《宋史》上的宋江起义,明确为宣和元年到宣和三年,加上
各位好汉起义前的一些故事,也符合十余年的小说中的描述)。
近百年的历史跨度,为排名带来了难度,很多武将同在三国,却老死不能相往来,非要排名,恐怕当场就要演出提前版
的“关公战秦琼”,所以,作者不为其排名很有道理。但是,为英雄好汉排座次是大多数人的喜爱(君不见,关羽也是很喜
欢,并且非常在乎这个排名的,当刘备把关张赵马黄排成五虎大将的时候,关羽因为觉得没有和黄忠拉开距离而很生气,非
得诸葛亮再单独表扬他一番才算完)
排名之前,先说一下几条原则:
第一,
主要以《三国演义》小说为根据,适当考虑《三国志》,凡涉及到《三国志》的时候,将加以说明;
第二,
原则上只为武将的武功实力进行排名,武功实力分两方面考虑,一为单挑实力,一为冲阵实力(或说一对多能力),两者综合参照;
第三,
有些人物,不好简单以文武进行区分,则按照民间的传统印象进行删选。
这点说明如下:比如周瑜,司马懿,鲁肃等,他们的职业都是方面主将,这个位置,偏于文一些,而这个位置上的人物,也难以有机会去单挑,但是,看书中描写,他们也是有武功的(比如司马懿,在第103回,孔明令魏延诈败诱司马懿进入上方谷,打算用火攻,烧死司马懿。原文“魏延在谷口,只盼司马懿到来;忽见一枝魏兵杀到,延纵马向前视之,正是司马懿。延大喝曰:“司马懿休走!”舞刀相迎。懿挺枪接战。不上三合,延拨回马便走。。。”)从此处看来,司马懿并非只会纸上谈兵,的确有武功,而且还不算弱:如果太弱了,以魏延的名声,三合回马便走,司马懿岂能上当?但是司马懿在大多数场合,不是以武将身份出场的,所以,这个武将排名榜还是排除了司马懿。而周瑜,虽然和司马懿类似,可是东吴这个都督,似乎还是看重武力的,从程普和周瑜相争来看,程普不仅仅是因为自己资格老,恐怕也是因为“文治武功”综合实力都不弱才觉得屈尊的,而程普的主业实实在在是武将,其“铁脊蛇矛”在三国兵器谱上也算少有的有名有号的一件兵刃。再从东吴都督的历届人物来看: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也都是有文有武,文是必须,武也需要。其中鲁肃似乎纯文臣,但诸葛亮赤壁连吴时,周瑜打算害他,让他去劫曹操粮草,孔明忽悠鲁肃说自己什么马战陆战,水战空战(替他穿越——其实后世的确有所谓“孔明灯”,则也不算太穿越)都行,而周瑜鲁肃则是“临江水战有周郎,伏路把关饶子敬(孔明说这是江东童瑶,不太可信,但也不见得是现编,因为周鲁都是江东地主,完全捕风捉影现编也太欺人,从事后表现看,周鲁似乎也基本认可了这童谣评判的权威性——虽然周瑜很生气)。既然鲁肃擅长‘伏路把关’,那没点功夫和形象也不匹配,但是根据大家一贯印象,将周瑜放入武将中进行排名,而将鲁肃剔除。
东吴的这个特点,应该是东吴创业的痕迹使然,东吴地盘,是孙策一路打下来的,基本没有接原来的盘子(对比刘备占据益州,几乎全盘接受了原来的官僚结构),而且周瑜鲁肃都可算他的江湖好友,创业伙伴,俗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孙策号称小霸王,则周瑜鲁肃从道理上会武功很合理。
第四,
单挑这种事,不是简单的代数,A>B,B>C,则A>C,不是,单挑应该类似于现在的运动员之间的比赛,A胜B,B胜C,并不能就此说A胜C,很多时候,接下来是C胜A,这时候,就要看小分了——以跟别人的战绩如何来判断。对于单挑武力这件事,则还要看此人冲阵(或说一对多)时的表现。
单挑里,直接单挑过的,高低最好比较,但有些只能间接比较,还有一些人,前后表现不一样,循环赛表现也不一样。原则上取最好表现为依据,对于‘不发挥’情况,给予最大程度善意理解。同样,对于“很发挥”情况,也要看其持续性和合理性。比如,李严和黄忠曾大战四、五十合不分胜负(第六十五回),则因此是将李严提到黄忠的高度呢,还是将黄忠降到李严的低度?又比如庞德和关羽战不分胜负,但和关平战也不分胜负,岂能因此得出庞德关羽关平一个等级的结论?再比如徐晃出场时和许褚大战五十合不分胜负(曹操奇之,令满宠去说降徐晃),但后来徐晃张郃二人组合曾两次战赵云不过(第一次赤壁之战乌林中败,第二次汉水之战中则根本不敢交手)。这些都是比较中的困惑之处。
第五,
为了学习《水浒传》,也为了使排名榜更好看,排名时尽量给每个武将加一个星号,加一个绰号,由于《三国演义》中绰号较少,星号更是没有,所以,这点比较困难,尽量符合身份,星号中所用字,除了参考帝王所用谥号的取字和解释之外,也用一些自己找的,比较直观的字。
第六,
对第二条的补充:武将的实力,智谋方面本文基本不做探讨,只探讨武功,战争中的武功,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单挑的实力,二是冲阵的实力,这二者稍微有所不同。单挑不消说了,冲阵则对武艺没有太过分的要求(当然也要有一定的武功,而且是越高越好),主要是勇猛气势四个字。比如梁山泊上的李逵,论单挑能力,李逵恐怕连很多地煞星也打不过(参看水浒),但李逵冲阵方面有独到之处,水浒中称之为“黑旋风”,也许是施耐庵有意识地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也许是无意识地考虑到了李逵气势逼人但其实武功并不出众的问题,所以给他这个绰号,很显然这个绰号更多的是形容他“面打击”的能力而不是“点打击”的能力。
《三国演义》中也有很多武将,看行文气势应该是比较猛,但偏偏又缺少单挑场面,比如东吴方面的很多武将都是如此(程普、黄盖,周泰等),所以,冲阵也作为武力的内容之一进行参考评定。当然了,很多武将不管是单挑还是冲阵都是一流选手,比如关张赵张辽张郃典韦许褚等(关张在书中有很多冲阵的场面,他们在正史中都被认可为“万人敌”,那想必不仅是单挑厉害,冲阵也无敌)。
第七,
不得不说,单挑的实战作用并非如我们想象那样巨大,单挑,其实体现的更多的是文学性,任何一本史书,都没有谁与谁大战三百合的记录,这几百合是历史在民间流传过程中的想象,是一种对历史的咀嚼,将无趣的历史咀嚼成有趣的传说,全在这几百合上。《三国演义》如果删掉全部的武将单挑,恐怕也就不会成为流传几百年的精彩文学作品。
然而,即使是小说《三国演义》,在它描写的三国时代的三次最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中,也没有为单挑的作用留下更多的位置,这三次战役,就促成战役胜利所使用的直接手段,都是火攻。在冷兵器时代,水火是人所能利用的最具杀伤力的“面打击”武器(水火中尤其以火更容易利用),所以,就争斗来说,单挑,这种点打击能力是最吸引人眼球的,但就战争来说,面打击是具有更大的决定性的。从这个角度讲,武将的冲阵能力,也实在是不能忽视。
本文为消闲之作,难免有偏颇,也请各位读者给予最大程度包含。诗曰:
汉末诸侯各纷争,硝烟战火起英雄;
宝剑辉煌冲牛斗,神矛凛冽露芒锋;
烈马驰骋横冲阵,战旗翻涌如海鸣;
从来大将寒敌胆,只因身怀盖世功。
这个。。。。正史么?:@ 正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