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龙吟 发表于 2011-8-1 22:26:27

匈奴騎兵

 1.他們是誰?他們從哪裡來?  當戰國七雄的爭霸戰爭即將落下帷幕的時候,匈奴人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上。沒有人能弄清他們的祖先是誰,也沒有人確切地知道他們從哪裡來。他們就這樣悄然出現了。  後人曾經做了種種考證,希望弄清他們的身世之謎,可惜都是白費工夫。而最清晰的線索,反倒來自一個古老的傳說。故事要從夏朝的末代帝王桀講起。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寵幸一個叫妹喜的女子,把國家弄得一團糟,於是有許多野心勃勃的人起來造反,偉大的商湯就是其中的一位。夏桀後來就死在商湯的手上。他的兒子和老婆們,為避開商湯的迫害,離鄉背井,逃到北方的大漠,跟隨牛羊四處漂泊,後來竟繁衍出許多子孫來,被戰勝的商人和後來的周人稱為匈奴。  無獨有偶,相似的故事還發生在羅馬人身上。羅馬人的祖先特洛伊人,與西邊的希臘人,進行了長達十年的戰爭,不幸為希臘人的詭計所敗,特洛伊城陷落,特洛伊國王普裡阿摩斯死去。普裡阿摩斯的子孫和親戚,為躲避希臘人的追殺,跟隨伊尼阿斯漂洋過海,逃到了荒涼的亞平寧半島,定居在那裡。後來伊尼阿斯的子孫,被稱為羅馬人。羅馬和匈奴,這兩個日後的敵人,在他們民族的童年裡,卻有著如此相似的不幸,這不能不讚歎歷史的神奇。  匈奴人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的時候,就與蒙古高原緊密相連。他們似乎到了蒙古高原之後,才有了匈奴的名字。而蒙古高原也因他們的出現,而走進世人的眼簾。當時的蒙古高原黃沙漫天,無邊無際,好像大海一樣,故而當時的人稱它作瀚海,今天又叫做大戈壁。按照現代地理學的知識來看,瀚海是一個高原盆地。古代的人們將這個盆地分為南北兩部分,也就是俗稱的漠南、漠北,大體以380毫米降雨線為界,與今天的內外蒙古相當。  大戈壁中,有一個叫做居延海的盆地,著名的額濟納河流入其中。沿河水草豐美,樹木叢生,是放牧的好地方。它的南邊是陰山山脈,草木繁茂,鳥獸眾多,非常適合打獵和休憩,是匈奴人生存繁衍的主要場所。陰山的春天是短暫的,夏天和秋天更是匆匆而過,一年最長的時間是冬天。這裡的冬天是可怕的,晝夜溫差很大,不時會有狂風大雪。如此嚴酷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匈奴人的遊牧之風和堅韌性格。  他們是蒙古高原上第一支遊牧民族。每年冬天臨近的時候,他們就離開牧場,騎著高頭駿馬,趕著牛羊,四處遊蕩,直到發現水草。除了馬、牛、羊外,他們還養些駱駝、驢、騾,他們雖然沒有城市,沒有房屋,但他們有氈帳,聚集的氈帳組成部落。每個部落都分有領地,供人放牧和打獵。  四處流浪的生活,造就了匈奴人的尚武之風。從孩提時開始,他們就騎在羊背上,拿著小弓,射殺天空的小鳥和地上的田鼠。再長大些,就能射狐狸和兔子。等成年後,就騎上駿馬,成為單于的騎兵。平常四處放牧,以狩獵為業,一旦有變,就全部入伍,投入戰鬥。遠距離攻擊敵人時,他們依靠打獵的弓箭;短兵相接時,則使用切肉剔骨的刀鋌(一種鐵柄小矛)。打獵的工具就是他們戰鬥的武器。他們沒有城池需要保護,所以也從來不固守在一個地方。仗打得順利,便勇敢向前;仗打得不妙,就迅速撤回,從不以後退為恥。  尚武之風的同時是尚力,年輕人是力量的代表,所以,匈奴人推崇年輕力壯的人,而歧視那些老弱病殘的人。年輕人吃肥美的肉,而老年人只剩下殘羹冷炙。  匈奴人還有一種浪漫的風俗:每天清晨的時候,朝著太陽祭拜;到了夜晚,則向月亮祈禱。當月滿如盤的時候,才能出兵征討;當月彎似鉤的時候,必須收兵而歸。他們也祭拜偶像和祖先,死後有棺槨,以金銀衣裘殉葬。但是,他們不起墳墓,也不在墳旁植樹為標誌,更沒有正規的葬禮和守孝的禮節。單于去世的時候,常常以親近的奴僕和妾陪葬,有時多達數千人。  匈奴人的長相到底如何?如果阿提拉時代的羅馬人沒有故意詆毀的話,他們應該是這副模樣:中等個頭,比歐洲人略矮,但比他們粗壯。兩腿較短,坐勢卻很高。寬胸膛,大膀子,四肢健碩,脖子粗壯。圓頭顱,小眼睛,扁鼻樑,鬍鬚稀疏,臉部較平。種種跡象表明,他們是黃種人。不過,這已經是越過亞歐、混血過無數次的匈奴人。純種的匈奴人長成什麼樣子呢?不知道。  2.冒頓單于和匈奴帝國的崛起  人們對待歷史往往有種共同的傾向:常常會因為後來英雄的偉大,而忘記前人的貢獻。不知道這是否是一種遺傳的健忘。當人們提到牛頓的偉大時,卻記不起伽利略在物理學上的種種開創。當人們稱讚漢武帝的偉大時,卻記不起文帝、景帝在休養生息和抵抗匈奴方面的種種貢獻。同樣的,當我們想起匈奴的時候,往往會把最閃亮的桂冠放在冒頓單于的頭上,而遺忘了一個重要的人。他就是冒頓的父親--頭曼。  頭曼是匈奴王國的奠基者,是他讓四分五裂的族人凝結成強悍的團體,與東之東胡、西之月氏,並立為蒙古高原上的三雄。就在他完成王業、正圖拓展的時候,卻遭遇到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王──秦始皇。秦始皇派遣大將蒙恬,帶領戰無不勝的秦軍30萬,擊敗了頭曼和他新建的王國。之後在兩國邊境上,秦始皇修築了一系列防禦工事,其中最著名的是後來成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萬里長城。鬱悶的頭曼,本來雄心萬丈,意欲與秦朝爭雄,此時不得不放棄遠大的理想,離開祖先的土地,向北遷徙。  大概是這個時候,頭曼單于開始培養他的兒子。他把大兒子冒頓送到當時較為文明的月氏,一方面作為人質,表示對月氏的友好;另一方面,希望未來的王儲能夠瞭解國家的敵人,掌握他們的弱點,學習他們的長處。冒頓後來用以訓練騎兵的鳴鏑(響箭),大概就是從月氏人那裡學來的。不過,這種善意的舉動,因為一個偶發事件,轉變成不可挽回的悲劇,最終葬送了頭曼單于的生命。事情是這樣的:當時月氏、匈奴兩國發生了爭吵,最終爆發了戰爭,未知內情、滯留月氏的冒頓,差點被當作敵人殺掉。後來他雖然逃歸匈奴,還得到父親的封賞,成為一萬騎兵的頭領。但是頭曼對於小兒子日益增長的寵愛(年邁的父親往往會溺愛小兒子,何況是許多年來待在身邊的唯一的兒子),加上之前在月氏的有驚無險的遭遇,使冒頓產生了對父親的憎恨。這種憎恨,讓冒頓開始培植自己僅有的勢力──一萬騎兵。  現在看來,冒頓對於匈奴騎兵的改良,不過就是簡單的統一號令罷了。當冒頓的鳴鏑射向某個目標的時候,所有的騎兵都得跟著去射它,否則便被處死。開始,目標是冒頓自己最愛的馬,接著是最愛的妻子,最後是父親的坐騎。在這樣殘酷的訓練之後,這一萬騎兵成了冒頓私屬的軍隊,不再聽從他人的號令。  與其說冒頓採取了月氏先進的武器──鳴,不如說他用自己的殘忍征服了他們。  之後便是殺父。頭曼單于死了,死在親生兒子的手中,這也許是他最大的悲劇。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頭曼單于的一生是成功而輝煌的。他有著稱霸天下的偉大理想,並為之奮鬥。他第一個統一了匈奴民族,建立了王國。雖然在與秦爭霸的過程中失敗了,但那不是他的錯。當時的匈奴王國還很年輕,秦朝卻已有百年的生聚和發展,他自然無法取勝。他雖然失掉了部分國土,但是後來又收回了它們。更重要的是,他給匈奴留下了一個更加偉大的領袖──冒頓。  冒頓即位後,繼承父親未竟的事業,推行匈奴的統一。他在軍事集權之後,又在政治組織上貫徹集權的理念。之前,匈奴雖然名義上在頭曼單于一統之下,但仍然是鬆散的部落聯盟。冒頓為他們制定了一套精密的官制:  在單于的下面,依次設立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等高級官職。匈奴人尚左,所以左賢王地位極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一般由太子擔任。從左右賢王到當戶,都分別統率騎兵,多者上萬,少者數千,號稱"二十四長"。"二十四長"一般為單于的同姓,為世襲官職,可以自己設置千騎長、百騎長、十騎長等中下級官吏。左右賢王分掌帝國東、西。中部則歸單于直接統治,由左右骨都侯輔佐。  冒頓執政初期,月氏、東胡、秦朝三面環伺匈奴。東胡王以為匈奴內亂,有機可乘,不斷挑釁,先後索要頭曼的千里馬和冒頓的閼氏,冒頓都予以滿足。東胡王又提出要獨佔東胡與匈奴之間的大片空地。冒頓徵詢群臣的意見,有人說:"這種棄地,可給東胡,也可不給,無關緊要。"冒頓大怒,說:"土地是國家的根本,怎麼能送給別人呢!"遂將主張把棄地給東胡的人斬首,並舉國出兵,將東胡打了個措手不及,東胡王被消滅。  打敗東胡之後,冒頓又向北及西北發展,征服渾庾、丁零、屈射、堅昆(今吉爾吉斯)、龍薪犁五族。此外,又向西擊破月氏和烏孫,控制西域26國。在他南下與漢較量之前,基本上一統大漠,所管轄的區域,東至興安嶺,西到西域,北達貝加爾湖,南抵陰山山脈。

a243004058 发表于 2011-8-11 20:52:41

力顶东观求奉命灌水

a243004058 发表于 2011-8-12 20:37:46

力顶东观只求奉命灌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匈奴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