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人們不喜歡曹操
筆桿子的作用,有時候也不亞於槍桿子《瞭望東方周刊》:爲什麽從宋朝開始,人們就普遍不喜歡曹操?易中天:對三國人物的評價,宋朝確實是一個分水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相權要讓步於皇權,中央集權于皇帝。秦漢時期,宰相和皇帝是可以分庭抗禮的。那時的宰相有三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禦史大夫管監察,號稱“三公”。國家有事,先由三公“會議”,拿出方案,交給皇帝批准。皇帝五日一朝,其實不過“橡皮圖章”。所以漢武帝很不滿意,搞出個“大將軍”來對抗宰相。但是直到唐代,宰相的權力還是很大。皇帝的詔令,宰相不副署,就不能生效。另外,朝見的時候,宰相是坐下來討論問題的,所以叫三公“坐而論道”。但宋以後,宰相就只能站著了。明太祖朱元璋,則乾脆把宰相廢掉,從此明清兩代無宰相。總之,宋以後,爲了加強皇權抑制相權,必須“尊劉貶曹”。因爲曹操是以丞相之位篡取皇權,而諸葛亮沒有。這是第一個原因。《瞭望東方周刊》:第二個原因呢?易中天:宋人不喜歡曹操的第二個原因,是曹操瞧不起士大夫,打擊士族,打擊讀書人。被他殺掉的,不少是書生。比如孔融,比如邊讓,都是“因言獲罪”。而宋朝,又恰恰是士大夫地位最高的朝代。宋太祖趙匡胤曾經與子孫“約法三章”,其中一條就是“不殺士大夫”。宋代知識份子的地位這樣高,怎麽會喜歡跟讀書人過不去的曹操?就算爲了保住自己的崇高地位,也得把曹操當作“反面教員”,鬥倒批臭。何況兔死狐悲,物傷其類。你曹操殺了我們那麽多弟兄,我們難道不能罵你個狗血噴頭!別以爲讀書人手無寸鐵好欺負。告訴你,筆桿子的作用,有時候也不亞於槍桿子!《瞭望東方周刊》:還有第三個原因嗎?易中天:有。第三個原因,就是中國人喜歡樹典型,要有自己的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員。這個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員,還最好能同時出現。巧得很,三國就正好滿足了人們的心理需求──反面教員可以讓曹操來充當,崇拜偶像則當然是諸葛亮。《瞭望東方周刊》:爲什麽是諸葛亮呢?易中天:因爲諸葛亮跟曹操,太有可比性。第一,他們都是丞相,還都是漢丞相,也都“開府”(就是有自己獨立的辦事機構),有著獨立於皇權的相權。第二,他們也都封侯,還都是最高一級的縣侯。曹操封的是“武平侯”,諸葛亮封的是“武鄉侯”,名字聽起來都像。第三,他們都是丞相兼領州牧。曹操領冀州牧,諸葛亮領益州牧。你看像不像?太像了!《瞭望東方周刊》:但是又截然相反?易中天:對!曹操“篡逆”,諸葛忠誠。這真是送上門來的正反兩個方面的教員。因此,爲了崇拜諸葛亮,必須貶低曹操。反過來也一樣。爲了打倒曹操,必須擡高諸葛亮。這是以德治國的需要,也是朝野上下的需要。客觀不客觀,歷史不歷史,那就顧不上了。 朝野上下一條心,把諸葛亮推上了神壇《瞭望東方周刊》:爲什麽說推崇諸葛亮,是朝野上下的共同需要?易中天:因爲都需要精神偶像和道德楷模,又都一眼就選中了諸葛亮。皇帝老兒喜歡,因爲他忠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人民群衆喜歡,因爲他廉潔,光明正大,克己奉公;知識份子喜歡,則因爲他待遇太好。宋朝科舉制度已非常成熟,所有的讀書人都只有一條出路,就是“讀書做官”。但這個“官”能不能做,能夠做成啥樣,可不是自己說了算的。做官以後,還能不能保住自己的尊嚴、體面、獨立性,就更是玄乎。唯獨諸葛亮,好像都做到了。所以,宋以後知識份子的理想,就是像諸葛亮一樣,自己端個架子在家裏坐著,皇帝來請,還請三回。請出來之後,言必信,計必行。這實在是太讓人向往了! 《瞭望東方周刊》:這就是說,社會各階層,都把他當作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易中天:對!統治者需要忠臣,老百姓需要清官,讀書人需要樣板。三個代表三個夢,朝野上下一條心,就把諸葛亮推上了神壇。《瞭望東方周刊》:這種推崇,是否符合歷史的真實?易中天:忠誠和廉潔絕無問題。除此之外,我認爲還應該加上心系天下、憂國憂民、謙虛謹慎、以身作則、求真務實、執法如山等等。總之,諸葛亮確實是正人君子、道德楷模。他的個人品質,無可挑剔。但他在劉備那裏的分量和地位,被誇大了,也被神化了。至少在軍事上,劉備更信任的,文爲龐統、法正,武爲關羽、張飛。所以,夷陵之戰劉備大敗後,諸葛亮的感歎,便是“如果法正還活著就好了”(《三國志·法正傳》)。這說明什麽呢?諸葛亮說話並不管用,甚至可能就沒說。《瞭望東方周刊》:爲什麽要誇大呢?易中天:因爲偶像都是製造出來的。製造偶像,先要從道德上做文章。碰巧,諸葛亮本人道德比較高尚,曹操卻有不太好的記錄,所以把這些都放大。但是,光講道德,並不好玩,也不完美,不太容易通過大衆文化傳播。除非這位偶像,像嶽飛那樣被冤殺,還可以煽情。諸葛亮又不是。這就要把他從“忠臣”變成“智聖”,給他“增光添彩”。比如舌戰群儒、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借東風、空城計等等,便都是虛構的。《瞭望東方周刊》:三顧茅廬,總是真的吧?易中天:是真的,但具體過程史無記載。《三國演義》作爲小說,完全可以虛構,這沒有問題。問題是把諸葛亮說成不想出山,就不對了。諸葛亮是一個心系天下、勇於擔當的男子漢大丈夫,他怎麽會不想出山?他不出山,呆在隆中幹什麽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嗎?顯然,羅貫中表現的,是下層知識份子的理想。羅貫中本人,曾經參加張士誠的起義軍。他把自己的不得志,投射到諸葛亮身上。說難聽一點,就是意淫。 對於理想,要做分析 《瞭望東方周刊》:不管怎麽說,人們在諸葛亮身上,是寄託了理想的。這一點應該不可否認吧?易中天:當然不可否認。就連諸葛亮自己,也是理想主義者。這是他值得敬重、受到推崇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個原因,也不能否定。否定了理想,那我們肯定什麽呢?蠅營狗苟、鼠目寸光、見風使舵、唯利是圖嗎?但是,對於理想,要做分析。也不能因爲一個人有理想,就說他什麽都對。《瞭望東方周刊》:能不能舉例說明?比如諸葛亮的北伐,對,還是不對?易中天:說到諸葛亮的北伐,我想請大家注意一個事實,那就是劉備死後,曹魏從來沒有主動進攻過蜀漢。這就有了一個問題:諸葛亮爲什麽要主動挑釁?《出師表》的說法,是“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這當然是實話。但曹魏並未進攻,吳蜀又已修好,請問威脅從何而來,益州又何以“疲弊”?結論也只有一個,就是內部出了問題。《瞭望東方周刊》:當時的蜀國,有問題嗎?易中天:問題大了。我們必須知道,劉備和諸葛亮建立的蜀漢政權,是一個“雞尾酒結構”。上層,是“荊州集團”,即“劉備親信”;中層,是“東州集團”,即“劉璋舊部”;下層,是“益州集團”,即“本土士族”。這樣一個結構,肯定是要鬧矛盾的。就算諸葛亮自己道德高尚,執法公平,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的北伐其實打的是國內戰爭。因爲只有讓國家處於緊急動員狀態,才能鎮壓國內的反抗勢力。他不斷北伐,政治口號是中興漢室。但更現實的考慮,是解決國內問題。《瞭望東方周刊》:應該怎樣評價諸葛亮的北伐呢?易中天:實事求是,一分爲二,該肯定的肯定,該批評的批評,我在《品三國(下)》有詳細的分析。這裏只說一點,就是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不能跟著那些酸腐小文人起哄,說什麽諸葛亮是爲政治理想而獻身。作爲個人,他可以堅持自己的理想。但作爲政治家,他不能因此綁架一個國家的人民。當時蜀國人民負擔極其沈重,九十四萬人供養十萬兩千軍士,四萬官吏,怎麽負擔得起?這恐怕不是“執政爲民”吧?(來源:易中天新浪博客) 羡慕嫉妒恨 因为正统思想 sorry,我喜欢。。。。{:5_140:} 回复 qq743214304 的帖子
:D那是现代不断有人跳出来为他正名,现在有曹操一样心态的人太多了,故而需要正一下名,我取因我需 传统思想!!!!!!! 在三国里,我比较喜欢的人物之一就是曹操,可能就是他的一句“宁叫我负天下人 休叫天下人负我”引来了无数骂名吧,随着看三国志的人逐渐增加了,喜欢曹操的人也逐渐增多了。 我喜欢曹操只因他抓住了机遇一冲飞天我不喜欢诸葛是因为他明明有机会夺取天下却一次次失去 易中天还是那样精辟 也许曹操性格更像现代的成功人士吧 不喜欢曹操,现代人中有太多这类人了,有几个招人喜欢?如果这社会上各个都篡逆造反,那还不乱套了啊!做诸葛会被人说是傻子,但千年以后,是非功过自由后人评说,所谓的正名不过是那些砖家叫兽哗众取宠的噱头罢了!他自己就是那种人,当然力挺了!
再说,喜欢曹操的话,那他怎么不喜欢司马昭呢?一样的啊,不过没砖家叫兽来给其正名罢了!不要人云亦云吧 我是比较喜欢曹操这个人物,但在挖掘历代古墓上是有看法的
页:
[1]