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夷陵之战
上(战前)赤壁之战后,曹操回军北方并将兵锋指向关中、凉州一带,而刘备和孙权的联盟也继续发挥着作用,但是三方围绕荆州归属问题的争端并没有因此结束。特别是刘备通过武力夺得西川和汉中之后,已经形成横跨二州(益州和荆州一部分)的大势力。历史上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就这样形成了。汉中和荆州是蜀汉的两个战略基地,从汉中可以北出潼关,攻打洛阳;从荆州北上可以经襄阳攻打许昌,东下则可以直捣吴国的腹地,使蜀汉处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位。
处于长江中、下游的东吴政权,面对刘备势力的迅速发展,深感不安。只是由于当时双方合力抗曹尚是共同的战略目标,这一矛盾才暂时未曾激化。到了公元211年,孙权占据交州(今广东、广西)后,力量进一步扩大;而当时曹操正忙于兼并关中马超、韩遂势力,稳定后方,无暇南顾。孙权便趁这个机会向刘备索还荆州,而刘备则以“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为藉口拒绝归还。两国矛盾日趋尖锐,曾一度以兵戎相见。最后虽然达成了平分荆州的协议:以湘水为界,孙权占有江夏、长沙、桂阳,刘备据有南郡、武陵、零陵,但是两国间的矛盾并未真正消除。
同时,刘备任命的荆州最高指挥官关羽同志对孙权出言不逊,惹得孙权震怒,发誓要夺回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发动樊城之战,孙权抓住有利时机和曹操达成短期的军事同盟,并且起用吕蒙为大将,迅速完成对荆州刘控区的占领,并杀了刘备手下第一武将关羽同志。这样一来,孙、刘矛盾便全面激化,最终导致了夷陵之战。
再来说一下刘备同志的性格。刘备多次抛弃老婆、儿子独自逃走,这样的人不可能为了关羽而来一场战役(三国志中并无记载刘关张桃园结义,此事为子虚乌有)。
樊城之战发生时间是在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19年)八月------十月(或十一月),而刘备是在公元221年7月出兵的,前后差这近两年。如果刘备是为了给关羽复仇而出兵的话,在200年期间就应该出兵了。
刘备出兵的真正原因是为了夺回荆州,荆州对蜀汉是极为重要的,是其统一中国的重要砝码。
中(战时)
刘备在益州(包括汉中)的兵力最多十一二万,算他十二万。汉中是北部门户,所驻的兵力应不会少于三万,再除去一些要地的驻军,最多可以东征的军队当在七万人左右。
刘备东征军各部兵力配备:
先头部队:张南为先锋,辅匡、赵融、廖淳、傅彤等将领为别督,接受冯飞节制,兵力大约二万余人。
左路军:黄权总督江北诸军防备曹魏,兵力应该少于先头部队,不过七八千人还是应该有的。
水军:吴班、陈式总督水军联合东下。蜀汉的水军以前大多在荆州驻防,益州水军当不会超过五千人。
后军:由赵云负责,兵力最多也就几千人。
中军:刘备统率的中军兵力是最强的,也就三万多人吧。陈到统率的白耳兵也在其中。
陆逊所部,兵力也不会少到哪里去,也有五万人左右吧。
从战略部署上看,刘备明显犯有不少低级错误。首先,沿三峡步步推进本身就不明智,因为这就等于使自己的优势兵力无法集中,反而像长蛇一样一字摆开,很容易让敌人从中路突破;其次,将江南和江北两个战区分开,并且缺少接应,一旦某个战区失利,另一个战区就很难独自作战,甚至连回军都不可能;再说,没有营建有利的外交环境,随时可能遭到曹魏进攻,所以不但魏延等名将无法调离北方防线,还必须分兵防魏。
刘备不断派人找吴军主力决战,陆逊概不理睬,仍然坚壁固守。刘备无奈,加之天气闷热,便命令军队从巫峡建营直至夷陵界首,凡五十余营、四五百里。刘备本意是通过连营来固守已经到手的高地,以便更好地应付陆逊的持久战术,设想是美妙的,但是他犯兵家之大忌而出此险着,实在是太轻敌了。此时的陆逊早就只待时机进行全面反攻了。
222年6月至8月,蜀汉军由于战线过长和沿途布防,前线军队大约只有不到4万,加上刘备连营数百里,更是分散了兵力。陆逊用火攻展开了吴军的第一次反攻,以密集兵力消灭了蜀汉的先锋,斩杀蜀军先锋张南。
随后,朱然、韩当等将领和防守夷道的吴军孙桓部相配合,对汉军进行两面夹击。蜀军退路被切断,刘备只好慌忙逃命,结果被潘璋在涿乡(夷陵以西)痛杀一阵,遭到重大损失,史称涿乡歼灭战。刘备经此一役,已经完全丧失了斗志,仓皇中率领残部向江北的黄权部靠近,并且在马鞍山(湖北宜昌西北)据守,试图抵挡吴军反攻。但吴军诸将的英勇冲锋使蜀军顷刻间土崩瓦解,溃散而逃,刘备只得退缩到秭归,准备收拾残部。
然而陆逊不给刘备任何机会,乘胜追击,主力直指秭归,吴军孙桓部则插入夔道(三峡夔巫角南岸一带),切断了蜀军的归路。刘备听得这些消息后,立马像前半辈子常做的那样弃军而逃,蜀军损失惨重,辎重也损失无数。吴军继续他们狂风骤雨般的攻势,一直“送”刘备到白帝城下。此时,赵云率部入援白帝城,陆逊也担心曹魏南下,所以下令撤军,夷陵之战结束。
下(战后)
夷陵之战最后解决了荆州归属问题,吴国占据荆州、蜀汉保有西川,两国形成了一种均势。而同时两国联盟又和大国曹魏保持了一种相对的均势,所以曹魏几十年间一直采取守势,不敢贸然兴边事,战后三方的版图也是基本稳定不变。故而可以说,夷陵之战才最终确立了赤壁之战以来的三国鼎立之势,也为日后吴蜀两国的先后覆灭埋下了伏笔。 不错,有所学习 有所学习;P 学习来了 实力有时候真的很有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