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猛将--潘璋
(一)市井之客:潘璋字文珪,东郡发干人。他是一个典型的北方人南下的的典型,身为北方人的潘璋在面对北方中原大混战的情况下,选择了南下,他没有去荆州(那是一种幸运,因为刘表不会用他),也没有去益州(刘焉哥为了自己的阴谋,搞了出自导自演“米贼断道”),所以他也只能去江东寻找孙氏兄弟的伟大足迹。潘璋不是个很像将军的人,张狂豪放的个性让他有点出人意表。当然也正是这中性格让潘璋很早得到了器重。他和董袭有些类似,都属于最容易被忽视的东吴大将。由于他直接导致了关羽被擒杀,小说家历来对他都是歪曲贬低。其实正史中的潘璋也是不折不扣的名将了。 在潘璋的没有出名的时候,他是个大酒鬼(性博荡嗜酒),而且喜欢借钱喝酒,人家债主来找他麻烦时,总是一句以后暴富了就还,这颇有大流氓的风范,因为毕竟潘璋是个粗人,他根本不懂什么叫礼义廉耻(毕竟这些东西在乱世中不能当饭吃),而这种“流氓行径”也那时或许被看作是一种豪放,而潘璋这个人可能很粗野勇猛“为人粗猛”,估计那些债主见到他也不敢说啥,足见有种英雄是流氓。 正巧那个时候孙权是阳羡长,这个十五岁的娃当县长当的挺早的,虽然这个孙权才十五岁,但是乱世的人心智都成熟得早,而且他还是未来的大皇帝,自然不同常人(周瑜那个时候就看出这小子不一般,用对待老板的礼节对待他“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不过十五岁的小孩孙权,却经常搞点用公款的事“初策使范典主财计,权时年少,私从有求,范必关白,不敢专许,当时以此见望。权守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辄为傅著簿书,使无谴问。权临时悦之”孙权虽然年轻却懂得向吕子衡要钱,吕范不给,等他用钱不够孙策来查时,周谷帮他做假账了事,但是孙权就是孙权,他不会凭他个人感情乱用人“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吕范为当年的节操得到了回报。 潘璋是个流氓,孙权在官场也有点流氓,二人义气相投,或者说潘璋耍流氓的行为进了孙权耳中,孙权听到这小子耍流氓的态度不是大怒,而是“奇爱之”,足见孙权善养士,善用人的说法不是虚谈,于是潘璋就跟了孙权,从而潘璋走向了为将之路。(二)牛刀小试:在三国志11这个游戏里有,潘璋的特技是“捕缚”,这很符合他后来抓到关羽的特点。不过由于演义的忽视和刻意丑化,使他的真正能力不能体现。其实潘璋是个很强的人。 前面说了孙权对他是“奇爱之”,就给潘璋出了一个题,让他自己去招兵“因使招募”,孙权就是要看看这个流氓有多大的本事,没想到潘璋这个家伙虽然流氓些,但是还是能拉起一只队伍的“得百余人”,虽然一百人少些,但是潘璋可是空手而去的,于是孙权就觉得这小子不错,就让他当了个将军(遂以为将),因为孙策平定江东时间不长,山贼有很多(最拽的一次是那些山贼差点杀了孙权,多亏周泰的保护),潘璋身为孙家的将军,自然义不容辞地参加了东吴的剿匪活动,因为有了功劳,就当了别部司马“讨山贼有功,署别部司马”,官虽然低了些,但是毕竟刘备也是从这个地位打拼的(“瓒表为别部司马”),所以潘璋同学这个既非大族,又非士人的人就只能靠自己来一步一个脚印地打拼。 后来潘璋当上了吴郡大市中的刺奸,专门负责纠举违法乱纪的事,潘璋不愧是潘璋,潘璋一出手,盗贼全窜走,结果“盗贼断绝”,说明流氓是不能被小看的,潘璋是有实力的,于是潘璋因此闻明四方。官升到了豫章西安长。 刘表,孙氏的大仇人,自然对孙家政权很是不满,经常派他那骁勇善战的侄子对江东的艾,西安几个县发动骚扰,孙家当时派了太史慈当建昌都尉,“ 并督众将拒磐”,这个众将应该就包括潘璋,《三国志潘璋传》“刘表在荆州,民数被寇,自璋在事,寇不入境。”,《三国志太史慈传》“并督众将拒磐,磐绝迹不复为寇”,要知道刘表停止了骚扰,太史慈和潘璋都是立有大功的,不过潘璋身为区区一个西安长,能让刘表停止骚扰,足见其非凡的军事才能。西安临县建昌发生的叛乱,于是这个艰巨的任务就交给老潘处理,让他当建昌县令,加武猛校尉,那里的土贼们见了潘璋,十多天就完了,潘璋并没有采取全部杀尽的政策,于是就招了他们一些逃散者,得到了八百人,回到建业。 从以上得知潘璋是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而这些事后,潘璋即将受到大战之考验。
(三)威名初显: 东三郡事件:赤壁之战虽然没有提及他,但是潘璋参加了东三郡冲突事件,公元215年,孙权派诸葛瑾向刘备要荆州南三郡,刘备不允许,同时还说了句“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相与”,孙权听了以后大怒,说“此假不反,乃欲虚辞引岁也”,于是就派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长官去赴任,关羽全部撵走,于是孙权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就让吕蒙带了两万去取三郡,鲁肃去巴丘抵御关羽,但是关羽根本没来巴丘,吕蒙迅速平定了二个郡,但刘备也向东出兵五万于公安,让关羽去益阳,吕蒙此时平定零陵,鲁肃也赶到益阳。于是益阳就发生了著名的“单刀赴会”事件。 或许有人会问,这事件和潘璋有什么关系,的确有!《三国志吴主传》说“蒙使人诱普,普降,尽得三郡将守,因引军还,与孙皎、潘璋并鲁肃兵并进,拒羽於益阳。”这里提到了潘璋的名字,这时潘璋已经能参加一些有名头的事迹了,而吕蒙估计也是在这时认识潘璋的,从而后来在他的夺荆计划中给予他夺白帝的重任吧! 这件事情最终还是和平解决了,由于曹操打下了汉中,刘备惧失益州,从而向孙权求和,孙权归还了零陵,双方湘水分治。 合肥之战:合肥之战是吴国的一大耻辱之战,此战让孙权牢牢地扣上了“军事无能”的帽子,就算有刘晔后来说的“权善用兵”,恐怕也改变不了孙权的军事地位。公元215年八月,在成功解决了东三郡冲突后,孙权开始了北伐,或许孙权这次想重复214年克皖城的胜利,但是事实让他的计划破灭了。张辽这个人不按常理出牌,他懒得在城里面慢慢龟缩等吴军退走,而吴军这时估计也是轻敌思想作祟,连准都没准备好“其未合逆击之”,所以张辽准备玩一次大胆的“士兵突击”战术,招了八百个人就冲,这一冲不得了,孙权士气被冲得不行,而魏军士气却大大提高,孙权这次拿合肥的计划是失败了, 吴军攻合肥攻了十多天,军队也得了疾病,既然士气低下,就撤吧,但是孙权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就是把自己留下来,让大军先撤!而且自己身边只有一千人“唯车下虎士千余人”《三国志甘宁传》
孙权的这个决定是相当错误的,这个决定让自己断后,但是却将机会留给了张辽。 张辽不愧是名将,因为他“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 他已经看到孙权的情况了,就倾巢而出,对孙权进行了一次反包围,至于张辽带了多少,有人做过了分析: 关于张辽当时偷袭所带的兵力,据《太平御览•卷三五九•兵部》引《江表传》记载:“权与吕蒙、蒋钦、凌统等在后张幔饮食毕,垂当发。魏将张辽帅六、七千人奄至,围遮数重。”这个数据确不确切呢,换句话说《江表传》会不会有些美化吴人的成分呢,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形势判断一下:
其一、当时孙权的大部队早已远离,魏境之内只有孙权这千余人的兵马,张辽没必要派太多人守城。三国时期不是没有数百人守城的记录,《三国志•程昱传》记载:“时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闻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不过此时合肥的情况与程昱那时不同,程昱是根据袁绍的性格分析出不应增兵,而张辽也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做出判断。不仅如此,连此前一直镇守城池的名将乐进也参与了战斗,可见张辽当时是倾巢而出了。
其二、守城一方兵力并不是死的,可以招募城中精壮补充兵力,如《三国志•程昱传》中:“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这里的民就是指百姓,这种例子不胜枚举,不再赘述。孙权不过围十余日,张辽主要的损失在于之前八百人突击战死的步卒,加上之后招募的城中精壮,守城兵力绝对远在七千之上。
其三、之后与孙权的交战虽是突袭,但打起来却是实打实的战斗,可以想象张辽投入的兵力越多,损失便越少,毕竟这千余人皆为“虎士”,都是精锐。
其四、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张辽当时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消灭这千余人吗?不是的,他的目标是孙权。《三国志•张辽传》记载:“冲垒入,至权麾下”,可见张辽虽不识孙权,但他的旗帜却认识,否则他也不会“叱权下战”。而根据《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六》记载:“又藏舟浦,在府城西北隅。魏张辽御孙权,凿此以藏战舰处。”张辽既然有能力收藏战船而不为孙权察觉,可见他对自己驻地附近环境了如指掌。如此说来,张辽不可能不知道当时驻扎在江北的是孙权。面对仅有千余人守护的孙权,张辽此时怎么可能不派上全部精锐呢?所以,张辽之所以可以杀到江东“儿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辽恐之”的地步,是靠出色的侦查和时机把握,而不是靠运气。
综上四点,《江表传》的记载十分合理。 这时孙权的前方部队早已远离,根本来不及救援。突如其来的大军使得东吴士兵惊慌失措,不仅如此,统帅东吴精锐部队的陈武甚至战死沙场,而宋谦、徐盛的士兵吓得变为了逃兵,要知道宋谦可是当年神亭时和黄盖、韩当等一起的十三骑之一,可谓经验丰富的宿将了,而徐盛日后更是用疑兵计智退曹丕,可谓智勇双全的大将,连这两人的士兵都变成了逃兵,甚至徐盛连牙旗都弄丢了,当时情况之危急可想而知。 而潘璋这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陈武斗死,宋谦、徐盛皆披走,璋身次在后,便驰进,横马斩谦、盛兵走者二人,兵皆还战”潘璋身为将领当机立断地斩杀了宋谦徐盛的逃跑部队,让他们的军队回去顶住。最后总算孙权马跃逍遥津脱困,潘璋功不可没。此战中潘璋发挥了他“禁令肃然”的作风,对逃兵予以斩杀,使他们回去继续作战,若此战无潘,则孙权手下是否能撑到马跃逍遥津都是个问题!所以孙权很欣赏他的勇猛“权甚壮之”,让他当了偏将军,屯驻半州
(四)擒斩关羽:建安二十四年(219),孙权命吕蒙袭取江陵,征战荆州,关羽从樊城撤还围曹仁的兵马,部下麋芳、傅士仁投降东吴,迫使关羽败退麦城。孙权派遣潘璋与朱然领兵截断关羽的后路。终于,潘璋部下将关羽、关平父子以及都督赵累等擒住并杀死。潘璋一生最精彩的篇章无疑是擒获关羽,“权征关羽,璋与朱然断羽走道,到临沮,住夹石。璋部下司马马忠禽羽,并羽子平、都督赵累等。”威震天下的关羽终究结束于潘璋之手。潘璋能完成这个任务足见其非凡的军事才能,要知道关羽曾经“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而潘璋手下却能生擒关羽和他儿子关平,以及都督赵累等,虽然朱然对此有过帮助“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但是不能否认擒关羽的首要功劳归功于潘璋军,最终关羽遭到孙权斩杀。
关于之前吕蒙打荆州的事,还有一个方略“蒙乃密陈计策曰:"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於操,何赖於羽?”其中吕蒙的计划是夺取荆州后吕蒙打襄阳,潘璋攻白帝,孙皎守南郡,蒋钦作机动。其中白帝是座坚城,而吕蒙特意看好潘璋才将这个计划交给他,要知道吕蒙一般对于这些事最了解,当年打皖城时推荐甘宁,结果一碗茶的功夫皖就拿下了。而吕蒙知道白帝是个难以攻取的城市,而他也对潘璋是实力有所了解,所以才敢让潘璋作此事。
那这个计划为什么夭折了呢?天算不如人算,一场荆州大瘟疫一年内夺去了吕蒙,蒋钦,孙皎三人的生命,而这三人是整个计划的关键。孙权虽然做出了尝试,让周泰作汉中太守,探讨取蜀计划,同时拿下了魏襄阳,但是魏徐晃的反攻收复了襄阳以及东线曹休火烧芜湖营的震慑,使得孙权不得不重新正视自身的力量,计划的停止使潘璋也无法显现自己的用武之地。 孙权为表彰潘璋的功劳,任他为新设置的固陵郡的太守、振威将军,封溧阳侯。在甘宁去世后,孙权将甘宁的兵马归并给了潘璋。这再一次体现了孙权的英明和潘璋的才干,而西部即将爆发的一场大战,将给他更多展示才能的机会
(五)夷陵,江陵奋威:在演义中,潘璋是个不能忽视的角色。为什么呢?蜀汉五虎上将有两个都载到他手里了。关羽走麦城的时候被他“阴”住了,刘备伐吴期间老将黄忠也被他诱伤致死,并且这个潘璋还很嚣张,公然夺取了关公斩尽英雄的青龙偃月刀。诸位,潘璋果真是神通广大了。那他的结局如何?演义描写的绘声绘色,说他战败后投宿于民宿,猛然撞见关公的儿子关兴,于是吓的急忙逃跑,逃走时为关羽显圣所迷惑,关兴上去一刀斩了他。这个东吴功臣居然下场如此悲惨,又略带滑稽色彩。要说的是,老将黄忠绝对不是潘璋诱杀掉的,他死于建安二十五年。关兴是不是关羽的儿子还有分歧,关兴斩潘璋完全是小说为了再一次烘托关公的神灵和英雄盖世,不是历史,潘璋也不是关兴所杀的,他病死后孙权还赏赐了他家田地。多活达三十余年
公元221年刘备正式东出,蜀将冯习为大督,张南做先锋,吴班,陈式统水军,黄权,辅匡,赵融,廖淳,傅彤为别督,大举伐吴。此战,东吴集四方精英猛将于一线,吴陆逊督率东吴精英猛将:徐盛,潘璋,韩当,朱然,宋谦,鲜于丹等人进行抵抗。其中潘璋的骁勇在此战发挥了巨大作用,潘璋军在反攻时,斩杀刘备大督冯习(这个功劳不得了,冯习是个大督),而且歼灭很多刘备军队(所杀伤甚众),因此潘璋此战升官当到了平北将军,襄阳太守(让我联想到了那个被潘璋手下俘虏的襄阳太守关羽) 魏黄初三年(222),文帝曹丕驻驾在宛城,派遣夏侯渊的从子、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率大军与曹真共同围攻江陵。夏侯尚分遣前锋三万人在江上作浮桥,驻在百里洲,东吴孙权派诸葛瑾、杨粲等会合潘璋等所部赴战。曹军步骑万余人乘夜用船到下游水浅处暗渡,想用火攻烧毁吴军兵船。潘璋避开与魏军大部队的正面交锋,领所部到魏军上游五十里处,伐苇草数百万束,缚成许多大筏,想要顺流放火,烧坏曹军浮桥。这一手很厉害,曹军要不是由于瘟疫先退还兵马的话,那肯定会损失惨重,不过魏军还是有损失的《三国志董昭传》“贼两头并前,官兵一道引去,不时得泄,将军石建、高迁仅得自免。”魏军的石建,高迁两部还是没能逃脱,
可见,潘璋不是一勇匹夫,对于战法也是有所了解的。当时江陵已经处于危机之中(诸葛瑾援军被烧船,孙盛工事为张合占领,江陵快断粮)江陵保卫战,潘璋的计谋出的相当合理,他和董昭都明白魏军这样做的危险性,而魏国大部分人却没有看出“大驾幸宛,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等攻江陵,未拔。时江水浅狭,尚欲乘船将步骑入渚中安屯,作浮桥,南北往来,议者多以为城必可拔。”,可以说潘璋的这个烧船计划如果得以实施魏军将遭受严重损失,正是董昭看出了魏军深入的祸患,才动员曹丕撤军,魏军退走(《三国志董昭传》:“”武皇帝智勇过人,而用兵畏敌,不敢轻之若此也。夫兵好进恶退,常然之数。平地无险,犹尚艰难,就当深入,还道宜利,兵有进退,不可如意。今屯渚中,至深也;浮桥而济,至危也;一道而行,至狭也:三者兵家所忌,而今行之。贼频攻桥,误有漏失,渚中精锐,非魏之有,将转化为吴矣。臣私戚之,忘寝与食, 而议者怡然不以为忧,岂不惑哉!加江水向长,一旦暴增,何以防御?就不破贼,尚当自完。奈何乘危,不以为惧?事将危矣,惟陛下察之!"帝悟昭言,即诏尚等促出。”)潘璋驻守于军事要地陆口(今湖北嘉鱼西南)。
(六)生前身后事:江陵保卫战后,潘璋再也没打出什么出色战绩。公元226年,曹丕死了,孙权趁机征江夏,围石阳,这次他的对手是文聘,孙权的宗室孙奂这次表现倒是挺积极,迅速拿下了高城,俘获魏三名将领《三国志孙奂传》“权攻石阳,奂以地主,使所部将军鲜于丹帅五千人先断淮道,自帅吴硕、张梁五千人为军前锋,降高城,得三将。”,但是这场战争整体是失败的,因为仅仅拿下高城,却没有拿下江夏和石阳,石阳墙本来被大雨冲坏了,但是文聘巧妙地用了一招“空城计”:“时大雨,城栅崩坏,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补治。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而曹睿料到孙权善于水战,但是却不能在陆地长久停留,就只派了个治书侍御史荀禹去,荀禹到后,在山上举火,此时江夏被围攻二十多天,孙权一看没希望,撤了。恰好这次断后的人是潘璋,文聘追击,结果这次潘璋却有点丢脸,他没有成功地抵挡住,但是多亏了朱然回来阻击,成功断后,才给吴军挽回面子。《三国志朱然传》:“权自率众攻石阳,及至旋师,潘璋断后。夜出错乱,敌追击璋,璋不能禁。” 到了石亭战前周鲂的诈降书的有一段花絮提到过潘璋:“东主顷者潜部分诸将,图欲北进。吕范、孙韶等入淮,全琮、朱桓趋合肥,诸葛瑾、步骘、朱然到襄阳,陆议、潘璋等讨梅敷。东主中营自掩石阳,别遣从弟孙奂治安陆城,修立邸阁,辇赀运粮,以为军储,又命诸葛亮进指关西”,这段话就是周鲂欺骗曹休的话,但是石亭之战并没有潘璋参加的记载,所以我们也不得而知潘璋是否参加了石亭大战。
孙权称帝后,潘璋当上了右将军
(七)潘璋性格:潘璋所领兵马不过数千,但他禁令严肃,部队能打仗,就像有万人之众。加上排兵布阵集中兵力,往往以少胜多。然而,可能和他早先已养成的不良习性有关,对财物奢求不止,服饰器用方面后来也有僭拟越规的毛病。他的部下有致富者,他甚至杀掉人家夺取财物。监司举奏他的不法行为,可是孙权看在他追随多年,屡立战功的份上,也就网开一面,不加问罪了。潘璋死于嘉禾三年(234)。孙权和潘璋关系如何?潘璋是孙权一手提拔的,在合肥之战对孙权做过很大帮助,所以孙权对他很是信任,就连潘璋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也不加过问,所以陈寿才赞叹孙权说“以潘璋之不修,权能忘过记功,其保据东南,宜哉!”
(八)后话:潘璋死后,他的儿子潘平因为品行不好被流放到会稽,但是孙权却没有惩罚潘璋妻子,仍让他住在建业,赐给他土地田宅,赐给了潘家复客五十家 。
潘璋出身低微,然才干突出,粗旷勇猛,奋合肥,擒关羽,斩冯习,援朱然。实为吴之猛虎哉!虽德不尚修,权记功忘过,得其死力,不犹贤乎! 沙发吗~~~~~~~~~~ 三国演义掩盖了太多历史真相了,很多英雄都被埋没了 潘璋。。。不知为啥,一直不觉得他厉害 潘璋历史比较有名,三国演义弱化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